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教神傳文化,華夏五千年英雄人物之張三豐第三集:終南山遇師

張三豐真人與武當山

自號三豐

張三豐南行不獲, 轉向西行, 經西嶽華山, 至寶雞。 見此地山澤清幽, 松濤蒼潤, 正是靜修的好地方, 於是“結茅聊息足”, 又見山中有三尖山, 秀靈之氣直沖天頂, 於是自號三豐, 更名全一, 意為“從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氣”。 張三豐曾有幾個名號, 《張三豐全集》有如下記載:

“(張三豐)嘗自言雲:吾之名號, 多與古今人同, 知之即改, 于心乃安, 以故渺渺無定也。 一名通, 與本支遠祖高公之子同;一名金, 與別支遠祖漢大司馬同, 均見《留侯世家》。 一名思廉, 與元玉笥生字同;一名玄素, 與唐大宗時言官同;一名玄化,

與葛玄弟子同。 因就兩名中, 各取上一字, 為玄玄子。 又與太上聖號同, 乃更為山峰。 又與朴陽子同, 複易為三峰。 又與采戰者同, 殊可笑矣。 但此三峰之字, 傳呼已久, 不欲再行改更, 因憶幹爻之連, 而有坤爻之斷, 不足以還純幹也, 乃從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氣, 補其斷而全其一焉。 自今以往, 當更名全一, 字三豐, 名號於是乎大定。 他若貌容疏野, 不修邊幅, 世人之呼我為張邋遢者, 乃千古獨得之奇, 有一無二之作也。 ”


張三豐自畫像。 原像保存于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內, 後被人發現

終南遇師

延祜元年(1314年), 張三豐六十七歲, 三十幾年訪道求真不得, 眼看著身體漸漸衰老, 乾坤茫茫, 何處問大道?三十多年往來名山古刹, 十萬黃金撒手空, 萬般辛苦, 衣破鞋穿師難面。 張三豐點燃香炷, 祈求神開示, 炷香預示他向終南山去尋訪。 張三豐依神示登上終南山, 發現火龍真人正在等他。 張三豐百感交集, 相見恨晚。

“陳倉山下道人家, 不種桑田不種麻。 埋姓埋名藏僻地, 自薪自汲老生涯。

幾重石嶂撐如虎, 一個茅廬小似蝸。 氣健身強年已暮, 乾坤何處問丹砂!”(張三豐《小廬題壁》)

“心命惶惶亦可憐, 風燈雨電逼華年。 不登浪苑終為鬼, 何處雲峰始遇仙。 九死常存擔道力, 三生又恐落塵緣。 瓣香預向終南祝, 應有真人坐石邊。 ”(張三豐《書懷》)

“白雲青靄望中無, 已到仙人碧玉壺。 拼卻茫鞋尋地肺, 始瞻大道在天都。 乾坤一氣藏丹室, 日月兩丸曜赤爐。 實與先生相見晚, 慈悲乞早度寒儒。 ”(張三豐《終南呈火龍先生》)

火龍真人隱身終南, 亦隱其姓名, 沒人知道他的生平來歷, 《神仙鑒》亦只記其號, 說他具有物外風儀, 世人只知其為古仙耳。 火龍真人留有絕句道他來世只為度三豐:

“道號偶同鄭火龍, 姓名隱在太虛中。 自從度得三豐後,

歸到蓬萊弱水東。 ”(《張三豐全集‧詩談》記火龍先生《偶吟》)


終南山之翠華山

五、跨鶴青霄

火龍真人見等待的人到了, 便悉心引領, 仔仔細細將修道之真機密訣傳給張三豐, “所謂口口相傳, 心心相授”(張三豐《玄要篇》自序)。 四年之後, 火龍真人再傳張三豐丹砂點化之訣,

命他出山修煉。 張三豐淚辭恩師, “出山尋侶助元功”(《出終南二首》), 和光混俗者數年。 泰定甲子(西元1324年)春, 張三豐南至武當山, 修煉九載而終成大道, 這時張三豐已近九十歲。 於是湘雲巴雨之間, 隱顯遨遊。 所謂“跨鶴青霄如大路, 任教滄海變桑田”, “始信有此出世之法”(《玄要篇》自序)。

“生平好善訪仙翁, 十萬黃金撒手空。 深謝至人傳妙訣, 出山尋侶助元功。 一蓑一笠下終南, 雲白山清萬象涵。 他日大丹熔煉就, 重來稽首拜仙庵。 ”(《出終南二首》)

“太和山上白雲窩, 面壁功深似達摩。 今日道成談道妙, 說來不及做來多。 ”“九年無事亦無詩, 默默昏昏不自知。 天下有人能似我, 願拈丹訣盡傳之。 ”(《太和山口占二絕》)

“玄素歎人生光陰有限, 富貴無常, 若風燈草露, 存沒倏忽,自古及今,比比皆然,深可驚省。以是日夕希慕大道,棄功名,撇勢利,雲遊湖海,遍訪名師,所授雖多,總皆旁門小法,行於身心無所益也。考諸丹經,而又不合,與道乖違。徒勞勤苦,性命惶惶,不得一遇至人,以了生平之願。延佑間,幸天憐我,初入終南,得遇火龍先生,詢是圖南高弟,綠鬢朱顏,儼乎物外神仙,春秋不知其幾許矣。玄素異之,禮拜師事,跪問大道。蒙師慈悲,鑒我精誠,初指煉己功夫,次傳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與夫溫養節度、脫胎神化、了當虛空之旨,無不一一備悉,真所謂口口相傳,心心相授,得聞斯道,何幸如之。……十月功完,聖胎顯像,九年面壁,與道合真,跨鶴青天如大路,任他滄海變桑田,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始信有此出世之法,雖有拱壁似先駟馬,爭如坐進此道,皆因廣積陰功,累行方便,得遇至人而成也。”(《玄要篇》自序)


張三豐《玄要篇》

1949年版《張三豐大道指要》書影

存沒倏忽,自古及今,比比皆然,深可驚省。以是日夕希慕大道,棄功名,撇勢利,雲遊湖海,遍訪名師,所授雖多,總皆旁門小法,行於身心無所益也。考諸丹經,而又不合,與道乖違。徒勞勤苦,性命惶惶,不得一遇至人,以了生平之願。延佑間,幸天憐我,初入終南,得遇火龍先生,詢是圖南高弟,綠鬢朱顏,儼乎物外神仙,春秋不知其幾許矣。玄素異之,禮拜師事,跪問大道。蒙師慈悲,鑒我精誠,初指煉己功夫,次傳得藥口訣,再示火候細微,與夫溫養節度、脫胎神化、了當虛空之旨,無不一一備悉,真所謂口口相傳,心心相授,得聞斯道,何幸如之。……十月功完,聖胎顯像,九年面壁,與道合真,跨鶴青天如大路,任他滄海變桑田,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始信有此出世之法,雖有拱壁似先駟馬,爭如坐進此道,皆因廣積陰功,累行方便,得遇至人而成也。”(《玄要篇》自序)


張三豐《玄要篇》

1949年版《張三豐大道指要》書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