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齊白石惟一自畫像,抱琴負書,從遼寧來到了浙江博物館

收藏有400多件齊白石作品的遼寧博物館所藏齊白石作品居國內博物館之首, 以畫種全面、精品薈萃而著稱於世。 今年是齊白石逝世60周年, 這些作品3月22日起開始亮相浙江省博物館的“齊白石繪畫精品展”上。

白石草衣圖

展覽以齊白石的藝術歷程為線索, 從遼寧省博物館館藏400餘件齊白石作品中精選其早期、中期、盛期和晚期繪畫精品70件(組), 從紅花墨葉的寫意到魚鳥蝦蟲的靈動再到草木蔬果的清雅, 盡可能地展現白石老人的藝術特色與成就。

先說遼寧博物館何以有這麼多齊白石畫作?

遼寧博物館前身是東北博物館, 于建國之初便眼光獨到, 以其人緣、文緣、地緣的優勢, 精心收藏了400餘件齊白石作品, 今日其所藏齊白石作品已居國內博物館之首, 畫種全面、精品薈萃而著稱於世, 遼博為什麼能夠藏有這麼多齊白石的作品?

據遼寧博物館負責人此前對相關媒體介紹,

白石三兒子齊良琨在兄弟中間作畫最好, 齊白石也認為他是幾個兒子中藝術天賦最好的一個。 建國之初, 齊良琨在東北博物館工作, 而經常往來于京、沈之間, 這邊工作, 那邊省望父親, 身在京城的齊白石與東北博物館之間就有了一條穿梭般的“紐帶”。 據介紹, 遼博的齊白石作品, 有一些是白石老人在上面題署出“東北博物館”名稱的;另外從東北博物院財務方面的歷史材料看, 有上面載有購買齊白石書畫的財務單據, 標價為一件5萬元(當時通脹, 相當於物價平抑後的5元錢)。 這些證據表明, 書畫作品應該是東北博物館通過齊良琨向其父購買來的, 當時給價算是相當便宜的, 而且買多時, 齊白石老先生必定還要饒上一幅。
齊良琨先于父親齊白石于1954年病逝, 不久, 齊良琨家屬就把家藏齊白石的書畫悉數捐給了東北博物館。

此外, 齊白石恩師胡沁園的孫子胡文孝, 齊白石對其非常喜愛, 為他單獨作過不少書畫, 胡文孝也在東北博物館工作。 當時為東北博物館求畫的不只齊良琨, 還有胡文孝。

1954年, 東北博物館專門舉辦了齊白石品展覽, 這是當時全國博物館中首家推出藝術家個人作品展覽, 此時齊良琨已經病入膏肓, 玉成其事者應該是那個叫“阿龍”的胡文孝, 胡文孝同齊白石的關係不一般。 胡文孝於1974年病逝, 其家人又把家中積累的齊白石作品悉數捐給了東北博物館, 也就是今天的遼博。

此外, 上世紀50年代初,

東北博物館還依據齊良琨、胡文孝等提供的線索, 到白石老家湖南湘潭徵集了不少齊白石早期的作品, 所以今日遼寧博物館400多件齊白石的作品, 件件真跡, 流傳有序。

朗靜山所拍攝的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 原名純芝, 後名璜, 字渭清, 又字蘭亭, 號瀕生, 別號白石山人、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

他出身貧苦, 早年學木工, 兼習肖像畫, 並以賣畫為生。 中年拜胡沁園、王湘綺等為師, 學習詩書畫。 經過“五出五歸”的遊歷, 眼界大開, 技藝精進。 定居北京後, 受陳師曾影響“衰年變法”, 創立“紅花墨葉”一派。 他的作品融民間藝術與文人畫于一爐, 形成了簡練生動、自然質樸、天趣橫溢的鮮明藝術風格。 其開創的由俗入雅、變雅為俗的藝術境界, 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

櫻桃枇杷荔枝圖,100.2×35.7 cm

款識:八十行年。齊白石作于古燕京城西。鈐印:“齊大”朱文方印

早期:五出五歸,臥遊傳藝

齊白石藝術生涯的早期大約經歷了40年(1878-1918),即從16歲在家鄉學木匠開始直至56歲定居北京之前。在這段時間裡,他自民間雕刻藝術萌起其內在藝術的細胞,涵養自學繪畫基礎於《芥子園畫譜》,觀悟人生於畫肖像畫。

二十七歲時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正式走上藝術的道路。後結識黎松安、王闓連等湘潭地方士紳文人,並得賞識與鼓勵,外出遊歷,五出五歸,開拓了齊白石早期的眼界與心胸,並也在傳統文化中提高了藝術修養與技巧。

作為民間藝匠、地方畫家,無論生活狀態、藝術創作還是文化交遊等,都帶有濃郁的民間性與地方性,創作題材上山水與花鳥並重,形成其早期繪畫風格,齊白石個人的藝術天資與不懈的努力,使他終於成長為在畫、印、詩、書各方面都頗有成就的地方文人畫家。這一漫長時期的積累,為他後來的大器晚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展覽展出的《華山圖》正是這個轉變環節的初期作品,加上齊白石早期山水畫作品存世稀少,這幅作品顯得尤為珍貴。

中期:衰年變法,畫見新魂

1919年,家鄉遭兵亂匪患,年近60的齊白石第三次來到北京,寓居北京這段時間曾被齊白石稱為“十載關門始變更”(1919-1928,57歲—66歲)。

初至北京之時,齊白石畫風仍以簡約傳統為主,幸遇當時的北京畫壇領袖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受到了陳師曾的藝術變革思想影響,改變過往石濤、八大的冷逸風格,轉而接受海派畫風並借鑒吳昌碩的金石用筆,自創所稱“紅花墨葉一派”的大寫意風格。

這一時期繪畫題材上以花鳥畫為中心,用筆精深古拙,墨色則講求單純而強烈的對比;其山水畫的構圖愈趨簡潔,境界愈見新奇;而人物畫則出現更多佛道人物和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拋離傳統束縛的齊白石,于此大步向前。

此次展覽展出的《雄雞老少年圖》中,他已經擺脫了八大風格,佈局趨於簡略,用筆富有金石趣味,是其新風格探索的初期作品。

雄雞老少年圖,1919年,106.5×35.2cm

款識:己未秋七月,餘喜畫老少年布以大雞,可謂秋聲也。昔孟麗堂畫牡丹布雞,謂為春聲。白石。鈐印:“齊大”朱文方印、“白石翁”白文方印、“阿芝”朱文方印

盛期:大器晚成,似與不似

20世紀20-30年代是民國畫壇最為開放活躍的時期,從繪畫思想到技法流派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京華變法”之後的齊白石,聲名大振,受邀去各地舉辦展覽,走入美術學院講壇,畫藝與畫名終至大成。

“美術革命”的主張在當時社會引起轟動,徐悲鴻、林風眠等畫家積極建立美術專科學校,以不同的方式對中國畫進行改革。京津地區的陳師曾、金城、姚芒父等以高蹈的文人方式堅守傳統。齊白石以豐富與獨特的人生閱歷,在繪畫上既繼承傳統又不落古人窠臼;以天才的悟性,勤奮的實踐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面貌。

這一時期(1928-1949,66歲-89歲)齊白石的繪畫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用筆功夫純熟、蒼勁老辣,筆墨縱橫淋漓、氣勢雄渾,構圖簡而不空、平中見奇。其貼近生活、雅俗共賞的畫風,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畫境,流露出其真淳質樸的審美意趣。

此次展出的《黑狗圖》《墨蝦圖》等,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畫境,流露出其真淳質樸的審美意趣。

墨蝦圖,102.5×34.5 cm

款識:魚蝦負我短劍。白石老人為魚蝦所悮。鈐印:“齊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

此圖題跋“魚蝦負我短劍,白石老人為魚蝦所誤”,鈐印“倦也欲眠君且去”,這些都似有所指。湖南省圖書館藏《魚蝦負我圖》(1947年作)在題字與佈局、筆法上與此圖都很相似,可能作於同一年。

1946年白石在南京舉辦畫展,換回大量“法幣”,但貶值嚴重。1947年物價飛漲,白石“耗了不少心血,費了不少腕力,換得的票子,有時一張畫還買不到幾個燒餅。”(《白石老人自傳》)

晚期:最後輝煌,融見真光

齊白石晚年(1949-1957,89歲-97歲)獲得極高的盛譽與聲望,先後擔任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1963年於百歲誕辰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

1956年9月1日,周恩來出席“授予齊白石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儀式”,並與齊白石親切交談。

年屆九旬的齊白石依然筆耕不輟,構圖趨簡、筆墨融潤卻又蒼老,藝術上臻於化境。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齊白石拓展調整取材範圍,聚焦描繪農具蔬果和田園花鳥,畫和平鴿、萬年青,舉手之間可謂老樹著花、蔗境彌甘。

此時期的齊白石一呼一吸之間便是一番天地,藝術形象更加洗練,把中國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生命最後的八年,他以超強的耐力燃燒生命最後的輝煌。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齊白石在90歲高齡時創作的《沁園憶舊圖》可看作是其對早年學習階段的懷念與追憶。圖中描繪池塘柳樹環抱的瓦屋數間,從窗戶隱約可見一老者。

沁園憶舊圖,136.4×35.3 cm

款識:沁園憶舊圖。沁園師仙去三十七年矣,今年春,公孫阿龍世侄萬里來師。予喜其能誦先芬,為制此圖以永兩家之好。庚寅,九十歲齊璜。鈐印:“齊大”白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此圖為齊白石在1950年為胡文效所繪。胡文效(1919-1972)字龍龔,又字臥龍,湖南湘潭人。他是胡沁園之孫,能詩文書畫,擅篆刻。通過齊白石的關係,與白石第三子齊良琨同到東北博物館(1949年成立,1959年改稱遼寧省博物館)工作,遼寧省博物館收藏400餘件齊白石作品,與他二人關係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的《白石草衣圖》是現存齊白石唯一一件自畫像。圖中他身穿蓑衣,足登草鞋,雙手抱琴,後背負書,儼然為舊式讀書人裝扮,他在1947年自題此圖稱為“少年時自畫”。數十年勤勉砥礪,身著草衣的少年終成藝壇一代宗師。在近一個世紀的藝術歷程中,他的藝術創作與藝術思想,將中國繪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晚年齊白石

更多展覽作品:

水族四屏-菖蒲蟾蜍圖,174.5×47.3 cm

《菖蒲蟾蜍圖》仿自李鱓的冊頁。齊白石在“衰年變法”階段曾對李鱓畫風加以參照,此圖就是一證。在此時期,白石還畫有與此作相同的一幅,現藏中國美術館。

水族四屏-芙蓉遊蝦圖,174.5×47.3 cm

《芙蓉遊蝦圖》是齊白石憑藉記憶畫的,圖像來自4年前在上海所見八大的冊頁,其畫蝦形象仍顯刻板,與之後風格差異較大。白石66歲題畫蝦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隻略似,一變畢(逼)真,再變色分濃淡,此三變也。”這件蝦圖是“初隻略似”的最好注腳。

水族四屏-荷花遊魚圖,174.5×47.3 cm

水族四屏-遊鴨圖,174.5×47.3 cm

此屏是1954年由湘潭胡榕恂處購買。作於壬子(1912),時年白石五十歲,正處於“五出五歸”後居家讀書習畫階段。共四件,分別為《菖蒲蟾蜍》、《芙蓉遊蝦》、《荷花遊魚》及《蘆鴨》。白石晚年水族畫名聲極高,而此屏為研究其水族畫風格來源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

白石畫此屏乃為答謝“雲根”寄畫之情而作,不料畫尚未寄出而雲根已過世。其師胡沁園喜此屏,白石因重畫四圖焚之以祭奠雲根地下之靈,而將此屏送與乃師。雲根姓李,是王湘綺妻之母舅,畫入逸品,亦善刻印,與白石性格類似。(見王闓運1904年所作《白石山人金石刻畫集》)白石極推崇其山水畫,曾雲“吾湖南三百年以來畫山水者,吾獨推李雲根先生,譚荔仙老人次之。”(齊白石題沈翰《設色山水軸》,遼寧省博物館藏)。經過“五出五歸”,白石瞭解到海派濃墨重彩的富麗畫風已風靡全國,而自己所傾心的八大風格卻不為世所重,因“雲根先生最知余畫”,所以在此屏中,白石選擇了“稍異時流”的疏曠清冷風格,藉以向雲根表達自己的志趣所在。

人物屏-醉翁圖,73.5×40 cm

款識:塵世難看,常假一醉,我亦欲然,何況神仙也。戊午五月,避兵紫荊山下鏡潭親家之家,畫此為贈,亦以遣愁,不能工也。兄璜並記。鈐印:“齊白石”白文方印、“瀕生”朱文方印

人物屏-望福圖,73.5×40 cm

款識:望福圖。借山翁作。鈐印:“老蘋多事”朱文方印、“樂石室”白文方印

人物屏-洗耳圖,73.5×40 cm

款識:風聲鶴唳,幾不堪聞,此翁洗耳,厭聞世事耶?欲空其耳與聞世事耶?人所謂翁也,余知翁欲竊聞其快心話,以雪所恨。此翁,此翁,以餘為知人否?戊午夏時,吞聲草莽之中,席地作也。老萍並記。鈐印:“木人”朱文方印、“木以不材保其天年”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人物屏-漁翁圖,73.5×40 cm

款識:白石老民。鈐印:“齊氏瀕生”朱文方印、“吞聲草莽之中”朱文方印、“借山”白文方印

此屏共四件,繪於戊午(1918)夏,時齊白石56歲。此年齊白石在家鄉湘潭,其時兵亂匪擾,因傳言要綁架齊白石,他為避禍,帶著家人到紫荊山下的親戚家裡,因畫此屏為贈。他在《白石詩草》自序中形容這段時間說:“吞聲草莽之中,夜宿於露草之上,朝餐于蒼松之蔭。時值炎夏,浹背汗流,綠蟻蒼蠅共食,野狐穴鼠為鄰。……”因此,他意識到“家鄉雖好,不是安居之所”(《白石老人自傳》),並作出了終老北京的決定。因此圖是為“遣愁”所作,所以選擇的題材“醉翁” “望福” “挑耳”與“漁翁”可看出白石此時對世事煩擾的厭倦及對恬淡生活的嚮往。此時白石人物畫已擺脫早年《芥子園畫譜》的窠臼,建立起了純用大寫意法,以粗獷筆墨配合頗具內涵主題這種風格,這標誌著他人物畫的成熟,而此屏是這種風格的先聲。鏡潭親家待考。

東方朔偷桃圖,134 × 32.7 cm

此圖為日本裝裱,繪東方朔偷桃故事。東方朔為西漢武帝時大臣,性格詼諧滑稽,善辭賦。他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奇人物,其偷桃的故事見於《古小說鉤沉》輯《漢武故事》與晉張華《博物志》。

這個故事是傳統繪畫常用題材,用以祝頌有才能或有口才的人的壽辰。從繪畫風格看此圖應繪成於1930年代至1949年代中。中央美術學院收藏有齊白石1936年畫的《偷桃》人物畫稿,與此圖比稍有差異,可知其尚有另一稿本。

桂花白兔圖,103×34.1 cm

款識:己醜,八十九歲白石老人。鈐印:“齊白石”白文方印、“吾所能者樂事”朱文方印

燈鼠圖,99.6 × 34.5 cm

款識:庚寅,白石老人九十歲矣。

鈐印:“白石”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齊白石繪畫精品展”於2017年3月22日至5月21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展出。

櫻桃枇杷荔枝圖,100.2×35.7 cm

款識:八十行年。齊白石作于古燕京城西。鈐印:“齊大”朱文方印

早期:五出五歸,臥遊傳藝

齊白石藝術生涯的早期大約經歷了40年(1878-1918),即從16歲在家鄉學木匠開始直至56歲定居北京之前。在這段時間裡,他自民間雕刻藝術萌起其內在藝術的細胞,涵養自學繪畫基礎於《芥子園畫譜》,觀悟人生於畫肖像畫。

二十七歲時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正式走上藝術的道路。後結識黎松安、王闓連等湘潭地方士紳文人,並得賞識與鼓勵,外出遊歷,五出五歸,開拓了齊白石早期的眼界與心胸,並也在傳統文化中提高了藝術修養與技巧。

作為民間藝匠、地方畫家,無論生活狀態、藝術創作還是文化交遊等,都帶有濃郁的民間性與地方性,創作題材上山水與花鳥並重,形成其早期繪畫風格,齊白石個人的藝術天資與不懈的努力,使他終於成長為在畫、印、詩、書各方面都頗有成就的地方文人畫家。這一漫長時期的積累,為他後來的大器晚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展覽展出的《華山圖》正是這個轉變環節的初期作品,加上齊白石早期山水畫作品存世稀少,這幅作品顯得尤為珍貴。

中期:衰年變法,畫見新魂

1919年,家鄉遭兵亂匪患,年近60的齊白石第三次來到北京,寓居北京這段時間曾被齊白石稱為“十載關門始變更”(1919-1928,57歲—66歲)。

初至北京之時,齊白石畫風仍以簡約傳統為主,幸遇當時的北京畫壇領袖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受到了陳師曾的藝術變革思想影響,改變過往石濤、八大的冷逸風格,轉而接受海派畫風並借鑒吳昌碩的金石用筆,自創所稱“紅花墨葉一派”的大寫意風格。

這一時期繪畫題材上以花鳥畫為中心,用筆精深古拙,墨色則講求單純而強烈的對比;其山水畫的構圖愈趨簡潔,境界愈見新奇;而人物畫則出現更多佛道人物和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拋離傳統束縛的齊白石,于此大步向前。

此次展覽展出的《雄雞老少年圖》中,他已經擺脫了八大風格,佈局趨於簡略,用筆富有金石趣味,是其新風格探索的初期作品。

雄雞老少年圖,1919年,106.5×35.2cm

款識:己未秋七月,餘喜畫老少年布以大雞,可謂秋聲也。昔孟麗堂畫牡丹布雞,謂為春聲。白石。鈐印:“齊大”朱文方印、“白石翁”白文方印、“阿芝”朱文方印

盛期:大器晚成,似與不似

20世紀20-30年代是民國畫壇最為開放活躍的時期,從繪畫思想到技法流派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京華變法”之後的齊白石,聲名大振,受邀去各地舉辦展覽,走入美術學院講壇,畫藝與畫名終至大成。

“美術革命”的主張在當時社會引起轟動,徐悲鴻、林風眠等畫家積極建立美術專科學校,以不同的方式對中國畫進行改革。京津地區的陳師曾、金城、姚芒父等以高蹈的文人方式堅守傳統。齊白石以豐富與獨特的人生閱歷,在繪畫上既繼承傳統又不落古人窠臼;以天才的悟性,勤奮的實踐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面貌。

這一時期(1928-1949,66歲-89歲)齊白石的繪畫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用筆功夫純熟、蒼勁老辣,筆墨縱橫淋漓、氣勢雄渾,構圖簡而不空、平中見奇。其貼近生活、雅俗共賞的畫風,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畫境,流露出其真淳質樸的審美意趣。

此次展出的《黑狗圖》《墨蝦圖》等,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畫境,流露出其真淳質樸的審美意趣。

墨蝦圖,102.5×34.5 cm

款識:魚蝦負我短劍。白石老人為魚蝦所悮。鈐印:“齊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

此圖題跋“魚蝦負我短劍,白石老人為魚蝦所誤”,鈐印“倦也欲眠君且去”,這些都似有所指。湖南省圖書館藏《魚蝦負我圖》(1947年作)在題字與佈局、筆法上與此圖都很相似,可能作於同一年。

1946年白石在南京舉辦畫展,換回大量“法幣”,但貶值嚴重。1947年物價飛漲,白石“耗了不少心血,費了不少腕力,換得的票子,有時一張畫還買不到幾個燒餅。”(《白石老人自傳》)

晚期:最後輝煌,融見真光

齊白石晚年(1949-1957,89歲-97歲)獲得極高的盛譽與聲望,先後擔任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1963年於百歲誕辰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

1956年9月1日,周恩來出席“授予齊白石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儀式”,並與齊白石親切交談。

年屆九旬的齊白石依然筆耕不輟,構圖趨簡、筆墨融潤卻又蒼老,藝術上臻於化境。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齊白石拓展調整取材範圍,聚焦描繪農具蔬果和田園花鳥,畫和平鴿、萬年青,舉手之間可謂老樹著花、蔗境彌甘。

此時期的齊白石一呼一吸之間便是一番天地,藝術形象更加洗練,把中國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生命最後的八年,他以超強的耐力燃燒生命最後的輝煌。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齊白石在90歲高齡時創作的《沁園憶舊圖》可看作是其對早年學習階段的懷念與追憶。圖中描繪池塘柳樹環抱的瓦屋數間,從窗戶隱約可見一老者。

沁園憶舊圖,136.4×35.3 cm

款識:沁園憶舊圖。沁園師仙去三十七年矣,今年春,公孫阿龍世侄萬里來師。予喜其能誦先芬,為制此圖以永兩家之好。庚寅,九十歲齊璜。鈐印:“齊大”白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此圖為齊白石在1950年為胡文效所繪。胡文效(1919-1972)字龍龔,又字臥龍,湖南湘潭人。他是胡沁園之孫,能詩文書畫,擅篆刻。通過齊白石的關係,與白石第三子齊良琨同到東北博物館(1949年成立,1959年改稱遼寧省博物館)工作,遼寧省博物館收藏400餘件齊白石作品,與他二人關係密切。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的《白石草衣圖》是現存齊白石唯一一件自畫像。圖中他身穿蓑衣,足登草鞋,雙手抱琴,後背負書,儼然為舊式讀書人裝扮,他在1947年自題此圖稱為“少年時自畫”。數十年勤勉砥礪,身著草衣的少年終成藝壇一代宗師。在近一個世紀的藝術歷程中,他的藝術創作與藝術思想,將中國繪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晚年齊白石

更多展覽作品:

水族四屏-菖蒲蟾蜍圖,174.5×47.3 cm

《菖蒲蟾蜍圖》仿自李鱓的冊頁。齊白石在“衰年變法”階段曾對李鱓畫風加以參照,此圖就是一證。在此時期,白石還畫有與此作相同的一幅,現藏中國美術館。

水族四屏-芙蓉遊蝦圖,174.5×47.3 cm

《芙蓉遊蝦圖》是齊白石憑藉記憶畫的,圖像來自4年前在上海所見八大的冊頁,其畫蝦形象仍顯刻板,與之後風格差異較大。白石66歲題畫蝦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隻略似,一變畢(逼)真,再變色分濃淡,此三變也。”這件蝦圖是“初隻略似”的最好注腳。

水族四屏-荷花遊魚圖,174.5×47.3 cm

水族四屏-遊鴨圖,174.5×47.3 cm

此屏是1954年由湘潭胡榕恂處購買。作於壬子(1912),時年白石五十歲,正處於“五出五歸”後居家讀書習畫階段。共四件,分別為《菖蒲蟾蜍》、《芙蓉遊蝦》、《荷花遊魚》及《蘆鴨》。白石晚年水族畫名聲極高,而此屏為研究其水族畫風格來源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

白石畫此屏乃為答謝“雲根”寄畫之情而作,不料畫尚未寄出而雲根已過世。其師胡沁園喜此屏,白石因重畫四圖焚之以祭奠雲根地下之靈,而將此屏送與乃師。雲根姓李,是王湘綺妻之母舅,畫入逸品,亦善刻印,與白石性格類似。(見王闓運1904年所作《白石山人金石刻畫集》)白石極推崇其山水畫,曾雲“吾湖南三百年以來畫山水者,吾獨推李雲根先生,譚荔仙老人次之。”(齊白石題沈翰《設色山水軸》,遼寧省博物館藏)。經過“五出五歸”,白石瞭解到海派濃墨重彩的富麗畫風已風靡全國,而自己所傾心的八大風格卻不為世所重,因“雲根先生最知余畫”,所以在此屏中,白石選擇了“稍異時流”的疏曠清冷風格,藉以向雲根表達自己的志趣所在。

人物屏-醉翁圖,73.5×40 cm

款識:塵世難看,常假一醉,我亦欲然,何況神仙也。戊午五月,避兵紫荊山下鏡潭親家之家,畫此為贈,亦以遣愁,不能工也。兄璜並記。鈐印:“齊白石”白文方印、“瀕生”朱文方印

人物屏-望福圖,73.5×40 cm

款識:望福圖。借山翁作。鈐印:“老蘋多事”朱文方印、“樂石室”白文方印

人物屏-洗耳圖,73.5×40 cm

款識:風聲鶴唳,幾不堪聞,此翁洗耳,厭聞世事耶?欲空其耳與聞世事耶?人所謂翁也,余知翁欲竊聞其快心話,以雪所恨。此翁,此翁,以餘為知人否?戊午夏時,吞聲草莽之中,席地作也。老萍並記。鈐印:“木人”朱文方印、“木以不材保其天年”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人物屏-漁翁圖,73.5×40 cm

款識:白石老民。鈐印:“齊氏瀕生”朱文方印、“吞聲草莽之中”朱文方印、“借山”白文方印

此屏共四件,繪於戊午(1918)夏,時齊白石56歲。此年齊白石在家鄉湘潭,其時兵亂匪擾,因傳言要綁架齊白石,他為避禍,帶著家人到紫荊山下的親戚家裡,因畫此屏為贈。他在《白石詩草》自序中形容這段時間說:“吞聲草莽之中,夜宿於露草之上,朝餐于蒼松之蔭。時值炎夏,浹背汗流,綠蟻蒼蠅共食,野狐穴鼠為鄰。……”因此,他意識到“家鄉雖好,不是安居之所”(《白石老人自傳》),並作出了終老北京的決定。因此圖是為“遣愁”所作,所以選擇的題材“醉翁” “望福” “挑耳”與“漁翁”可看出白石此時對世事煩擾的厭倦及對恬淡生活的嚮往。此時白石人物畫已擺脫早年《芥子園畫譜》的窠臼,建立起了純用大寫意法,以粗獷筆墨配合頗具內涵主題這種風格,這標誌著他人物畫的成熟,而此屏是這種風格的先聲。鏡潭親家待考。

東方朔偷桃圖,134 × 32.7 cm

此圖為日本裝裱,繪東方朔偷桃故事。東方朔為西漢武帝時大臣,性格詼諧滑稽,善辭賦。他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奇人物,其偷桃的故事見於《古小說鉤沉》輯《漢武故事》與晉張華《博物志》。

這個故事是傳統繪畫常用題材,用以祝頌有才能或有口才的人的壽辰。從繪畫風格看此圖應繪成於1930年代至1949年代中。中央美術學院收藏有齊白石1936年畫的《偷桃》人物畫稿,與此圖比稍有差異,可知其尚有另一稿本。

桂花白兔圖,103×34.1 cm

款識:己醜,八十九歲白石老人。鈐印:“齊白石”白文方印、“吾所能者樂事”朱文方印

燈鼠圖,99.6 × 34.5 cm

款識:庚寅,白石老人九十歲矣。

鈐印:“白石”朱文方印、“寄萍堂”白文方印

“齊白石繪畫精品展”於2017年3月22日至5月21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展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