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來音樂能治病!

中醫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均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 二者基於共同的哲學基礎。 古代音樂五音調系統在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應用廣泛, 通過用不同音階音色來影響情志, 從而作用於五臟, 改善健康, 是為“中醫五音療法”。 五音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五音是指常人能聽到的所有聲音, 如《靈樞·脈度》中的“腎氣通於耳, 腎和, 則耳能聞五音矣”。 狹義的五音是指古人對五聲階名的稱謂, 即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階, 就是《周禮·春官·大師》中的“皆文之以五聲,

宮、商、角、徵、羽”。 五音療法的“五音”正是從狹義角度進行命名的。

中醫五音療法的歷史淵源

中醫五音療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仰紹文化時期, 《呂氏春秋·古樂篇》中關於“昔陶唐之時……民氣鬱閼而滯著, 筋骨瑟縮不達, 故作舞以宣導之”的記載可以視作中國音樂療法的初現。 到春秋戰國時代, 隨著以《禮記·樂記篇》和《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關於音樂治療的成熟理論出現, 早期中醫五音療法開始形成基本完備的體系。

《樂記》系統地整理和歸納了舊有的音樂理論, 確定了角、徵、宮、商、羽五音, 同時深入探討了音樂與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係。 其中“樂者樂也, 琴瑟樂心;感物後動, 審樂修德;樂以治心, 血氣以平”等提法, 更是明確了中國古代音樂體系的醫學價值。

《靈樞·五音五味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金匱真言論》四篇則將五音與世界、個人、五臟至於五時、五色、五穀、五畜、五果、五味的聯繫作了辨證的論述和分析。

秦漢以來直到近代的兩千年間, 中醫五音療法發展在方法論上始終未能取得系統的、突破性的進展, 但不乏大量的實踐和試驗, 依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近年來, 隨著探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步伐日益加快, 中醫界和音樂界都掀起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潮。 中醫五音療法再一次受到了不同背景學者的積極關注和深入研究。

五音如何內動五臟

中國傳統醫學很早就認識到,

人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五臟六腑與自然世界存在著某種客觀的對應關係。 《靈樞·邪客》有“天有五音……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的說法, 並首先把五音引入醫學領域, 將五音對應五行, 與五臟、五志相關聯。 《素問》首次提出了“五音應五臟”五臟相音的觀點, 認為“五音”與人體五臟存在密切的聯繫。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肝主目, ……在音為角;心主舌, ……在音為徵;脾主口, ……在音為宮;肺主鼻, ……在音為商;腎主耳, … …在音為羽”, 即角(肝)、徵(心)、宮(脾)、商(肺)、羽(腎)。 將宮、徵、角、商、羽五音通過五行屬性與喜、憂、怒、悲、怯五種人類情緒聯接在一起。

《素問·氣交變大論》中還記載:“東方生風……在音為角 ; 南方生熱……在音為徵 ; 中央生濕, ……在音為宮, 西方生躁, ……在音為商 ; 北方生寒, ……在音為羽。 ”認為通過五行與五方、五色、五味及相應的自然變化相聯繫形成了音樂與自然界的統一。 《靈樞·邪客》講到“天有五音, 人有五臟 ; 天有六律, 人有六腑。 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 。 在治療上, 《黃帝內經》將五音和臟腑的配屬關係用於臨床, 五音歸屬於五行,

內應於五志, 五臟可以影響五音, 反之亦可通過五音調節五臟功能, 即通過與五臟同樣情調的音樂達到情感的宣洩和平衡, 顯然《黃帝內經》關於“五音應五臟” 的論述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治療最早的理論基礎。

《靈樞·邪客》指出:“肝屬木, 在音為角, 在志為怒;心屬火, 在音為徵, 在志為喜;脾屬土, 在音為宮, 在志為思;肺屬金, 在音為商, 在志為憂;腎屬水, 在音為羽, 在志為恐。 ”角、徵、宮、商、羽五音也由此被稱為“天五行”。 “五臟相音, 可以意識”, 在《素問·五臟生成》就明確提出了五音與人體五臟相互關聯。 五音聲母的發生部位在唇、舌、齒、牙、喉 。 《靈樞·憂患無言》曰:“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 音聲之扇也。 舌者, 音聲之機也。 ”說明喉嚨、口腔是發聲的主要器官。而五臟通過經絡與喉嚨、口腔緊密相連,五臟的氣血充盈、氣機調暢是發出各種聲音的先決條件,即“五臟外發五音”。

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曾提到“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暢精神而和正心”,音樂感受於心,心主神明,聆聽音樂,通過產生的精神意識活動來調節各個臟器的功能,即“五音內動五臟”。

五音如何調試五臟

中醫五音療法認為,五音對五臟,五臟系五行,將三者相融,通過聞五音,從而調適五臟。《管子·地員》中提到:“凡聽徵,如負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馬鳴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形象地描繪出了五音的意象,體現了其專有的特色。

以徵音(5-So)為主的徵調式樂曲,躁急熱烈如火,節奏歡快,宜用笛奏,舒心。以羽音(6-La)為主的羽調式樂曲,蒼涼淡蕩如水,風格清純,與琴音調,補腎。以宮音(1-Do)為主的宮調式樂曲,渾和厚重如土,旋律悠揚,應當吹笙,健脾。以商音(2-Re)為主的商調式樂曲,悲壯鏗鏘如金,曲風高亢,適彈古箏,潤肺。以角音(3-Mi)為主的角調式樂曲,圓長清脆如木,曲調親切,可伴簫聲,養肝。在五行學說指導下,根據五臟的生理節律,以五音調為基礎,可配合選擇不同樂器所施不同調式的樂曲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如有學者指出,“宮為脾之音,……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

音樂引起人的身體器官的共振,通過音樂的頻率、節奏和有規律的聲波振動,可引起內心變化,將情感激發,適度的感情變化,又能相應地調節對應的臟腑功能。

養肝

肝喜爽朗、豁達。若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困擾則會使體內流動的氣體處於停滯狀態。時間久則會消耗肝的能量,人體便會產生種種不適。屬於肝的音階:角音,五線譜中為“mi”。角調式樂曲曲調爽朗動聽,旋律生機盎然。肝順需要木氣練達,以紫竹而成的簫,聲音婉轉舒緩,讓人感到平靜。漢族名曲《胡笳十八拍》中有較重的屬金的商音,對體內過多的木氣有抑制作用,同時此曲又婉轉地配上了屬於水的羽音,水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滯鬱的肝氣柔軟、順暢,從而達到解鬱養肝的功效。

胡茄十八拍

最佳賞樂時間:19:00-23:00。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段,欣賞該曲一方面可以克制肝氣旺盛,另一方面可用陰氣滋養肝臟從而達到體內肝氣平衡。

舒心

心臟時刻搏動的狀態符合火的特性,掌控著血液的迴圈。當代人由於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睡眠不斷減少、運動量不斷減少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心臟系統的不適。屬於心的音階:徵音,五線譜中為“so”。徵調式樂曲曲調輕鬆歡快,曲式構成層次分明。清、微、淡、遠是笛子演奏的特點能給不同的人帶來心靈上的愉悅感,使人心情舒暢,在情緒上起到調節的作用。清代張潮作《虞初新志·撫軍卷六篇洞虛小傳 》中有“ 某患目疾, 予受以吹簫而愈。某患齒疾,予受以吹簫而愈, 所治者非一人矣”,可見對音樂的養生作用是肯定的。

笛子名曲《紫竹調》含有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獨特的配合既可以減少心火過旺的現象,又可以通過補火使心臟不會過涼,有利於心臟功能的正常運轉。最佳賞樂時間:21:00-23:00。在睡前聽上該曲,可以使心境平和,緩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對補益心臟有較好效果。

健脾

脾乃身體裡能量的重要來源,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轉化成能量從而供應給各個臟器。若暴飲暴食、思慮過度等都會讓脾因負擔過重而導致腹脹、便秘、口腔潰瘍等不適。屬於脾的音階:宮音,五線譜中為“do”。宮調式樂曲風格沉靜悠揚,猶如“土”般寬厚結實。笙的聲音低調醇厚,聲音柔和深遠,適合演奏該類較為傳統樂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都屬於此類樂曲。如《十面埋伏》,這首曲子運用了較為頻繁的宮音,能夠刺激脾胃,有節奏地對食物進行消化與吸收。最佳賞樂時間:在進餐期間或餐後一小時內,欣賞該類型樂曲,可減輕因快節奏生活中的暴飲暴食導致過重的脾胃負擔。

十面埋伏

潤肺

肺是管理呼吸的器官,人身體的血液裡所含氧氣通過肺進行對外氣體交換,之後再輸送回體內各處。由於肺和外界的接觸頻繁,導致大氣中的污染物、灰塵、細菌等在身體抵抗力低下時侵入肺部,從而引起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屬於肺的音階:商音,五線譜中為“re”. 商調式樂曲曲調高亢、雄偉,具有“金”的特性。古箏的聲音如山泉流暢般清脆悅耳。曲調高昂、悲壯鏗鏘如金的《陽春白雪》屬商調式樂曲,能恰到好處地平衡肺氣、助長肺氣。聽該曲不僅有潤肺功效,還可緩解鼻塞、氣喘、咳嗽等咽喉不適。最佳賞樂時間:15:00-19:00. 太陽西下,金氣在此時段最重,體內的肺氣也最為旺盛。伴隨著曲子的旋律,肺在一呼一吸之間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補腎

腎作為身體內的儲蓄機構,在日常的能量存儲與提供能量的轉換中容易處於匱乏的狀態,從而引起面色黯淡、尿頻、腰酸等現象發生。屬於腎的音階:羽音,五線譜中為“la”。羽調式樂曲曲調哀怨淒涼,具有“水”的特性。音色輕逸超脫的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如行雲流水般的羽調式樂曲,風格清純。五音搭配舒緩,源源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能量送到腎中,使人感到神清氣爽。最佳賞樂時間:7:00-11:00. 這段時間氣溫持續走高,人與自然相互影響,體內腎氣也在感受到外界的召喚,此時聽屬於水性質的樂曲可促使腎的精氣隆盛。

此外,五音不僅可以調五臟,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情感,《晉書·樂志》中就指出:“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禮。”《樂記·樂本篇》中寫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 ; 變成方,謂之音 ; 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可見,音樂的產生源於人們的內心,外界事物時常會影響人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人們可以調節自身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讓人們體會到高興、憤怒、悲傷等情緒。好的音樂可以改善人們異常情感,使人的心情平和,患病的幾率也相對減少。而具有瘋狂節奏的音樂、高強分貝的音樂,常聽則會讓人情緒急躁、精神緊張,導致聽力減退、血壓不穩、心律不齊等症狀。

現代科學視域下中醫五音療法的發展

現代腦科學表明,情緒自大腦產生、作用于機體,微妙而複雜。超出人正常承受程度和時長的情緒,會引發人神經系統的紊亂,對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都有較大傷害。可以說,非正常的情緒是造成人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這與中醫古籍中“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提法不謀而合。

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常見醫療手段在現代醫學中開始探索和應用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現代醫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迅猛發展,為音樂療法的科學化和普及化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美國率先組織成立了音樂治療學會,並在學校開設音樂療法專科。此後歐洲發達國家相繼效仿,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後形成了不小的“音樂療法熱”。

於此同時,音樂療法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積極功效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適用于醫療、康復、保健、預防和教育領域,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和不同性格氣質的人都能產生作用。結合現代科學,醫界和學界對中醫五音療法多有創新和實踐,總的來講主要有結合物理療法、結合導引療法和結合心理療法三類嘗試。中醫五音療法和物理療法相結合,既能夠保證物理療法對經穴氣血的作用,又能發揮音樂在治療過程中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積極性。

中醫五音療法和導引療法相結合,是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治療形式,主要分為結合音聲導引和結合運動導引兩種。中醫五音療法和心理療法相結合,是目前中醫領域和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課題,也是中醫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音樂是公認的調解情緒和心理的有力手段。然而要把音樂用於治療心理和生理疾病,還需要從心理角度進行更加精細的考量設計。

淩霄

”說明喉嚨、口腔是發聲的主要器官。而五臟通過經絡與喉嚨、口腔緊密相連,五臟的氣血充盈、氣機調暢是發出各種聲音的先決條件,即“五臟外發五音”。

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曾提到“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暢精神而和正心”,音樂感受於心,心主神明,聆聽音樂,通過產生的精神意識活動來調節各個臟器的功能,即“五音內動五臟”。

五音如何調試五臟

中醫五音療法認為,五音對五臟,五臟系五行,將三者相融,通過聞五音,從而調適五臟。《管子·地員》中提到:“凡聽徵,如負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馬鳴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形象地描繪出了五音的意象,體現了其專有的特色。

以徵音(5-So)為主的徵調式樂曲,躁急熱烈如火,節奏歡快,宜用笛奏,舒心。以羽音(6-La)為主的羽調式樂曲,蒼涼淡蕩如水,風格清純,與琴音調,補腎。以宮音(1-Do)為主的宮調式樂曲,渾和厚重如土,旋律悠揚,應當吹笙,健脾。以商音(2-Re)為主的商調式樂曲,悲壯鏗鏘如金,曲風高亢,適彈古箏,潤肺。以角音(3-Mi)為主的角調式樂曲,圓長清脆如木,曲調親切,可伴簫聲,養肝。在五行學說指導下,根據五臟的生理節律,以五音調為基礎,可配合選擇不同樂器所施不同調式的樂曲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如有學者指出,“宮為脾之音,……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

音樂引起人的身體器官的共振,通過音樂的頻率、節奏和有規律的聲波振動,可引起內心變化,將情感激發,適度的感情變化,又能相應地調節對應的臟腑功能。

養肝

肝喜爽朗、豁達。若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困擾則會使體內流動的氣體處於停滯狀態。時間久則會消耗肝的能量,人體便會產生種種不適。屬於肝的音階:角音,五線譜中為“mi”。角調式樂曲曲調爽朗動聽,旋律生機盎然。肝順需要木氣練達,以紫竹而成的簫,聲音婉轉舒緩,讓人感到平靜。漢族名曲《胡笳十八拍》中有較重的屬金的商音,對體內過多的木氣有抑制作用,同時此曲又婉轉地配上了屬於水的羽音,水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滯鬱的肝氣柔軟、順暢,從而達到解鬱養肝的功效。

胡茄十八拍

最佳賞樂時間:19:00-23:00。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段,欣賞該曲一方面可以克制肝氣旺盛,另一方面可用陰氣滋養肝臟從而達到體內肝氣平衡。

舒心

心臟時刻搏動的狀態符合火的特性,掌控著血液的迴圈。當代人由於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睡眠不斷減少、運動量不斷減少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心臟系統的不適。屬於心的音階:徵音,五線譜中為“so”。徵調式樂曲曲調輕鬆歡快,曲式構成層次分明。清、微、淡、遠是笛子演奏的特點能給不同的人帶來心靈上的愉悅感,使人心情舒暢,在情緒上起到調節的作用。清代張潮作《虞初新志·撫軍卷六篇洞虛小傳 》中有“ 某患目疾, 予受以吹簫而愈。某患齒疾,予受以吹簫而愈, 所治者非一人矣”,可見對音樂的養生作用是肯定的。

笛子名曲《紫竹調》含有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獨特的配合既可以減少心火過旺的現象,又可以通過補火使心臟不會過涼,有利於心臟功能的正常運轉。最佳賞樂時間:21:00-23:00。在睡前聽上該曲,可以使心境平和,緩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對補益心臟有較好效果。

健脾

脾乃身體裡能量的重要來源,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轉化成能量從而供應給各個臟器。若暴飲暴食、思慮過度等都會讓脾因負擔過重而導致腹脹、便秘、口腔潰瘍等不適。屬於脾的音階:宮音,五線譜中為“do”。宮調式樂曲風格沉靜悠揚,猶如“土”般寬厚結實。笙的聲音低調醇厚,聲音柔和深遠,適合演奏該類較為傳統樂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都屬於此類樂曲。如《十面埋伏》,這首曲子運用了較為頻繁的宮音,能夠刺激脾胃,有節奏地對食物進行消化與吸收。最佳賞樂時間:在進餐期間或餐後一小時內,欣賞該類型樂曲,可減輕因快節奏生活中的暴飲暴食導致過重的脾胃負擔。

十面埋伏

潤肺

肺是管理呼吸的器官,人身體的血液裡所含氧氣通過肺進行對外氣體交換,之後再輸送回體內各處。由於肺和外界的接觸頻繁,導致大氣中的污染物、灰塵、細菌等在身體抵抗力低下時侵入肺部,從而引起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屬於肺的音階:商音,五線譜中為“re”. 商調式樂曲曲調高亢、雄偉,具有“金”的特性。古箏的聲音如山泉流暢般清脆悅耳。曲調高昂、悲壯鏗鏘如金的《陽春白雪》屬商調式樂曲,能恰到好處地平衡肺氣、助長肺氣。聽該曲不僅有潤肺功效,還可緩解鼻塞、氣喘、咳嗽等咽喉不適。最佳賞樂時間:15:00-19:00. 太陽西下,金氣在此時段最重,體內的肺氣也最為旺盛。伴隨著曲子的旋律,肺在一呼一吸之間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補腎

腎作為身體內的儲蓄機構,在日常的能量存儲與提供能量的轉換中容易處於匱乏的狀態,從而引起面色黯淡、尿頻、腰酸等現象發生。屬於腎的音階:羽音,五線譜中為“la”。羽調式樂曲曲調哀怨淒涼,具有“水”的特性。音色輕逸超脫的古琴演奏的《梅花三弄》,如行雲流水般的羽調式樂曲,風格清純。五音搭配舒緩,源源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能量送到腎中,使人感到神清氣爽。最佳賞樂時間:7:00-11:00. 這段時間氣溫持續走高,人與自然相互影響,體內腎氣也在感受到外界的召喚,此時聽屬於水性質的樂曲可促使腎的精氣隆盛。

此外,五音不僅可以調五臟,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情感,《晉書·樂志》中就指出:“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禮。”《樂記·樂本篇》中寫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 ; 變成方,謂之音 ; 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可見,音樂的產生源於人們的內心,外界事物時常會影響人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人們可以調節自身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讓人們體會到高興、憤怒、悲傷等情緒。好的音樂可以改善人們異常情感,使人的心情平和,患病的幾率也相對減少。而具有瘋狂節奏的音樂、高強分貝的音樂,常聽則會讓人情緒急躁、精神緊張,導致聽力減退、血壓不穩、心律不齊等症狀。

現代科學視域下中醫五音療法的發展

現代腦科學表明,情緒自大腦產生、作用于機體,微妙而複雜。超出人正常承受程度和時長的情緒,會引發人神經系統的紊亂,對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都有較大傷害。可以說,非正常的情緒是造成人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這與中醫古籍中“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提法不謀而合。

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常見醫療手段在現代醫學中開始探索和應用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現代醫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迅猛發展,為音樂療法的科學化和普及化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美國率先組織成立了音樂治療學會,並在學校開設音樂療法專科。此後歐洲發達國家相繼效仿,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後形成了不小的“音樂療法熱”。

於此同時,音樂療法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積極功效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適用于醫療、康復、保健、預防和教育領域,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和不同性格氣質的人都能產生作用。結合現代科學,醫界和學界對中醫五音療法多有創新和實踐,總的來講主要有結合物理療法、結合導引療法和結合心理療法三類嘗試。中醫五音療法和物理療法相結合,既能夠保證物理療法對經穴氣血的作用,又能發揮音樂在治療過程中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積極性。

中醫五音療法和導引療法相結合,是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治療形式,主要分為結合音聲導引和結合運動導引兩種。中醫五音療法和心理療法相結合,是目前中醫領域和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課題,也是中醫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音樂是公認的調解情緒和心理的有力手段。然而要把音樂用於治療心理和生理疾病,還需要從心理角度進行更加精細的考量設計。

淩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