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家風家訓 ‖ 上岐村董氏宗祠的故事,關於董仲舒天問三策,關於忠孝禮義……

點擊標題下「馬尾的事兒」可快速關注

“千秋功過, 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 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董氏宗祠位於羅星街道上岐村, 宗祠立於市井之畔, 在經歷風雨滄桑、閱盡人間春秋之後, 這座宗祠似乎仍在向人們顯示其昔日的風采。

7月17日, 61歲的董行枝推開宗祠的側門, 仿佛也推開了一扇屬於董氏族人的記憶大門。 “舊時代, 宗祠對於族親來說是威嚴與公平的象徵, 就連夫妻吵架都會來宗祠評評理。 如今, 雖然宗祠的功能弱化, 但它還是族人們落葉歸根的‘魂’, 走到哪兒都忘不掉。 ”

一個古老的姓氏

要說董氏宗祠就要從董姓說起。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 在董氏一族中均傳說董姓的由來與黃帝有關。 相傳, 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 史書上亦稱廖叔安。 廖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 他對龍(實為馬)的習性很有研究, 於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 讓他專門養龍。 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 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動作, 帝舜很是喜歡, 就封董父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 還賜他以董為姓氏, 他的後代就是董氏, 世代相傳至今, 因此董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為董姓始祖。

上岐村的董氏宗祠是琅岐下岐村董氏宗祠的分祠, 因此這座宗祠的風格與琅岐宗祠的風格相近。 宗祠的兩旁內壁上用大理石雕刻著“忠孝禮義”四個大字,

二十四孝壁畫栩栩如生。 祠堂的大堂懸掛著“三策堂”牌匾, 堂內有六根柱子, 上面的楹聯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漢代重鴻儒三策保邦業煥江都, 明時崇碩彥五經魁士家傳琅海’, 這幅對聯講的就是董氏宗祠‘三策堂’名字的由來。 ”董行枝自豪地說道。

《漢書》記載, 《天人三策》(“賢良三策”)是漢武帝的“三問”和董仲舒的“三答”。

Q

漢武帝第一問是:“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和怎樣得到上帝的授權?”

董仲舒的回答是:人性的本質是由君到四方遠近的神旨傳達。

Q

漢武帝第二問是:“為什麼有堯的有為和舜的無為的矛盾、周的文化的繁榮與禹的儉樸的矛盾、好的官員與壞的官員同時存在的矛盾?”

董仲舒的回答是:教育就足以解決上述矛盾。

Q

漢武帝的第三問是:“為什麼三代的治國思想不一樣?”

董仲舒的回答是:天性完整人性不足。

董仲舒因三策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受封江都相。 因為他的《天人三策》, 董氏宗祠也掛號堂名“三策堂”。

“忠孝禮義”為家訓

董氏族人的入閩始祖為董純勇,

宋代時他入閩為官, 隨後遷居到琅岐, 隨後定居。 清朝康熙年間, 二十五世的董氏族人開始遷往上岐村一帶, 成為了如今上岐村董氏一脈。 “當初來到上岐村的是董氏夫妻二人, 現在已經有800多個子孫, 繁衍生息300多年, 如今許多族人旅居海外, 但永不忘懷的還是這塊土地。 ”

歲月悠悠, 上岐董氏宗祠與琅岐下岐董氏宗祠一脈相承, 在來往中延續著宗族兄弟之情, 身處不同地方的兩支血脈使用的字輩也相同, “其中我們就用了‘忠孝禮義’四個字為字輩, 希望借此把優良傳統融入名字中, 讓族人們都能銘記在心。 ”董行枝指著宗祠的組建概況碑說:“董氏族人素以忠孝禮義為本, 這也就是我們的家訓。 ”

關於“精忠報國”, 董氏宗祠理事會副會長董須盛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我這一輩有位老人名叫董須茂, 林祥謙參加漢口大罷工時, 董須茂就在現場。 當年他與林祥謙同住在漢口的福州街, 軍閥為了不放走一個, 把那條街上會說福州方言的人都抓了起來。 ”董須茂與林祥謙就綁在一根木柱上, 他親眼看著林祥謙英勇就義,“軍閥用馬刀攔腰砍斷他的腰,然後把他已經被砍斷的上半身推倒,殘忍至極。董須茂回鄉後,時常會跟我們說起這段歷史,也教導後輩一定要愛國。”

採訪結束時,回望著靜默佇立的董氏宗祠,族人們講述的故事給它增添了一抹生機,董行枝說:“我們的後人都要記住這些故事,記住這座‘根’一樣的宗祠。”

值班編輯:張薇

如需轉載,請向小編申請授權哦~

不然,被發現的話

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他親眼看著林祥謙英勇就義,“軍閥用馬刀攔腰砍斷他的腰,然後把他已經被砍斷的上半身推倒,殘忍至極。董須茂回鄉後,時常會跟我們說起這段歷史,也教導後輩一定要愛國。”

採訪結束時,回望著靜默佇立的董氏宗祠,族人們講述的故事給它增添了一抹生機,董行枝說:“我們的後人都要記住這些故事,記住這座‘根’一樣的宗祠。”

值班編輯:張薇

如需轉載,請向小編申請授權哦~

不然,被發現的話

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