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周邊國家紛紛廢止漢字,古籍成為天書,自己挖了埋葬文明的墳墓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 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研究漢字的博大精深, 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 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 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 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 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 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 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 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 在那個時代, 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不斷的影響著中國周邊國家, 比如說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 這些國家一度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來使用,

並且一用就是上千年, 但是後來紛紛廢紙漢字, 這是為何?

1842年,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船隊擊敗, 消息傳到日本後, 不但令日本震動, 文化界亦開始質疑漢字文明已不足持。 廢漢字、立新字, 成為當時日本文化界的熱門話題。

然而, 漢字深植日本文化, 文化界和政府對廢漢條件和程式未有共識;漢字知識亦由貴族把持, 廢漢字長期處於書生議論階段。

在改革日本語的思潮中, 應以哪套文字取而代之, 成為另一爭論焦點。 此際日本實施大政奉還, 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權,

日人亦要從上古大和文化中尋找民族主義的基礎, 民間出現一片復古熱;但明治維新卻同時大舉引進西學, 崇尚歐美文明。 新舊文化交替, 也令文字改革呈現多元路線:學者們或提倡假名, 或羅馬字派, 或新造文字、又或廢除日語, 轉說英語;而羅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內, 對於應採用哪種書寫方法又有分歧。

漢字教育由於時代的變遷而不同, 二戰結束後, 朝鮮族由於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 朝韓對於日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 漢字被排斥, 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高漲。 朝韓政府以諺文作為國家官方文字, 並逐漸停用漢字, 而今日不能讀寫漢字的人也很多, 年輕人尤甚。 朝鮮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香港的繁體字、臺灣的正體字、日本的舊字體。 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 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 浩如煙海的韓國古籍因此成為天書, 沒有幾個韓國人看的懂, 廢除漢字的政策正使韓國歷史與文化陷入嚴重的危機,

這樣的韓國文化反而倒退了, 韓國人給自己挖了一個埋葬自己文明的墳墓, 這是韓國人民的悲哀。 現在韓國說起來很讓人同情, 等於他們丟掉了歷史, 一個丟掉歷史的名族的未來我們不敢想像。

越南由於長期的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 導致其好幾代人發生嚴重的文化脫節,漢字的使用被自然而然的放棄和遺忘了。

導致其好幾代人發生嚴重的文化脫節,漢字的使用被自然而然的放棄和遺忘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