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MSCI納A概率大幅提高 B股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隨著中國A股走向國際化, A股開始闖關MSCI指數。

MSCI是美國著名指數編制公司--美國明晟公司的簡稱, 是一家股權、固定資產、對沖基金、股票市場指數的供應商, 其旗下編制了多種指數。 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最多採用的基準指數。 據MSCI估計, 在北美及亞洲, 超過90%的機構性國際股本資產是以MSCI指數為基準。 追蹤MSCI指數的基金公司多達5719家, 資金總額達到3.7萬億美元。

但事與願違, MSCI一度表態中國的資本管制會讓MSCI納A議程停止, 市場預期一度陷入低谷。

在近幾年宣佈未能納入A股後, MSCI都會提出一些理由:

2015年就提出了海外機構通過現有機制持有A股,

並未獲得實際持有權。 這一問題在證監會的積極努力下得到圓滿解決。

2016年, MSCI給出的延遲納入理由是, QFII每月資本贖回不超上年淨資產20%的額度限制尚存;QFII額度分配、資本流動限制進展、交易所停牌新規仍需時間觀察等等。 總的來看, 就是中國市場的流動性不好, 海外機構投了中國市場怕“有進難出”。

今年年初,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達沃斯論壇接受採訪時表示, A股是否加入MSCI的指數對於中國來說“也不是這麼重要的事兒”, 因為國內市場其實也不缺流動性, 中國不會為了加入而同意MSCI提出的超越中國市場發展階段的要求。

不過, 就在按照慣例MSCI給海外各大機構發出問詢函之前, MSCI也有所變通, 它把門檻降低了。

不難發現:新方案有4點大不同:

一、被納入的A股將僅為在“互聯互通”機制下的滬港通和深港通中的大市值個股, 而之前無此要求;

二、A/H股同時上市的只納H股, 之前方案A股也被納入;

三、由於滬港通和深港通不包括新股, 同理“互聯互通”機制下也不包括新股;

四、離岸人民幣匯率將作為指數計算的基準匯率, 而非之前的在岸匯率。

新方案更加有利於沒有A股研究能力的機構, 只考慮互聯互通機制下的個股, 實際增加了流動性, 也有利於增加今年納A的概率。

昨日B股的大跌就被認為是MSCI的最新提案大幅提高了納A概率。 B股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讓外資能夠買入中國股票, 主要還是為了吸引外資、使用外資。 於是有了使用美元或者港元交易的中國股票,

上海B股使用美元結算, 深圳B股使用港元結算。 這些設置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放在今天的A股大市場裡, B股顯得那樣格格不入且多餘, 以前外資不能買入A股, 所以還願意買入B股, 現在又是QFII又是滬港通、深港通, 外資已經可以非常方便地買賣A股。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 B股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應儘快與A股合併。

(廣東電臺、廣東廣播電視臺股市廣播FM 95.3、 財經電臺、《投資快報》官方網站, 為證券投資者提供快捷、權威、簡明、實用的股票市場金融資訊、內參、資料、策略服務。 )

編輯:CQ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