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豆陣地失守,玉米不會淪陷?

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 我國玉米與大豆的生產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一方面, 玉米產量節節攀升, 從2000年的1.06億噸增長至2015年的2.24億噸, 增幅一倍有餘;另一方面, 大豆產量則在進口大豆的侵襲之下從2000年的1540萬噸縮減至2015年的1180萬噸。 大豆的進口在2015年已達到了8169萬噸, 相當於國內產量的6.8倍。 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小編為你解析。

我國有三大主糧, 分別是水稻、玉米、小麥。 因為玉米是三大主糧之一, 出於糧食安全考慮, 政府有政策性的保護, 優先考慮國內供給。

主糧靠國內的農民, 哪怕價格再高, 只要你種, 我就收。 如果主糧有缺口, 依靠進口, 那價格就可能漲到天上去, 這就等於把經濟命脈和生命線交付在外國人的手裡, 所以這是萬萬不能的。

因此,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 就爭取了一條對部分農產品實行進口配額管理的條款,

配額以內實行低關稅, 低至1%, 配額以外要實行高關稅, 高至65%, 其中就包括玉米。 相比較而言, 大豆是經濟作物, 大豆則從入市以來就採取3%的關稅, 幾乎完全開放的進口政策, 使得我國大豆年進口量從2000年的980萬噸迅速擴張至2015年的8169萬噸。

以中國的人口和耕地面積來說,

中國不可能讓主糧和大豆同時自給自足。 所以中國現在的策略就是:主糧一定要自給自足, 大豆靠進口。 對於東北大豆種植區, 一畝地主糧的產量是大豆的三倍。 如果要實現大豆自足, 每年糧食就會有1億多噸的缺口。 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大豆少了, 無非是做菜少放點油或者少吃點肉, 但如果主糧少了, 就要出大事。

據瞭解, 我國設定的自給率安全紅線為95%。 即只要玉米進口不超過5%, 就在糧食安全紅線以內。

我國的玉米雖然跟大豆不同, 產量年年攀升, 進口也在安全範圍, 但也不是沒有問題。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玉米多無效供給, 大量流入倉庫而非市場, 造成庫存居高不下。

我國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開始於2007年,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 這項制度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對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 自從實施臨時收儲制度以來, 我國玉米連年增產, 2015年產量較2008年增加49%, 期末庫存量增加421%, 年末庫存與年消費量之比增至175.7%,

累積起了近兩年的庫存, 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糧食庫存消費比17%-18%的安全線。

2015年國家首次調降玉米臨儲價格, 並在2016年取消臨儲價格。 通過調減價格形成機制, 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 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 推動燃料乙醇行業發展, 玉米將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破局點。 推進糧食價格改革,就是要讓價格回歸市場。從這一角度看,今後糧食收購價格漲跌將成為市場常態,是市場波動的正常現象。

畜牧大集網 原創 未經授權 轉載必究

玉米將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破局點。 推進糧食價格改革,就是要讓價格回歸市場。從這一角度看,今後糧食收購價格漲跌將成為市場常態,是市場波動的正常現象。

畜牧大集網 原創 未經授權 轉載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