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炎陵客家諺語漫談

摘要:湖南客家人最為集中的是瀏陽市和炎陵縣。 炎陵客家人的語言、風俗最接近粵東地區。 (見《湖南客家》著作人楊宗錚為《炎陵客家》出版作序)炎陵客家諺語的形成, 源于廣東、福建、江西客家人的大量遷入, 地方特色鮮明的炎陵客家諺語是在閩粵贛客家聚居地域之外的一朵客家文化奇葩, 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

作者:黃春平

湖南客家人最為集中的是瀏陽市和炎陵縣。 炎陵客家人的語言、風俗最接近粵東地區。 (見《湖南客家》著作人楊宗錚為《炎陵客家》出版作序)炎陵客家諺語的形成, 源于廣東、福建、江西客家人的大量遷入, 地方特色鮮明的炎陵客家諺語是在閩粵贛客家聚居地域之外的一朵客家文化奇葩, 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

客家大縣文化現象

諺語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廣為流傳的定型化的藝術語句,

它是人民智慧和生產鬥爭、對敵鬥爭以及各種生活經驗的總結, 是帶有諷喻性、訓誡性、經驗性和哲理性特徵的語言結晶。 在古代, 對諺語的解釋有許多種,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諺, 傳言也”, 也有的學者稱諺語為“鄙語”, 《尚書•無逸》某氏傳中說:“俚語曰諺”, 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中記載為:“諺, 直語也”。

“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 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 這是《現代漢語詞典》對“諺語”一詞的解釋。 而《辭海》將諺語定義為“熟語的一種。 流傳於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 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鬥爭的經驗”。

客家諺語乃客家人精神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自然現象、社會發展和人生哲理的經驗性總結。

它不僅記錄著客家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識層面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也是透視客家人文化心理的視窗之一。

炎陵客家人接近70%, 居住面積超過全縣的三分之二, 可謂客家人口大縣。 宋代開始即有客家人遷入炎陵定居和發展, 之後歷經元、明、清及民國四個時代, 遷徙延續了700多年, 遷入以家族為單位的客家族群將近200支, 主要源于廣東、福建、江西等客籍地。

《酃縣誌》載:“炎陵客家話屬廣東梅縣客家方言。 在所調查的客家話家族中, 86%是從廣東梅縣、興甯、五華、乳源、翁源等客家人集中的地區遷來的。

目前, 全縣客家方言區包括東南片大部和西片的大部, 其他鄉鎮也有一些講客家話的, 面積約占全縣的72%”。

炎陵客家人的祖先繼承了漢民族熱愛生活、堅毅向前、戰天鬥地的優秀傳統,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 創造了不少流傳至今的客家諺語。 炎陵客家諺語帶著泥土的芳香, 體現著客家人獨特的文化特徵, 充分展示了客家人觀天測地、科學勞作、勇於探索、不斷進取、愛國愛鄉、報本尋根、自強不息、崇文重教的精神。

2006年, 由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炎陵飛歌》, 編者採集和整理炎陵民間諺語564條。 1994年版《酃縣誌》、2011年版“炎陵文化”叢書《炎陵歌謠》《炎陵客家》也收集刊載了大量炎陵諺語。 在這些諺語當中, 客家諺語數量和品味堪稱首屈一指。

2010年, 炎陵縣人民政府確認《客家諺語》為炎陵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凸顯客家生活習俗

客家人的先祖源自於土壤肥沃,適於耕種的中原地帶。

千百年來, 炎陵客家人儘管早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但在文化習俗、生產生活、為人處事等方面仍保留了客家人的傳統。 因此, 也形成了眾多“反映客家人生產生活深刻的道理”的客家諺語。

生產類諺語 客家人的先祖源自於土壤肥沃,適於耕種的中原地帶。 客家人遷徙到炎陵後, 仍延續以農為本的傳統,謹記“耕讀傳家”的祖訓,迅速開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產,雖在明清時期有部分客家人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海外漂泊,棄農從商,但大部分客家人仍世世代代固守在土地上,重複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歷史。

農業自然經濟是靠天吃飯的經濟形態, 尤其是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科學技術不甚發達的時期,“天”的陰晴冷暖和雨雪寒暑成了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客家諺語中有大量關於天氣、天象的諺語。 如:“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等等。

客家人不僅必須根據天象來安排農事,經年累月的外出勞作也對他們提出了具備天象預測基本常識的客觀要求,氣象諺語無疑成了當時客家人生產和生活中的指南針。另有大量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和氣象諺語相結合,更是客家人重視農業生產的體現,如:“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立夏起東風,禾苗收成豐”等等。

一年365天,客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間地頭從事操作,對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天象變化極為敏感,經過歷代的總結,留下大量關於農業氣象的經驗性諺語:“四月四,桃子來,李子去”“春至飄東風,樹葉亂飄蓬;夏至吹東風,五穀粒粒空;立秋吹東風,禾苗皆大空;冬至吹東風,農夫袋裡空”等等。

除觀測天象,總結天氣變化與農作物生產的關係外,客家人還密切關注身邊日常事物的變化,以便預知天氣,安排農事,這類諺語數量也頗為繁多:“狗吃水,天將雨”“池塘翻水魚浮面,暴雨洪水在眼前”等等。在種植糧食的同時,畜牧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同步發展,這也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主要經濟格局,這在炎陵客家諺語中也多有體現:“三年不選種,耕田老懵懂”“薯大無苗,芋大無根”等等。

生活類諺語 700多年前,客家先民經歷長期艱辛的遷徙生活來到炎陵。他們深知在異域落地生根、安家立業和繁衍生息的艱難,只有凡事克儉、諸事克勤,克服懶惰思想而勤勞創業,克服享受思想而節儉樸素,營造褒勤貶懶氛圍,才能用自己的雙手墾辟出新家園、新生活。因此,客家人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是家中的一分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必須到田裡地裡幫忙或幫助大人幹家務活,即使白髮蒼蒼的老人也絕少清閒之人。

孩童自懂事之日起就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 即自己的田自己種,自己的事自己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勤勞和節儉, 好生活要靠自己去辛勤耕耘。這方面警示、教育的諺語很多,如:“越食越貪,越嫽(玩耍)越懶”“田要日日到,屋要朝朝掃”“扁擔是條龍,一生食唔(不)窮”“夫勤倉倉滿,妻勤件件新”“唔怕家中窮,只怕出懶蟲”“天上毛(沒有)落,地上毛撿”“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一鬥”“有食(吃)想到無食時,等到無食節約遲”“有油莫點雙盞火,免得無油打暗摸”。

地方團結才能興盛,家庭和睦才能興旺,兄弟和諧事業才會越做越大、日子才會越來越好。因此,炎陵客家人特別重視家族家庭和睦相處,強調以和為貴,融洽和睦,團結協作;把尊老愛幼視為最高品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夫妻之間互敬互愛。任何情況下,都以維護家庭的和睦為大局,以堅守家業興盛為首要,化大事為小事,化小事為和平。因此,這方面的諺語也特別多,如:“家中唔和外人欺,公婆唔和子嫂欺”“打虎要親兄弟,戰場要父子兵”“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愁”“罵人的不高,挨駡的不矮”等。

客家先民作為“客”,是“後來人”,來到炎陵這個陌生的地方,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方早已被異族佔據,他們只能向尚未開發的山區進軍,才能找到落腳之地。炎陵西片地勢開闊,而客家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客家人面臨險惡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立足,除了需要有堅強堅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本領,還需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炎陵客家人生性頑強,不怕山高路遙,不怕風高浪急,一心勇往直前找出路,開創新天地。

這種抗爭精神的的諺語多如牛毛,如:“人爭氣,火爭煙”“只有上唔去的天,沒有過唔去的山”“人冇大目標,稻草壓彎腰”“人怕冇志,樹怕冇皮”“有志成龍,無志成蟲”。社會類諺語 在炎陵,大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四世同堂,這是出於生產勞動的需要,集中勞作方能在農時期限內將農事完成,而共同勞動的過程又進一步強化了宗族意識和家庭觀念, 因此,客家人極為重視血緣親情,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多叫一聲叔,少走十裡路”等,這類諺語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客家人的血親宗族觀念。

客家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勞作,長期的耕作更使客家人對土地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和依戀感,這種依賴感和依戀感迅速擴大至他們所生活的土地上,對於生養自己的土地故鄉自然也熱愛有加,因此鄉土意識也特別強烈。這種故土情結不僅僅體現為尋根溯源,探詢祖宗源自何方,也體現為對遷移後所定居之地的認同感,如反映鄉土情結的諺語:“摘瓜尋藤,念祖尋根”“金窩銀窩,當不得自家狗窩”“在家千日好, 出門半朝難”等等。

更難能可貴的是,客家人由對小家對故鄉的愛,上升到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熱愛,“有樹才有花, 有國才有家”“捨命才算真英豪, 愛國方成大丈夫”等諺語是客家人的鄉土觀念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眷戀之情的最好例證。

偏居一偶的炎陵是典型的農耕山區縣,自然條件艱苦,要生存就得力耕,要發展全靠苦讀。在兒童時期,無論智愚,家長都以貧窮落後、難以為繼的生活境況好言勸諭,激勵子孫勤奮讀書的諺語特別多。如:“三代唔讀書,蠢如一只豬”“想愛食肉就養豬,想有出息就讀書”“不學唔知,不問唔曉”等。

蘊含民間大智慧

客家人遷徙到炎陵後,仍延續以農為本的傳統。因此,炎陵客家諺語也深深地烙上了農耕文化特徵。首先,鄉土氣息濃厚。炎陵客家諺語多用農村尋常之物入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坦率質樸不遮掩,有話直說,無所顧忌,且散發著詼諧幽默的色彩,有如農民的淳樸、憨厚和機智,雖不甚典雅, 但韻味獨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其次,語言通俗易懂。諺語類似成語,就是人們生活中常用常說的現成話,但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記易傳,而且一條諺語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道理通俗化、口語化,是客家人思維火花的碰撞。

再次,內容豐富多彩。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炎陵客家諺語蘊含著民間大智慧,對踐行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意義。第一,傳承了民間智慧。客家諺語種類眾多,是千百年來民間集體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一些關於農事和氣象的諺語,更是客家人得以觀天察地、戰天鬥地、創造財富、生存繁衍和發展進步的“科技”保障,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農諺在服務農業生產、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收集整理客家諺語,宣傳普及、綜合利用行業諺語,就是傳承先民智慧的過程。第二,有利於踐行核心價值觀。炎陵客家傳統諺語,充分體現了社會公德、處事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要求,可以說是“生活智慧、處世綱常”“修身守則,勵志良方”。充分運用客家諺語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琅琅上口的特點,傳承發揚好這些優秀諺語,有助於知禮和善、誠信守法,有助於傳揚客家傳統美德,提升大眾文明素質,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生根。

第三,弘揚了客家文化。客家諺語源自客家大眾,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為客家人民所創作和傳承,深深地根植於客家人生活之中,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具有文字簡練、形象生動、和諧押韻、朗朗上口以及音樂性、口語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是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客家諺語,就是豐富民俗文化、弘揚客家文化。

如:“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等等。

客家人不僅必須根據天象來安排農事,經年累月的外出勞作也對他們提出了具備天象預測基本常識的客觀要求,氣象諺語無疑成了當時客家人生產和生活中的指南針。另有大量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和氣象諺語相結合,更是客家人重視農業生產的體現,如:“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立夏起東風,禾苗收成豐”等等。

一年365天,客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間地頭從事操作,對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天象變化極為敏感,經過歷代的總結,留下大量關於農業氣象的經驗性諺語:“四月四,桃子來,李子去”“春至飄東風,樹葉亂飄蓬;夏至吹東風,五穀粒粒空;立秋吹東風,禾苗皆大空;冬至吹東風,農夫袋裡空”等等。

除觀測天象,總結天氣變化與農作物生產的關係外,客家人還密切關注身邊日常事物的變化,以便預知天氣,安排農事,這類諺語數量也頗為繁多:“狗吃水,天將雨”“池塘翻水魚浮面,暴雨洪水在眼前”等等。在種植糧食的同時,畜牧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同步發展,這也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主要經濟格局,這在炎陵客家諺語中也多有體現:“三年不選種,耕田老懵懂”“薯大無苗,芋大無根”等等。

生活類諺語 700多年前,客家先民經歷長期艱辛的遷徙生活來到炎陵。他們深知在異域落地生根、安家立業和繁衍生息的艱難,只有凡事克儉、諸事克勤,克服懶惰思想而勤勞創業,克服享受思想而節儉樸素,營造褒勤貶懶氛圍,才能用自己的雙手墾辟出新家園、新生活。因此,客家人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是家中的一分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必須到田裡地裡幫忙或幫助大人幹家務活,即使白髮蒼蒼的老人也絕少清閒之人。

孩童自懂事之日起就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 即自己的田自己種,自己的事自己做,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勤勞和節儉, 好生活要靠自己去辛勤耕耘。這方面警示、教育的諺語很多,如:“越食越貪,越嫽(玩耍)越懶”“田要日日到,屋要朝朝掃”“扁擔是條龍,一生食唔(不)窮”“夫勤倉倉滿,妻勤件件新”“唔怕家中窮,只怕出懶蟲”“天上毛(沒有)落,地上毛撿”“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一鬥”“有食(吃)想到無食時,等到無食節約遲”“有油莫點雙盞火,免得無油打暗摸”。

地方團結才能興盛,家庭和睦才能興旺,兄弟和諧事業才會越做越大、日子才會越來越好。因此,炎陵客家人特別重視家族家庭和睦相處,強調以和為貴,融洽和睦,團結協作;把尊老愛幼視為最高品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夫妻之間互敬互愛。任何情況下,都以維護家庭的和睦為大局,以堅守家業興盛為首要,化大事為小事,化小事為和平。因此,這方面的諺語也特別多,如:“家中唔和外人欺,公婆唔和子嫂欺”“打虎要親兄弟,戰場要父子兵”“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愁”“罵人的不高,挨駡的不矮”等。

客家先民作為“客”,是“後來人”,來到炎陵這個陌生的地方,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方早已被異族佔據,他們只能向尚未開發的山區進軍,才能找到落腳之地。炎陵西片地勢開闊,而客家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客家人面臨險惡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立足,除了需要有堅強堅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本領,還需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炎陵客家人生性頑強,不怕山高路遙,不怕風高浪急,一心勇往直前找出路,開創新天地。

這種抗爭精神的的諺語多如牛毛,如:“人爭氣,火爭煙”“只有上唔去的天,沒有過唔去的山”“人冇大目標,稻草壓彎腰”“人怕冇志,樹怕冇皮”“有志成龍,無志成蟲”。社會類諺語 在炎陵,大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四世同堂,這是出於生產勞動的需要,集中勞作方能在農時期限內將農事完成,而共同勞動的過程又進一步強化了宗族意識和家庭觀念, 因此,客家人極為重視血緣親情,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多叫一聲叔,少走十裡路”等,這類諺語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客家人的血親宗族觀念。

客家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勞作,長期的耕作更使客家人對土地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和依戀感,這種依賴感和依戀感迅速擴大至他們所生活的土地上,對於生養自己的土地故鄉自然也熱愛有加,因此鄉土意識也特別強烈。這種故土情結不僅僅體現為尋根溯源,探詢祖宗源自何方,也體現為對遷移後所定居之地的認同感,如反映鄉土情結的諺語:“摘瓜尋藤,念祖尋根”“金窩銀窩,當不得自家狗窩”“在家千日好, 出門半朝難”等等。

更難能可貴的是,客家人由對小家對故鄉的愛,上升到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熱愛,“有樹才有花, 有國才有家”“捨命才算真英豪, 愛國方成大丈夫”等諺語是客家人的鄉土觀念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眷戀之情的最好例證。

偏居一偶的炎陵是典型的農耕山區縣,自然條件艱苦,要生存就得力耕,要發展全靠苦讀。在兒童時期,無論智愚,家長都以貧窮落後、難以為繼的生活境況好言勸諭,激勵子孫勤奮讀書的諺語特別多。如:“三代唔讀書,蠢如一只豬”“想愛食肉就養豬,想有出息就讀書”“不學唔知,不問唔曉”等。

蘊含民間大智慧

客家人遷徙到炎陵後,仍延續以農為本的傳統。因此,炎陵客家諺語也深深地烙上了農耕文化特徵。首先,鄉土氣息濃厚。炎陵客家諺語多用農村尋常之物入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坦率質樸不遮掩,有話直說,無所顧忌,且散發著詼諧幽默的色彩,有如農民的淳樸、憨厚和機智,雖不甚典雅, 但韻味獨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散發著泥土的芳香。

其次,語言通俗易懂。諺語類似成語,就是人們生活中常用常說的現成話,但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記易傳,而且一條諺語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道理通俗化、口語化,是客家人思維火花的碰撞。

再次,內容豐富多彩。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炎陵客家諺語蘊含著民間大智慧,對踐行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意義。第一,傳承了民間智慧。客家諺語種類眾多,是千百年來民間集體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一些關於農事和氣象的諺語,更是客家人得以觀天察地、戰天鬥地、創造財富、生存繁衍和發展進步的“科技”保障,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農諺在服務農業生產、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收集整理客家諺語,宣傳普及、綜合利用行業諺語,就是傳承先民智慧的過程。第二,有利於踐行核心價值觀。炎陵客家傳統諺語,充分體現了社會公德、處事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要求,可以說是“生活智慧、處世綱常”“修身守則,勵志良方”。充分運用客家諺語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琅琅上口的特點,傳承發揚好這些優秀諺語,有助於知禮和善、誠信守法,有助於傳揚客家傳統美德,提升大眾文明素質,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生根。

第三,弘揚了客家文化。客家諺語源自客家大眾,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為客家人民所創作和傳承,深深地根植於客家人生活之中,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具有文字簡練、形象生動、和諧押韻、朗朗上口以及音樂性、口語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是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客家諺語,就是豐富民俗文化、弘揚客家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