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落筆成愁《小山詞》

落筆成愁《小山詞》

唐寶民

他生於豪門, 本是人間富貴花;父親是太平宰相, 他是鮮衣怒馬的相府公子。 曾有過多少盛宴歌舞、豪飲千盅的歲月啊!“彩袖殷勤捧玉鐘, 當年拼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然而, 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 他父親去世, 這是他一生的轉捩點, 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歲月到此為止, 此後的歲月, 他不得不面對外部世界的人情冷暖、雨雪風霜。 他把愁苦凝結成文字, 為世人留下一部充滿著美麗與哀愁的《小山詞》, 是的, 他就是才華橫溢而又命運多舛的晏幾道。

多情是一把鋒利的劍,

每一次對準的, 卻是自己的心。 小山就是一個多情之人, 也因而, 在生命中, 他註定要比那些薄情寡義之流承受更多的苦痛, 當這些苦痛被訴諸筆端的時候, 《小山詞》帶給我們的, 就是落筆成愁的哀婉, 誠如學者楊海明先生在《唐宋詞史》中所說:“《小山詞》的成功, 首先就根植於它極為真摯困悃的愛情意識上。 ”相思說不盡, 還要寫相思, 《小山詞》中, 就描述了很多相思之苦, “從別後, 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缸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記得小蘋初見, 兩重心自羅衣。 琵琶弦上訴相思。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兩鬢可憐青, 只為相思老……真個別離難, 不是相逢好。 ”……這些傷感的詩句, 寫盡了人生的相思之苦, 也構成了《小山詞》憂婉的底色,
令人不忍卒讀, 就像作者在《小山詞自序》裡所說的那樣:“追惟往昔過從飲酒之人, 或壟木已長, 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記悲歡合離之事, 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 但能掩卷憮然, 感光陰之易遷, 歎境緣之無實也。 ”

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使小山開始移情於酒, 想用酩酊大醉來一醉解千愁, 在《小山詞》中, 因此便出現了多次醉酒的描述, “酒醒長恨錦屏空。 相尋夢裡路, 飛雨落花中”;“新酒又添殘酒困。 今春不減前春恨。 蝶去鶯飛無處問”;“縹緲歌聲, 記得江南弄。 醉舞春風誰可共。 ”……是啊, 面對著萬念俱灰的殘破人生, 他只能借酒消愁, 酒的確能澆愁, 但只是在醉酒過程中, 愁苦暫時離開, 醒來之後, 愁苦依舊沒有離開!但面對無奈的現實, 不借酒澆愁又有什麼辦法呢?“古來多被虛名誤。

甯負虛名身莫負。 勸君頻入醉鄉來, 此是無愁無恨處。 ”只有在醉意朦朧中, 他才能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無愁無恨、物我兩忘的狀態, 求得暫時的快樂。

秋天是個惹人相思的季節, 一花一草一木都能牽動人的愁腸。 在晚秋的天氣裡, 作者懷念一位遠行的友人, 他想把自己的思念告訴這位友人, 可思念卻無法寄出:“紅葉黃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飛雲過盡, 歸鴻無信, 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 就硯旋研墨。 漸寫到別來, 此情深處, 紅箋為無色。 ”秋風吹打著殘花, 滿目荒涼中的蕭瑟景象, 化為無盡的愁思: “淡水三年歡意, 危弦幾夜離情。 曉霜紅葉舞歸程。 客情今古道, 秋夢短長亭。 ”

小山的父親晏殊也寫愁,

但作為太平宰相的他, 所寫的愁只是一種閒愁:“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而小山筆下的愁苦, 卻是用血淚凝成的, 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人生失意, 心早就冷了:“花不語, 水空流。 年年拚得為花愁。 明朝萬一西風動, 爭向朱顏不耐秋。 ”

許多時候, 離別意味著永別;再見, 意味著永不再相見!“渡頭楊柳青青。 枝枝葉葉離情。 此後錦書休寄, 畫樓雲雨無憑。 ”現實的無奈, 無以排遣, 就只好寄託到夢中:“長亭晚送。 都似綠窗前日夢。 小字還家。 恰應紅燈昨夜花。 ”送走友人後, 涼月滿天, 如水的月華又牽動了無盡的思念:“涼月送歸思往事, 落英飄去起新愁。 可堪題葉寄東樓。 ”

他是個千古癡情人, 黃庭堅在《小山詞序》中稱他為四癡詞人:“仕宦連蹇,

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 是一癡也。 論文自有體, 不肯作一新進語, 此又一癡也。 費資千百萬, 家人寒饑, 而面有孺子之色, 此又一癡也。 人皆負之而不恨, 已信之終不疑其欺已, 此又一癡也。 ”他在窮貧中離世, 卻給我們留下一部《小山詞》, 吳世昌說:“以言明白自然, 清麗宛轉, 千古無如小山。 ”斯人已去, 《小山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大放異彩, 被千古傳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