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私募轉道場外應對量化對沖失靈

自去年中期以來, A股白馬股漲勢如虹, 除少數龍頭股外, 絕大多數個股跑輸了大盤。 在這種極端的“一九行情”面前, 利用股指期貨等傳統工具進行量化對沖的策略有失效跡象。 部分業績領先的私募更傾向於使用匹配度更高、定制度更強的場外個股期權進行對沖。

以低風險著稱的市場中性和套利策略在今年出現大面積虧損。 據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 今年上半年共有403只成立時間滿足6個月, 並且有業績記錄的相對價值策略對沖基金產品納入統計排名, 其中負收益產品多達210只, 占比達52.11%。

部分產品虧損幅度超過20%。

量化對沖策略構建的目的是降低風險, 以期在任何市場環境下都獲取正收益。 比如, 市場中性策略就是在建立做多組合的同時放空指數, 使得大盤漲跌的風險被完全規避, 從而投資組合的整體表現與市場的漲跌無關。

但今年以來的“一九”行情, 使得指數與個股的相關性大幅降低, 由於國內私募基金通常僅使用股指期貨等對沖工具, 對沖效果大打折扣。 從歷史統計看, 2015年和2016年, 80%-90%的股票跑贏滬深300;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少部分股票跑贏滬深300, 但是2017年呈現峰度高、偏度大、極端的特點, 只有不到10%的股票跑贏滬深300。 今年以來, 大盤強勢橫盤甚至微幅上漲, 個股卻跌跌不休, 在這種局面下, 放空大盤就難以對沖個股組合下跌的風險。

原本希望通過股指期貨對沖來控制回撤的部分私募人士被“虐哭”。 比如, 深圳某選股型知名私募基金經理今年上半年買了汽車、家電、房地產等牛股, 業績本應非常出眾, 但因為使用了股指期貨進行對沖, 投資成果被對沖成本吃掉了“相當大一塊”,

投資業績也就變得不那麼光彩奪目了。 更有私募基金經理因為一面構建了一籃子成長型股票, 一面放空滬深300股指期貨, 今年以來兩面“挨耳光”。

由於對沖策略失靈, 部分私募人士轉向使用場外個股期權進行對沖。 一位元管理規模約30億元的私募人士表示, 公司已經通過個股期權進行淨值回撤控制, 由於個股期權與公司持有個股的匹配度更高、成本可控, 公司更願意使用個股期權而非股指期貨進行對沖。 個股期權是境外比較成熟的金融產品, 比如當私募基金經理注意到近期市場震盪劇烈, 擔憂所持個股股價下行, 就可以買入看跌個股期權, 通過支付少量權利金的方式提前鎖定個股下跌風險。

由於我國交易所市場尚未推出個股期權, 私募使用的個股期權來自券商櫃檯市場, 目前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和中信證券等券商均已經開通場外個股期權業務。 券商的場外期權業務發展迅猛, 證券業協會5月份的場外證券業務統計資料顯示, 5月份券商期權業務新增779筆, 期權業務未了結初始名義本金為2783億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