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淺析《愛蓮說》探尋中國愛荷的文化精神

周敦頤愛蓮的原因是他主張人應有“積極入世, 而又不受塵世污染”的君子風範。 他對陶淵明逃避現實、隱逸自清並不認同。 至於眾人都喜愛爭名逐利, 汲汲于富貴的牡丹, 則被周敦頤所鄙夷……本文作者從周敦頤理學思想角度闡述了他的人生觀、道德觀, 對於今日社會仍不失為淳化世風的良藥。 尤其, 荷在佛教中的文化含義被周敦頤引入其理學中, 使得中國人愛荷的文化精神內涵由此真正確立。

為什麼在菊花、牡丹等眾花之中, “予獨愛蓮”呢?因為菊是“花之隱逸者”, 它恥與眾芳為伍而開在百花之後;而牡丹濃豔, 儀態雍容, 所以是“花之富貴者”。 唯蓮有君子風範, 是“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以無限感慨的心情指出, 能像愛菊的陶淵明那樣遠離污濁社會的隱者, 東晉以後已經很少了;能追慕君子之風, 自己得引為同志者, 則更乏其人;而世人都爭名逐利, 汲汲于富貴。 “牡丹之愛, 宜乎眾矣”, 含蓄深刻地流露出對世風日下的深深隱憂, 耐人思索尋味。

那麼周敦頤為什麼單單選擇蓮花作為君子的象徵呢?他所稱道的君子又是什麼樣的人呢?這似能從他的理學思想中尋找出答案。

周敦頤的理學思想是道家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的混合。

蓮花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如來之佛座, 即作蓮花形, 稱蓮台。 佛教言性, 也多以蓮為比。 佛教思想的影響應該說是周敦頤愛蓮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有一首題蓮詩:“佛愛我亦愛, 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 不上美人頭。 ”“佛愛我亦愛”, 是說得很清楚的。 《華嚴經探玄記》有一段以蓮為喻言佛性的文字, 提到蓮花“在泥不染”, “自性開發”, 具有“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 的“四德”。 周敦頤筆下的蓮花與之別無二致, 由此可見佛教思想對《愛蓮說》一文的具體影響。

佛教對蓮花的讚美之所以能引起周敦頤的共鳴, 是因為他們對蓮花品性的解釋恰可借用來為自己的學說服務。 蓮花具備了周敦頤所尊崇的君子的一切美好的東西,

以具體可視的形象為他的道德觀做出了注腳。

周敦頤的道德論同樣吸收了佛道二家的思想, 所不同的是他主張積極入世。 入世而又不受塵世的污染, 能夠成為君子, 以至為賢、為聖, 關鍵就在於要做到“無欲”。 他說:“聖可學乎?曰:可。 曰:有要乎? 曰:有。 請聞焉。 曰:一為要。 一者, 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通書·聖學》)“靜虛”指心境寧靜而空靈, “動直”指行動正直。 據此, 他為人們選擇的君子的樣板是顏回。 顏回身“在陋巷”, 並沒有出世, 不但不受污染, 反而修養成為“亞聖”。 原因何在呢?他說:“夫富貴, 人所愛也, 顏子不愛不求, 而樂乎貧。 ”(《通書·顏子》)也就是說顏回做到了“無欲”。 當然這種“無欲”的主張, 今天來看是十分有害的。

周敦頤舉顏淵是以人作例證,

詠蓮花則是借物為譬喻, 目的是一樣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雖身處污濁的塵世, 卻既不移於俗, 又不媚於世, 能夠潔身自好。 “中通外直”, 是指胸中沒有各種欲望充塞, 因此做到了“靜虛動直”。 “不蔓不枝”, 就是能堅守“無欲”這個“一”, 而不生他想, 不入歧途。 “香遠益清”, 則指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聲譽, 恰如蓮之暗香潛溢, 流芳遠播。 “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則表現出君子傲然立世, 可親近, 可向風仰慕, 卻決不可輕慢狎侮的自尊性格。

至此, 也就不難理解在《愛蓮說》中作者何以于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陶淵明不肯苟同的態度。 陶淵明的高風亮節, 代為世人所重;但以周敦頤的觀點來看, “解體世紛, 結志區外, 定跡深棲,於是乎遠”(顏延之《陶征士誄》),顯得不夠十全十美。周敦頤心目中的君子是既能安於簞食瓢飲生活而不忘用世的“亞聖”顏子,而不是躬耕鄉里、嚮往世外桃源的隱士陶淵明。

《愛連說》通過蓮花寄寓了作者的理學思想,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多少年來,人們都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它,使蓮花成為高尚潔美人格的象徵。

定跡深棲,於是乎遠”(顏延之《陶征士誄》),顯得不夠十全十美。周敦頤心目中的君子是既能安於簞食瓢飲生活而不忘用世的“亞聖”顏子,而不是躬耕鄉里、嚮往世外桃源的隱士陶淵明。

《愛連說》通過蓮花寄寓了作者的理學思想,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多少年來,人們都以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它,使蓮花成為高尚潔美人格的象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