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878期|名家名師練習太極拳的體悟感覺,看看你的身體有沒有這些反應?

練拳要用功才有較大進步, 這“用功”內含兩方面, 一是勤練苦練的“功”;二是深思多悟的“功”。 因此身知體悟的感覺就較為重要, 如果練拳的感覺良好, 那就是明理、曉法、進展正常。 如果練拳的感覺不好, 那就得辯證分析的找出原因, 總結經驗會促進練拳的。

要找良好的感覺就得知道從哪個方向追求太極拳, 倘若方向錯了就枉費心機哦!我認為追求太極拳的方向是這樣的:松是太極拳的靈魂, 陰陽是太極拳之母, 太極拳是內外結合的圓運動。

一些習練者以為只要自己捨得下功夫就能練成真功夫, 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

功夫與道理是相連的關係, 講在嘴上的是道理, 用身體做出來的是功夫。 不懂的道理, 身體也做不出來, 懂了的道理才能練到身上。 苦練是重要因素, 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明理、曉法。

首先要明理, 知道自己在練什麼, 為什麼這麼練, 達到什麼目的。 其次要得法曉法, 知道練習的具體方法, 這個練法不是自己想的, 而是有傳承傳授的。 最後才是苦練。 明理、曉法都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

學習太極拳, 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永無止境。 須漸修方能頓悟。 但一層功夫一層理, 不到一定的境界, 憑現有的體會去揣摩太極拳理論, 必有隔閡。 功夫不到, 耳食為知, 終屬虛妄。

為了方便太極拳愛好者找練拳感覺, 我把一些名家名師談拳資料和自己的拙見愚談整理以下,

僅供參考研練。

1、實的部分從上往下松, 越來越沉重;虛的部分從下往上松, 層次低一點是提起, 層次高一點是輕飄。

2、太極拳名師戴英說:“鬆開鬆開, 松了以後畢竟是大, 而不是小。 縮小不是松, 而是緊, 它是局部的松, 而不是整體的松, 所以‘松’是一個張大的概念。 ”

3、練習太極拳, 不用力量, 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 從松到了沉, 由沉到了重。 松而不沉不是真松, 沉而不重不是真沉。 “沉”和“重”都是動態變化的東西, 不是靜態呆滯的東西。

4、恩師林墨根先生對我談起練拳之“松”時說過這樣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軒師爺學拳時, 對松的認識有一段經歷, 那是還是國內經濟困難的時代, 有一次林師買了兩根帶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訪李師爺,

李師爺拿過一隻蹄子, 掂了掂, 問道:“此蹄多重?”, 林師暗想:難道師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 “亂說”, 李師爺正言:“拿去掂量”。 林師揣揣不安地伸過手去, 被李師爺用蹄子敲了手臂, 痛得鑽心。 林師拿著蹄子到廚房, 剛才豁然開朗, 此蹄不足一斤, 只因剔去了關節處的蹄筋, 沒有牽扯, 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 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 若松下來沒有掛念, 做作渾樸繁重。 林師由此悟到松沉了。

5、松中有懈, 是沒能節節貫穿。 怎樣節節貫穿啊?比如上松勞宮穴、下松湧泉穴, 就是上要從肩、肘、腕、手指節節貫穿的松出去, 下要從胯、膝、踝、腳底松到地面。

6、我們的身體鬆開一分, 沉重量就有一分, 飄浮量也是一分。

松十分, 沉重量就增至十分, 飄浮量也有十分。 越沉重就越輕靈。 這樣借地心吸引力的練法就是楊氏太極拳的沉提練法。

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鬆軟不是身體的哪一部分, 而是整體,提起一件衣服, 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後擺、袖子, 都提不順。 只有提領子才順, 一提領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順地提起來了。 這衣服是垂下、鬆軟的, 也是整體的。 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 ”

7、太極拳名師馬國興先生說:“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金魚缸水中, 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 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沉’;石子落到金魚缸底部則不動, 這個現象是呆滯的‘重’”。

8、“下勢”轉換“金雞獨立”或“上步七星捶”時, 如果弓步前實腿落胯沉得太過了, 就會變成呆滯的“重”勢,

因而起身很費力或重心不穩, 松腰往上也領不起來。

9、太極拳名師馬國興先生說:“將小木屑按至金魚缸水底時再鬆開, 木屑漸漸的升起直到水面, 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輕’;木屑上升到水面則不動, 這個現象是呆滯的‘浮’”。

10、松得較好時, 皮膚靈敏到能感觸空氣對手的阻力, 所以能感受到運動時迎“風”(指空氣的阻力)吹涼, 有如人在水中游泳感覺流水的阻力一樣, 只不過是人對空氣阻力較難感覺, 但此時手臂內或手掌內卻有暖熱的氣感, 這是由松伴來的內氣在拳勢動作走得順暢到位。

11、臉部的緊張還反映身體的僵硬, 只有臉部真正做到放鬆了, 你的精神才能真放鬆, 能夠沉浸在反觀內聽。

12、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說:“鬆軟沉穩的架勢, 如載重之船,沉沉穩穩地蕩於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軟彈之力。”

13、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關節沒放鬆,其次是自身氣血不旺造成氣血不暢,梢節供血不足所引起,儘量放鬆去做。初練內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以後逐漸就好了。

14、恩師林墨根先生說:“沒有樁功,懂不了虛實。”他老人家說的樁功不是外面書店賣的拳書所介紹的樁功哦!指的是門內傳授的樁功,內傳樁功的出功效果比較好,體悟松沉較快。

15、站樁的時候,為了保持架子,就會用肌肉力去對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時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會用肌肉的酸痛來提醒你身體的這些部位是緊的。放鬆這部分肌肉,這就是站樁的第一步。用自己身體感受地球引力的論述,感覺到哪個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說明那裡僵了,需要進行放鬆。

16、練習太極拳站樁大體有以下幾種反應:1、酸痛感,站樁初練不久,所練部位的肌肉有酸痛疲勞的感覺。說明站樁引起了機體生理活動的變化,代謝功能得到了提高。2、麻脹感,站樁時手掌、手臂、腿、腳出現發麻、發脹的感覺。這是練功後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暢通一種好表現。3、溫熱感,隨站樁時間增長,手腳乃至全身都會產生溫熱感。4、振顫感,站樁姿勢需要肢體肌肉保持持續性收縮狀態,隨著站樁時間的延長,工作著的肌肉群就要發生程度不同的振顫現象。是調整內裡的上乘法門,是好事,不用擔心。5、不同感,站樁過程中,可能出現兩手位置高低不同的現象,原因是植物性神經活動失調,肌肉鬆緊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體局部病灶的影響。6、舒暢感,隨著站樁功夫的加深,由於大腦內抑制作用的增強,代謝、迴圈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體就會產生一種舒暢的感覺,主要表現在精、氣、神的提高。

17、當你站樁站得肩膀酸痛的時候,可以活動肩膀,這個活動範圍很小,就幾毫米,有個意思就行,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你在動,活動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後隨你便,在活動中找你覺得最舒服的活動方向,動起來以後,酸痛就能緩解了,動的時間長了就能體會到體內筋的位置。

18、熱身運動有拉筋的動作,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

19、真的松沉到腳底貼地,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頂起,這是地面反座彈力作用的緣故。

20、松腰松胯則氣自合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21、要想松腰時,不要想腰,只將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

22、前胯(腹股溝)、後胯(臀部)鬆開了,才能把腰松好。

23、膝不松,易傷膝關節;膝不松,亦則力難達於腳掌,擊至人身則無甚穿透力。

24、為了使氣不上浮而能下沉,則必須含胸。

25、為了避免脊柱鬆弛過度和產生低頭彎腰等現象,所以用拔背來控制。此外,拔背在技擊時,還起著發力的作用。

26、用意念去指揮著鎖骨,通過鎖骨的兩邊對拉開,自然的就出現了沉肩的效果。

27、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28、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

29、手臂長時間不使勁,手臂自然的重量會使得手臂有一種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這種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這種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勁。其實,松肩墜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體各處的關節練得鬆開,骨關節韌帶拉長,使得氣血節節貫通,韌帶長了,發出的松沉勁就越長,功力全在這裡面。

30、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練一趟拳架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

31、當練拳中出現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為筋骨強度還不夠,而不一定是方法錯。

32、行功中要正確對待氣感,,氣感來而無意求。得氣是什麼感覺?最常見的就是腸鳴,其次是冷、熱、酸、麻、漲、跳、鼓蕩、電麻感、凝聚感等。

33、運動時的骨節或肌腱發出“喀喀”聲響,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這可能是表明練拳人的肢體正在變得鬆動、靈活的信號。當骨節或肌腱發出“喀喀”聲響而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檢查。

34、練氣是先將空氣的氣沉入丹田,當氣沉丹田時,氣要細、長、靜、慢,有如抽絲一般,不能強壓。呼吸應自然,是心將氣沉丹田。當手鬆開後,丹田氣能到勞宮穴;沉至腳底,氣能到湧泉穴。先練丹田,再行氣到。

35、如果總想找丹田、氣感、意感,這樣會導致胸腹部不適、憋氣等等。

36、太極拳名師魏坤梁在談到對所謂“不用力”的認識中說:“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動作的肢體局部不為動作而用力,或者說活動的肢體要由身體來帶動,是身體中某部動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維持手臂懸置靜態站立姿勢時,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減少幾克力,這一靜態姿勢就維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內勁的基礎勁是人身的筋產生的勁,筋的勁有感知,有彈力。筋在松的狀態伸長是養筋勁為彈簧勁,骨在松加意感收縮內氣入骨為沉勁。松沉勁由腳底貫穿所有關節骨骼直達末梢為通勁。

38、太極拳名家楊禹廷說:“盤架子要像毛驢拉磨那樣”。“毛驢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驢拉著我轉,這樣就能松腰、活腰,隨著毛驢轉,我不是主動轉,是被動轉。

39、太極拳名師俞善行說:“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練出的重;輕如鴻毛,不是輕浮的輕,是全神貫注摩擦感應作用的輕。”

40、部分人練了多年太極拳而“腳下無根”,這樣何以接勁、化勁、發勁?是練法不對,但是練了多年太極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會有不自覺、或多或少的犯僵滯與犯頂抗,亦是練法不當,誤解了樁功之根。太極技擊名家楊少侯先生對此說:肢體不僵滯,不紮樁,實腿能轉,虛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時間產生內氣後,行拳時感覺就像汽車掛上了檔位,打拳有阻力感,這是得勁的標誌。如果沒有練出內氣,行拳就像汽車掛空擋,油門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無東西。在這個階段感覺主要是前臂發沉,感覺骨頭發重。

42、在初得內氣後,除了手上的感覺,接下來就是感覺到小腿發沉,再然後是脊椎骨發重,自己覺得走路旁若兩人,感覺身體飽滿。

43、骨肉分離階段最大的感覺是能感覺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離之感。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感覺沉穩有餘而不夠流暢。(所謂骨肉分離,在放鬆的情況下,肌肉開始往下掉,骨骼支撐著,站樁和行拳時會身體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覺得舒服)。

44、骨肉分離到了後期,在放鬆的情況下,上邊的骨骼往下掉,疼痛無比啊。由於放鬆到腿部的原因,這個階段還會感覺到腳底發虛,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會失去平衡。猶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後練,行拳時能感覺全身各關節、各部分之間似乎有無數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彈性很足。感覺全身筋被繃緊,而肌肉放鬆。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規中矩,有些隨意,感覺好像沒什麼膨勁,似乎很輕鬆,實則不然。這個階段隨著合勁品質的提高,外形越隨意輕鬆,合勁越飽滿。

46、虛實不分是雙重,有分無合也是雙重,有形無意是雙重,形意無差更是雙重。

47、兩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勁力沒有松淨地由腳、而腿、而腰、而掌(拳)暢行無阻地節節貫出,出現拱背聳肩,或某處肌肉發硬的多餘力點、僵點、滯點,出手就不快捷,既無彈性也無力,這種現象就是“勁法上的雙重”。

48、太極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雙重之病為前手前足同實,或後方手足全實,便為雙重。前面雙重,必出頂勁;後面雙重,又必出丟勁。

49、無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著想從那條路回家嗎?肯定不用是嗎?練拳也要到這個程度,不用時沒有,要用時不用想就自然出來了,這就是真意。

50、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箱,腳腿如火車箱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如這樣我以為才對。”

51、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盪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52、社會上有種“練慢快用”的說法:平時練太極拳越慢越好,練是慢用時自然就快。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平時不練快,用時根本就快不起來,將難以適應對方快速的變化,只會在真實的對敵實戰中落敗。有些太極拳名師在實戰中,自己的手腳尚未啟動,對方的拳腳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還沒反應過來。所以說速度訓練在傳統太極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53、太極拳名家郝為真先生指出練拳之境界: “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54、楊澄甫宗師指出推手的基本特徵和感覺: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55、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談到推手的要領和感覺說:“沾連不脫、步活身靈、纏繞拿跌、順勢發放、以柔克剛、恃巧不恃力。太極推手要出手無形,不能拖泥帶水;要乾淨俐落,脫得開,放得遠。”

56、如果沒有松而去推手的話,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負擔,負擔大了變化就慢了。

57、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說:“沾連就是不脫開又不頂你之意,你來多少,我走多少,順著你的慣性、方向來走,隨到你的意思來走,我不用勁推你,跟你的意思來走。”

58、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說:“懂勁可分兩個方面來講,一方面是識別對方的來歷而言,另一方面運用自己的本身勁道而言。如何識別對方的來歷?以我識覺、聽覺、觸覺、動作、步位、企圖、動機,都要把這些探察清楚,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應怎樣運用自已的勁道,在運用自己的勁道時,四肢的位置、距離、動作、氣勢的鼓蕩,神意的嚮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內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當,這是知已的功夫。我們能夠知已知彼,就能得心應手,這就是我們懂的功夫。”

59、太極拳發人時如無引勁,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對方失重跌出,這有點犯頂抗之病,屬於低級階段的東西;發人時如含引勁,引之中對方已經落空,無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屬於中高級階段的東西。

60、拳論言,發勁時起之於腳,但練習時卻需從手開始往下練。為何?首先手若未松盡,則會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讓對手倒退個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還未練出掤勁,則發出去的勁會減弱,仍無法將對手發出。接下來手松了也有掤勁了,但腰還沒有松沉,用的只是身體的重量去推人,對手也是退個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氣也往丹田走了,腳開始會有點接地之力,這時可以將對手發出個三、四步遠。當然在化空補空後,發勁前,尚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破勢(就是楊家所謂的“提”勁)。化空補空後,因為對手的重心尚穩,若瞬間發勁,就算發比較強的勁,對手可能也只後退個三、四步。但化空補空後,若先破勢,在對手重心不穩下,只要輕輕的發個勁,對手也會退到尋丈外。

61、“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產生的力,而是力從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對方之力。

62、發長勁時,接勁時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時將其拋出,此勁發出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傷,就怕被打者摔傷,這種勁往往功夫相差較大時能用。

63、發短勁時接勁時只接其身上一點,或心或肺或肝,神氣切入,謔的殺去。被擊者雖或擊出不遠,但極易打傷人。就是到時收勁,對方也會受傷且受很大的驚嚇。此勁往往在比武或緊要關頭使用。除非你收發自如。短勁要有很大的神氣及觀想力,並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64、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說:“用手打人是幫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煩。”

65、太極拳高手在推手時,雙手觸及對方身體任何部位即能控制住,令對方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功力較淺者,在聽、化方面有點基礎,或能拿准對方身軀中軸,但對方尚能左右轉動。功力稍深後,或能拿准對方的腰,但對方尚能後退。功力更深厚者,能拿准對方足根,使對方不得進退。

66、勁短就要脆,脫膛而出。

67、所謂逢丟必打的“丟”,包括對方“勢”、“勁”上的“抽、撤、軟、離、空、斷、凹、逃……”等現象。遇到上述情況,都謂之“丟”。故必須及時擊之,以防對方抽手再擊我。

68、對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來時,如果兩力硬碰硬,是為撞勁,當以大力者易勝,或者造成兩敗俱傷。“接勁”好比一個重球擊來,我能吸住,而複擲出,乃為“接勁”。

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69、化勁要比對方松柔,不給對方找到僵硬呆滯之點。

70、發勁要比對方輕靈,又有周身協調的整勁,這樣才能發得乾脆。

71、發勁就象把一塊石頭丟出去一樣,不留一絲勁在自己身上。自己並不覺著在發力,腳下一摧,對手就擋不住了。發者本身自覺愈無勁,而受者愈覺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覺出勁甚猛,但被擊者並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

72、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強手,只要你身上始終放軟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氣,不著意推他,他就拿你沒辦法,贏也贏的不痛快。退不丟臉,只要身上始終是松著的空著的,沒有消耗就行。

73、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尚未松淨,還有拘滯之力牽制。動先被人知,是尚不軟,有明力還未推淨。比鬥未久,便喘息不定,是缺乏練功。拳不管用,是身勢呆板,無虛靈變化。”

74、太極拳就象水,因為水的特性才變成各種形狀,你輕輕碰它,它就輕輕回應。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極拳極柔軟而極堅剛的道理。

71、如果拳勢下盤松沉得太低,就會由沉勢變成僵緊之重勢,膝蓋很受力,因此撐起較困難;只有沉到腳底能與地面相吸、順著反座彈力撐起能與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處。推手時如果捋人太過,對方就會由臂掤變肩靠,自己有被對方發放的可能了,只有恰到好處的捋人才盡己意。散手時如果擊人用意念少了效果不大,用意念多了會有反作用,只有恰到好處的意念才會威力較大。有位老練家說:“勁好找,意難找。”這個“恰到好處”啊,還真不好練哦!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檢驗,但不能依賴從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鍛煉,基本的訓練是要從拳架、功法中去練松。有了松沉、虛實轉換、腰胯帶動四肢、勁道的本錢,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76、太極拳名家鄭曼青的學生問他,練拳出功夫有何秘訣?鄭曼青先生回答:“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

77、《太極拳論》中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是說:推手須練到觸覺十分敏銳,就是一片鳥毛、一個蒼蠅那樣輕微的東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覺,不許它停留站腳。因為鳥飛不到能借力之處是不能停留的,蒼蠅的腳不能站穩是不收翅膀落下的。這是極力形容太極推手之輕靈,做到使人無法借力的意思。道理是明白了,但練出功夫就要講究修行哦!除了練好拳架和推多一點手之外,還有加練十字聽勁訓練、抹牆聽勁訓練等輔助性功法。

78、與對方推手較技時,先用聽勁探聽對方內勁功底如何,如果對方“聽勁靈,變勁快,化勁活,拿勁穩,發勁准”,這就說明自己確實是技不如人,還沒達到對方的太極功夫層次,要誠心誠意的虛心請教,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啊!

79、太極拳名師陳太平說:“掤勁,是太極八法之首,在太極拳盤架、推手、技擊中無處不在,它是一種無固定模式的一種勁力,是在周身氣血上下貫通並與勁力等其它素養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實際應用中,並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樣,掤僅僅是兩臂圓撐。實質上對方的攻擊目標絕不會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既以掤勁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對方的勁力完全掤住,使對方的勁力無法進來,又怎麼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如果掤不住對方,對方的勁力可直接進來指向自己的重心,則己身反受對方之制。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認識太極拳的掤勁呢?在實戰訓練時,學者將手按于老師手臂上或身上,馬上就會體會到欲用力卻無處著力的感覺,並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穩。在對手不同的情況下,掤勁的點上的變化也是相應不同的。接觸點上的變化要恰倒好處,無過無不及,這些微妙的東西用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的。”(以上陳雄整理)

關於太極拳的十大解密----大師的體悟

太極拳解密之一:太極拳的本質

太極拳的發源地是咱們中國,練太極拳的人何止千萬,可許多人練不出太極功夫,其實就是不知道太極拳的本質。練太極拳有迷茫區,許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結果或松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極拳愛好者練不出太極功夫。

一是體操化,如簡化太極拳,完全錯誤。

二是力氣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極拳的招式,就認為是太極拳了。

三是書本的誤導,一些書中尤其是現代人出的書中,對太極拳的解釋極其錯誤。

四是視頻誤導,受理解錯誤的誘導,做出來的動作也是錯誤的。

那麼, 什麽才是太極拳的本質呢?

沉:就是太極拳的本質。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覺,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極拳的根本,其他的氣、腰擋勁、圈、園、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礎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標,就等於失去了練的方向,再加上太極操和力氣化的忽悠,就會與應該走的方向越走越遠。

除了腦袋以外,身體其他的肢體和肉體都要練出沉來:

簡單說就是,手臂沉,並作用到肩,肩放鬆,手臂的沉重感就會通過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後撐,從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撐勁,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發,

沒有手臂的沉,就不會有手臂的撐勁。

通過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過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從而完成腰擋勁,下沉。

通過松腿腳,把腳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腳底下,從而能完成力發於跟,下沉。

小沉要服從大沉,小沉要輔助大沉:

這一點不太好理解,身體各個部位是有重量的,通過松,要體現出這種重量來,就自身的重量來說,手臂就屬於小沉,身體就是大沉。舉例說,比如右轉體抱球,右手臂是小沉,當身體右轉體下沉時,就會把小沉的右手臂通過跨給翹起來,右手臂屬於服從。而左手臂,會隨著身體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輔助身體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區別:

假如你住樓房6層,要背著100斤重的女友上樓,你就不會覺得太費力氣。假如讓你扛100斤重的大米上樓,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個半死。

同樣的重量,為什麼作用到人體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活體,一個是死體,那麼,為什麼死體的物體扛起來就會覺得死沉死沉的,關鍵一點就是死體的物體完全放鬆,造成給扛著的人的下壓力特別大。

結合太極拳,練拳時就要把身體練沉了,就如同死物與活物的結合體一樣,從有力的不沉,練出無力的沉,蓄力時,全身沉造成身體的壓縮,並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腳的下蹬力非常大,這種下蹬,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通過一開聚開,把下沉的身體給催蕩出去。

其他地方沉還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說一下腿的沉:

有車的朋友都用千斤頂換過輪胎,假如先把車搬起來放到千斤頂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頂是人腿腳),這時千斤頂沒有發力,只是承受汽車的重力(假如汽車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麼汽車的重量加上千斤頂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頂有自重),這個重力是兩者的合力,這時慢慢的搖動千斤頂,使的千斤頂慢慢的升起來,那麼,千斤頂即有往下的頂勁,又有往上的頂勁,物理學上有一個力往小的地方釋放的特點,對於千斤頂來說,大地的力大,無法往大地走,就會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頂汽車,這就是太極拳力發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頂就會往地下陷,這時的千斤頂無法完全體現大地的反作用力,給汽車的頂力就小,那麼就要換成大號的千斤頂,就象拳擊,由於無法體現下蹬力所發出的力,就要不斷的練身體的肌肉力,來彌補下蹬力的不足。

總之,沉,才是太極拳的根本,動作只不過是形,再有,太極拳許多動作來自於外家拳,那麼,動作本身並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假如拳擊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極拳的招式,並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因為沒有練出沉來,就脫離了太極拳的根本,屬於發力方式與太極拳有本質的不同。

那麼在練拳中什麼才能體現太極拳呢?上(手臂)始終要有沉的撐勁,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擋勁,下,要有發於跟的蹬勁,不管動作怎樣,這些都要具備,就屬於太極拳。

結論:練出身體的沉來就是太極拳,沒練出沉來就是太極操。

太極拳解密之二:松肩墜肘及其練法

練出松肩墜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練出沉來。

二是練出手臂的撐勁

三是練出手臂的氣來。(關於氣,以後的文章再詳細的說明)

就手臂而言,有三種地方產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關節肌(關節之間的肉體組織,有人說叫環形肌)。

太極拳總要求松肩墜肘,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為的就是體現和增加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會想到肌肉,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人體用力的組織。

由於筋和關節肌,在平時用力的情況下,被肌肉力隱藏起來,使人體會不到,那麼通過松肩墜肘,就要把被隱藏起來的筋和關節肌的給擴大化,最終顯現出來。

在練拳當中,只有不斷地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顯現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並且逐漸增大筋和關節肌的力量。通過松,它們之間屬於肌肉力慢慢的遞減,而筋和關節肌的力慢慢的逐漸遞增。

我一直強調,練出松肩墜肘,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其實,這就是突顯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而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這時就如同筋帶動骨頭在做動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樣包裹在筋和骨頭的外面,一旦練出筋和關節肌的力就能體會出這種沙袋的重量。

什麼是撐勁呢

由於手臂放鬆練出沉來,手臂會下拉肩部,肩部放鬆會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過肩掛在脊椎上。由於腋下要求有空檔,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麼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匯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撐勁。

練出手臂的沉來,就會有肩關節開了的感覺,那麼,肩關節開了就會感覺到是關節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導手臂做動作。

下面說一下手臂的練法:

用起式講解。釣過魚的朋友都知道,把魚竿放出去以後,在抬魚竿時,用手只抬手握的這一節魚竿,就能體會出釣的魚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雙臂抬起動作,這時大腦只想著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魚竿。動作與起式相同,全身放鬆,只是用大腦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時間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鬆,大腦只想大臂,不要管身體,反復的練習。這是比較投機的方法,主要是能儘快體會出手臂的沉重感。

太極拳解密之三:虛領頂勁

說到虛領頂勁,先講一個小故事吧。前幾年的時候,到公園練拳,看到一個老頭在練太極拳,可是一看總覺得彆扭,仔細觀察才發現,這個老頭打拳時總是梗著脖子練拳,就像一個大螞蚱的脖子一樣,脖子往上梗梗的,後來通過瞭解才知道,這個老頭年輕時在三門峽工地幹活,跟一個大學生學的太極拳,而這個大學生是照著書本學的拳,這才明白,原來是把太極拳的虛領頂勁的要領給理解錯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麼是虛領頂勁呢?

這裡說一種現象,就好容易理解了。大家平時在火車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著重物的時候,這些人在重物的下壓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體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厲害,並且感覺好像腦袋往上頂一樣,這就是虛領頂勁的一種表現。

看了上面這種現象,就應該明白了,虛領頂勁,是在身體練出沉來以後,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壓)肩部並下壓整個身體造成的,如同手臂提著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體一樣,所謂虛領頂勁,這個虛,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種脖子、腦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現象,這個頂,也是感覺腦袋往上頂一樣。沒有手臂和身體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壓(拉)的作用力,也就沒有腦袋往上的頂。

在練拳時,不要想著腦袋往上頂,只要求做到腦袋直、正即可,當練出沉來以後,由沉重感下壓身體造成的虛領頂勁自然的就會出現。絕不能腦袋往上頂,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說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個拳架,就是“書本架(照片架)”,練太極拳的都知道楊澄普的體用全書,書上有楊澄普的拳架照片,許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練拳架,在現代當看到某個人練楊氏85太極拳,尤其是起勢(抬起手臂的定式時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時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練拳)),就可以斷定此人是照著書本上的照片(圖畫)學的拳,所以,這裡給定義為‘書本架’。

太極拳解密之四:意念

許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實意念是很簡單的東西。所謂意念,其實就是大腦的注意力灌注到肢體的想法,這裡面包括大腦對肢體的指揮、指令、指示、指引、引導、注意力、關注點、想像等等。身體還要服從、做到大腦的這些想法。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來,你就能夠把肩膀放下來,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受大腦的指揮,肢體服從大腦的指揮,從而把肩膀放下來。

結合太極拳,比如松肩,從手掌一要動開始,大腦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腦的要求放鬆,一直引導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間大腦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於太極拳要求整體松,大腦一下子注意不過來,很可能產生注意這裡,忘了那裡,屬於丟三落四,這時就要採取“逐漸加量法”。比如長期的松肩,形成習慣後並保持住,這時就要加上墜肘的意念,那麼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腦的注意力關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動,大腦就要想像肘部下墜,時間長了,肘部就會有下墜感,結合松肩,肘部的墜感就會更加強烈。

練出一個地方的松後,必須保持住,才能逐漸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這樣才能循序漸進,不會丟三落四。等於是練出一項,保持住一項,然後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項目,這樣才能最終練出身體的整體松。太極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鬆,而是有意的放鬆、刻意的放鬆、甚至是故意的放鬆,也就是肢體的放鬆必須經過大腦控制,才能達到太極拳要求的放鬆。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鬆,但並不能體現肢體的沉重感來,必須加上大腦給手臂放鬆的想法,才能逐漸練出手臂的沉重感來,這才是太極功夫。

由於太極拳的松是逐漸練出來的,程式上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哪個地方練出松來,那個地方就會逐漸練出沉來,把練出沉來的地方保持住,然後再練其他地方,只有這樣,功夫才能逐漸長進,假如從松肩開始練,慢慢的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況下,再加入墜肘的想像力,將來手臂就會越來越沉,功力就會越來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樣。

太極拳解密之五:雙重

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朋友認為盤架子時同時出掌就是雙重,這是犯了太極拳的原則性錯誤。

雙重是有條件的:

1:必須是推手:

推手一是練招式的運用,二是練對對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對於對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淺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頂,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見力發力”,把對方給發出去。

2:必須是功夫淺人雙手(雙臂等)用力頂死:

功夫淺的人在推手時,有一種本能的頂抗,對方哪裡用力就頂抗哪裡,單手頂抗就是單重,雙手頂抗就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用力前推時,與功夫深的人的棚勁相頂抗,由於功夫淺的人用力最大時,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功夫淺的人用力推,當推不動的瞬間,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勁接住的,這時功夫淺的人用力達到最大,導致無法轉換、無法使用腰擋勁,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後,還可以繼續使用腰擋勁,用力發於跟,催動腰擋勁,發出的剛勁非常大,功夫淺的人就會被發出去。

如果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沒有採取見力發力,而是採取柔化的方式進行化解,那麼功夫淺的人雖然是雙手用力前推,但這時就不是雙重。

3:對於功夫淺的人來說是雙重。對於功夫深的人來說就不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對方見力發力,這時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對方雙手的用力前推,這時採取見力發力,那麼,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

太極拳解密之六:勁道

太極拳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勁道。

練拳架,不練勁道,只是一個空架子。

練拳架,同時練勁道,才能練出太極功夫。

一般人練拳架,只練套路,不練勁道,或練不出勁道,那莫這個拳架只是一個空殼子,就跟簡化太極拳相似。不管練什麼拳架,只要沒練出勁道,這時都可以認為是空架子。

什麼是勁道?

大體上說,就是通過松,練出沉來,當身體帶著這種沉感做動作,時間長了就能練出一種沉勁,就是松沉勁。

根據動作的不同,又細分為棚勁,按勁等其他勁,這就是勁道,但本質都是松沉勁。

總體上太極拳的勁又分為上下兩種勁。

一是力發於脊,當手臂練出沉來以後,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過不斷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傳導給脊椎,等於是沉重的手臂掛在脊椎上,這時,手臂就會有一種沉重的,同時又向下、向外的撐勁。這種沉重感越練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質開始改變了,變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裡裹鐵一般。

當有了這種撐勁以後,脊椎到兩手臂就成為一個開口的圈形,使得脊椎傳到整個手臂有一個向外的膨脹感。

太極拳要求做動作非常的緩慢的練,慢練的原因就在於此,當緩慢的做動作時,一是為了練出這種沉感,再一個就是在做動作時保持這種沉感,也就是不丟勁,並且還要把這種沉勁越練越足。同時,為的是把肩關節練開,這樣氣就能練到手臂,直到手掌紅等等。由於肩關節拉開,對於治療肩周炎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人打擊對方時,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這兩個點,而太極拳練出撐勁以後,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個手臂,隨意一個地方都能發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後發力、也可以左右發力、也可以裡外發力,還有上下都可以發力。

另一個就是力發於跟,當身體都練出松沉勁以後,這時由於身體是沉的,這種沉勁最終會練到並往下作用到腳底下,造成腳跟對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覺腳往下的踩勁非常大,同時大地的反作用也會加大,當大腿由彎曲往伸直的狀態運動時,腳下的踩勁進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進一步加大,這種踩勁就會催動沉重的身體運動,同時加上力發於脊的撐勁,其威猛的剛勁非常巨大,而且,發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極拳要求整,所以,力發於脊,和力發於跟是一體的。

許多人認為快速出拳就是剛猛,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看到事物的本質。

太極拳練出松沉勁以後,既可以快速出拳發力,也可以慢速出拳發力,而且是不光是拳頭,而是整個手臂的隨意一個地方都可以。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靈魂,雖然有人使用太極拳的招式,但用的卻是肌肉力,也不能稱為是太極拳,因為用力的本質與太極拳不同。

太極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松腰:是方法,開跨:是目的。

先舉一個例子,南方有一種轎子,叫滑竿,下面左邊一個轎夫,右邊一個轎夫,肩上抬著竹杠子,竹杠子上坐著一個人(這裡說成站著,就如同脊椎一樣),走起來,轎子就會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蕩。

先說“移跨”:

有幾個現象

一是,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轎子中心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小,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點遠一些的時候,轎子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大。

結合太極拳,由於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強壯,也最為有力,從感覺上說,大腿的支撐身體的位置在前後褲線內,就如同轎夫距中心點的位置近一樣,造成襠部無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頭和肌肉組成的,構成了支撐體,從人體的結構上看,骨頭是支撐胯骨的邊部的,也就是支撐在胯骨的外側的尖端位置,但由於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撐在前後褲線的內側,掩蓋了骨頭的支撐,造成無法沉襠,也就阻擋了開跨。

通過站樁,練拳等的練習,練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於大腿前部練得肌肉力很強壯,就會慢慢造成大腿後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塊肌肉慢慢放鬆,先是這些地方的肌肉放鬆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積加大了、也強壯了,這時,再慢慢放鬆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積,這時就會造成前後褲線內的支撐點,慢慢的往大腿的骨頭上轉移,最終由骨頭支撐住胯部,等於支撐的位置,由褲線的位置,轉移到胯骨的外側,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從而成為輔助的支撐。由於支撐點轉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撐點遠離中間,從而使得襠部能夠下沉了,這就是沉襠。

結果就是,腿骨上頂著胯骨,胯骨下壓在腿骨上。

那麼,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撐,轉移到大腿骨的支撐胯部的形成,我在這裡,說成是移跨。

開跨:

滑竿,是由兩個轎夫抬著的,當一個轎夫不抬了,放下了,就會造成滑竿的傾斜,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於上面坐著的人的重量下壓,滑竿就會在抬著的轎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動。

結合太極拳,當身體後座時,一條腿承重,一條腿虛放著,由於腰以上也放鬆,越放鬆越沉重,脊椎帶著整個上身就會下壓在跨體的中間,由於腿骨上頂在跨的邊部,脊椎與腿骨,形成下壓與上頂位置的錯位,在上下不是一條線的位置上,一個下壓、一個上頂,時間長了,造成胯骨的傾斜變形,跨與腿骨之間,慢慢就如同裂開一樣,在胯骨與腿骨之間的,微微的能夠左右的移動。這是胯骨的左右移動開跨。那麼襠部就會隨著胯骨的傾斜變形而往下走。

再說前後移動,從人體的側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後面,由於不斷地松腰,身體練出沉來,那麼腰以上的重量,就會往下壓在腰部,腰部放鬆,身體重量就會順著腰,往下接著下壓、沉墜,就會造成身體在胯部的後面往下壓,時間長了,胯骨,就會隨著身體的下壓而變形,慢慢的,就會造成胯骨與腿骨,在前後的位置上移動,這就是胯骨前後的移動的開跨。

再說襠,由於脊椎下壓在腰部,腰部放鬆,身體重量就會順著腰,往下壓著尾椎,由於尾椎是往內收的,那麼,就會造成尾椎,往襠部的前卷,這就是鏟襠。

總體上,胯骨前後、左右都能活動了,這就是開跨,在感覺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脹的感覺。

活跨圓跨:

胯骨,能夠前後、左右活動了,還不算完,由於還有轉換等動作,比如後座以後,再轉換成轉體等動作,等於是胯骨的前後的開,移動到極限後,再轉換到左右的開,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個弧形,很有可能會造成咯咯愣愣的顛簸的感覺,也就是不潤滑,這是因為,胯骨周圍或附近,有許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這些東西雖然變得放鬆了,由於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會阻礙胯骨的轉換,那麼,還要不斷地練,把這些阻礙轉換的東西給磨掉,使得胯骨轉換時,變得非常潤滑,將來,還要練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不斷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畫圈,這時,就是活跨圓跨了。

由於開跨後,襠部沉下去了,由於肚子是軟軟的肉體,那麼襠部的下沉,就會帶動小腹的下沉,也會帶動肚子下沉,就會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這時等於胯骨在托著肚子,又由於活跨,在做動作時,由於兩跨之間的轉換,肚子就會隨著跨的轉換而轉動。

太極拳說,內動大於外動,其實,從根本上說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的的加大,當四肢動作定型後,以後就會保持不變了,但胯骨,由於不斷地練,開的程度越來越大,從感覺上覺得大於四肢的動作幅度。

從感覺上說說開跨的過程

斷裂:

當跨剛開時,沒開時感覺跨與腿是長在一起的,開了後,感覺是一塊冰,突然斷裂開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覺能夠在果凍一樣的肉體裡移動。(這一點因人而異,我本人也是左跨有這種感覺)

挖坑:

開跨後,比如左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左側,在往右,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右側,在往左,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馬步狀態,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後側,在往前,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這個坑,越挖越深,肚子,隨著這個坑的深度而往下落。當肚子落到這個坑裡,做動作,肚子就會隨著動作轉。練到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氣練出來了,平時不太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這裡說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來說明一下肚子的氣功:

有一次單位開會,開完會,大家一起下樓,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鬧著玩,一邊下樓,一邊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於同事比我矮一個臺階,他回身就照著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於等於是前後左右都是人,也沒地方躲,並且手還在同事身體的上方,也來不及用手去擋,主要是來得突然,餘光看著同事的拳頭就要打到肚子了,心裡一急,嘴裡不自覺的輕聲啊了一聲,在同事拳頭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覺得肚子像汽車的安全氣囊一樣,瞬間膨脹起來,同事的拳頭打上肚子以後,自己感覺肚子就像一個膨脹的皮球,往外有彈勁,也不疼,後來同事見到我,就說我肚子硬。以前並不知道,肚子的練出來氣是怎麼回事,通過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後在故意的找這種感覺,卻又無法找到了。

鏟勁:

加上腿以後,感覺地下這個坑,如同一口大鍋,被兩根柱子給支起來了,而脊椎和這口鍋,就如同一把鐵鍬似的鏟子,脊椎就是鏟子的木耙,兩跨到襠,形成鐵鍬前部的鏟子,豎在這口鍋的裡面後延處,當後坐到位時,由於前腿的不承重,這口鍋被後腿的一根柱子支撐著,就會造成這口鍋往前的傾斜,等於是後邊高、前面低,當往前弓步時,感覺這個鏟子,從後邊的高出,往前邊的低處在鍋裡鏟,這就是鏟勁。

總體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脹的的感覺。

太極拳解密之八:太極氣功

我贊成這樣一句話:氣為血之師,血為氣之母。氣賴血養,血靠氣行。這句話,說出了氣與血的關係,也說明了氣是存在於血液當中的。

說到氣之前,先說幾個概念。

一是:沉降。 當人在拿大頂、站倒立的時候,一會就會把臉憋得通紅、變紫,這說明血液在人體內,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脹。人在運動中,人體內部溫度會增高,血液的溫度也會增高,就會造成血液的膨脹,同時,血液就會造成壓力的增高。 三是:壓力往弱的地方釋放。當人在運動時,比如跑步,會變得臉色通紅。由於運動,造成血液溫度、壓力增高,又由於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壓力,無法往肌肉裡釋放,就會反而往上,就是臉部這個肌肉力小、壓力小的地方釋放,所以,才造成的臉紅。 四是:通透性(通暢性)。上學時都做過實驗,就是在一個玻璃杯裡,放進去許多黃土,然後在倒上水,就會發現,水往土裡滲透的很慢。當改成沙土時,水滲透的很快,那麼,把黃土與沙土的滲透能力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沙土的滲透能力很大,這裡就叫通透性強。 下面就結合我自己在練拳當中,練出來的感覺和現象對太極氣功進行分析和說明。

練太極拳,幾乎練出什麼東西,都是有感覺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覺。

練太極拳,是由上而下練出沉來,同時氣也隨著沉慢慢練出來的。

先說手臂:

當手臂的肩關節鬆開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麼手臂就逐漸的感覺沉重、膨脹,越練感覺越強烈,練到一定程度,手掌就開始變紅,手掌感覺有針從肉裡往外紮,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紅、變紫、變青,後又回到紅色。

這個過程說明,運動造成血液的壓力增高,又由於肉體松,變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麼血液,就會往手掌的方向運動、釋放,所以,手掌就變得通紅(如同跑步臉紅的原理一樣),那麼,手掌有針紮的感覺,是氣在打通毛細血管,說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氣遇到的阻力減小,使得氣的傳輸容易,速度也快,那麼,氣才能順利的達到手掌,才能有針紮的感覺。

練出手臂沉來以後,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時,會感覺小臂裡有一個小球,隨著脈搏衝撞手腕的脈搏處,非常難受,所以就改為直著手腕做勾手了,過了這一段時期,這種現象就慢慢消失了,身體其他地方沒有這種感覺。

說明做勾手,給了氣血的通暢一個阻力,所以,氣血走到這裡才形成衝撞。

再說身體:

手臂練出氣來以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練出身體的氣,說明身體的氣很不好練。

練到身體時,開始覺得在胸部的中間,與心臟平的位置,往裡有5公分的地方,感覺裡面長了一個如同棗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練長的越大,最後如同一個小蘋果一般大小,當時給嚇壞了,趕緊問師傅,師傅說沒事接著練,我 雖然接著練,但心裡很不踏實,而且越練,這個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窩,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與肚子的肉體結合處時,這個小蘋果,如同一個灌滿了水的氣球,突然爆裂,把裡面的水,給灑在下面的肉體上了,這時一下子感覺肚子的肉體很硬,因為上面感覺是水,由於有比較,所以感覺肚子的肉體像冰一樣硬。慢慢的,肚子的肉體的冰,慢慢的從上面融化,融化的冰,變成水,等於冰在托著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當融化到小腹時,我還想,這可能就是太極拳所說的氣沉丹田吧。練到這裡,在做動作時,肚子就會隨著動作的轉動而轉動。

練到小腹以後,我當時還想,小腹下面是雙腿,不知道這個冰還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兩條腿,那麼怎麼進行分叉融化。結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會自動進行分叉,接著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間時,師傅說,你已經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師傅能看出來,也是為了考驗師傅一下,就問,您說我松到哪了,師傅在腿部一筆劃,你松到這裡了,我當時就說,您看出來了,我確實感覺松化到這裡了。以後,會練到腳底下為止。

後來,回想起身體練出氣來的過程,明白了,胸口裡面感覺長瘤子,是由於這個地方距離心口最近,心臟給出的血液的壓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間裡面開始最先松,使得氣血能夠往這個地方釋放、膨脹、並且彙集到這裡,由於瘤子漲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於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這個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過這個練出氣來的過程可以看出,肉體松,給血液膨脹的壓力往肉體裡的釋放創造了條件,同時,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脹後的氣血下面僵硬的肉體慢慢的融化。

練到腳下以後,肉鬆以後,使得肉體的通暢性增加,使得氣血能夠在肉體裡順暢的通行,就是拳論所說的氣遍全身了。那麼,這個融化的過程,就會感覺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一般人談論太極的氣,就會拿出拳論,照本宣科,人與亦雲,斷章取義,湊出一篇大論,其實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極拳的氣是練出來的,必須經過練出來的過程,才能體驗出太極的氣。

太極拳是一種放鬆運動,該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儘量用最小的力,不該用力的地方就放鬆,那麼,不用力的地方的放鬆,就給氣血通暢性創造條件,當氣血沒有阻力了,就能達到氣遍全身。

說完氣,我再說一下呼吸。

所謂腹式呼吸,是身體練出沉來以後,肚子會下沉,就給肺部的縱向擴張創造了條件,由於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圍,在放鬆情況下,無法橫向擴張,那麼,由於腹部下沉,就給肺部的往下的縱向擴張呼吸騰出了空間,所以,才是所說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據身體的需要,會自動進行配合的,而絕不能人為的進行控制。

以後,再有人說:動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動作。你就哈哈一笑,換台、斷網、走人。

太極拳解密之九:傳統楊氏太極拳。

有位網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說有一個人,通過網上播放的視頻,找到一位元所謂的楊氏大師學太極拳,一見面,就跟大師說:我一看您打拳的視頻,就覺得您有真功夫,這位大師誇讚的說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這裡提醒初學者,你要是通過拳架的視頻,就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太極功夫,你就不是初學者了,你至少達到宗師級的水準了。

現在許多人明白簡化太極練不出東西來,開始學習傳統太極,就楊式太極拳來說,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下來的傳統楊式太極拳,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初學者,下面我就講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授下來的傳統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俗稱正路子,或稱大架子(到南方以後的稱呼就不說了)

傳統楊式太極拳,雖然是一套拳,但表現形式又分為母體架和拳架兩種。

一是,母體架:是核心架、原體架、基礎架、或者說功力架。

這套拳架,是傳統楊氏太極拳的核心,其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球、圈、園、弧等等,構成了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母體架。

真正的楊澄浦的弟子,必須由楊澄浦手把手傳授這套母體架,這樣,才學到了楊式太極拳最核心的東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如果教的話,等於教兩邊,先教母體架,然後不斷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斷地校正,很累很麻煩。

學楊式太極拳,必須先學這套拳架,這套拳架是母體,更規範,也更容易練出內在的東西,當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師傅指引著練後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體架,演化出來的拳架,是母體架的擴展、放大,變化。

練到拳架,就偏重於發力了,必須把母體架練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學拳架,動作是由母體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絕不能脫離母體架的範疇,也就是說,母體架的動作是原本的點,也就是出發點,從出發點出發的手腳動作等,才是正確的動作。

比如,摟膝傲步,摟膝是怎麼來的,是由母體動作演化出來了,這樣才是真正的摟膝。

母體架注重練出勁道,拳架注重發出勁道。

假如,沒學母體架,而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傳,第二,動作變形的非常大,那麼錯誤也就大。

由於先學母體架,這是本,那麼以後即使學後期的拳架,由於不脫離本,即使練錯了,也可以再回到母體架上來,這樣就不會犯多大的錯誤,並且知道怎樣改正。

假如不學母體架,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由於脫離的本,一旦練錯了,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沒有母體架的束縛,就會隨風飄蕩,造成練成什麼樣的都有。由於學拳者會把後期的拳架,當成原本的架,等於脫離了母體架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麼在後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著練錯了,就會錯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變形非常大,練出內在東西的希望也就越來越遠。

練楊式太極拳,有四個要求。

一是,不許亂動。

二是,直接了當,一步到位。

三是,不許加入額外的動作。

四是,不許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學的拳架,在這裡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錯誤吧。

1,起式,抬起手臂後,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這裡多了一個回拉,這一個多餘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應該練出來的功效給拉沒了。

陸續的有網友找到我,讓我指點一下拳架,幾乎都問到起式的下按是幹什麼用的,我就讓網友伸出雙臂,用下按,從上往下一拍網友的雙臂,網友就如同皮球一樣跳了起來,這就是下按的功效。當然,也有拍不起來的時候,前幾天有一位網友找到我,我開門一看,好傢伙,比我高半頭,寬一半,又厚一半,就沒拍起來,說明自己還有練得不夠深的地方。

但是,練下按,必須直截了當的下按。

太極拳,練出什麼東西,能達到什麼功效,不用別人說,練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動就會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雙手,再往右甩雙手,再往前甩,成為棚,身子還往右轉。既違反了直接了當,又增加了額外的動作。本來動作嚴謹、規範、要求都非常高的動作,給練成甩手操了。

抱球,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著球,這兩個同時達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練出開跨沉襠以後,這個球,左右在兩臂的內側圈著,球的後面被胸口輕輕地推著,而下面,是在小腹。

(關於球,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太極拳分為外形的球,和內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對,那麼,能不能練出內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許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練)為什麼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推手,也沒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對不上,那麼,肯定是不對的,有一天在書上看到楊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沒有出在楊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攝影師身上,也就是說,楊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這時,攝影師並不會太極拳,不知道定式在哪,這時沒有按下快門,而是等楊澄浦開始 如載重之船,沉沉穩穩地蕩於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軟彈之力。”

13、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關節沒放鬆,其次是自身氣血不旺造成氣血不暢,梢節供血不足所引起,儘量放鬆去做。初練內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以後逐漸就好了。

14、恩師林墨根先生說:“沒有樁功,懂不了虛實。”他老人家說的樁功不是外面書店賣的拳書所介紹的樁功哦!指的是門內傳授的樁功,內傳樁功的出功效果比較好,體悟松沉較快。

15、站樁的時候,為了保持架子,就會用肌肉力去對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時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會用肌肉的酸痛來提醒你身體的這些部位是緊的。放鬆這部分肌肉,這就是站樁的第一步。用自己身體感受地球引力的論述,感覺到哪個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說明那裡僵了,需要進行放鬆。

16、練習太極拳站樁大體有以下幾種反應:1、酸痛感,站樁初練不久,所練部位的肌肉有酸痛疲勞的感覺。說明站樁引起了機體生理活動的變化,代謝功能得到了提高。2、麻脹感,站樁時手掌、手臂、腿、腳出現發麻、發脹的感覺。這是練功後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暢通一種好表現。3、溫熱感,隨站樁時間增長,手腳乃至全身都會產生溫熱感。4、振顫感,站樁姿勢需要肢體肌肉保持持續性收縮狀態,隨著站樁時間的延長,工作著的肌肉群就要發生程度不同的振顫現象。是調整內裡的上乘法門,是好事,不用擔心。5、不同感,站樁過程中,可能出現兩手位置高低不同的現象,原因是植物性神經活動失調,肌肉鬆緊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體局部病灶的影響。6、舒暢感,隨著站樁功夫的加深,由於大腦內抑制作用的增強,代謝、迴圈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體就會產生一種舒暢的感覺,主要表現在精、氣、神的提高。

17、當你站樁站得肩膀酸痛的時候,可以活動肩膀,這個活動範圍很小,就幾毫米,有個意思就行,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你在動,活動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後隨你便,在活動中找你覺得最舒服的活動方向,動起來以後,酸痛就能緩解了,動的時間長了就能體會到體內筋的位置。

18、熱身運動有拉筋的動作,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

19、真的松沉到腳底貼地,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頂起,這是地面反座彈力作用的緣故。

20、松腰松胯則氣自合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21、要想松腰時,不要想腰,只將腹部略微一收就行了。

22、前胯(腹股溝)、後胯(臀部)鬆開了,才能把腰松好。

23、膝不松,易傷膝關節;膝不松,亦則力難達於腳掌,擊至人身則無甚穿透力。

24、為了使氣不上浮而能下沉,則必須含胸。

25、為了避免脊柱鬆弛過度和產生低頭彎腰等現象,所以用拔背來控制。此外,拔背在技擊時,還起著發力的作用。

26、用意念去指揮著鎖骨,通過鎖骨的兩邊對拉開,自然的就出現了沉肩的效果。

27、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28、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

29、手臂長時間不使勁,手臂自然的重量會使得手臂有一種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這種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這種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勁。其實,松肩墜肘,松腰松胯的目的就是要把身體各處的關節練得鬆開,骨關節韌帶拉長,使得氣血節節貫通,韌帶長了,發出的松沉勁就越長,功力全在這裡面。

30、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練一趟拳架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

31、當練拳中出現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為筋骨強度還不夠,而不一定是方法錯。

32、行功中要正確對待氣感,,氣感來而無意求。得氣是什麼感覺?最常見的就是腸鳴,其次是冷、熱、酸、麻、漲、跳、鼓蕩、電麻感、凝聚感等。

33、運動時的骨節或肌腱發出“喀喀”聲響,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這可能是表明練拳人的肢體正在變得鬆動、靈活的信號。當骨節或肌腱發出“喀喀”聲響而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檢查。

34、練氣是先將空氣的氣沉入丹田,當氣沉丹田時,氣要細、長、靜、慢,有如抽絲一般,不能強壓。呼吸應自然,是心將氣沉丹田。當手鬆開後,丹田氣能到勞宮穴;沉至腳底,氣能到湧泉穴。先練丹田,再行氣到。

35、如果總想找丹田、氣感、意感,這樣會導致胸腹部不適、憋氣等等。

36、太極拳名師魏坤梁在談到對所謂“不用力”的認識中說:“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動作的肢體局部不為動作而用力,或者說活動的肢體要由身體來帶動,是身體中某部動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維持手臂懸置靜態站立姿勢時,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減少幾克力,這一靜態姿勢就維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內勁的基礎勁是人身的筋產生的勁,筋的勁有感知,有彈力。筋在松的狀態伸長是養筋勁為彈簧勁,骨在松加意感收縮內氣入骨為沉勁。松沉勁由腳底貫穿所有關節骨骼直達末梢為通勁。

38、太極拳名家楊禹廷說:“盤架子要像毛驢拉磨那樣”。“毛驢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驢拉著我轉,這樣就能松腰、活腰,隨著毛驢轉,我不是主動轉,是被動轉。

39、太極拳名師俞善行說:“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練出的重;輕如鴻毛,不是輕浮的輕,是全神貫注摩擦感應作用的輕。”

40、部分人練了多年太極拳而“腳下無根”,這樣何以接勁、化勁、發勁?是練法不對,但是練了多年太極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會有不自覺、或多或少的犯僵滯與犯頂抗,亦是練法不當,誤解了樁功之根。太極技擊名家楊少侯先生對此說:肢體不僵滯,不紮樁,實腿能轉,虛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時間產生內氣後,行拳時感覺就像汽車掛上了檔位,打拳有阻力感,這是得勁的標誌。如果沒有練出內氣,行拳就像汽車掛空擋,油門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無東西。在這個階段感覺主要是前臂發沉,感覺骨頭發重。

42、在初得內氣後,除了手上的感覺,接下來就是感覺到小腿發沉,再然後是脊椎骨發重,自己覺得走路旁若兩人,感覺身體飽滿。

43、骨肉分離階段最大的感覺是能感覺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離之感。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感覺沉穩有餘而不夠流暢。(所謂骨肉分離,在放鬆的情況下,肌肉開始往下掉,骨骼支撐著,站樁和行拳時會身體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覺得舒服)。

44、骨肉分離到了後期,在放鬆的情況下,上邊的骨骼往下掉,疼痛無比啊。由於放鬆到腿部的原因,這個階段還會感覺到腳底發虛,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會失去平衡。猶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後練,行拳時能感覺全身各關節、各部分之間似乎有無數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彈性很足。感覺全身筋被繃緊,而肌肉放鬆。這個階段習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規中矩,有些隨意,感覺好像沒什麼膨勁,似乎很輕鬆,實則不然。這個階段隨著合勁品質的提高,外形越隨意輕鬆,合勁越飽滿。

46、虛實不分是雙重,有分無合也是雙重,有形無意是雙重,形意無差更是雙重。

47、兩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勁力沒有松淨地由腳、而腿、而腰、而掌(拳)暢行無阻地節節貫出,出現拱背聳肩,或某處肌肉發硬的多餘力點、僵點、滯點,出手就不快捷,既無彈性也無力,這種現象就是“勁法上的雙重”。

48、太極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雙重之病為前手前足同實,或後方手足全實,便為雙重。前面雙重,必出頂勁;後面雙重,又必出丟勁。

49、無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著想從那條路回家嗎?肯定不用是嗎?練拳也要到這個程度,不用時沒有,要用時不用想就自然出來了,這就是真意。

50、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箱,腳腿如火車箱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如這樣我以為才對。”

51、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盪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52、社會上有種“練慢快用”的說法:平時練太極拳越慢越好,練是慢用時自然就快。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平時不練快,用時根本就快不起來,將難以適應對方快速的變化,只會在真實的對敵實戰中落敗。有些太極拳名師在實戰中,自己的手腳尚未啟動,對方的拳腳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還沒反應過來。所以說速度訓練在傳統太極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53、太極拳名家郝為真先生指出練拳之境界: “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54、楊澄甫宗師指出推手的基本特徵和感覺: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55、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談到推手的要領和感覺說:“沾連不脫、步活身靈、纏繞拿跌、順勢發放、以柔克剛、恃巧不恃力。太極推手要出手無形,不能拖泥帶水;要乾淨俐落,脫得開,放得遠。”

56、如果沒有松而去推手的話,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負擔,負擔大了變化就慢了。

57、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說:“沾連就是不脫開又不頂你之意,你來多少,我走多少,順著你的慣性、方向來走,隨到你的意思來走,我不用勁推你,跟你的意思來走。”

58、太極拳名家林墨根說:“懂勁可分兩個方面來講,一方面是識別對方的來歷而言,另一方面運用自己的本身勁道而言。如何識別對方的來歷?以我識覺、聽覺、觸覺、動作、步位、企圖、動機,都要把這些探察清楚,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應怎樣運用自已的勁道,在運用自己的勁道時,四肢的位置、距離、動作、氣勢的鼓蕩,神意的嚮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內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當,這是知已的功夫。我們能夠知已知彼,就能得心應手,這就是我們懂的功夫。”

59、太極拳發人時如無引勁,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對方失重跌出,這有點犯頂抗之病,屬於低級階段的東西;發人時如含引勁,引之中對方已經落空,無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屬於中高級階段的東西。

60、拳論言,發勁時起之於腳,但練習時卻需從手開始往下練。為何?首先手若未松盡,則會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讓對手倒退個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還未練出掤勁,則發出去的勁會減弱,仍無法將對手發出。接下來手松了也有掤勁了,但腰還沒有松沉,用的只是身體的重量去推人,對手也是退個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氣也往丹田走了,腳開始會有點接地之力,這時可以將對手發出個三、四步遠。當然在化空補空後,發勁前,尚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破勢(就是楊家所謂的“提”勁)。化空補空後,因為對手的重心尚穩,若瞬間發勁,就算發比較強的勁,對手可能也只後退個三、四步。但化空補空後,若先破勢,在對手重心不穩下,只要輕輕的發個勁,對手也會退到尋丈外。

61、“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產生的力,而是力從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對方之力。

62、發長勁時,接勁時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時將其拋出,此勁發出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傷,就怕被打者摔傷,這種勁往往功夫相差較大時能用。

63、發短勁時接勁時只接其身上一點,或心或肺或肝,神氣切入,謔的殺去。被擊者雖或擊出不遠,但極易打傷人。就是到時收勁,對方也會受傷且受很大的驚嚇。此勁往往在比武或緊要關頭使用。除非你收發自如。短勁要有很大的神氣及觀想力,並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64、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說:“用手打人是幫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煩。”

65、太極拳高手在推手時,雙手觸及對方身體任何部位即能控制住,令對方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功力較淺者,在聽、化方面有點基礎,或能拿准對方身軀中軸,但對方尚能左右轉動。功力稍深後,或能拿准對方的腰,但對方尚能後退。功力更深厚者,能拿准對方足根,使對方不得進退。

66、勁短就要脆,脫膛而出。

67、所謂逢丟必打的“丟”,包括對方“勢”、“勁”上的“抽、撤、軟、離、空、斷、凹、逃……”等現象。遇到上述情況,都謂之“丟”。故必須及時擊之,以防對方抽手再擊我。

68、對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來時,如果兩力硬碰硬,是為撞勁,當以大力者易勝,或者造成兩敗俱傷。“接勁”好比一個重球擊來,我能吸住,而複擲出,乃為“接勁”。

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69、化勁要比對方松柔,不給對方找到僵硬呆滯之點。

70、發勁要比對方輕靈,又有周身協調的整勁,這樣才能發得乾脆。

71、發勁就象把一塊石頭丟出去一樣,不留一絲勁在自己身上。自己並不覺著在發力,腳下一摧,對手就擋不住了。發者本身自覺愈無勁,而受者愈覺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覺出勁甚猛,但被擊者並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

72、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強手,只要你身上始終放軟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氣,不著意推他,他就拿你沒辦法,贏也贏的不痛快。退不丟臉,只要身上始終是松著的空著的,沒有消耗就行。

73、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尚未松淨,還有拘滯之力牽制。動先被人知,是尚不軟,有明力還未推淨。比鬥未久,便喘息不定,是缺乏練功。拳不管用,是身勢呆板,無虛靈變化。”

74、太極拳就象水,因為水的特性才變成各種形狀,你輕輕碰它,它就輕輕回應。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極拳極柔軟而極堅剛的道理。

71、如果拳勢下盤松沉得太低,就會由沉勢變成僵緊之重勢,膝蓋很受力,因此撐起較困難;只有沉到腳底能與地面相吸、順著反座彈力撐起能與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處。推手時如果捋人太過,對方就會由臂掤變肩靠,自己有被對方發放的可能了,只有恰到好處的捋人才盡己意。散手時如果擊人用意念少了效果不大,用意念多了會有反作用,只有恰到好處的意念才會威力較大。有位老練家說:“勁好找,意難找。”這個“恰到好處”啊,還真不好練哦!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檢驗,但不能依賴從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鍛煉,基本的訓練是要從拳架、功法中去練松。有了松沉、虛實轉換、腰胯帶動四肢、勁道的本錢,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76、太極拳名家鄭曼青的學生問他,練拳出功夫有何秘訣?鄭曼青先生回答:“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

77、《太極拳論》中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是說:推手須練到觸覺十分敏銳,就是一片鳥毛、一個蒼蠅那樣輕微的東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覺,不許它停留站腳。因為鳥飛不到能借力之處是不能停留的,蒼蠅的腳不能站穩是不收翅膀落下的。這是極力形容太極推手之輕靈,做到使人無法借力的意思。道理是明白了,但練出功夫就要講究修行哦!除了練好拳架和推多一點手之外,還有加練十字聽勁訓練、抹牆聽勁訓練等輔助性功法。

78、與對方推手較技時,先用聽勁探聽對方內勁功底如何,如果對方“聽勁靈,變勁快,化勁活,拿勁穩,發勁准”,這就說明自己確實是技不如人,還沒達到對方的太極功夫層次,要誠心誠意的虛心請教,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啊!

79、太極拳名師陳太平說:“掤勁,是太極八法之首,在太極拳盤架、推手、技擊中無處不在,它是一種無固定模式的一種勁力,是在周身氣血上下貫通並與勁力等其它素養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實際應用中,並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樣,掤僅僅是兩臂圓撐。實質上對方的攻擊目標絕不會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既以掤勁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對方的勁力完全掤住,使對方的勁力無法進來,又怎麼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如果掤不住對方,對方的勁力可直接進來指向自己的重心,則己身反受對方之制。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認識太極拳的掤勁呢?在實戰訓練時,學者將手按于老師手臂上或身上,馬上就會體會到欲用力卻無處著力的感覺,並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穩。在對手不同的情況下,掤勁的點上的變化也是相應不同的。接觸點上的變化要恰倒好處,無過無不及,這些微妙的東西用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的。”(以上陳雄整理)

關於太極拳的十大解密----大師的體悟

太極拳解密之一:太極拳的本質

太極拳的發源地是咱們中國,練太極拳的人何止千萬,可許多人練不出太極功夫,其實就是不知道太極拳的本質。練太極拳有迷茫區,許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結果或松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極拳愛好者練不出太極功夫。

一是體操化,如簡化太極拳,完全錯誤。

二是力氣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極拳的招式,就認為是太極拳了。

三是書本的誤導,一些書中尤其是現代人出的書中,對太極拳的解釋極其錯誤。

四是視頻誤導,受理解錯誤的誘導,做出來的動作也是錯誤的。

那麼, 什麽才是太極拳的本質呢?

沉:就是太極拳的本質。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覺,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極拳的根本,其他的氣、腰擋勁、圈、園、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礎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標,就等於失去了練的方向,再加上太極操和力氣化的忽悠,就會與應該走的方向越走越遠。

除了腦袋以外,身體其他的肢體和肉體都要練出沉來:

簡單說就是,手臂沉,並作用到肩,肩放鬆,手臂的沉重感就會通過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後撐,從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撐勁,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發,

沒有手臂的沉,就不會有手臂的撐勁。

通過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過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從而完成腰擋勁,下沉。

通過松腿腳,把腳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腳底下,從而能完成力發於跟,下沉。

小沉要服從大沉,小沉要輔助大沉:

這一點不太好理解,身體各個部位是有重量的,通過松,要體現出這種重量來,就自身的重量來說,手臂就屬於小沉,身體就是大沉。舉例說,比如右轉體抱球,右手臂是小沉,當身體右轉體下沉時,就會把小沉的右手臂通過跨給翹起來,右手臂屬於服從。而左手臂,會隨著身體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輔助身體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區別:

假如你住樓房6層,要背著100斤重的女友上樓,你就不會覺得太費力氣。假如讓你扛100斤重的大米上樓,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個半死。

同樣的重量,為什麼作用到人體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活體,一個是死體,那麼,為什麼死體的物體扛起來就會覺得死沉死沉的,關鍵一點就是死體的物體完全放鬆,造成給扛著的人的下壓力特別大。

結合太極拳,練拳時就要把身體練沉了,就如同死物與活物的結合體一樣,從有力的不沉,練出無力的沉,蓄力時,全身沉造成身體的壓縮,並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腳的下蹬力非常大,這種下蹬,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通過一開聚開,把下沉的身體給催蕩出去。

其他地方沉還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說一下腿的沉:

有車的朋友都用千斤頂換過輪胎,假如先把車搬起來放到千斤頂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頂是人腿腳),這時千斤頂沒有發力,只是承受汽車的重力(假如汽車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麼汽車的重量加上千斤頂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頂有自重),這個重力是兩者的合力,這時慢慢的搖動千斤頂,使的千斤頂慢慢的升起來,那麼,千斤頂即有往下的頂勁,又有往上的頂勁,物理學上有一個力往小的地方釋放的特點,對於千斤頂來說,大地的力大,無法往大地走,就會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頂汽車,這就是太極拳力發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頂就會往地下陷,這時的千斤頂無法完全體現大地的反作用力,給汽車的頂力就小,那麼就要換成大號的千斤頂,就象拳擊,由於無法體現下蹬力所發出的力,就要不斷的練身體的肌肉力,來彌補下蹬力的不足。

總之,沉,才是太極拳的根本,動作只不過是形,再有,太極拳許多動作來自於外家拳,那麼,動作本身並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假如拳擊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極拳的招式,並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因為沒有練出沉來,就脫離了太極拳的根本,屬於發力方式與太極拳有本質的不同。

那麼在練拳中什麼才能體現太極拳呢?上(手臂)始終要有沉的撐勁,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擋勁,下,要有發於跟的蹬勁,不管動作怎樣,這些都要具備,就屬於太極拳。

結論:練出身體的沉來就是太極拳,沒練出沉來就是太極操。

太極拳解密之二:松肩墜肘及其練法

練出松肩墜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練出沉來。

二是練出手臂的撐勁

三是練出手臂的氣來。(關於氣,以後的文章再詳細的說明)

就手臂而言,有三種地方產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關節肌(關節之間的肉體組織,有人說叫環形肌)。

太極拳總要求松肩墜肘,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為的就是體現和增加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會想到肌肉,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人體用力的組織。

由於筋和關節肌,在平時用力的情況下,被肌肉力隱藏起來,使人體會不到,那麼通過松肩墜肘,就要把被隱藏起來的筋和關節肌的給擴大化,最終顯現出來。

在練拳當中,只有不斷地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顯現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並且逐漸增大筋和關節肌的力量。通過松,它們之間屬於肌肉力慢慢的遞減,而筋和關節肌的力慢慢的逐漸遞增。

我一直強調,練出松肩墜肘,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其實,這就是突顯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而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這時就如同筋帶動骨頭在做動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樣包裹在筋和骨頭的外面,一旦練出筋和關節肌的力就能體會出這種沙袋的重量。

什麼是撐勁呢

由於手臂放鬆練出沉來,手臂會下拉肩部,肩部放鬆會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過肩掛在脊椎上。由於腋下要求有空檔,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麼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匯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撐勁。

練出手臂的沉來,就會有肩關節開了的感覺,那麼,肩關節開了就會感覺到是關節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導手臂做動作。

下面說一下手臂的練法:

用起式講解。釣過魚的朋友都知道,把魚竿放出去以後,在抬魚竿時,用手只抬手握的這一節魚竿,就能體會出釣的魚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雙臂抬起動作,這時大腦只想著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魚竿。動作與起式相同,全身放鬆,只是用大腦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時間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鬆,大腦只想大臂,不要管身體,反復的練習。這是比較投機的方法,主要是能儘快體會出手臂的沉重感。

太極拳解密之三:虛領頂勁

說到虛領頂勁,先講一個小故事吧。前幾年的時候,到公園練拳,看到一個老頭在練太極拳,可是一看總覺得彆扭,仔細觀察才發現,這個老頭打拳時總是梗著脖子練拳,就像一個大螞蚱的脖子一樣,脖子往上梗梗的,後來通過瞭解才知道,這個老頭年輕時在三門峽工地幹活,跟一個大學生學的太極拳,而這個大學生是照著書本學的拳,這才明白,原來是把太極拳的虛領頂勁的要領給理解錯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麼是虛領頂勁呢?

這裡說一種現象,就好容易理解了。大家平時在火車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著重物的時候,這些人在重物的下壓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體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厲害,並且感覺好像腦袋往上頂一樣,這就是虛領頂勁的一種表現。

看了上面這種現象,就應該明白了,虛領頂勁,是在身體練出沉來以後,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壓)肩部並下壓整個身體造成的,如同手臂提著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體一樣,所謂虛領頂勁,這個虛,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種脖子、腦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現象,這個頂,也是感覺腦袋往上頂一樣。沒有手臂和身體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壓(拉)的作用力,也就沒有腦袋往上的頂。

在練拳時,不要想著腦袋往上頂,只要求做到腦袋直、正即可,當練出沉來以後,由沉重感下壓身體造成的虛領頂勁自然的就會出現。絕不能腦袋往上頂,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說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個拳架,就是“書本架(照片架)”,練太極拳的都知道楊澄普的體用全書,書上有楊澄普的拳架照片,許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練拳架,在現代當看到某個人練楊氏85太極拳,尤其是起勢(抬起手臂的定式時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時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練拳)),就可以斷定此人是照著書本上的照片(圖畫)學的拳,所以,這裡給定義為‘書本架’。

太極拳解密之四:意念

許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實意念是很簡單的東西。所謂意念,其實就是大腦的注意力灌注到肢體的想法,這裡面包括大腦對肢體的指揮、指令、指示、指引、引導、注意力、關注點、想像等等。身體還要服從、做到大腦的這些想法。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來,你就能夠把肩膀放下來,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受大腦的指揮,肢體服從大腦的指揮,從而把肩膀放下來。

結合太極拳,比如松肩,從手掌一要動開始,大腦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腦的要求放鬆,一直引導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間大腦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於太極拳要求整體松,大腦一下子注意不過來,很可能產生注意這裡,忘了那裡,屬於丟三落四,這時就要採取“逐漸加量法”。比如長期的松肩,形成習慣後並保持住,這時就要加上墜肘的意念,那麼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腦的注意力關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動,大腦就要想像肘部下墜,時間長了,肘部就會有下墜感,結合松肩,肘部的墜感就會更加強烈。

練出一個地方的松後,必須保持住,才能逐漸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這樣才能循序漸進,不會丟三落四。等於是練出一項,保持住一項,然後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項目,這樣才能最終練出身體的整體松。太極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鬆,而是有意的放鬆、刻意的放鬆、甚至是故意的放鬆,也就是肢體的放鬆必須經過大腦控制,才能達到太極拳要求的放鬆。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鬆,但並不能體現肢體的沉重感來,必須加上大腦給手臂放鬆的想法,才能逐漸練出手臂的沉重感來,這才是太極功夫。

由於太極拳的松是逐漸練出來的,程式上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哪個地方練出松來,那個地方就會逐漸練出沉來,把練出沉來的地方保持住,然後再練其他地方,只有這樣,功夫才能逐漸長進,假如從松肩開始練,慢慢的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況下,再加入墜肘的想像力,將來手臂就會越來越沉,功力就會越來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樣。

太極拳解密之五:雙重

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朋友認為盤架子時同時出掌就是雙重,這是犯了太極拳的原則性錯誤。

雙重是有條件的:

1:必須是推手:

推手一是練招式的運用,二是練對對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對於對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淺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頂,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見力發力”,把對方給發出去。

2:必須是功夫淺人雙手(雙臂等)用力頂死:

功夫淺的人在推手時,有一種本能的頂抗,對方哪裡用力就頂抗哪裡,單手頂抗就是單重,雙手頂抗就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用力前推時,與功夫深的人的棚勁相頂抗,由於功夫淺的人用力最大時,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功夫淺的人用力推,當推不動的瞬間,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勁接住的,這時功夫淺的人用力達到最大,導致無法轉換、無法使用腰擋勁,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後,還可以繼續使用腰擋勁,用力發於跟,催動腰擋勁,發出的剛勁非常大,功夫淺的人就會被發出去。

如果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沒有採取見力發力,而是採取柔化的方式進行化解,那麼功夫淺的人雖然是雙手用力前推,但這時就不是雙重。

3:對於功夫淺的人來說是雙重。對於功夫深的人來說就不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對方見力發力,這時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對方雙手的用力前推,這時採取見力發力,那麼,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

太極拳解密之六:勁道

太極拳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勁道。

練拳架,不練勁道,只是一個空架子。

練拳架,同時練勁道,才能練出太極功夫。

一般人練拳架,只練套路,不練勁道,或練不出勁道,那莫這個拳架只是一個空殼子,就跟簡化太極拳相似。不管練什麼拳架,只要沒練出勁道,這時都可以認為是空架子。

什麼是勁道?

大體上說,就是通過松,練出沉來,當身體帶著這種沉感做動作,時間長了就能練出一種沉勁,就是松沉勁。

根據動作的不同,又細分為棚勁,按勁等其他勁,這就是勁道,但本質都是松沉勁。

總體上太極拳的勁又分為上下兩種勁。

一是力發於脊,當手臂練出沉來以後,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過不斷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傳導給脊椎,等於是沉重的手臂掛在脊椎上,這時,手臂就會有一種沉重的,同時又向下、向外的撐勁。這種沉重感越練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質開始改變了,變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裡裹鐵一般。

當有了這種撐勁以後,脊椎到兩手臂就成為一個開口的圈形,使得脊椎傳到整個手臂有一個向外的膨脹感。

太極拳要求做動作非常的緩慢的練,慢練的原因就在於此,當緩慢的做動作時,一是為了練出這種沉感,再一個就是在做動作時保持這種沉感,也就是不丟勁,並且還要把這種沉勁越練越足。同時,為的是把肩關節練開,這樣氣就能練到手臂,直到手掌紅等等。由於肩關節拉開,對於治療肩周炎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人打擊對方時,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這兩個點,而太極拳練出撐勁以後,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個手臂,隨意一個地方都能發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後發力、也可以左右發力、也可以裡外發力,還有上下都可以發力。

另一個就是力發於跟,當身體都練出松沉勁以後,這時由於身體是沉的,這種沉勁最終會練到並往下作用到腳底下,造成腳跟對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覺腳往下的踩勁非常大,同時大地的反作用也會加大,當大腿由彎曲往伸直的狀態運動時,腳下的踩勁進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進一步加大,這種踩勁就會催動沉重的身體運動,同時加上力發於脊的撐勁,其威猛的剛勁非常巨大,而且,發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極拳要求整,所以,力發於脊,和力發於跟是一體的。

許多人認為快速出拳就是剛猛,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看到事物的本質。

太極拳練出松沉勁以後,既可以快速出拳發力,也可以慢速出拳發力,而且是不光是拳頭,而是整個手臂的隨意一個地方都可以。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靈魂,雖然有人使用太極拳的招式,但用的卻是肌肉力,也不能稱為是太極拳,因為用力的本質與太極拳不同。

太極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松腰:是方法,開跨:是目的。

先舉一個例子,南方有一種轎子,叫滑竿,下面左邊一個轎夫,右邊一個轎夫,肩上抬著竹杠子,竹杠子上坐著一個人(這裡說成站著,就如同脊椎一樣),走起來,轎子就會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蕩。

先說“移跨”:

有幾個現象

一是,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轎子中心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小,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點遠一些的時候,轎子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大。

結合太極拳,由於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強壯,也最為有力,從感覺上說,大腿的支撐身體的位置在前後褲線內,就如同轎夫距中心點的位置近一樣,造成襠部無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頭和肌肉組成的,構成了支撐體,從人體的結構上看,骨頭是支撐胯骨的邊部的,也就是支撐在胯骨的外側的尖端位置,但由於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撐在前後褲線的內側,掩蓋了骨頭的支撐,造成無法沉襠,也就阻擋了開跨。

通過站樁,練拳等的練習,練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於大腿前部練得肌肉力很強壯,就會慢慢造成大腿後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塊肌肉慢慢放鬆,先是這些地方的肌肉放鬆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積加大了、也強壯了,這時,再慢慢放鬆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積,這時就會造成前後褲線內的支撐點,慢慢的往大腿的骨頭上轉移,最終由骨頭支撐住胯部,等於支撐的位置,由褲線的位置,轉移到胯骨的外側,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從而成為輔助的支撐。由於支撐點轉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撐點遠離中間,從而使得襠部能夠下沉了,這就是沉襠。

結果就是,腿骨上頂著胯骨,胯骨下壓在腿骨上。

那麼,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撐,轉移到大腿骨的支撐胯部的形成,我在這裡,說成是移跨。

開跨:

滑竿,是由兩個轎夫抬著的,當一個轎夫不抬了,放下了,就會造成滑竿的傾斜,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於上面坐著的人的重量下壓,滑竿就會在抬著的轎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動。

結合太極拳,當身體後座時,一條腿承重,一條腿虛放著,由於腰以上也放鬆,越放鬆越沉重,脊椎帶著整個上身就會下壓在跨體的中間,由於腿骨上頂在跨的邊部,脊椎與腿骨,形成下壓與上頂位置的錯位,在上下不是一條線的位置上,一個下壓、一個上頂,時間長了,造成胯骨的傾斜變形,跨與腿骨之間,慢慢就如同裂開一樣,在胯骨與腿骨之間的,微微的能夠左右的移動。這是胯骨的左右移動開跨。那麼襠部就會隨著胯骨的傾斜變形而往下走。

再說前後移動,從人體的側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後面,由於不斷地松腰,身體練出沉來,那麼腰以上的重量,就會往下壓在腰部,腰部放鬆,身體重量就會順著腰,往下接著下壓、沉墜,就會造成身體在胯部的後面往下壓,時間長了,胯骨,就會隨著身體的下壓而變形,慢慢的,就會造成胯骨與腿骨,在前後的位置上移動,這就是胯骨前後的移動的開跨。

再說襠,由於脊椎下壓在腰部,腰部放鬆,身體重量就會順著腰,往下壓著尾椎,由於尾椎是往內收的,那麼,就會造成尾椎,往襠部的前卷,這就是鏟襠。

總體上,胯骨前後、左右都能活動了,這就是開跨,在感覺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脹的感覺。

活跨圓跨:

胯骨,能夠前後、左右活動了,還不算完,由於還有轉換等動作,比如後座以後,再轉換成轉體等動作,等於是胯骨的前後的開,移動到極限後,再轉換到左右的開,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個弧形,很有可能會造成咯咯愣愣的顛簸的感覺,也就是不潤滑,這是因為,胯骨周圍或附近,有許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這些東西雖然變得放鬆了,由於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會阻礙胯骨的轉換,那麼,還要不斷地練,把這些阻礙轉換的東西給磨掉,使得胯骨轉換時,變得非常潤滑,將來,還要練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不斷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畫圈,這時,就是活跨圓跨了。

由於開跨後,襠部沉下去了,由於肚子是軟軟的肉體,那麼襠部的下沉,就會帶動小腹的下沉,也會帶動肚子下沉,就會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這時等於胯骨在托著肚子,又由於活跨,在做動作時,由於兩跨之間的轉換,肚子就會隨著跨的轉換而轉動。

太極拳說,內動大於外動,其實,從根本上說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的的加大,當四肢動作定型後,以後就會保持不變了,但胯骨,由於不斷地練,開的程度越來越大,從感覺上覺得大於四肢的動作幅度。

從感覺上說說開跨的過程

斷裂:

當跨剛開時,沒開時感覺跨與腿是長在一起的,開了後,感覺是一塊冰,突然斷裂開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覺能夠在果凍一樣的肉體裡移動。(這一點因人而異,我本人也是左跨有這種感覺)

挖坑:

開跨後,比如左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左側,在往右,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右側,在往左,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馬步狀態,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後側,在往前,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這個坑,越挖越深,肚子,隨著這個坑的深度而往下落。當肚子落到這個坑裡,做動作,肚子就會隨著動作轉。練到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氣練出來了,平時不太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這裡說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來說明一下肚子的氣功:

有一次單位開會,開完會,大家一起下樓,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鬧著玩,一邊下樓,一邊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於同事比我矮一個臺階,他回身就照著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於等於是前後左右都是人,也沒地方躲,並且手還在同事身體的上方,也來不及用手去擋,主要是來得突然,餘光看著同事的拳頭就要打到肚子了,心裡一急,嘴裡不自覺的輕聲啊了一聲,在同事拳頭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覺得肚子像汽車的安全氣囊一樣,瞬間膨脹起來,同事的拳頭打上肚子以後,自己感覺肚子就像一個膨脹的皮球,往外有彈勁,也不疼,後來同事見到我,就說我肚子硬。以前並不知道,肚子的練出來氣是怎麼回事,通過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後在故意的找這種感覺,卻又無法找到了。

鏟勁:

加上腿以後,感覺地下這個坑,如同一口大鍋,被兩根柱子給支起來了,而脊椎和這口鍋,就如同一把鐵鍬似的鏟子,脊椎就是鏟子的木耙,兩跨到襠,形成鐵鍬前部的鏟子,豎在這口鍋的裡面後延處,當後坐到位時,由於前腿的不承重,這口鍋被後腿的一根柱子支撐著,就會造成這口鍋往前的傾斜,等於是後邊高、前面低,當往前弓步時,感覺這個鏟子,從後邊的高出,往前邊的低處在鍋裡鏟,這就是鏟勁。

總體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脹的的感覺。

太極拳解密之八:太極氣功

我贊成這樣一句話:氣為血之師,血為氣之母。氣賴血養,血靠氣行。這句話,說出了氣與血的關係,也說明了氣是存在於血液當中的。

說到氣之前,先說幾個概念。

一是:沉降。 當人在拿大頂、站倒立的時候,一會就會把臉憋得通紅、變紫,這說明血液在人體內,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脹。人在運動中,人體內部溫度會增高,血液的溫度也會增高,就會造成血液的膨脹,同時,血液就會造成壓力的增高。 三是:壓力往弱的地方釋放。當人在運動時,比如跑步,會變得臉色通紅。由於運動,造成血液溫度、壓力增高,又由於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壓力,無法往肌肉裡釋放,就會反而往上,就是臉部這個肌肉力小、壓力小的地方釋放,所以,才造成的臉紅。 四是:通透性(通暢性)。上學時都做過實驗,就是在一個玻璃杯裡,放進去許多黃土,然後在倒上水,就會發現,水往土裡滲透的很慢。當改成沙土時,水滲透的很快,那麼,把黃土與沙土的滲透能力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沙土的滲透能力很大,這裡就叫通透性強。 下面就結合我自己在練拳當中,練出來的感覺和現象對太極氣功進行分析和說明。

練太極拳,幾乎練出什麼東西,都是有感覺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覺。

練太極拳,是由上而下練出沉來,同時氣也隨著沉慢慢練出來的。

先說手臂:

當手臂的肩關節鬆開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麼手臂就逐漸的感覺沉重、膨脹,越練感覺越強烈,練到一定程度,手掌就開始變紅,手掌感覺有針從肉裡往外紮,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紅、變紫、變青,後又回到紅色。

這個過程說明,運動造成血液的壓力增高,又由於肉體松,變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麼血液,就會往手掌的方向運動、釋放,所以,手掌就變得通紅(如同跑步臉紅的原理一樣),那麼,手掌有針紮的感覺,是氣在打通毛細血管,說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氣遇到的阻力減小,使得氣的傳輸容易,速度也快,那麼,氣才能順利的達到手掌,才能有針紮的感覺。

練出手臂沉來以後,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時,會感覺小臂裡有一個小球,隨著脈搏衝撞手腕的脈搏處,非常難受,所以就改為直著手腕做勾手了,過了這一段時期,這種現象就慢慢消失了,身體其他地方沒有這種感覺。

說明做勾手,給了氣血的通暢一個阻力,所以,氣血走到這裡才形成衝撞。

再說身體:

手臂練出氣來以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練出身體的氣,說明身體的氣很不好練。

練到身體時,開始覺得在胸部的中間,與心臟平的位置,往裡有5公分的地方,感覺裡面長了一個如同棗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練長的越大,最後如同一個小蘋果一般大小,當時給嚇壞了,趕緊問師傅,師傅說沒事接著練,我 雖然接著練,但心裡很不踏實,而且越練,這個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窩,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與肚子的肉體結合處時,這個小蘋果,如同一個灌滿了水的氣球,突然爆裂,把裡面的水,給灑在下面的肉體上了,這時一下子感覺肚子的肉體很硬,因為上面感覺是水,由於有比較,所以感覺肚子的肉體像冰一樣硬。慢慢的,肚子的肉體的冰,慢慢的從上面融化,融化的冰,變成水,等於冰在托著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當融化到小腹時,我還想,這可能就是太極拳所說的氣沉丹田吧。練到這裡,在做動作時,肚子就會隨著動作的轉動而轉動。

練到小腹以後,我當時還想,小腹下面是雙腿,不知道這個冰還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兩條腿,那麼怎麼進行分叉融化。結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會自動進行分叉,接著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間時,師傅說,你已經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師傅能看出來,也是為了考驗師傅一下,就問,您說我松到哪了,師傅在腿部一筆劃,你松到這裡了,我當時就說,您看出來了,我確實感覺松化到這裡了。以後,會練到腳底下為止。

後來,回想起身體練出氣來的過程,明白了,胸口裡面感覺長瘤子,是由於這個地方距離心口最近,心臟給出的血液的壓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間裡面開始最先松,使得氣血能夠往這個地方釋放、膨脹、並且彙集到這裡,由於瘤子漲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於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這個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過這個練出氣來的過程可以看出,肉體松,給血液膨脹的壓力往肉體裡的釋放創造了條件,同時,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脹後的氣血下面僵硬的肉體慢慢的融化。

練到腳下以後,肉鬆以後,使得肉體的通暢性增加,使得氣血能夠在肉體裡順暢的通行,就是拳論所說的氣遍全身了。那麼,這個融化的過程,就會感覺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一般人談論太極的氣,就會拿出拳論,照本宣科,人與亦雲,斷章取義,湊出一篇大論,其實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極拳的氣是練出來的,必須經過練出來的過程,才能體驗出太極的氣。

太極拳是一種放鬆運動,該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儘量用最小的力,不該用力的地方就放鬆,那麼,不用力的地方的放鬆,就給氣血通暢性創造條件,當氣血沒有阻力了,就能達到氣遍全身。

說完氣,我再說一下呼吸。

所謂腹式呼吸,是身體練出沉來以後,肚子會下沉,就給肺部的縱向擴張創造了條件,由於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圍,在放鬆情況下,無法橫向擴張,那麼,由於腹部下沉,就給肺部的往下的縱向擴張呼吸騰出了空間,所以,才是所說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據身體的需要,會自動進行配合的,而絕不能人為的進行控制。

以後,再有人說:動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動作。你就哈哈一笑,換台、斷網、走人。

太極拳解密之九:傳統楊氏太極拳。

有位網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說有一個人,通過網上播放的視頻,找到一位元所謂的楊氏大師學太極拳,一見面,就跟大師說:我一看您打拳的視頻,就覺得您有真功夫,這位大師誇讚的說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這裡提醒初學者,你要是通過拳架的視頻,就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太極功夫,你就不是初學者了,你至少達到宗師級的水準了。

現在許多人明白簡化太極練不出東西來,開始學習傳統太極,就楊式太極拳來說,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下來的傳統楊式太極拳,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初學者,下面我就講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授下來的傳統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俗稱正路子,或稱大架子(到南方以後的稱呼就不說了)

傳統楊式太極拳,雖然是一套拳,但表現形式又分為母體架和拳架兩種。

一是,母體架:是核心架、原體架、基礎架、或者說功力架。

這套拳架,是傳統楊氏太極拳的核心,其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球、圈、園、弧等等,構成了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母體架。

真正的楊澄浦的弟子,必須由楊澄浦手把手傳授這套母體架,這樣,才學到了楊式太極拳最核心的東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如果教的話,等於教兩邊,先教母體架,然後不斷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斷地校正,很累很麻煩。

學楊式太極拳,必須先學這套拳架,這套拳架是母體,更規範,也更容易練出內在的東西,當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師傅指引著練後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體架,演化出來的拳架,是母體架的擴展、放大,變化。

練到拳架,就偏重於發力了,必須把母體架練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學拳架,動作是由母體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絕不能脫離母體架的範疇,也就是說,母體架的動作是原本的點,也就是出發點,從出發點出發的手腳動作等,才是正確的動作。

比如,摟膝傲步,摟膝是怎麼來的,是由母體動作演化出來了,這樣才是真正的摟膝。

母體架注重練出勁道,拳架注重發出勁道。

假如,沒學母體架,而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傳,第二,動作變形的非常大,那麼錯誤也就大。

由於先學母體架,這是本,那麼以後即使學後期的拳架,由於不脫離本,即使練錯了,也可以再回到母體架上來,這樣就不會犯多大的錯誤,並且知道怎樣改正。

假如不學母體架,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由於脫離的本,一旦練錯了,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沒有母體架的束縛,就會隨風飄蕩,造成練成什麼樣的都有。由於學拳者會把後期的拳架,當成原本的架,等於脫離了母體架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麼在後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著練錯了,就會錯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變形非常大,練出內在東西的希望也就越來越遠。

練楊式太極拳,有四個要求。

一是,不許亂動。

二是,直接了當,一步到位。

三是,不許加入額外的動作。

四是,不許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學的拳架,在這裡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錯誤吧。

1,起式,抬起手臂後,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這裡多了一個回拉,這一個多餘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應該練出來的功效給拉沒了。

陸續的有網友找到我,讓我指點一下拳架,幾乎都問到起式的下按是幹什麼用的,我就讓網友伸出雙臂,用下按,從上往下一拍網友的雙臂,網友就如同皮球一樣跳了起來,這就是下按的功效。當然,也有拍不起來的時候,前幾天有一位網友找到我,我開門一看,好傢伙,比我高半頭,寬一半,又厚一半,就沒拍起來,說明自己還有練得不夠深的地方。

但是,練下按,必須直截了當的下按。

太極拳,練出什麼東西,能達到什麼功效,不用別人說,練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動就會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雙手,再往右甩雙手,再往前甩,成為棚,身子還往右轉。既違反了直接了當,又增加了額外的動作。本來動作嚴謹、規範、要求都非常高的動作,給練成甩手操了。

抱球,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著球,這兩個同時達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練出開跨沉襠以後,這個球,左右在兩臂的內側圈著,球的後面被胸口輕輕地推著,而下面,是在小腹。

(關於球,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太極拳分為外形的球,和內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對,那麼,能不能練出內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許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練)為什麼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推手,也沒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對不上,那麼,肯定是不對的,有一天在書上看到楊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沒有出在楊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攝影師身上,也就是說,楊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這時,攝影師並不會太極拳,不知道定式在哪,這時沒有按下快門,而是等楊澄浦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