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聚焦」一根細繩 拉起行業“萬噸巨輪”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一根繩子可以做什麼?翻山越嶺需要登山繩, 我們平日裡捆綁貨物, 同樣也離不開它……繩子, 在我們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 然而, 繩子可以在高新技術領域一展身手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日前,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體會員代表大會, 會上頒發了2017年度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高科技產業化獎, 位於市北區的青島海麗雅集團的臍帶纜研發專案榮獲中高會高科技產業化獎,

在繩纜界聲名日盛。

從一家瀕臨倒閉、以生產女士紮頭繩為起點, 擁有九十五年歷史的企業, 到如今創下眾多中國繩纜界第一的行業“萬噸巨輪”, 海麗雅集團這些年究竟經歷了什麼?近日, 記者來到位於市北區大沙路2號的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與董事長張旭明面對面交流, 探尋企業發展之道。

高大上

國家戰略先導項目用上青島繩纜

據張旭明介紹, 早在2010年前後, 海麗雅集團就開始為“大洋一號”環球航行、“蛟龍號”深潛實驗等定向研發繩纜, 一舉奠定了海麗雅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 海麗雅還相繼在我國第一艘國產3500米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國家戰略先導海洋科學項目、大型飛船返回艙、國家萬米深淵科考等諸多科研項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接受採訪時, 身為董事長的張旭明表示, 由公司自主研發的繩纜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大顯“神威”, 公司產品實現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 這是最令海麗雅感到驕傲的一件事情, “我們研製的‘蛟龍’牌特種繩纜創下中國繩纜界四個第一,

即中國深度、中國強度、中國溫度、中國精度。 ”

據悉, 2017年1月,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成功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 並成功破解深海潛標資料有線和無線即時傳輸的兩項世界難題, 徹底告別以往資料獲取週期需要一年以上的漫長時代。

其中, 有線資料傳輸所用的就是海麗雅研發的“蛟龍”牌臍帶纜。

談貢獻

“我只是個承上啟下的掌門人”

憑藉在眾多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展露身影, 如今海麗雅在業內早已闖下了赫赫聲名, 在中國特種繩纜領域首屈一指。 然而, 記者瞭解到, 這家企業幾十年來的發展卻並非坦途, 正是在張旭明的帶動下, 海麗雅才逐漸扭轉被動局勢。 “並沒有外界傳的那麼神, 我只是海麗雅集團一個承上啟下的掌門人。 ”談及自己對海麗雅發展做出的貢獻, 張旭明很是謙虛。

1998年, 臨危受命, 剛剛接手總經理的張旭明, 憑藉著對市場的瞭解, 對企業的深厚感情, 對一個76年歷史有過輝煌的企業逐漸衰落的那種心痛,

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旅程。 據張旭明介紹, 上世紀90年代, 由於當時市場低迷、訂單下滑, 且廠裡產品附加值較低, 海麗雅曾數度難以為繼, 企業負債3000多萬元, 陷入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 “追溯源頭, 如今, 海麗雅是一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企業, 這樣的企業, 大家力往一處使, 怎麼可能不成功? ”張旭明說, 在當時那種處境下, 她第一個想到的是解決大家的生計問題, 不讓一個職工下崗。

張旭明深知作為一名企業掌門人,最首要的兩大任務就是決策和用人。據悉,當時海麗雅集團共有11個公司,張旭明對旅館、飯店等10個與主業無關的子公司,大刀闊斧進行了關、停、並、轉。同時,對公司的舊設備進行淘汰處理,富餘廠房對外出租,盤活資金近百萬元。“說起來不怕大家笑話,在廠裡最困難的那些年,我們新增一台設備都是由員工湊錢購買。 ”據張旭明介紹,她清楚記得,苦於沒有設備,他們經常會遇到接到訂單卻沒辦法按時交貨的窘境。為此,張旭明想辦法,與同事們湊錢給公司置辦機器。“當時27500元一台的機器,我們一台一台購買,賺出一台的錢就再買一台,廠家很不解,別的企業採購機器都是一次性購買幾十台,像我們這樣的確實沒有見過。”回想這段歷史,張旭明苦笑道。

定方向

走“專、精、特、新”之路

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張旭明心頭。當時的海麗雅還在為服裝生產拉繩,一根繩子只能賣3毛6分錢。 “記得當時快過年了,公司接了一家大型服裝出口企業100萬個拉繩的訂單合同,大家加班加點一直幹到大年三十晚上八點才如期交貨。 ”張旭明說,她本想著年底了可以賺上一筆,沒想到節後財務部部長向大家公佈了帳單:刨掉生產成本,去除原材料漲價因素,那筆訂單公司虧損了兩萬元。 “3毛6”帶來的尷尬讓她痛下決心:一定要推動企業轉型發展,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 2000年,張旭明對公司實施了創新戰略、品牌戰略、企業文化戰略、人才戰略、吃休克魚戰略等五大戰略。

2000年,海麗雅集團對生產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織繩設備,接收了多名高等院校的尖子畢業生。其實早在90年代,公司生產的特種繩纜就已走出國門,在美國沃爾瑪銷售。此事堅定了張旭明將攻關目標瞄準國內市場空白特種繩纜的決心。張旭明說,嘗到甜頭的她意識到,一定要創新,只有不斷研發新產品,企業才能徹底擺脫從前的那種窘境。張旭明說,如今的海麗雅集團只做高端產品,已然不再跟同行搶市場,堅持品牌化道路。

“2016年‘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四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我就想著我們的產品能否向此靠攏。”張旭明說,為此,海麗雅集團加大了相關領域的投入力度,不僅簽約了國內唯一的繩纜博士,並與國際最頂尖的繩纜研發中心TTI和國家千人計畫專家達成戰略合作,加速推進特種繩纜的研發進程。 2016年8月,海麗雅研發的特種繩纜配套中國“深海”專案萬米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一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首台國產地震儀的成功布放。此外,張旭明還透露,他們最近正在研發一種將應用於太空環境的特殊繩纜,是一種抗太空輻射、耐高溫、高破斷強力、品質輕、體積小的纖維繩纜,可打破傳統鋼纜的局限性,解決美、俄難以攻關的技術難題,填補國內深空領域的繩纜空白。如今,海麗雅集團已經擁有專利1600余項,制定山東省地方標準三個,先後獲得國家專利申請50強企業、山東省專利明星企業等稱號。

為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張旭明提出開展以“小發明、小改革、小創新”為內容的“三小”活動,對成績突出的創新人,不僅進行物質獎勵,還以發明人姓名進行品牌命名,如“來祥”夫子盤、“梁波”密度表等。此外,她還特別設立了“董事長創新基金”,把自己所獲的幾十萬元獎金和講課費全部用於創新基金,以獎勵企業的科技創新者。

拓產業

用平臺思維“跳出海麗看海麗”

如今海麗雅集團的特種繩纜早已名揚海內外,然而,“不安分”的張旭明卻再次將眼光投向了另一個領域——應急產業。 “把自己發展好,那不夠,得社會一起來發力,這就是我們的青島應急產業平臺。 ”張旭明認為,應急產業項目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傳統思維,不能單單做繩纜,還要將公司的特種繩纜民用化。

“我們一些用繩子製作的受特殊行業歡迎的產品,比如緩降器、救生手環、浮水救生繩等,20多年前就在服務國際市場了。 ”據張旭明介紹,當前,海麗雅把出口美國的車載應急箱、家庭應急包進一步完善,研發出了家庭、校園應急逃生工具等產品。她表示,鑒於當前國民在災難面前應急自救逃生認知不足的問題,海麗雅做了中國第一個應急產品體驗基地,後來演變為中國第一個民企組織的應急安全培訓基地。 “我們已率先在全國開啟‘體驗式’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模式。 ”張旭明這樣說。

值得一提的是,海麗雅集團還將“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企業“走出去”的一支強心針,通過與專業的諮詢公司合作,利用政府推介的方式,首先打開“一帶一路”主題下最大的市場——俄羅斯。“我們先後參加了俄羅斯國際軍警展、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將公司自主研發的‘蛟龍’機降繩、救援訓練用繩等,推廣到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外市場,從而撬動‘一帶一路’海外市場之門。”張旭明稱,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下,公司還將在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新的市場。 “‘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的召開,讓我們找到,並找准了企業接下來在國際市場上的新落腳點。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對公司自主研發的特種繩纜進行技術創新,踐行‘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思維,將‘青島智造、服務全國’的特種繩纜,推向世界行業領域的前端,打造繩纜行業新標準。 ”張旭明道。

(青島早報)

張旭明深知作為一名企業掌門人,最首要的兩大任務就是決策和用人。據悉,當時海麗雅集團共有11個公司,張旭明對旅館、飯店等10個與主業無關的子公司,大刀闊斧進行了關、停、並、轉。同時,對公司的舊設備進行淘汰處理,富餘廠房對外出租,盤活資金近百萬元。“說起來不怕大家笑話,在廠裡最困難的那些年,我們新增一台設備都是由員工湊錢購買。 ”據張旭明介紹,她清楚記得,苦於沒有設備,他們經常會遇到接到訂單卻沒辦法按時交貨的窘境。為此,張旭明想辦法,與同事們湊錢給公司置辦機器。“當時27500元一台的機器,我們一台一台購買,賺出一台的錢就再買一台,廠家很不解,別的企業採購機器都是一次性購買幾十台,像我們這樣的確實沒有見過。”回想這段歷史,張旭明苦笑道。

定方向

走“專、精、特、新”之路

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張旭明心頭。當時的海麗雅還在為服裝生產拉繩,一根繩子只能賣3毛6分錢。 “記得當時快過年了,公司接了一家大型服裝出口企業100萬個拉繩的訂單合同,大家加班加點一直幹到大年三十晚上八點才如期交貨。 ”張旭明說,她本想著年底了可以賺上一筆,沒想到節後財務部部長向大家公佈了帳單:刨掉生產成本,去除原材料漲價因素,那筆訂單公司虧損了兩萬元。 “3毛6”帶來的尷尬讓她痛下決心:一定要推動企業轉型發展,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 2000年,張旭明對公司實施了創新戰略、品牌戰略、企業文化戰略、人才戰略、吃休克魚戰略等五大戰略。

2000年,海麗雅集團對生產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織繩設備,接收了多名高等院校的尖子畢業生。其實早在90年代,公司生產的特種繩纜就已走出國門,在美國沃爾瑪銷售。此事堅定了張旭明將攻關目標瞄準國內市場空白特種繩纜的決心。張旭明說,嘗到甜頭的她意識到,一定要創新,只有不斷研發新產品,企業才能徹底擺脫從前的那種窘境。張旭明說,如今的海麗雅集團只做高端產品,已然不再跟同行搶市場,堅持品牌化道路。

“2016年‘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四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我就想著我們的產品能否向此靠攏。”張旭明說,為此,海麗雅集團加大了相關領域的投入力度,不僅簽約了國內唯一的繩纜博士,並與國際最頂尖的繩纜研發中心TTI和國家千人計畫專家達成戰略合作,加速推進特種繩纜的研發進程。 2016年8月,海麗雅研發的特種繩纜配套中國“深海”專案萬米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一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首台國產地震儀的成功布放。此外,張旭明還透露,他們最近正在研發一種將應用於太空環境的特殊繩纜,是一種抗太空輻射、耐高溫、高破斷強力、品質輕、體積小的纖維繩纜,可打破傳統鋼纜的局限性,解決美、俄難以攻關的技術難題,填補國內深空領域的繩纜空白。如今,海麗雅集團已經擁有專利1600余項,制定山東省地方標準三個,先後獲得國家專利申請50強企業、山東省專利明星企業等稱號。

為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張旭明提出開展以“小發明、小改革、小創新”為內容的“三小”活動,對成績突出的創新人,不僅進行物質獎勵,還以發明人姓名進行品牌命名,如“來祥”夫子盤、“梁波”密度表等。此外,她還特別設立了“董事長創新基金”,把自己所獲的幾十萬元獎金和講課費全部用於創新基金,以獎勵企業的科技創新者。

拓產業

用平臺思維“跳出海麗看海麗”

如今海麗雅集團的特種繩纜早已名揚海內外,然而,“不安分”的張旭明卻再次將眼光投向了另一個領域——應急產業。 “把自己發展好,那不夠,得社會一起來發力,這就是我們的青島應急產業平臺。 ”張旭明認為,應急產業項目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傳統思維,不能單單做繩纜,還要將公司的特種繩纜民用化。

“我們一些用繩子製作的受特殊行業歡迎的產品,比如緩降器、救生手環、浮水救生繩等,20多年前就在服務國際市場了。 ”據張旭明介紹,當前,海麗雅把出口美國的車載應急箱、家庭應急包進一步完善,研發出了家庭、校園應急逃生工具等產品。她表示,鑒於當前國民在災難面前應急自救逃生認知不足的問題,海麗雅做了中國第一個應急產品體驗基地,後來演變為中國第一個民企組織的應急安全培訓基地。 “我們已率先在全國開啟‘體驗式’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模式。 ”張旭明這樣說。

值得一提的是,海麗雅集團還將“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企業“走出去”的一支強心針,通過與專業的諮詢公司合作,利用政府推介的方式,首先打開“一帶一路”主題下最大的市場——俄羅斯。“我們先後參加了俄羅斯國際軍警展、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將公司自主研發的‘蛟龍’機降繩、救援訓練用繩等,推廣到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外市場,從而撬動‘一帶一路’海外市場之門。”張旭明稱,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下,公司還將在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新的市場。 “‘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的召開,讓我們找到,並找准了企業接下來在國際市場上的新落腳點。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對公司自主研發的特種繩纜進行技術創新,踐行‘一帶一路’的國際戰略思維,將‘青島智造、服務全國’的特種繩纜,推向世界行業領域的前端,打造繩纜行業新標準。 ”張旭明道。

(青島早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