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戒指竟然是古代妃子來月經時的標誌

導讀: 有史以來, 戒指都被認為是愛情的信物。 它是一種戴在手指上的裝飾品。 男女都可佩戴, 材料可以是金屬、寶石、塑膠、木或骨質。 它究竟屬於哪一國家的發明創造, 還沒有定論。 在中國, 戒指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有史以來, 戒指都被認為是愛情的信物。 它是一種戴在手指上的裝飾品。 男女都可佩戴, 材料可以是金屬、寶石、塑膠、木或骨質。 它究竟屬於哪一國家的發明創造, 還沒有定論。 在中國, 戒指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據說最早的時候戒指是一種“禁戒”的標誌。 當時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皇上每天會選妃陪伴, 後宮中的妃子們如果來了月經, 便會戴上戒指, 作為一種信 號使用。 從大量文獻可以看出, 秦漢時期, 我國婦女就已經普遍佩戴戒指了。 東漢時期, 民間已將戒指作為定情之物, 青年男女通常會以贈送指環來表達愛慕之情。

到了唐代, 用戒指當定情信物的習俗就更加盛行了, 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戒指”一詞出現較晚, 《中國古代服飾風俗》一書講到明代服飾時說:“至於稱其為戒指, 似乎還是明代以後的事情。 ”明王圻的《三才圖會》又說:“後漢孫 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 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

”這些都說明, 直到明代以後, “戒指”的稱呼才多了起來。 但“戒指”一詞最早卻不是出現於明代。

元代關漢卿的戲曲作品《望江亭中秋切》的第三折中有:“(正旦雲)這個是金牌?衙內見愛我, 與我打戒指兒罷。 再有什麼?”這裡就出現了“戒指”一詞。 還 有《永樂大典》殘本中保存的朝鮮時代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有:“少贖, 二十兩也不夠, 我典一個房子裡, 我再把一副頭面, 一個七寶金兒, 一對耳墜兒, 一對窟嵌的金戒指兒, 這六件兒當的五十兩銀子, 共有二百兩銀子, 典一個大宅子。 ”該作品約刊於元代, 所以“戒指”一詞在元代就已經出現了, 但具體是什麼時 候, 還有待考證。

世界上第一個將戒指當做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王麥士米尼。 1477年, 麥士米尼認識了瑪麗的公主。 麥士米尼為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的舉止而傾倒。 可瑪麗早 已許婚於當時的法國王儲, 但是他仍不放棄, 為了贏得瑪麗的愛, 麥士米尼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鑽石戒指, 送給瑪麗。 瑪麗面對這只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鑽 石戒指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

終於改變了初衷, 嫁給了麥士米尼。 從此, 鑽石戒指便成了西方人的訂婚信物。 不過在古羅馬, 戒指是被用來做印章的, 象徵著權 利。

歐洲女性是在14世紀時開始普遍戴戒指的。 而把戒指戴在哪個指頭上, 也是有說法的, 一般戴在食指表示想結婚;戴在中指上代表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代表已經訂婚或已經結婚;戴在小指表示單身。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戒指應戴在左手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