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評釋》(中華書局2016年8月第一版)連載四十三(雍也第六篇第三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孔子說:“對於任何事物, 瞭解它的不如喜好它的, 喜好它的不如以之為樂趣的。

【評】關於對本章的理解, 自古尤其是近現代以來都賦予了它太多的外延。 著者認為, 唯有胡適先生的論述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說明了孔子的本意, 在此與廣大讀者分享:“孔子的人生哲學, 依我看來, 可算得是注重道德習慣一方面的。 他論人性道: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原書注:十七)‘習’即是上文所說的習慣。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書注:九)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原書注:十五)這兩章意同而辭小異, 可見這是孔子常說的話。 他說不曾見好德如好色的人, 可見他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雖不是天然生就的, 卻可以培養得成。 培養得純熟了, 自然流露。 便如好色之心一般, 毫無勉強。 《大學》上說的‘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便是道德習慣已成時的狀態。 孔子說: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樂之者。 (原書注:六)人能好德惡不善, 如好好色, 如惡惡臭, 便是到了‘好之’的地位。 道德習慣變成了個人的品行, 動容周旋, 無不合理, 如孔子自己說的‘從心所欲,
不逾矩’, 那便是已到‘樂之’的地位了。 這種道德的習慣, 不是用強迫手段可以造成的。 須是用種種教育涵養的工夫方能造得成。 孔子的正名主義, 只是要寓褒貶, 別善惡, 使人見了善名, 自然生愛;見了惡名, 自然生惡。 人生無論何時何地, 都離不了名。 故正名是極大的德育利器(原書注:參看《荀子•正名篇》及《尹文子•大道篇》)。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四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