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郭沫若一手造成的考古錯案,導致歷史書跟著錯了幾十年

【青木/文】

眾所周知, 郭沫若是考古界的“瘋狂達人”, 一輩子心心念念的就是挖開各種各樣的墓, 美其名曰是“要讓老祖宗的東西重見天日”, 可是, 他卻忽略了“保護”, 在不能做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的發掘, 那都是變相的毀滅。

比如郭沫若挖墓成癮, 普通的古墓根本滿足不了他的胃口, 一心要挖“帝陵”, 終於在他各種的周旋下, 上方同意了, 於是郭沫若打算先從明十三陵中朱棣的陵下手, 奈何找不到入口, 此時又整好發現萬曆皇帝的定陵凹下去一塊, 於是就挖了萬曆皇帝的陵。

結果, 由於沒經驗, 墓中的一切精美器物都氧化在空氣裡了, 根本沒有來得及保存下來, 這次的發掘除了毀了一座帝陵, 其他什麼也沒得到。 郭沫若只叫囂挖掘, 卻連基本的措施什麼的, 一概沒有做過, 真心不懂老郭到底圖個啥?只圖個挖掘的快感?拋墳還能上癮?當年滿清入關,

可是都沒動明朝帝陵, 沒想到毀在了自己人手裡。

這次帝陵的發掘十分的失敗, 可憐萬曆皇帝的屍骨都被燒了, 裡面的東西除了氧化的, 剩下的棺槨什麼也被扔了, 知道的這叫考古,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盜墓的和尋仇的一起組團來了呢, 對墓主人來個先盜墓再鞭屍。

幸好上方立刻叫停了郭沫若的這種瘋狂行為, 並且下了一道死命令, 永遠不能再動帝陵!估計上方心裡也是罵娘, 說好的專家呢?就是這種啥都不知道, 只是瘋狂的盯著挖墓?心塞的想斃了他, 天天瞎嚷嚷挖挖挖。

另一件事也和郭沫若脫不了關係。 就是我國發現的迄今為止最早的青銅器——後母戊鼎。

是的, 這個鼎叫“後母戊鼎”, 不是“司”, 因為商朝的銘文是反著刻的, “後”的意思是“王后”, 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但是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親自跑過去考證的, 因為看到鼎上有“司(後)母戊”三個字, 直接就給這鼎命名為“司母戊”了。

以至於,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 學的一直都是“司母戊”, 老師也從來沒解釋過這名字的意思, 怎麼解釋?原本就是錯的, 哪來自圓其說的解釋?

考古不是只挖掘而已, 更不是草率的隨便確定, 沒有合適的保護措施, 沒有保護的能力, 就讓他長眠地下不好嗎?既然打著考古的名義, 那就請認真點, 別又過了十幾年之後, 突然告訴我們的子孫,

那個啥啥啥是錯的, 說實話, 這種鬧著玩的行為, 真是接受不了。

非常想知道, 如果有需要, 也有人打著瞻仰遺容和研究的旗號, 要挖郭沫若的墓, 不知郭沫若泉下有知, 是個什麼表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