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文明古國沒有歷史,所謂數千年歷史不過是一部不斷為異族征服的歷史!

“印度人沒有歷史。 ”這是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

印度是文明古國, 有幾千年的文明史。 馬克思這句話的含義可能是指印度歷史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 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 它的歷史是同神話攪合在一起的;

第二, 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 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

第三, 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

 只有神話無信史

印度古代有發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 但史書奇少, 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和西方希羅多德的《歷史》那樣的歷史典籍。 印度人喜歡講故事, 提到歷史, 他們喜歡說:“從前有個國王……”, 至於該國王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在位時間等基本材料, 幾乎全無。 倖存的極少的史書, 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空想和傳說, 使人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 被認為正宗的史書有兩部, 一部叫《諸王世系》, 一部叫《大史》, 但這兩部書又都不可靠。

《諸王世系》被認為是一個叫卡蘭納的人寫的, 該書記載了歷史上的社會狀況以及各類人物的活動, 但其內容想像的成分太多。 整部書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 彌漫著詩意和感情的氣氛。 作者不滿意以日常用語來平鋪直敘事實, 而是在寫事件和人物時, 不斷插入神話故事, 對人物加以美化。 於是, 歷史成了理想化的產物,

人物成了神。 這大大減低了該書的價值。

《大史》被認為是南亞最翔實、最可信的歷史著作。 成書于錫蘭(今斯里蘭卡), 作者是摩訶男馬。 該書主要記載島國的歷史。 但在對君主的描寫中充滿了神話、傳奇的故事, 同樣彌漫著神秘的氣氛。 在讀這部史書時, 必須用心地鑒別神話故事與歷史事實。

印度的歷史記載沒有統一的紀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紀年。印度使用紀年多達20種以上。搞不清楚每個紀年的準確年代,以及各紀年的前後聯繫。中國古代以帝王的年號紀年,歷史紀年也不統一,但中國各朝代都十分注重歷史記載,設有坊門的史官,記錄下皇帝的一舉一動,因此每個朝代的歷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則不然,只重宗教,不重歷史,宮廷有為皇帝舉行祭祀的專家,卻沒有史官。所以,印度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糊塗帳。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瞭解的。例如,印度歷史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於他的可靠記錄。在他治世的時候,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裡,並在他的著作裡提到過戒日王。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再如,印度的傳說以及佛經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偉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曾創建了一個偉大的帝國。但具體年代不詳。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31—323年進攻過印度西北部地區,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的激烈抵抗。此事清楚地記錄在古希臘歷史學家阿裡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於是旃陀羅·笈多以及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大體年代也可以確定下來了。

 印度歷史是一部“不斷為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化挑戰、不斷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一次次異族的入侵帶來了印度種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對立、衝突、交流和融合,對印度文化也帶來一些新的因素。這是印度社會文化具有無比多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較大影響的遊牧民族可舉出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約在西元前1500年前後,有一支操“印歐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來民族的征服。他們首先佔領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同當地的土著民族(據認為是達羅毗荼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結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後者,並逐漸向東擴張,侵入到富饒的恒河平原地區。

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遊牧方式,從事農業定居生活。他們把被征服的土著人當作奴隸,讓他們從事低賤職業。這次征服可以說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的征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

塞種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160年前後,塞種人受大月氏人的驅趕,向南遷徙,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消滅了幾個希臘人王朝,建立了統治。塞種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達今馬哈拉斯特拉邦西部地區。塞種人統治了100多年,大約在紀元初衰落,印度現在沿用的傳統曆法(塞曆),就是起源於此時。

貴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過統治。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遊牧民族,我國古籍稱為“大月氏”。西元前176年前後被烏孫人擊敗,向南遷移到今阿富汗境內,征服大夏國後進而向南、向東挺進,建立了個囊括整個北印度的貴霜帝國。同西方在經濟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個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佛教文化出現繁榮。貴霜帝國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了密切的接觸和相互影響。

10世紀初,穆斯林開始進入南亞次大陸。1206年,突厥人在北印度建立統治,史稱“德里蘇丹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五個時代約320年,是印度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西元14世紀下半葉,一支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的蒙古人勢力漸大,首領叫帖木兒。這一支蒙古人雖已改說突厥語、放棄了蒙古語和遊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帶以農耕為生,但仍保留著許多遊牧民族的特徵。後在今天烏茲別克的薩瑪律罕建立了統治。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凡決定做一件事,喜歡先念一段帶激勵性的話:“啊!先知,請將戰爭之禍加諸這些崇拜偶像及不信神的人們,並嚴厲懲罰他們!”

當時的印度多數是多神教徒,基於這種信念,帖木兒于1398年渡過印度河,長驅直入,攻佔了德里,殺害了10萬之眾的俘虜,摧毀了當時阿富汗人建立的王朝,將全部財富掠奪一空,並驅使眾多的婦女與奴隸將這些財物搬運到薩瑪律罕。還將大批工匠掠奪到薩瑪律罕,幫助帖木爾建造宮殿。在他們的足跡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殺戳、饑饉和瘟疫。

歷史上的印度不斷被異族同化,少有靠自己力量實現的統一,這與宗教閹割反抗精神不無關係,印度的宗教歷史悠久,他們也習慣用宗教來解決問題,但這是鴕鳥的做法!

印度第一次被異族入侵後,沒抵抗成功,原本的文化信仰被外來文化取代或者競爭,沒有占到統治性地位(注意,這點很重要,一個國家的統一,跟有一個占統治性壓倒性的信仰或者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出【遭異族異文化入侵的感覺,然後才會去推倒入侵的政權,建立自己的統一王朝】)可你看看印度,國內信仰紛繁複雜,人種混雜,在第一次被異族入侵成功後,入侵它的阿拉伯人等傳入了新的信仰,反而將原本印度本土的信仰給擠了下去,讓印度人推翻自己信仰的政權?後來入侵的民族越多,印度就增加了越多的勢力信仰,最終造成一個字:亂。

越往後統一的難度就越大。各個文化宗教誰也不能壓到誰,遭到異族入侵太多,加之原本民族性格偏軟(應該跟地理環境有關),宗教地位太重。

古印度除了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短暫的統治了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南印度的一小部分還是沒能統治的,但阿育王死後十幾年,孔雀帝國就土崩瓦解了。。。時間太短了,根本就不能把整個古印度的人形成同一個國家的思想啊。就如唐朝短暫的統治過中亞,不等於中亞人就認同了和我們是中國人,思想的同化是要時間的。古印度,準確的來說是一個地域名詞,相當於現在說的南亞次大陸一樣的意思。就像中國古代說的西域一樣,並不特指一個國家。

他們並不像中國古代,有著大一統的思想,東印度,南印度的人在古代根本從來不把自己和北印度的人當作同一個國家的。如果說孔雀帝國是統一了古印度,以古代東印度,南印度人的眼光來看,倒不如說他們是被侵略了。就連莫臥爾帝國這個印度歷史上統一程度最高、行政系統最完備的一個王朝,它的地方政權仍然是由各邦國君主來自行統治的,這是一種很鬆散的統治模式。

1858年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統治權直接由英國政府承擔,向印度派遣了第一任總督(稱為“副王”),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成為印度皇帝,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統治地區,稱“英屬印度”,面積約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國保護的幾百個土邦,稱“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同時也對印度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分多合少”的歷史傳統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許多國家歷史的規律。具體到一個國家,情況很不一樣,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則分多合少。印度屬於後者。印度的歷史猶如一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裡,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印度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是印度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

非常粗略地說,印度歷史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3:7。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爭戰不已,相互吞併。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

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作“征服之地”。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分裂的歷史傳統,使印度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直到英國人統治確立前夕,次大陸上只有許多小的王國。因此,統一的“民族”、“國家”之類的概念,在印度出現比在中國出現晚得多。

印度次大陸由英國人完成統一, 入侵建立殖民地系逐個土王去征服, 最後幾十個土邦全部收服。現代統一的印度是入侵者英國留給這個文明古國的厚重的遺產!

印度的歷史記載沒有統一的紀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紀年。印度使用紀年多達20種以上。搞不清楚每個紀年的準確年代,以及各紀年的前後聯繫。中國古代以帝王的年號紀年,歷史紀年也不統一,但中國各朝代都十分注重歷史記載,設有坊門的史官,記錄下皇帝的一舉一動,因此每個朝代的歷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則不然,只重宗教,不重歷史,宮廷有為皇帝舉行祭祀的專家,卻沒有史官。所以,印度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糊塗帳。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瞭解的。例如,印度歷史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於他的可靠記錄。在他治世的時候,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裡,並在他的著作裡提到過戒日王。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再如,印度的傳說以及佛經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偉大的君主叫阿育王,是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曾創建了一個偉大的帝國。但具體年代不詳。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31—323年進攻過印度西北部地區,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的激烈抵抗。此事清楚地記錄在古希臘歷史學家阿裡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於是旃陀羅·笈多以及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大體年代也可以確定下來了。

 印度歷史是一部“不斷為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化挑戰、不斷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一次次異族的入侵帶來了印度種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對立、衝突、交流和融合,對印度文化也帶來一些新的因素。這是印度社會文化具有無比多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較大影響的遊牧民族可舉出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約在西元前1500年前後,有一支操“印歐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來民族的征服。他們首先佔領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同當地的土著民族(據認為是達羅毗荼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結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後者,並逐漸向東擴張,侵入到富饒的恒河平原地區。

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遊牧方式,從事農業定居生活。他們把被征服的土著人當作奴隸,讓他們從事低賤職業。這次征服可以說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的征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

塞種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160年前後,塞種人受大月氏人的驅趕,向南遷徙,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消滅了幾個希臘人王朝,建立了統治。塞種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達今馬哈拉斯特拉邦西部地區。塞種人統治了100多年,大約在紀元初衰落,印度現在沿用的傳統曆法(塞曆),就是起源於此時。

貴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過統治。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遊牧民族,我國古籍稱為“大月氏”。西元前176年前後被烏孫人擊敗,向南遷移到今阿富汗境內,征服大夏國後進而向南、向東挺進,建立了個囊括整個北印度的貴霜帝國。同西方在經濟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個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佛教文化出現繁榮。貴霜帝國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了密切的接觸和相互影響。

10世紀初,穆斯林開始進入南亞次大陸。1206年,突厥人在北印度建立統治,史稱“德里蘇丹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五個時代約320年,是印度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西元14世紀下半葉,一支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的蒙古人勢力漸大,首領叫帖木兒。這一支蒙古人雖已改說突厥語、放棄了蒙古語和遊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帶以農耕為生,但仍保留著許多遊牧民族的特徵。後在今天烏茲別克的薩瑪律罕建立了統治。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凡決定做一件事,喜歡先念一段帶激勵性的話:“啊!先知,請將戰爭之禍加諸這些崇拜偶像及不信神的人們,並嚴厲懲罰他們!”

當時的印度多數是多神教徒,基於這種信念,帖木兒于1398年渡過印度河,長驅直入,攻佔了德里,殺害了10萬之眾的俘虜,摧毀了當時阿富汗人建立的王朝,將全部財富掠奪一空,並驅使眾多的婦女與奴隸將這些財物搬運到薩瑪律罕。還將大批工匠掠奪到薩瑪律罕,幫助帖木爾建造宮殿。在他們的足跡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殺戳、饑饉和瘟疫。

歷史上的印度不斷被異族同化,少有靠自己力量實現的統一,這與宗教閹割反抗精神不無關係,印度的宗教歷史悠久,他們也習慣用宗教來解決問題,但這是鴕鳥的做法!

印度第一次被異族入侵後,沒抵抗成功,原本的文化信仰被外來文化取代或者競爭,沒有占到統治性地位(注意,這點很重要,一個國家的統一,跟有一個占統治性壓倒性的信仰或者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出【遭異族異文化入侵的感覺,然後才會去推倒入侵的政權,建立自己的統一王朝】)可你看看印度,國內信仰紛繁複雜,人種混雜,在第一次被異族入侵成功後,入侵它的阿拉伯人等傳入了新的信仰,反而將原本印度本土的信仰給擠了下去,讓印度人推翻自己信仰的政權?後來入侵的民族越多,印度就增加了越多的勢力信仰,最終造成一個字:亂。

越往後統一的難度就越大。各個文化宗教誰也不能壓到誰,遭到異族入侵太多,加之原本民族性格偏軟(應該跟地理環境有關),宗教地位太重。

古印度除了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短暫的統治了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南印度的一小部分還是沒能統治的,但阿育王死後十幾年,孔雀帝國就土崩瓦解了。。。時間太短了,根本就不能把整個古印度的人形成同一個國家的思想啊。就如唐朝短暫的統治過中亞,不等於中亞人就認同了和我們是中國人,思想的同化是要時間的。古印度,準確的來說是一個地域名詞,相當於現在說的南亞次大陸一樣的意思。就像中國古代說的西域一樣,並不特指一個國家。

他們並不像中國古代,有著大一統的思想,東印度,南印度的人在古代根本從來不把自己和北印度的人當作同一個國家的。如果說孔雀帝國是統一了古印度,以古代東印度,南印度人的眼光來看,倒不如說他們是被侵略了。就連莫臥爾帝國這個印度歷史上統一程度最高、行政系統最完備的一個王朝,它的地方政權仍然是由各邦國君主來自行統治的,這是一種很鬆散的統治模式。

1858年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統治權直接由英國政府承擔,向印度派遣了第一任總督(稱為“副王”),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成為印度皇帝,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統治地區,稱“英屬印度”,面積約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國保護的幾百個土邦,稱“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同時也對印度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分多合少”的歷史傳統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似乎是許多國家歷史的規律。具體到一個國家,情況很不一樣,有的合多分少,有的則分多合少。印度屬於後者。印度的歷史猶如一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裡,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印度歷史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這是印度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

非常粗略地說,印度歷史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3:7。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爭戰不已,相互吞併。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

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作“征服之地”。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分裂的歷史傳統,使印度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直到英國人統治確立前夕,次大陸上只有許多小的王國。因此,統一的“民族”、“國家”之類的概念,在印度出現比在中國出現晚得多。

印度次大陸由英國人完成統一, 入侵建立殖民地系逐個土王去征服, 最後幾十個土邦全部收服。現代統一的印度是入侵者英國留給這個文明古國的厚重的遺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