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四十七:河北滄州吳橋雜技巡禮

編者按:2013年9月份, “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 考察組以“走運河, 話兩岸, 溯歷史, 展風情, 看變遷”為宗旨, 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 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來, 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 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 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 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 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 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 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 以饗讀者。

走進滄州,

如雷貫耳的就是“三水”之地、“五鄉”之國。 “三水”是指東臨渤海水, 西近白洋澱水, 以及大運河縱穿之水;“五鄉”中名列之一的就是雜技之鄉。

滄州的吳橋以雜技之鄉聞名於世, 自元代興盛以來, 影響越來越大。 1958年, 滄州吳橋的小馬場村出土了一件東魏時期的古壁畫, 畫中人物倒立、轉碟、騎馬、肚頂, 個個有把好身手, 說明吳橋的雜技由來已久。 吳橋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上至九十九, 下至剛會走, 吳橋耍雜技, 人人有一手。 ”

2016年10月10日, 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河北滄州吳橋縣, 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中的吳橋雜技博物館, 探尋在運河流淌的這片土地上發展傳承下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感受吳橋雜技的獨特魅力。

圖為吳橋雜技大世界外景。 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吳橋人與吳橋雜技

在黃河入海時期, 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游。 這裡的土地鹽鹼瘠薄、水災頻繁, 又常年戰亂, 人們只好打個跟頭、變套戲法, 浪跡江湖, 以賣藝養家糊口。 這套謀生伎倆後來逐漸發展壯大, 成為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無論在街頭巷尾, 還是田間麥場, 他們都會翻一串跟鬥, 疊幾組羅漢, 打幾趟拳腳, 變幾套戲法。 吳橋也誕生了許多雜技表演藝術家, 他們多次跟隨中國藝術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訪問, 為我國的的雜技藝術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據有關史料記載, 吳橋雜技歷史最悠久。 相傳, 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 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 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 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 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

土丘南面十裡處有個孫公廟村, 村東有座孫公廟, 廟裡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 “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 據說與此有關。 ”當地居民告訴考察組成員。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 會雜技的多。 ”在坊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 因不圖賄賂, 中了進士, 又被除名, 一氣之下, 隻身雲遊四海。

這天, 來至終南山下, 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 便拜師學藝, 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 出師後, 浪跡至吳橋, 安居在一座道觀裡, 收徒傳藝。 從此, 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 家家練, 世代相傳, 越來越多。

吳橋十個鄉鎮都有雜技藝人, 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於集、鐵城等幾個鄉鎮。 據說範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 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耍雜技, 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裡擔任主演和教師, 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

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

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 兩者相輔相成, 久而久之, 便成了吳橋傳統風格。 據《吳橋縣誌》載, 吳橋還有逢年過節“掌燈三日, 放煙火, 演雜戲, 士女喧闐, 官不禁夜”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 紅白喜事, 喜慶豐收時, 百姓們湧上街頭, 或頭戴猛獸面具, 或身著七色彩衣, 競技獻藝, 通宵達旦的風俗。

廟會上, 除了做法事之外, 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 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 並出現了獅子舞。 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 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 百姓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徵。 在行香走會中, 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 緊隨其後的便是馬上技藝。

雜技事業的發展, 使吳橋雜技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但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限於藝術的發展和交流。 也受到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91年吳橋人民提出了“開發雜技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建立“吳橋雜技大世界”,實現“雜技搭台,經濟唱戲”的思想。

先後總體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1億元,建成由雜技旅遊區、商品集散區、人才培養開發區三個部分組成,集旅遊、博物、藝術交流與比賽、人才培養、商品集散、對外開放六大功能於一體的“吳橋雜技大世界”,1993年11月竣工並對外開放。不僅反映了吳橋雜技的發展歷史,而且超凡脫俗,氣勢恢宏。

吳橋雜技博物館。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博物館裡話吳橋雜技

1993年建成的滄州吳橋雜技大世界,已列入國際旅遊定點景區,是吳橋對外展示的視窗之一。景區裡既有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絕活,又有高雅文藝的舞蹈表演,讓每一位來此參觀的客人無不對吳橋雜技拍手叫絕。

“吳橋雜技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雜技博物館,通過它可以讓我們瞭解吳橋為什麼被稱為雜技之鄉,吳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

考察組在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吳橋雜技大世界的吳橋雜技博物館。在館中,出身於五代魔術世家的“神手張”張鈺軍接待了考察組成員,在他的帶領下,考察組對博物館進行了細緻地考察。

在張鈺軍的介紹中,考察組得知,該博物館是集陳列、娛樂、參與于一體的人文展館,藏有雜技文物200餘件,其中1958年在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南北朝東魏時期的雜技壁畫已被列為省級文物。

“博物館內分九大展廳,有影視廳、丹青閣及互動廳等。”張鈺軍說,在這些展廳中,就屬影視廳以播放電影《紅牡丹》為主要內容,此片的原型就是吳橋雜技名人孫福有父女,遊人可借此更加深入地瞭解吳橋雜技藝人闖蕩江湖的獨特經歷。

正對著博物館大門的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標誌,標誌下方一塊被燈光照的發亮的展櫃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道這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古墓壁畫。

張鈺軍介紹說,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

也受到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91年吳橋人民提出了“開發雜技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建立“吳橋雜技大世界”,實現“雜技搭台,經濟唱戲”的思想。

先後總體規劃面積3000畝,投資1億元,建成由雜技旅遊區、商品集散區、人才培養開發區三個部分組成,集旅遊、博物、藝術交流與比賽、人才培養、商品集散、對外開放六大功能於一體的“吳橋雜技大世界”,1993年11月竣工並對外開放。不僅反映了吳橋雜技的發展歷史,而且超凡脫俗,氣勢恢宏。

吳橋雜技博物館。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博物館裡話吳橋雜技

1993年建成的滄州吳橋雜技大世界,已列入國際旅遊定點景區,是吳橋對外展示的視窗之一。景區裡既有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絕活,又有高雅文藝的舞蹈表演,讓每一位來此參觀的客人無不對吳橋雜技拍手叫絕。

“吳橋雜技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雜技博物館,通過它可以讓我們瞭解吳橋為什麼被稱為雜技之鄉,吳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

考察組在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吳橋雜技大世界的吳橋雜技博物館。在館中,出身於五代魔術世家的“神手張”張鈺軍接待了考察組成員,在他的帶領下,考察組對博物館進行了細緻地考察。

在張鈺軍的介紹中,考察組得知,該博物館是集陳列、娛樂、參與于一體的人文展館,藏有雜技文物200餘件,其中1958年在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南北朝東魏時期的雜技壁畫已被列為省級文物。

“博物館內分九大展廳,有影視廳、丹青閣及互動廳等。”張鈺軍說,在這些展廳中,就屬影視廳以播放電影《紅牡丹》為主要內容,此片的原型就是吳橋雜技名人孫福有父女,遊人可借此更加深入地瞭解吳橋雜技藝人闖蕩江湖的獨特經歷。

正對著博物館大門的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標誌,標誌下方一塊被燈光照的發亮的展櫃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道這是吳橋雜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古墓壁畫。

張鈺軍介紹說,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