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儒釋道經典60句,成就人生大境界

1.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摘《大學》

(大學的目的, 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 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 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 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 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 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 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

3.富潤屋, 德潤身, 心寬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 道德可以修飾身心, 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

4.君子有諸已, 而後求諸人。 ——摘《大學》

(自己有善德, 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

5.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 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 叫做和。

達到中和, 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 萬物也就生長了。 )

6.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乎。 ——摘《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 努力行善接近仁德, 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

7.凡事豫則立, 不豫則廢。 ——摘《中庸》

(任何事情, 有準備就能成功, 沒準備就會失敗。 )

8.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摘《中庸》

(廣泛地學習, 詳盡地探究, 慎重地思考, 清楚地辨別, 忠實地執行。 )

9.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 則其生物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 ——摘《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它自身誠一不貳, 化育萬物, 不可測度。 天地的法則是:廣博, 深厚, 高超, 精明, 悠久, 長遠。 )

10.君子之道, 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 的然而日亡。 君子之道, 淡而不厭,

簡而文, 溫而理, 知遠之近, 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 可與入德矣。 ——摘《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 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 但漸漸地消失了。 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 簡樸而有文彩, 溫和而又有條理, 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 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 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 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

11.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 吾謂之學矣。 ——摘《論語》

(尊崇賢人, 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 這樣的人, 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 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2.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摘《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 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 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

13.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 血氣還沒有固定, 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 血氣正旺盛, 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 血氣已經衰弱, 力戒貪得無厭。 )

14.君子有九思:視思明, 聽思聰, 色思溫。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 ——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 要考慮是否清楚;聽, 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

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 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 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 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 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 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 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

15.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 患失之。 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 ——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 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 又唯恐丟失掉。 假若害怕丟失掉, 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

16.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已知, 求為可知也。 ——摘《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 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 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 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

17. 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不為也。 ——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 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19.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20.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2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23.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24..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2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2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27.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2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3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19.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20.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2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23.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24..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2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2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27.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2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2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3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