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印乃至全世界所有的修行流派都重視的一個實踐方法——誠

無論是在印度, 還是在中國, 都非常強調“誠”在人生和修行中的核心地位。 “信念”或“真誠的心願”皆是“誠”之意。 誠者, 即工夫即本體, 即本體即工夫。 說誠為本體, 誠就是生命最本質的特性之一。 誠者, 無隱、無曲、清淨、無我之義也。 無隱、無曲、清淨、無我皆為生命本體(即本性)之特性。 故誠者, 生命之體之別名也, 簡稱“誠體”。 誠為生命和萬物之本體, 誠即是體。 《中庸》曰:“誠者, 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因為誠為生化之源, 是生命和存在之本, 是故萬物之終始, 必依誠而成, 如無誠則無物。 誠者, 物之終始。 是以誠為體, 將誠作為本體。

但誠也是修行, 也是工夫。 如何將誠作為修行?“效誠而行”就是誠之工夫。 何謂“效誠而行”?就是在生活和人生中, 時刻效法誠的“無隱、無曲、清淨、無我”之德而行之, 即名為“效誠而行”。 恰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表示多數, 不是實指。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沒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所教知識沒有去消化和落實嗎?”

“誠”如獅子吼, 一吼百獸遁;“誠”如雄雞啼, 一唱天下白;“誠”如香象渡河, 橫截而過;“誠”如春來萬物生, 有條不紊。 無論日常待人接物, 還是入座禪修, 一個“誠”字貫徹身心內外。 此即為禪修, 此即為工夫。 故誠是即本體即工夫, 即工夫即本體。 一個“誠”字, 人生、事業、修行、立功、立言、立德, 全在其中圓滿無缺。

《中庸》曰:“誠者, 自成也;而道, 自道也。 ”因誠為生命之本, 宇宙之體, 自生自發, 當然也自覺自成。 自覺之義是誠即是覺, 覺即是誠。 誠外無覺, 覺外無誠。 故誠即為覺, 此覺即為自覺。 自成者, 誠者如上帝,

有無盡生生不息之德之力, 能成就萬有一切, 故堪為物之終始(即作為萬物的生、長、消、亡之主宰、之根本)。 此為“自成”之義也。

有很多同學問我們如何修行?我回答說, 這種問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修行是自覺自成之事, 不存在“如何修行”的問題。 “誠”之一字, 圓滿具足。 只要我們能做到一誠到底, 無事不成。 誠自會給我們答案, 誠自會給我們道路——“誠者, 自成也;而道, 自道也。 ”我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將身心內外一切存在全部無保留地交給誠, 就像基督徒將一切交給上帝一樣地交給誠。

“那些懷著真誠去探索解脫之人”, 其真誠本身就是解脫。 不存在解脫之外另有真誠, 也不存在真誠之外另有解脫。 凡解脫必真誠, 凡真誠必解脫。 當我們擁有真誠時, 我們就擁有了解脫。 我們擁有多少真誠, 我們就擁有多少解脫。 誠就是戒律——它自己知道什麼當為, 什麼不當為;誠就是禪定——如如不動而又生化萬物;誠就是智慧——因為誠就是般若之別名, 圓覺之別名。

其實所有的修行方法, 都是聖賢們給世人的一些巧妙的設計而已。

這些設計遵循著一個基本原理:無我和無為。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 只要能讓修行者達到無我和無為的方法都是修行, 都是正道。 無論是印度瑜伽和佛教中的禪定和倒果為因, 還是中國儒家的誠敬、道家的坐忘, 乃至基督教的信上帝和穆斯林教的信真主, 如是等等, 皆是一個目的:讓我們淡化、打破、超越自我與小我, 成為大我, 進入無我, 超越有為, 進入無為。 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

自私、異化、攀緣、借居、疾病、輪回、愚昧、仇恨、墮落、局限、偏執、自大、自戀, 等等等等, 皆是出自於“俱生我執”和“遍計所執”, 而唯一途徑就是淡化、打破、超越小我與自我, 成為大我, 進入無我。 包括瑜伽在內的所謂“修行”, 無非是淡化、打破、超越小我、自我, 成為大我,進入無我的各種方法和實踐而已。除此之外無修行可言。

“誠”或曰“真誠”為何是中印乃至全世界所有的修行流派都一致重視的根本實踐方法之一呢?就是因為它是能最直接、最徹底地讓一個普通人當下進入大我和無我之境的最佳方法之一。為什麼歷代聖賢要我們必須做到毫無保留地“一誠到底”呢?因為只有我們做到了“通體內外無有不真,起心動念無有不誠”,如是才能達到超越自我,化除私我之目的。古今中外那些敬天地、敬神靈、敬師長、敬道法、敬父母、敬理想、敬國家、敬先輩、敬聖賢,無非是為了突顯一個“誠”字。突顯這個“誠”字,無非是為了達到超越自我,化除私我之目的。

節選自潘麟導師生命科學系列著作之《〈瑜伽經〉直解》

成為大我,進入無我的各種方法和實踐而已。除此之外無修行可言。

“誠”或曰“真誠”為何是中印乃至全世界所有的修行流派都一致重視的根本實踐方法之一呢?就是因為它是能最直接、最徹底地讓一個普通人當下進入大我和無我之境的最佳方法之一。為什麼歷代聖賢要我們必須做到毫無保留地“一誠到底”呢?因為只有我們做到了“通體內外無有不真,起心動念無有不誠”,如是才能達到超越自我,化除私我之目的。古今中外那些敬天地、敬神靈、敬師長、敬道法、敬父母、敬理想、敬國家、敬先輩、敬聖賢,無非是為了突顯一個“誠”字。突顯這個“誠”字,無非是為了達到超越自我,化除私我之目的。

節選自潘麟導師生命科學系列著作之《〈瑜伽經〉直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