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青檢青年」張晨蕾:歎息中的輕盈——讀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點擊上方“青島市人民檢察院” 可以訂閱

代悲白頭翁

樂府詩

今年花落顏色改,

明年花開複誰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初唐詩歌發展到劉希夷手中時已經歷了九十餘年, 六朝宮體詩的遺跡卻依然存在。 儘管劉之前的初唐詩壇已經有了上官儀、文章四友、沈宋和初唐四傑的努力, 詩歌的進步還只是停留在寫景體物技巧的成熟、聲律的完善和題材範圍的擴大上, “盛唐氣象”所需要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境界還遙不可及。 於是, 為了給盛唐詩的到來做準備, 創造了唐詩興象的劉希夷、張若虛和使詩歌回歸漢魏風骨的陳子昂便應運而生了。

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稱劉希夷是“盧(照臨)、駱(賓王)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

詩人之筆寫詩人, 且劉的貢獻又正是在於對唐詩空明純美意境的營造上, 自然連這簡單的一句評價都是一幅詩情畫意的長卷。 盧、駱將宮體詩的天地從宮廷延伸至王侯世家、市井街巷。 盧照鄰《長安古意》——長安大道連狹斜, 青牛白馬七香車, 雄渾熱鬧的景象其實已經脫離了宮體詩寓於深宮、伎館、閨閣、婦人的藩籬, 成為七言歌行體詩歌具有典範意義的開端。

駱賓王更是以洋洋灑灑的《帝京篇》等以賦為詩的歌行掃除了宮體詩題材狹窄封閉、風格綺豔柔靡的弊端, 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奔騰而下, 滌蕩了詩歌河流中的不潔, 為盛唐詩歌的到來開闢道路。 這片電閃雷鳴的狂風暴雨後, 劉希夷, 或者不如說《代悲白頭翁》適時出現了, 於是唐詩的興象便如暴雨沖刷後的水域山川一般, 異常鮮明遼闊起來。

劉希夷, 字庭芝, 是宋之問的外甥。 傳言他作《代悲白頭翁》時, 先寫下了“今年花落顏色改, 明年花開複誰在”一聯, 吟後似覺讖語, 本想換其他兩句, 卻又接著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千古傳頌的名句。 看來天機已被參破, 神來之筆不可推卻, 即便是讖語也不能不留下來了。 不料他的舅舅宋之問看中了後一聯, 懇求外甥將此詩的“版權”轉讓, 灑脫不羈的劉希夷當然不能同意, 宋之問竟惱羞成怒令人將外甥活埋。 傳言的真偽不得而知, 毋庸置疑的是不論同時代人還是後人都對這首詩崇敬有加, 而“讖語”之說更說明此詩的境界已從愛恨情愁、生死離別上升到對生命短促的感歎、對自然循環往復和青春年華轉瞬即逝的領悟:

“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以花的意象起興, 回歸《詩經》風雅。

“洛陽女兒惜顏色, 坐起落花長歎息”, 開始由景物轉入人事, 將“物”落實到“懷”, 即景抒情。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自然萬物周而復始,而自己的青春年華卻不能長駐,疑問中見無奈。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時間亙古久遠,世事變幻無常,生命如滄海一粟,似乎渺茫無可期待。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洛城猶在,落花長存,然而物是人非,古人、今人一樣是匆匆過客。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對上一聯的概述,也是全詩的昇華。詩歌發展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對宇宙意識的體悟,詩的關注從社會到個人再到整個人類直至從自然宇宙的高度俯瞰生命的存在,意境在時間維度上無限延展,其高度也顯而易見。

全詩在此聯分為兩個部分,前段從起興入手著眼整體,後段以情景結尾落實個體,使詩歌命意有了具象載體。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詩讖過於博大和沉重,因此詩人從此句開始轉入有針對性的人物群體和對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局部反觀整體。

“公子王孫芳樹下,輕歌曼舞落花前。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昔日年少放蕩、縱情聲色,一朝紅顏散盡、榮華不復。白雲蒼狗,富貴無常,一切只在須臾之間。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才貌不可恃,富貴不可恃,因為這些在時間和造化面前不過是過眼雲煙。輕狂無知的人們以為可以揮霍年輕和財資及時行樂,殊不知造化冷眼旁觀,最後只剩昔日王謝堂前的燕子在人去樓空的宮閣上空悲鳴不已。

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使唐詩的意境創造步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神來,氣來,情來”的盛唐詩歌做好了藝術上的鋪墊。說到對建安文學的回歸,我倒認為在劉希夷和張若虛在唐詩興象的創造上其實是繼承了曹丕。曹操“古直悲涼”(鐘嶸《詩品》),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同上),頗多抒懷言志的慷慨悲憤之作,或躊躇滿志,或憤懣鬱結,自然影響到意境的營造。而富有文士之氣的曹丕風格“便娟婉約”(同上),在描寫征人思婦的相思以及鄉思的一類詩作上最能體現其水準。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評價《代悲白頭翁》:“儘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歎息,總是輕盈。”清新之處見深沉,深沉中又蘊涵著超脫於個人生命之外的體悟。此詩上承建安風骨,卻絕不同于魏晉時代人命如草芥的哀歌,下啟盛唐之音,但還帶著成長初期的少年情懷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深微的歎息之中,一種朦朧的生命意識開始覺醒,對生命短促充滿悼惜之情,不是貪戀生存畏懼死亡,而是感到時間永恆久遠、空間遼闊廣大,人類有限的生命無力充分感受無限的時空。

所以有古人的“秉燭夜遊”皆出自對自身有限渺小的感喟。實際上,它們並沒有表現出非解決不可的沉重壓迫感,其中的美學風格遠超出現實層面而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悲歎和感傷是心裡想的口中說的,精神上的格調依然是清新明朗、輕快樂觀。唐王朝包容萬象的宏大氣魄給了那個時代的詩人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氣度和胸襟,豪放述志詩外,即使是寧靜、深婉、明麗之作,仍不乏一種向上的情懷。

這種

生機蓬勃的積極態度是作為後人的我們自愧不如的。我們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遙遠的星系,用電腦來準確地計算地質年代,以網路來足不出戶遊歷天下,卻在不知不覺中遺失了觀察世界的視覺和體悟自然的觸覺。使用工具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特徵,而日益發達的工具最終造成了我們自身器官的退化。

追求知識和真理之外,人本性的訴求被忽略,人與自然之間所謂“通靈”的聯繫被阻斷,我們不禁要問,事到如今,究竟是人發明了工具發現了科學,還是人類淪為尋找科學的工具。自然的災難面前我們屹立不倒,精神上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一點挫折就令我們轟然崩潰,深陷於自身痛苦的泥淖孤獨徘徊,無人可依,更忘記了如何從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獲得撫慰。

如果我們能夠懂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有限人生在洪荒宇宙面前不過轉瞬即逝,得失悲歡在蒼茫萬物之間不過是滄海一粟,又有什麼是不能一笑置之的呢?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我積累了深沉內斂的品質,加之開闊的時代風貌假我以泱泱大氣,精神面貌中總帶著一股厚積薄發的昂揚之氣,這才是繼承了古代文化衣缽的我們應該具有的姿態。

一千多年前,劉希夷站在洛城的落花風中歎息時間無涯對比下生命的短促,張若虛站在花月夜的江畔感傷空間無限中情人分隔的相思,他們之後的陳子昂獨立幽州臺上以魏晉名士的襟懷為時代愴然涕下,開天年間的盛唐人站在雍容博大的氣象前凱歌高唱,這些被我們稱作“唐宗”的先人或深沉或慷慨,情緒中不變的是那份樂觀自信的氣魄。我將如何學會一首詩的智慧,在生活的挫折面前,受傷難過的同時仍能保持樂觀,積極應對。

作者

青島市檢察院

偵監處 張晨蕾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自然萬物周而復始,而自己的青春年華卻不能長駐,疑問中見無奈。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時間亙古久遠,世事變幻無常,生命如滄海一粟,似乎渺茫無可期待。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洛城猶在,落花長存,然而物是人非,古人、今人一樣是匆匆過客。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對上一聯的概述,也是全詩的昇華。詩歌發展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對宇宙意識的體悟,詩的關注從社會到個人再到整個人類直至從自然宇宙的高度俯瞰生命的存在,意境在時間維度上無限延展,其高度也顯而易見。

全詩在此聯分為兩個部分,前段從起興入手著眼整體,後段以情景結尾落實個體,使詩歌命意有了具象載體。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詩讖過於博大和沉重,因此詩人從此句開始轉入有針對性的人物群體和對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局部反觀整體。

“公子王孫芳樹下,輕歌曼舞落花前。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昔日年少放蕩、縱情聲色,一朝紅顏散盡、榮華不復。白雲蒼狗,富貴無常,一切只在須臾之間。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才貌不可恃,富貴不可恃,因為這些在時間和造化面前不過是過眼雲煙。輕狂無知的人們以為可以揮霍年輕和財資及時行樂,殊不知造化冷眼旁觀,最後只剩昔日王謝堂前的燕子在人去樓空的宮閣上空悲鳴不已。

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使唐詩的意境創造步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神來,氣來,情來”的盛唐詩歌做好了藝術上的鋪墊。說到對建安文學的回歸,我倒認為在劉希夷和張若虛在唐詩興象的創造上其實是繼承了曹丕。曹操“古直悲涼”(鐘嶸《詩品》),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同上),頗多抒懷言志的慷慨悲憤之作,或躊躇滿志,或憤懣鬱結,自然影響到意境的營造。而富有文士之氣的曹丕風格“便娟婉約”(同上),在描寫征人思婦的相思以及鄉思的一類詩作上最能體現其水準。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評價《代悲白頭翁》:“儘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歎息,總是輕盈。”清新之處見深沉,深沉中又蘊涵著超脫於個人生命之外的體悟。此詩上承建安風骨,卻絕不同于魏晉時代人命如草芥的哀歌,下啟盛唐之音,但還帶著成長初期的少年情懷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深微的歎息之中,一種朦朧的生命意識開始覺醒,對生命短促充滿悼惜之情,不是貪戀生存畏懼死亡,而是感到時間永恆久遠、空間遼闊廣大,人類有限的生命無力充分感受無限的時空。

所以有古人的“秉燭夜遊”皆出自對自身有限渺小的感喟。實際上,它們並沒有表現出非解決不可的沉重壓迫感,其中的美學風格遠超出現實層面而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悲歎和感傷是心裡想的口中說的,精神上的格調依然是清新明朗、輕快樂觀。唐王朝包容萬象的宏大氣魄給了那個時代的詩人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氣度和胸襟,豪放述志詩外,即使是寧靜、深婉、明麗之作,仍不乏一種向上的情懷。

這種

生機蓬勃的積極態度是作為後人的我們自愧不如的。我們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遙遠的星系,用電腦來準確地計算地質年代,以網路來足不出戶遊歷天下,卻在不知不覺中遺失了觀察世界的視覺和體悟自然的觸覺。使用工具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特徵,而日益發達的工具最終造成了我們自身器官的退化。

追求知識和真理之外,人本性的訴求被忽略,人與自然之間所謂“通靈”的聯繫被阻斷,我們不禁要問,事到如今,究竟是人發明了工具發現了科學,還是人類淪為尋找科學的工具。自然的災難面前我們屹立不倒,精神上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一點挫折就令我們轟然崩潰,深陷於自身痛苦的泥淖孤獨徘徊,無人可依,更忘記了如何從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獲得撫慰。

如果我們能夠懂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有限人生在洪荒宇宙面前不過轉瞬即逝,得失悲歡在蒼茫萬物之間不過是滄海一粟,又有什麼是不能一笑置之的呢?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我積累了深沉內斂的品質,加之開闊的時代風貌假我以泱泱大氣,精神面貌中總帶著一股厚積薄發的昂揚之氣,這才是繼承了古代文化衣缽的我們應該具有的姿態。

一千多年前,劉希夷站在洛城的落花風中歎息時間無涯對比下生命的短促,張若虛站在花月夜的江畔感傷空間無限中情人分隔的相思,他們之後的陳子昂獨立幽州臺上以魏晉名士的襟懷為時代愴然涕下,開天年間的盛唐人站在雍容博大的氣象前凱歌高唱,這些被我們稱作“唐宗”的先人或深沉或慷慨,情緒中不變的是那份樂觀自信的氣魄。我將如何學會一首詩的智慧,在生活的挫折面前,受傷難過的同時仍能保持樂觀,積極應對。

作者

青島市檢察院

偵監處 張晨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