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哈尼傳統文化的播火人——摩批

在哈尼族中, 摩批是知識豐富、受人尊敬的長者。 哈尼族把摩批與頭人、工匠同等看待, 把他們視為社會的三種能人, 在歷史上封閉、動盪的哈尼族社會中, 頭人、摩批和工匠三位一體的上層結構, 維護了哈尼族的繁衍生息。

近日, “行走紅河谷全媒體採訪活動”採訪組走進元江縣那諾鄉, 記者有幸瞭解到當地神秘、獨特的摩批文化。

摩批的

等級

據元江縣那諾鄉黨委書記張一冬介紹, 摩批在哈尼族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主要負責主持哈尼族社會中的喪葬祭禮、超度亡靈、殺牛祭祀等各種宗教重大活動,

同時也是哈尼族歷史文化的保存者和傳播者, 被群眾譽為哈尼族的知識份子。

張一冬介紹, 哈尼族的摩批是分等級的, 可分為“仰批”“翁批”“溝批”, 他們都有自己的職責範圍, 各司其職, 互不干涉。

在這三類摩批中, 哈尼族同胞們認為, “仰批”是最高等級的摩批, 掌握宗教祭祀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 能主持最高等級的葬禮活動和需要殺牛祭祀的大型村社宗教祭祀活動。 “仰批”瞭解哈尼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脈絡, 掌握哈尼族有形和無形的傳統文化, 能用說唱、講述等方式解釋宇宙的形成並向神明祈禱, 傳播哈尼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禮儀等。

因此在做祭祀活動時, 能否得到“仰批”的支持非常重要。

“翁批”為中等摩批, 掌握著宗教祭祀和傳統文化知識,

在“仰批”之下, 只能主持一般的祭祀活動, 遇到殺牛的祭祀活動, 要請“仰批”來坐鎮, 才能達到最佳的祭祀效果。 “翁批”通過師徒相承或父子相傳來實現新老交替。 “溝批”是哈尼族神職人員中的最低等級, 其職能範圍停留在原始巫術活動的層次上, 打卦問卜是他們的主要職能, 不能主持祭祀活動。

數十年學習

方成摩批

要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摩批, 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 進行專門的學習和教育。 摩批教育的內容很多, 歷史知識、民間故事知識、生產生活知識、醫藥知識等都是成為一個摩批必須要學習的。

那諾鄉哈尼族第十二代摩批傳人倪立生說:“不說學精, 想要把這些知識都學會, 就要數十年的時間, 我學習這些知識就用了十多年的時間。

《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上說, 摩批不單要主持喪葬祭禮、殺牛祭祀等重大活動, 還要主持村社和家庭的一般祭祀活動。 所以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摩批的,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摩批, 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

摩批教育的內容廣泛,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從神話傳說到哈尼族遷徙史詩, 從生產生活知識到醫藥和工藝知識等, 內容十分豐富。

摩批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倪立生說, 摩批的學習不是普通的學習。 摩批教育一般是師徒式的教育, 一個摩批帶一個或數個“生徒”, “生徒”無論是繼承祖業或是自願做摩批, 都要拜師求學。

在哈尼族傳統社會中, 摩批的教育主要是在祭祀活動、節日、婚嫁、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 但凡有這些活動, 摩批出場, “生徒”都要跟隨打下手, 摩批言傳身教, “生徒”則在活動中現場學習。 這樣, 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會大大增強。

經此專業學習, 摩批才可以成為哈尼族群眾中的“知識份子”, 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與時俱進

發揮職能

隨著社會歷史的推移, 哈尼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發展為不同的文化狀態, 但摩批祭祀活動中的祭祀舞蹈、音樂、繪畫等原始宗教文化遺跡根深蒂固, 在哈尼族部分地區仍有保存。

如沿襲至今的哈尼族木雀舞、棕扇舞等哈尼族文化精髓, 開秧門、六月節、十月節等節日祭祀活動, 都是由摩批帶領民族同胞來傳承的。

今天, 摩批的職能也在與時俱進, 為了移風易俗樹新風, 那諾鄉把摩批的社會管理職能與黨建工作結合起來, 並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那諾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山區民族鄉, 全鄉6個村(社區), 大部分為哈尼族人, 張一冬介紹, 過去這裡普遍存在喪事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

一戶人家有人去世, “全村農戶停下活計一起待客”的現象普遍存在, 祭祀活動相互攀比。很多人家辦喪事支出在10萬元以上,有些人家甚至因為辦喪事而一夜致貧。

近年來,為了減少這種大操大辦喪事的不良風氣,鄉上成立“移風易俗樹新風”工作領導小組,把“抓黨建帶民風”與哈尼摩批文化結合起來,有效利用了摩批在哈尼族群眾中的領導作用。

“我們積極推行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優良作風,多次到村做思想工作,但效果甚微。這種習慣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沒有村上的人帶頭很難完成,我們就把鄉上的幾十位摩批聚在一起做工作,做通了摩批的工作後,後期與村民的溝通就容易很多。”張一冬說。經過多次的溝通後,大多數的村民都支持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現在,僅在喪事一項上,那諾鄉群眾每年可節省數百萬元。

哈尼族文化精彩紛呈、燦爛無比,但哈尼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這些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的仍然是摩批的口耳相傳與身體力行。在歷史的長期發展中,摩批作為哈尼族的特殊群體,可謂是功不可沒,既傳承了文化,又帶領著哈尼族群眾團結向前。

-END-

來源何超 編輯:sun

祭祀活動相互攀比。很多人家辦喪事支出在10萬元以上,有些人家甚至因為辦喪事而一夜致貧。

近年來,為了減少這種大操大辦喪事的不良風氣,鄉上成立“移風易俗樹新風”工作領導小組,把“抓黨建帶民風”與哈尼摩批文化結合起來,有效利用了摩批在哈尼族群眾中的領導作用。

“我們積極推行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優良作風,多次到村做思想工作,但效果甚微。這種習慣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沒有村上的人帶頭很難完成,我們就把鄉上的幾十位摩批聚在一起做工作,做通了摩批的工作後,後期與村民的溝通就容易很多。”張一冬說。經過多次的溝通後,大多數的村民都支持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現在,僅在喪事一項上,那諾鄉群眾每年可節省數百萬元。

哈尼族文化精彩紛呈、燦爛無比,但哈尼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這些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的仍然是摩批的口耳相傳與身體力行。在歷史的長期發展中,摩批作為哈尼族的特殊群體,可謂是功不可沒,既傳承了文化,又帶領著哈尼族群眾團結向前。

-END-

來源何超 編輯:su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