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念無明|余文樂終於不再是“張志明”

港片沒落的聲音一直沒有間斷過, 但每每這個時候總會有一部本土電影橫空出世, 啪啪啪地打“專家們”的臉。

香港電影人一直用努力和行動, 證明香港電影沒有死。

比如今天說的這一部——

一念無明

本片成本只有200萬, 拍攝週期只有16天。

以8項提名領跑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終拿下新晉導演,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三個大獎。

金燕玲只拍了1天戲, 就憑藉此片得到了金馬獎和金像獎兩項最佳女配角獎。

《一念無明》主創合影

《一念無明》改編自社會真實新聞事件。

由新人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這對情侶共同創作, 兩年過程中聽了很多社工、康復者、醫生的真實故事, 搜集了大量的訪談和資料。

陳楚珩(左), 黃進(右)

余文樂和曾志偉都是被劇本打動,

才決定零片酬演。

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 一念就是一個念頭, 可是一念生萬念, 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 一個念頭看不清楚, 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 。

想比之下其英文名Mad world翻譯過來是瘋狂的世界, 更加直白, 更加殘忍。

余文樂飾演的阿東患有躁郁症,

當年因為誤殺飽受病魔折磨的母親(金燕玲飾)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曾志偉飾演的父親黃大海常年只顧在外開大巴賺錢, 無暇顧及阿東和他母親, 出於內心的愧疚決定接出院的阿東和自己一起生活。

阿東一直耿耿於懷自己的父親拋棄妻子, 兩個本應是最親近的人, 現在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還要同住一個如囚籠般的房間裡一起生活。

阿東從精神病院裡出來發現自己已經淪為這個社會的邊緣人,周圍對他的眼光充滿異樣。

出席朋友的婚禮,被大家視為不速之客,避而遠之。

沒有公司願意接納一個有精神病患者的人,儘管他能力足夠優秀。

人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是異類。

阿東本來有一個已經訂婚了的未婚妻,大家一起儲錢供房子,計畫著29歲結婚,30歲生小孩的日程隨著阿東母親死亡阿東住院而破滅。

兩人的不期而遇令阿東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豈料換來的卻是前未婚妻在教會上淚如雨下的謾駡和指責。

到這裡阿東所有的情感關係都一一斷裂。

阿東一直極度克制隱忍自己的情緒終於崩潰爆發,瘋狂地跑去超市含著淚吃巧克力(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鬱、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藥物)。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余文樂的演技,這部戲之所成功一大半功勞都應該歸功於他。

余文樂最廣為人知的電影作品便是《志明與春嬌》,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裡,余文樂=張志明。

但只要看過《一念無明》的人,都會把“張志明”的標籤從余文樂身上摘下。因為余文樂奉獻了從影以來最好的表演。

幾場重要情緒崩潰的戲,演得自然逼真富有感染力,完全沒有一絲偶像包袱。

捨棄一切照顧母親而母親卻不領情,為了照顧母親極度壓抑自己的情緒。

面對父親對自己的懺悔,自己從小就渴望的父愛卻一直得不到,現在即使父親道歉但時間再也都回不去的心情。

無數次求職被拒,手裡緊緊拽住電話,明明即將要失控但還是控制住的表情。

邊痛哭流涕,邊竭嘶底裡地吃巧克力,分泌那一點點可憐的血清素可以讓自己不至於徹底崩塌。

余文樂將一個飽受躁鬱症折磨的人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這件事通過網路曝光後,輿論的發酵,社會上對躁鬱症的歧視,特別是周圍民眾的不滿,更是讓主角父子二人陷入深深的絕望。

按照父親的說話講,做一個混蛋多簡單,撒手不管就可以了。

所以父親選擇外出工作逃避,哥哥遠走美國不認親人,前未婚妻篤信耶穌自我安慰,鄰居把出人頭地的壓力轉嫁給兒子。

唯獨只有阿東避無可避,只能面對現實,照顧被遺棄的母親,康復之後盡全力找份工作。

即使只是簡單要生存下去的要求都得不到社會大眾溫柔的對待,因為他是病人,其他人是正常人。

為什麼什麼都不做漠不關心的人才是正常人,而自己卻成了個病人?

阿東責問自己的父親,父親啞口無言。

是我們有病還是這個社會有病?

生而為人,對不起了。

除了阿東這條躁鬱症的故事主線外,影片還通過之言片語的方式,展現出香港,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下各種難以名狀的陰暗面。

城市現代化水準越高伴隨著人情的冷漠。

大陸妻,香港夫,身份尷尬的兒子,跨境上學的問題。

為求一處安身之所甘願淪為房奴。

自殺頻發,表面體面和內心崩壞的中產階層,對心靈歸宿的奢求和無處不在的無力感。

香港,一個平均每天都有三個人自殺的地方。樓房高聳,街道狹窄,並不是每幢樓後的街角都有春嬌與志明相遇的愛情故事。

電影只給你展現一角,讓你去想像冰山,沒有高大上的立意和過度的現實批判,只用很讓人感到真實的鏡頭語言和表演關注最底層的市井生活和弱勢群體。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喜歡港片的原因——人情味。

影片最後,父子二人在天臺上的無言擁抱,決定與這個對“異類”充滿歧視的世界和解。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

真正重要的東西,

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阿東從精神病院裡出來發現自己已經淪為這個社會的邊緣人,周圍對他的眼光充滿異樣。

出席朋友的婚禮,被大家視為不速之客,避而遠之。

沒有公司願意接納一個有精神病患者的人,儘管他能力足夠優秀。

人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是異類。

阿東本來有一個已經訂婚了的未婚妻,大家一起儲錢供房子,計畫著29歲結婚,30歲生小孩的日程隨著阿東母親死亡阿東住院而破滅。

兩人的不期而遇令阿東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豈料換來的卻是前未婚妻在教會上淚如雨下的謾駡和指責。

到這裡阿東所有的情感關係都一一斷裂。

阿東一直極度克制隱忍自己的情緒終於崩潰爆發,瘋狂地跑去超市含著淚吃巧克力(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鬱、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藥物)。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余文樂的演技,這部戲之所成功一大半功勞都應該歸功於他。

余文樂最廣為人知的電影作品便是《志明與春嬌》,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裡,余文樂=張志明。

但只要看過《一念無明》的人,都會把“張志明”的標籤從余文樂身上摘下。因為余文樂奉獻了從影以來最好的表演。

幾場重要情緒崩潰的戲,演得自然逼真富有感染力,完全沒有一絲偶像包袱。

捨棄一切照顧母親而母親卻不領情,為了照顧母親極度壓抑自己的情緒。

面對父親對自己的懺悔,自己從小就渴望的父愛卻一直得不到,現在即使父親道歉但時間再也都回不去的心情。

無數次求職被拒,手裡緊緊拽住電話,明明即將要失控但還是控制住的表情。

邊痛哭流涕,邊竭嘶底裡地吃巧克力,分泌那一點點可憐的血清素可以讓自己不至於徹底崩塌。

余文樂將一個飽受躁鬱症折磨的人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這件事通過網路曝光後,輿論的發酵,社會上對躁鬱症的歧視,特別是周圍民眾的不滿,更是讓主角父子二人陷入深深的絕望。

按照父親的說話講,做一個混蛋多簡單,撒手不管就可以了。

所以父親選擇外出工作逃避,哥哥遠走美國不認親人,前未婚妻篤信耶穌自我安慰,鄰居把出人頭地的壓力轉嫁給兒子。

唯獨只有阿東避無可避,只能面對現實,照顧被遺棄的母親,康復之後盡全力找份工作。

即使只是簡單要生存下去的要求都得不到社會大眾溫柔的對待,因為他是病人,其他人是正常人。

為什麼什麼都不做漠不關心的人才是正常人,而自己卻成了個病人?

阿東責問自己的父親,父親啞口無言。

是我們有病還是這個社會有病?

生而為人,對不起了。

除了阿東這條躁鬱症的故事主線外,影片還通過之言片語的方式,展現出香港,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下各種難以名狀的陰暗面。

城市現代化水準越高伴隨著人情的冷漠。

大陸妻,香港夫,身份尷尬的兒子,跨境上學的問題。

為求一處安身之所甘願淪為房奴。

自殺頻發,表面體面和內心崩壞的中產階層,對心靈歸宿的奢求和無處不在的無力感。

香港,一個平均每天都有三個人自殺的地方。樓房高聳,街道狹窄,並不是每幢樓後的街角都有春嬌與志明相遇的愛情故事。

電影只給你展現一角,讓你去想像冰山,沒有高大上的立意和過度的現實批判,只用很讓人感到真實的鏡頭語言和表演關注最底層的市井生活和弱勢群體。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喜歡港片的原因——人情味。

影片最後,父子二人在天臺上的無言擁抱,決定與這個對“異類”充滿歧視的世界和解。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

真正重要的東西,

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