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人常用的養生方法

“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 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 它源於先秦, 流行於唐朝, 又稱卻谷、去谷、絕穀、絕粒、卻粒、休糧等。

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 淖約若處子, 不食五穀, 吸風飲露, 乘雲氣, 禦飛龍, 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 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裡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辟穀兩種主要類型。 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 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學依據;服藥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 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 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在科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辟穀, 確實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但其功效不應過分誇大, 其中的科學原理仍有待研究。

歷史起源

辟穀又叫卻穀、卻粒、絕谷、去谷、斷穀。 道教認為, 人食五穀雜糧,

要在腸中積結成糞, 產生穢氣, 阻礙成仙的道路。 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 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 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穀當做一種養生保健法則, 《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 乃得享天年”之說, 說明辟穀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 即導引不食穀。 ”說的是以導引辟谷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凡行辟穀, 一是要堅持食氣, 二是仍得食用谷麥飯食以外的雜食藥餌。

辟谷術起於先秦, 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 食谷者智慧而巧, 食氣者神明而壽, 不食者不死而神。 ”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

道教創立後, 承襲此術, 修習辟穀者, 代不乏人。 從漢至宋, 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

1973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導引圖和《卻穀食氣篇》。 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後者是記載辟穀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 是我國第一部辟穀療法專著。 據考證, 帛書是漢初的寫本, 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西元前206—188年)。 詳其內容, 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

史料記載

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 食谷者智慧而巧, 食氣者神明而壽, 不食者不死而神。 ”

而《人間》還載有實例, 如記述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居深山, 喝溪水, “不衣絲麻, 不食五穀, 行年七十, 猶有童子之顏色。

”是為史籍所載最早之辟穀實踐者。

西漢有《去(卻)穀食氣篇》雲:“去(卻)谷者食石韋。 首重、足輕、體軫, 則昫(呴)炊(吹)之, 視利止。 ”意謂初行辟谷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饑餓現象, 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 這裡將辟穀與行氣聯在一起, 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 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 即表明它們之出現是大體同時的。

《漢武帝外傳》載, 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 肉色光美, 徐行及馬, 力兼數人”。

《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 可至五年十年。 ”

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穀事, 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 “絕穀百日, 行步起居自若也”。 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 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穀術。

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穀可致仙的觀點(主張擇仙術之善者而兼習之, 尤其必修金丹), 認為單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氣家“一家之偏說”, 但並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 他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說:“餘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 皆身輕色好。 ”並舉出具體例子以證之:三國吳道士石春, 在行氣為人治病時, 常一月或百日不食, 吳景帝聞而疑之, “乃召取鏁閉, 令人備守之。 春但求三二升水, 如此一年餘, 春顏色更鮮悅, 氣力如故。 ”又“有馮生者, 但單吞氣, 斷穀已三年, 觀其步陟登山, 擔一斛許重, 終日不倦。 ”

《魏書·釋老志》載, 北魏道士寇謙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導引辟谷口訣, 弟子十余人皆得其術。 又謂東萊道士王道翼隱居韓信山, 斷谷四十餘年。

《雲笈七簽》卷五載,孫游岳“茹術卻粒,服穀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精爽秀潔。”

《北齊書》中記載一個隱居於琅琊山的修行者,練辟穀之術,服用松子、白術、茯苓等生藥,以求長生不老。

《南史·隱逸傳》載,南嶽道士鄧郁“斷谷三十餘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陶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北史·隱逸傳》稱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松術而已,雖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舊唐書》記載一個叫王遠知的人,修習吐納導引之術,服食靈芝和白術等,活到百歲以上,且頭髮烏黑、步履輕捷。

《宋史·隱逸傳》載,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谷曆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

主要類型

服氣辟穀

主要觀點

辟穀食氣主要是採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這一方法來源於仿生吐納,所以又叫做龜息。道家認為,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食氣”。氣在人體內迴圈不止,不可或缺。氣的運行包含著人體最深奧的秘密。古籍中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穀之前首先練習“服氣”,不僅能抵禦斷食帶來的饑餓與虛弱,還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歷史記載

《藝文類聚》載,三國時有名的氣功家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塚中饑餓,見塚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俯或仰。儉亦素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饑。百餘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塚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許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複的食氣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氣法,太威儀先生用氣法、太無先生服氣法、茅山先生服內氣法、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法以及靈寶功等,功種多樣、方法有異,但其基本內核仍是柔緩細長的呼吸吐納。

科學論證

人類是恒溫動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動不動,仍然需要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和內臟活動,因而從科學角度來講,服氣辟谷並不現實。

禁食一天內,肝臟儲存的糖原就已耗竭,由於紅細胞和腦組織通常情況下只燃燒葡萄糖,因此人體開始把其他能源物質轉化為糖以滿足所需;禁食36小時後,肌肉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肝臟在激素的影響下攝取丙氨酸來製造糖;禁食48小時後,機體開始大量動員脂肪來產生能量。不過脂肪並非“清潔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產物,血液和尿液中酮體的含量迅速提高,體液的酸堿平衡開始經受考驗。如果此時饑餓仍未解除,脂肪燃燒也無法滿足生命需要時,人體不得不再次大量分解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功能單位,蛋白質大量分解帶來的將是功能障礙。重度營養不良的人全身各器官都瀕於衰竭,死亡也就不可避免。現代醫學為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配製的靜脈營養製劑,所含成分也無外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等幾大營養物質,同時輔以微量元素、維生素和電解質等必須物。

極端的服氣辟谷支持者並不否認上述營養素的重要性,但是,他們認為營養素並非只能自食物中得到。“服氣辟穀者是把空氣和水當成了食物,而且這是最簡單、最乾淨的食物”;“辟穀中所提倡的服氣,則是配合腹部呼吸產生真空吸力,將空氣吸入消化道” ;“道教的’服氣辟穀’術的推理就是:唾液、空氣、水通過吞咽、正確的呼吸法,進入消化道內,在體內合成營養物質,從而可以長期不食五穀而維持生命”;“辟穀術可誘導產生水分解酶、從而可利用水作為能量來源”。這些說辭顯然已有將人的動物性生存轉向植物性生存的傾向了,不過很可惜,這些描述僅僅只能在科幻小說中找到,而“水分解酶”,更無法想像能存在於水分佔據一半以上重量的人體內。

對於心血管疾病

由於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節食和控制體重無疑也將使人們遠離這一人類第一健康殺手的威脅。動脈硬化及粥樣斑塊是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病(腦梗塞、腦出血)的直接原因,節食則有助於降低血脂、逆轉脂肪肝,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故此部分辟谷愛好者認為辟谷能夠“疏通和軟化血管”,其意義實際上也不外乎節食減肥帶來的好處。

斷谷四十餘年。

《雲笈七簽》卷五載,孫游岳“茹術卻粒,服穀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精爽秀潔。”

《北齊書》中記載一個隱居於琅琊山的修行者,練辟穀之術,服用松子、白術、茯苓等生藥,以求長生不老。

《南史·隱逸傳》載,南嶽道士鄧郁“斷谷三十餘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陶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北史·隱逸傳》稱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松術而已,雖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餘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穀導引服餌之術。

《舊唐書》記載一個叫王遠知的人,修習吐納導引之術,服食靈芝和白術等,活到百歲以上,且頭髮烏黑、步履輕捷。

《宋史·隱逸傳》載,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谷曆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

主要類型

服氣辟穀

主要觀點

辟穀食氣主要是採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這一方法來源於仿生吐納,所以又叫做龜息。道家認為,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食氣”。氣在人體內迴圈不止,不可或缺。氣的運行包含著人體最深奧的秘密。古籍中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穀之前首先練習“服氣”,不僅能抵禦斷食帶來的饑餓與虛弱,還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歷史記載

《藝文類聚》載,三國時有名的氣功家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塚中饑餓,見塚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俯或仰。儉亦素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饑。百餘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塚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許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複的食氣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氣法,太威儀先生用氣法、太無先生服氣法、茅山先生服內氣法、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法以及靈寶功等,功種多樣、方法有異,但其基本內核仍是柔緩細長的呼吸吐納。

科學論證

人類是恒溫動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動不動,仍然需要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和內臟活動,因而從科學角度來講,服氣辟谷並不現實。

禁食一天內,肝臟儲存的糖原就已耗竭,由於紅細胞和腦組織通常情況下只燃燒葡萄糖,因此人體開始把其他能源物質轉化為糖以滿足所需;禁食36小時後,肌肉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肝臟在激素的影響下攝取丙氨酸來製造糖;禁食48小時後,機體開始大量動員脂肪來產生能量。不過脂肪並非“清潔能源”,在消耗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產物,血液和尿液中酮體的含量迅速提高,體液的酸堿平衡開始經受考驗。如果此時饑餓仍未解除,脂肪燃燒也無法滿足生命需要時,人體不得不再次大量分解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功能單位,蛋白質大量分解帶來的將是功能障礙。重度營養不良的人全身各器官都瀕於衰竭,死亡也就不可避免。現代醫學為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配製的靜脈營養製劑,所含成分也無外乎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等幾大營養物質,同時輔以微量元素、維生素和電解質等必須物。

極端的服氣辟谷支持者並不否認上述營養素的重要性,但是,他們認為營養素並非只能自食物中得到。“服氣辟穀者是把空氣和水當成了食物,而且這是最簡單、最乾淨的食物”;“辟穀中所提倡的服氣,則是配合腹部呼吸產生真空吸力,將空氣吸入消化道” ;“道教的’服氣辟穀’術的推理就是:唾液、空氣、水通過吞咽、正確的呼吸法,進入消化道內,在體內合成營養物質,從而可以長期不食五穀而維持生命”;“辟穀術可誘導產生水分解酶、從而可利用水作為能量來源”。這些說辭顯然已有將人的動物性生存轉向植物性生存的傾向了,不過很可惜,這些描述僅僅只能在科幻小說中找到,而“水分解酶”,更無法想像能存在於水分佔據一半以上重量的人體內。

對於心血管疾病

由於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節食和控制體重無疑也將使人們遠離這一人類第一健康殺手的威脅。動脈硬化及粥樣斑塊是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病(腦梗塞、腦出血)的直接原因,節食則有助於降低血脂、逆轉脂肪肝,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故此部分辟谷愛好者認為辟谷能夠“疏通和軟化血管”,其意義實際上也不外乎節食減肥帶來的好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