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2017年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

羅丹說,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句話對於“福州是否文藝”這樣一個問題而言, 也不失為一種回答。 只要你細心觀察,

就能在平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看到草間彌生的影子, 在頗為沉悶的氛圍裡嗅到藝術的氣息。 在草間彌生看來, 世間萬物既是圓點, 也是原點——從這樣的原點出發, 即便在總被誤解為“文化沙漠”的榕城, 也總會有綠洲。

這位“日本前衛藝術的怪婆婆”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熟悉她的人, 無論是對她, 還是對她的作品都如數家珍;至於那些不熟悉的朋友, “誰家的依姆(我是翻譯:老婆婆)這是, 比我還潮?”

為了解答這類疑惑, 我斗膽為這位當代藝術大家勾勒一個小傳:

Chapter 1:草間彌生小傳

人們總說, 上帝是公平的, 對此我沒有異議:畢竟隨著每100位像我這樣的苦逼青年的誕生, 都會有一位元含著金湯匙的人降世(數據是我瞎掰的, 別較真)。

草間彌生, 就很幸運地被歸在了後者之中。

1929年, 她出生在了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家庭, 在當時, 這個家族經營種子生意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她們家到底多有錢呢?舉一個栗子:在那個沒幾戶人家有暖氣房的年代, 光她們家就有六間。

聽說圖文並茂比較有說服力, 對, 她們家有六間, 六間, 六間!

可惜的是, 6過頭了就可能變成9(笑而不語的自己反省去)。

十歲那年, 草間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 同時還伴隨著精神分裂症。 在她的眼中, 世界變成了一張塗滿斑點的網, 同時伴隨著大量的幻覺與自殺的衝動。

因而從她十歲那年起, 日本就多了一位蜘蛛俠。

聽說, 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差……

……總而言之, 為了克服精神疾病對她幼小的心靈帶來的傷害, 她早早地開始用畫筆進行自我治療。

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親生的, 她那錢袋子裡的母親不僅對草間的病情不聞不問,

還認為她從事藝術創作有失身份。 於是動輒撕毀她的畫布, 罰她和工人一起幹活, 甚至把她關起來, 利用女兒來精進武藝。

根據草間後來的描述:“母親常跟我說, 沒生你就好了, 還打到我幾乎失聰。 ”

有一位這樣的母親, 留在她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成為一名格鬥專家, 或是藝術家。

讓我們慶倖的是, 草間選擇了後者。

幼年時的草間彌生為她那難以描述的母親所繪製的畫像

天知道她怎麼活到了28歲。1957年,她終於同自己的媽咪決裂,帶著媽咪給的100萬日元“分手費”,隻身前往美國。

臨走前,她在自家的河堤上燒毀了自己過去的幾千件作品,極具壯士斷腕的氣概。

據她自己回憶:“我當時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藝術上走得更遠,必須逃離日本這個封閉的地方,必須越過家鄉這座高山去觸摸外面的世界。”

紐約時期的草間彌生,那時候還是大姐不是婆婆

歷經多年浮沉,也創造過不少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藝術行動(比如頗具爭議的“人體嘉年華”,圖我就不放了,原因你懂的),草間彌生逐漸獲得了美國主流藝術圈的承認。

是的,1967年時的草間彌生連馬都不放過

在此期間,她還收穫了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情——同美國著名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的相識與相戀。

由於後者同樣擁有一位讓人糟心的母親,二人的關係也漸漸由於母親的緣故慢慢變得緊張起來。

可即便如此,這段感情依舊持續了整整十年,直到1972年康奈爾的離世(真是應了木心的那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 車,馬,郵件都慢 /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相差26歲,卻是一段真情

愛人的離世,無疑加重了草間的病情。

第二年,她便拋下了自己在美國苦心經營十多年的一切回到東京,自願住進了精神療養院裡,這一住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來,她白天在附近的工作室創作,到了夜裡,就回到療養院就醫、閱讀。

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讓創作成了她生命裡的唯一,畫作、詩集、小說,她始終在自我表達,也在表述著這個世界。

用她自己的話說便是:“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必須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切。”

草間彌生的作品已經延伸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波點女王、前衛怪婆婆、和荒木經惟齊名的日本壞品位、世界上身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即便世人給她貼上再多的標籤,在草間彌生自己眼中,她永遠只是一個“停止創作就會自殺”的精神病人。

不管你對她持何種看法,無可否認的是,她的作品與創意,至今依然引領著時尚的潮流,無論在建築、時裝、靠墊、手機、汽車等領域,你都能看到這位圓點女王絢麗的波點。

還真是哪哪兒都有她

蔡康永是這樣評價草間彌生的:“草間彌生不知是在哪面牆上鑽了一個洞,窺知了造物者的某個手勢或背影,她從此寄居於這面牆上,在兩個世界間來回顧盼。”

而如今,一場關於這位元前衛怪婆婆的作品珍藏展就在眼前,即將拉開序幕——

Chapter 2:2017年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

展訊發佈

本次作品珍藏展官方海報:是圓點,也是原點

時間:2017年8月5日——9月17日

地點:五四路三盛國際中心三十樓 TOWNART 空中藝術館(王府井百貨旁)

開幕時間:8月5日 19:30

策展人:林晶

本次展覽共包含50幅畫作,其中油畫原作21幅,簽名絲網版畫29幅,是國內目前最大數量的草間彌生作品展。(媽媽說,關鍵資訊字體要大)

部分作品,先睹為快

瓶中花

黃帽子

紅金南瓜

自畫像

Chapter 3:神馬叫做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是四大版種之一,也是現在最受歡迎,應用最多的一種版畫形式。

它起源於19世紀末出現的絲網印刷,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印刷技術,它利用滾筒來碾壓油墨或顏料,圖像透過絹絲網面印在背景紙上。每層網面可以濾過一種顏色,多次印染就可以表現出多色彩的畫面效果。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紅色的花》(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20世紀,絲網印刷被大量運用于織造業。許多後現代藝術家被邀請參與設計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圖案,這些圖案隨後被通過絲網印刷的方式投入生產中。

在波普藝術家們眼中,藝術應該“去精英化”,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藝術和狗和漢堡一樣可以販賣。“複製”是後現代藝術的重要特徵。印刷和電影、電視等藝術方式讓“原作”不復存在,獨一無二性消失(拷貝都是相同的),藝術成為“類象”。

於是藝術家們使用凸版印刷、橡膠木材拓印、照片投影等技術,將藝術進行“無意義”的複製、量產,將曾經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被投入進流水線,藝術與商業融合在了一起,無意義的產品被賦予了新的藝術價值。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南瓜和水果》(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絲網版畫雖然可以被不斷複製,但是在印刷過程中也同樣充滿著不可預料性,任何一幅作品在完全完成前都是無法預知它最終的效果的。這種“複製”形式也被草間彌生充分利用,結合其創作,構成了風格鮮明的作品。

草間彌生的絲網版畫作品非常豐富,除了富有盛名的南瓜系列,她還印製了許多顏色鮮豔,充滿裝飾性的生活物品,植物、衣服、動物等等。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自行車》(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Tips:雖然絲網版畫可以複製,但它的藝術價值並不低於其他任何一種形式的版畫。

這不僅是因為絲網版畫有著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藝術語言,還因為每幅絲網版畫都是需要標注出作者的簽名、編號、創作時間的,並且每一幅作品藝術家都會規定創作數量(就是現在的限量)出售。

安迪·沃霍爾 《銀色車禍》

2013年,安迪的絲網版畫作品《銀色車禍》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1億500萬美元成交。成為目前世界上拍賣最貴的十個藝術品之一。

幼年時的草間彌生為她那難以描述的母親所繪製的畫像

天知道她怎麼活到了28歲。1957年,她終於同自己的媽咪決裂,帶著媽咪給的100萬日元“分手費”,隻身前往美國。

臨走前,她在自家的河堤上燒毀了自己過去的幾千件作品,極具壯士斷腕的氣概。

據她自己回憶:“我當時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藝術上走得更遠,必須逃離日本這個封閉的地方,必須越過家鄉這座高山去觸摸外面的世界。”

紐約時期的草間彌生,那時候還是大姐不是婆婆

歷經多年浮沉,也創造過不少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藝術行動(比如頗具爭議的“人體嘉年華”,圖我就不放了,原因你懂的),草間彌生逐漸獲得了美國主流藝術圈的承認。

是的,1967年時的草間彌生連馬都不放過

在此期間,她還收穫了一段柏拉圖式的戀情——同美國著名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的相識與相戀。

由於後者同樣擁有一位讓人糟心的母親,二人的關係也漸漸由於母親的緣故慢慢變得緊張起來。

可即便如此,這段感情依舊持續了整整十年,直到1972年康奈爾的離世(真是應了木心的那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 車,馬,郵件都慢 /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相差26歲,卻是一段真情

愛人的離世,無疑加重了草間的病情。

第二年,她便拋下了自己在美國苦心經營十多年的一切回到東京,自願住進了精神療養院裡,這一住就是四十年。

四十年來,她白天在附近的工作室創作,到了夜裡,就回到療養院就醫、閱讀。

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讓創作成了她生命裡的唯一,畫作、詩集、小說,她始終在自我表達,也在表述著這個世界。

用她自己的話說便是:“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必須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切。”

草間彌生的作品已經延伸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波點女王、前衛怪婆婆、和荒木經惟齊名的日本壞品位、世界上身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即便世人給她貼上再多的標籤,在草間彌生自己眼中,她永遠只是一個“停止創作就會自殺”的精神病人。

不管你對她持何種看法,無可否認的是,她的作品與創意,至今依然引領著時尚的潮流,無論在建築、時裝、靠墊、手機、汽車等領域,你都能看到這位圓點女王絢麗的波點。

還真是哪哪兒都有她

蔡康永是這樣評價草間彌生的:“草間彌生不知是在哪面牆上鑽了一個洞,窺知了造物者的某個手勢或背影,她從此寄居於這面牆上,在兩個世界間來回顧盼。”

而如今,一場關於這位元前衛怪婆婆的作品珍藏展就在眼前,即將拉開序幕——

Chapter 2:2017年草間彌生作品珍藏展

展訊發佈

本次作品珍藏展官方海報:是圓點,也是原點

時間:2017年8月5日——9月17日

地點:五四路三盛國際中心三十樓 TOWNART 空中藝術館(王府井百貨旁)

開幕時間:8月5日 19:30

策展人:林晶

本次展覽共包含50幅畫作,其中油畫原作21幅,簽名絲網版畫29幅,是國內目前最大數量的草間彌生作品展。(媽媽說,關鍵資訊字體要大)

部分作品,先睹為快

瓶中花

黃帽子

紅金南瓜

自畫像

Chapter 3:神馬叫做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是四大版種之一,也是現在最受歡迎,應用最多的一種版畫形式。

它起源於19世紀末出現的絲網印刷,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印刷技術,它利用滾筒來碾壓油墨或顏料,圖像透過絹絲網面印在背景紙上。每層網面可以濾過一種顏色,多次印染就可以表現出多色彩的畫面效果。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紅色的花》(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20世紀,絲網印刷被大量運用于織造業。許多後現代藝術家被邀請參與設計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圖案,這些圖案隨後被通過絲網印刷的方式投入生產中。

在波普藝術家們眼中,藝術應該“去精英化”,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藝術和狗和漢堡一樣可以販賣。“複製”是後現代藝術的重要特徵。印刷和電影、電視等藝術方式讓“原作”不復存在,獨一無二性消失(拷貝都是相同的),藝術成為“類象”。

於是藝術家們使用凸版印刷、橡膠木材拓印、照片投影等技術,將藝術進行“無意義”的複製、量產,將曾經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被投入進流水線,藝術與商業融合在了一起,無意義的產品被賦予了新的藝術價值。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南瓜和水果》(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絲網版畫雖然可以被不斷複製,但是在印刷過程中也同樣充滿著不可預料性,任何一幅作品在完全完成前都是無法預知它最終的效果的。這種“複製”形式也被草間彌生充分利用,結合其創作,構成了風格鮮明的作品。

草間彌生的絲網版畫作品非常豐富,除了富有盛名的南瓜系列,她還印製了許多顏色鮮豔,充滿裝飾性的生活物品,植物、衣服、動物等等。

草間彌生絲網版畫作品《自行車》(本次展出作品之一)

Tips:雖然絲網版畫可以複製,但它的藝術價值並不低於其他任何一種形式的版畫。

這不僅是因為絲網版畫有著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藝術語言,還因為每幅絲網版畫都是需要標注出作者的簽名、編號、創作時間的,並且每一幅作品藝術家都會規定創作數量(就是現在的限量)出售。

安迪·沃霍爾 《銀色車禍》

2013年,安迪的絲網版畫作品《銀色車禍》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1億500萬美元成交。成為目前世界上拍賣最貴的十個藝術品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