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姜姓呂氏始祖伯夷

伯夷;垂之子, 共工之孫, 名諱羲叔, 字伯夷, 號太嶽, 炎帝15世孫, 既是上古四嶽部落聯盟(諡伯侯)之首, 又是古呂國侯伯, 呂氏開族始祖,

更是上古神權的掌握者, 國家重要執政要官, 相當於後世的宰相, 當今國務院總理。 伯夷公地位權勢顯赫, 但心如磁鍼鐵石, 忠心佐王治國。 《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之從孫, 四岳佐之(伯禹)……祚四岳國, 命以侯伯, ‘賜姓曰薑, 氏曰有呂’, 謂其能以禹股肱心膂養物豐民人也!”

伯夷曾擔任帝唐堯(堯始封于陶, 改封于唐, 故號陶唐氏)時期的大祭司(山嶽祭司), 是祭祀天地社稷、日月山河諸神、太廟之官。 虞舜(祖先封國于虞, 故號有虞氏、虞姓)、及夏禹(姒姓、建夏國、故號夏後氏)時代, 擔任秩宗, 四時官中為”春官”。 《虞書》曰:“主效廟之官也!” (注:夏為司馬、秋為土、冬為共工)

伯夷早年活動于“甘青”山嶽地區, 十分崇拜山嶽之神, 意為“山高, 其峰接天, 可通天神。

”《史記》稱:“太者, 大也;嶽者, 高大之山也!”故堯舜帝命其官為“太嶽”, 統領掌管諸侯亊務, 成為古今歷史上第一任“太嶽”之官。 伯夷的後代, 不忘祖先崇拜山嶽為宗的傳統, 對“自然神”和“祖先神”同樣極其崇拜。 固尓凡遷一地, 建立起自己的部落, 皆以高山命名。 如東以泰山(山東)、南以衡山(湖南)、西以華山(陝西)、北以恒山(山西)分別為“四嶽部落”, 由四方的統領負責主祭神山祭祀, 即四方部落首領。 因祭祀天神之緣, 後“四嶽”逐演變為正式官職, 即“山嶽祭司”。 伯夷公既是四嶽部落聯盟(候伯)首領, 也是四岳部落之始祖。 而後又引出“四嶽氏”。

傳說伯夷是個不謀私利, 德行高尚的人, 很有政績, 唐堯暮年時曾表示要讓位給伯夷, 卻被婉言謝絕, 反而薦舉了虞舜。

說“舜至孝不奸。 ” 同時又推薦“伯禹為司空, 可美帝功。 ”舜帝納之曰:“然(好), 禹, 汝平水土, 維是勉哉!”。

上古“秩宗”為禮官, 是個很重要的職位。 唐堯、虞舜時期, “祭天”屬“天禮”;“祭地”屬“地禮”;“祭宗廟”屬“人禮”, 合稱“典三禮”, 主持官為“秩宗”。 “天人之禮, 位掌于秩宗。 ‘秩’即‘次序’, ‘井然有序’;‘宗’即“祖宗”, “宗廟”, “宗祠”, “尊崇也!”《虞書》曰:“主效廟之官也!” “天人之禮, 位掌于秩宗。 ”

一日舜帝問眾臣:有誰“能典朕三禮?”眾推薦:“只有伯夷, 對禮最有研究。 ”舜納之曰:“然(好)。 四岳(伯夷), 以汝作秩宗, 夙夜維敬, 直哉維靜絮。 ”勉勵說:“從前黃帝之時, 蒼頡為左史, 詛誦為右史, 記載國家大亊和君主的言行, 這個官職非常重要, 萬不可缺。 現朕命秩宗伯夷兼任史官之職, 希望你不分白天黑夜, 恭恭敬敬,

做到正直而又清明。 ”伯夷除充當秩宗外, 虞舜還任命他偏掌四嶽, 以一人兼之。

伯夷掌管並主持“天、地、人”三種祭禮, 清明謹慎、熟習禮法, 展示他與神明溝通的才能, 恭敬行亊, 並製作刑典, 以正民心。 同時經綸陰陽, 精辨幽績, 而深之玄妙。 克盡職守, 佐王治國, 頭頭是道。 因此眾贊:“伯夷主禮, 上下鹹讓, 社會安定”。 為獎勵伯夷, 帝舜以皇天嘉之。 “祚四岳國, 命以伯候, 賜姓曰薑, 氏曰有呂。 ”夏禹執政時, 伯夷老驥伏櫪, 輔佐他平定水土, 幫助大禹排難分憂, 出謀劃策。 例如洪水過後, 遍地出現死魚死蝦, 鱉蟹屍骸成堆, 腥臭沖天, 以至毒蟲蚊蠅橫飛, 大地水流被污染, 造成又一次的災疫。 為防厲難, 伯夷公開創鑿井, 吸取地下水供人畜飲用、灌澆良田。

史稱“伯夷鑿井”。 伯夷公的舉措, 被我國乃至世界後世所稱著, 夏禹帝譽稱他為“脊樑”之臣。 《說文解字注》稱:“呂, 脊骨也。 曰:昔太岳為禹‘心呂’之臣, 故封呂侯。 以心呂之意命其地而侯之。 ”《新唐書·宰相世系》有記:“呂者, 膂也, 謂成為股肱心膂也!”以“心呂”之臣, 封於“倚帝山”(今河南南陽附近鎮平五垜山之南地域)建呂國, 為呂侯。 據史料載, 自唐堯始至虞夏時期, 凡部落聯盟中制定重大決策, 必先徵求伯夷意見後才頒佈天下。

《綱目·前紀》雲:“倚帝山、古猗帝建都處”, 是上古著名聖地, 只有“心呂之臣”伯夷, 才有資格受封於此。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呂尚先祖, 虞夏之際封于呂”。 其說與古今眾家學者所探考論述的“虞夏之際封于呂, 或封于申”說法是一致的。 伯夷公帶領兒孫在封地經營呂國,將呂氏布公於天下,矢志九州之太平。

悠悠華夏,泱泱呂氏,興旺淵源可遠矣!自古“天下呂姓,源出南陽。”“曆虞、夏、商世有國土”。“周之甫也、申也、齊也、許也,皆其苗裔”耶!呂氏是華夏民族文化蒂造者之一,為中華民族發展、繁榮昌隆作出了卓越貢獻,發揮棟樑作用。至春秋時,古呂國雖被楚滅,但其子孫仍以“國”為氏,伯夷公是呂氏得姓開族始祖。

呂氏溯其源流,屬上古薑姓部落。姜族人在帝堯時已很強大。初,族人活動于我國西北青(海)、甘(肅)高原地區,後繁延出四支胞族,皆因崇拜山神而稱“四嶽部落”。其中有兩支族人(姜姓呂族和姜姓申族),同時從甘肅東部沿涇河、渭河,向東遷徙。當“申族”人(崇拜雷雨閃電為神)徒至上申山(今陝北甘泉縣之北)時,“呂族”人亦隨之徒至上申山北的呂川杏子河(今山西志丹縣東北),繼而沿著延河河谷,東進渡過黃河,與“申”族人同時到達嵩山(今山西中東部)山脈。此時,“呂”族人與當地“梁人”集結而居,故取地名曰“呂梁。這就是“呂”族人遷居山西的最早落腳點(在今山西鄉甯縣東南四公里處尚發現有呂城廢墟)。接著“呂、申”部族又璿轉至汾水中游之肥沃平原,轉而向東南方向的中原地區挺進。據史料闡述,約西元前2178年左右,伯夷公在此接受禹的封賜,正式建立起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以西地帶。

據唐地理志《括地志》記載:“申在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申伯國也(在原謝人舊封地重建)!呂亦在宛縣西。”《括地志》又雲:“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裡。”以古今歷代學者及《南陽市地名志》、《南陽縣誌》等地方誌及工具書籍著述認可,古呂國中心應在南陽縣西三十裡董呂村一帶。現代考古發現,這一帶存有大量古文化層,考定為春秋以前的呂國都城,戰國時期的呂邑。

伯夷公是堯、舜、禹時代的貴族、侯伯,是精神引領者。《國語·鄭語》中曰:“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按上古葬禮,伯夷公死後,應歸葬于古呂國中心。2002年春天,我國考古工作隊首次在南陽古呂國宮殿區,發現了貴族墓,推測伯夷公的墓葬,就在古呂國封地中心董營村。(供稿:浙江呂士六)

伯夷公帶領兒孫在封地經營呂國,將呂氏布公於天下,矢志九州之太平。

悠悠華夏,泱泱呂氏,興旺淵源可遠矣!自古“天下呂姓,源出南陽。”“曆虞、夏、商世有國土”。“周之甫也、申也、齊也、許也,皆其苗裔”耶!呂氏是華夏民族文化蒂造者之一,為中華民族發展、繁榮昌隆作出了卓越貢獻,發揮棟樑作用。至春秋時,古呂國雖被楚滅,但其子孫仍以“國”為氏,伯夷公是呂氏得姓開族始祖。

呂氏溯其源流,屬上古薑姓部落。姜族人在帝堯時已很強大。初,族人活動于我國西北青(海)、甘(肅)高原地區,後繁延出四支胞族,皆因崇拜山神而稱“四嶽部落”。其中有兩支族人(姜姓呂族和姜姓申族),同時從甘肅東部沿涇河、渭河,向東遷徙。當“申族”人(崇拜雷雨閃電為神)徒至上申山(今陝北甘泉縣之北)時,“呂族”人亦隨之徒至上申山北的呂川杏子河(今山西志丹縣東北),繼而沿著延河河谷,東進渡過黃河,與“申”族人同時到達嵩山(今山西中東部)山脈。此時,“呂”族人與當地“梁人”集結而居,故取地名曰“呂梁。這就是“呂”族人遷居山西的最早落腳點(在今山西鄉甯縣東南四公里處尚發現有呂城廢墟)。接著“呂、申”部族又璿轉至汾水中游之肥沃平原,轉而向東南方向的中原地區挺進。據史料闡述,約西元前2178年左右,伯夷公在此接受禹的封賜,正式建立起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以西地帶。

據唐地理志《括地志》記載:“申在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申伯國也(在原謝人舊封地重建)!呂亦在宛縣西。”《括地志》又雲:“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裡。”以古今歷代學者及《南陽市地名志》、《南陽縣誌》等地方誌及工具書籍著述認可,古呂國中心應在南陽縣西三十裡董呂村一帶。現代考古發現,這一帶存有大量古文化層,考定為春秋以前的呂國都城,戰國時期的呂邑。

伯夷公是堯、舜、禹時代的貴族、侯伯,是精神引領者。《國語·鄭語》中曰:“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按上古葬禮,伯夷公死後,應歸葬于古呂國中心。2002年春天,我國考古工作隊首次在南陽古呂國宮殿區,發現了貴族墓,推測伯夷公的墓葬,就在古呂國封地中心董營村。(供稿:浙江呂士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