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頭頂諢名闖官場

明代官場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給人取諢名, 這些諢名有少數是中性甚至褒義的。 比如徐階被稱為“甘草閣老”, 形容他像甘草這味草藥, 藥性溫良。 但總體來說, 官場諢名以貶義居多, 取諢名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攻擊的形式。

明初蘇州知府陳甯為了追索賦稅, 常用烙鐵燒人, 人送外號“陳烙鐵”。 權相胡惟庸覺得這樣的酷吏能為他所用, 將其提拔到禦史台, 幫他整治政敵。

英宗朝郎中朱銓、龍文分別以3000兩、800兩的賄賂向大貪官石亨求得兵部侍郎和南京工部侍郎之職, 石亨故意將這個價碼作為市場指導價發佈,

此二人也得贈外號“朱三千”“龍八百”。

憲宗時期是諢名的第一個高潮, 立於潮頭的是內閣首輔萬安。 此人最愛在內閣議事時一言不發, 想中斷時就突然喊一聲“萬歲”, 其餘閣臣也只好隨他一起告退, 後來人們便笑稱他為“萬歲閣老”。 萬安還曾向憲宗進獻春藥以邀寵,

此事不小心被太子知道了, 後來太子繼位, 故意把此事公開, 一時引為笑談, 弄得當了18年首輔的萬安灰溜溜地辭職退休。

有萬安這樣的首輔帶頭, 這個時期的政治都處於一種晦暗陰澀的狀態, 所有官員都渾渾噩噩, 全看太監汪直的臉色行事。 萬安、劉珝(xu)、劉吉三位內閣大臣和六部尚書合稱為“紙糊三閣老, 泥塑六尚書”。

武宗時期出現了一個極其醜陋的諢名——閹党。 閹党並不是一群閹人結成的党, 而是指那些投效閹人的文官。 最初, 吏部尚書焦芳借力大太監劉瑾入閣拜相, 被人蔑稱為“閹党宰相”, 其身後還有六十餘人紛紛效仿, 最終均被定性為“閹黨”。

世宗嘉靖不寵倖太監, 卻有一個獨特的癖好——青詞。 這是一種道教的文書形式,

與官場上傳統的八股文不同, 有些官員就刻意鑽研青詞邀寵, 有九名靠青詞得寵的人登閣拜相, 這批人被蔑稱為“青詞宰相”。

大太監魏忠賢正火之時, 黨爭嚴重, 魏忠賢開啟了“閹黨”行情的第二春, 其餘官員則以籍貫聚在一起, 稱“齊党”“楚黨”“浙黨”。

魏忠賢文化水準很低, 記不住那些官員名字, 他的爪牙們便取了大量的外號方便他記。 他們自稱“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 把政敵稱作“三元帥”“先鋒”“敢死軍人”“土木魔神”等, 當時的禦史王紹徽寫了一本《東林點將錄》, 將東林黨人列成108人名單, 與《水滸傳》梁山108將一一對應, 又好記又有趣, 一時風靡, 朝野盡傳, 而這時離明朝滅亡只剩下20年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