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僧人玄奘,那孫悟空的原型是誰?豬八戒呢?

提起《西遊記》裡的唐僧, 可謂是家喻戶曉。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 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陽。 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淨土寺出家。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 他遠遊印度, 精心鑽研佛教經典。 17年後回到長安, 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 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 翻譯印度佛經75部, 共1335卷, 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 原型為唐代僧人玄奘。 玄奘, 生於今河南洛陽, 俗家姓名“陳禕”, 法號“玄奘”,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後世俗稱“唐僧”。

在玄奘故里, 到處都遍佈著他的聖跡。 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 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 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 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 就有唐僧取經故事, 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 後來不斷演繹, 就有了《西遊記》。 那麼孫悟空有沒有原型?原型又是誰?

在《西遊記》中, 孫猴子是從石縫中蹦出來的,
然而《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形象, 卻有著數百年民間傳說的源泉, 有著複雜的原型背景。

最早成文的孫猴子是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的猴行者, 形象是白衣秀士, 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最早以取經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其中的猴行者形象, 就是《西遊記》中孫行者的前身。

元代到明初孫悟空形象漸漸清晰:元代到明初, 關於孫行者的民間神話和傳說有了很大的發展。 可惜的是, 這方面的材料流傳下來的不多。 在中國古代, 小說與戲曲是相伴而生的姊妹藝術。 關於取經故事的戲曲, 金代有院本《唐三藏》, 元代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 可惜都已不存。 在“西遊戲”中, 最重要的是元末明初人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 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取經題材作品。 它從唐僧出生遭父難寫起, 經由觀音安排西天取經, 先後收服龍馬, 率孫行者、沙和尚、豬八戒西行, 經過女王逼配、過火焰山等磨難, 取回真經。

魯迅和胡適的“國貨說”和“舶來說”:

魯迅就曾給胡適寫信, 認為孫悟空的人物形象, 是受到中國民間傳說的啟發, 具體地說, 是受到《太平廣記》中的怪獸無支祁的啟發。

有明確的證據表明, 吳承恩對無支祁的傳說是十分熟悉的。 因此魯迅認為, 孫悟空的原型應是無支祁。 魯迅的這個研究引起了胡適的興趣,但他卻不贊同魯迅的說法,而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見。他在1923年出版的《西遊記考證》裡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

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塑造應從印度最古的紀事詩《羅摩衍那》中去找線索。這首詩中有一個重要的神話人物,即猴子國中的神猴大將,叫作哈奴曼。

在《西遊記考證》裡,胡適舉了關於哈奴曼這樣幾條描寫:

哈奴曼是天風的兒子,有絕大神通,能在空中飛行,他一跳就可從印度跳到楞伽。他能把喜馬拉雅山拔起背著走。他的身體大如大山,高如高塔,眼放金光,尾長無比。有一次,哈奴曼飛向楞伽時,途中被一個老母怪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這個老魔的肚子裡,心生一計,把身子變得非常之高大;那老魔也就不能不把自己的身子變大,後來越變越大,那妖怪的嘴張開竟有好幾百里闊了;哈奴曼趁老魔身子變得極大時,忽然把自己身子縮成拇指一般小,從肚裡跳上來,不從嘴裡出去,卻從老魔的右耳朵孔裡出去了。

哈奴曼有一次同拉凡納決鬥,被拉凡納們用計把油塗在他的猴尾巴上,點起火來,那其長無比的尾巴就燒起來了。然而哈奴曼神通廣大,不但沒有被燒死,反而借刀殺人,用尾巴上的大火把敵人的都城楞伽燒完了。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孫悟空原型嗎?

然而,魯迅並不同意胡適的意見,在隨後寫作的《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一文中,他寫道:“我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適之先生則以為是從印度傳來的;俄國人鋼和泰教授也曾說過印度也有這樣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遊記》的人,並未看過佛經;2、中國所譯的印度經論中,沒有和這相類的話;3、作者——吳承恩——熟于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影響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

中國文學研究院的專家認為,花關索應該就是孫悟空的本相,原因有三。一、《花關索傳》中,對於敵人“馬上只比拳頭大,輪槍使棒似猴猻”的漫駡,花關索回敬了一句“尿泡空大無斤兩,秤它雖小壓千斤”。在《西遊記》(第三十一回)裡,孫悟空也在同樣的情況下說了這句話。

1967年,上海嘉定縣發掘一座古墓,據考證,這是明代成化年間,西安知府妻子的墓,從墓中發現了當時北京永順堂刻印的十六種說唱詞話,其中有一部以關索為主人公的《花關索傳》。始建于唐代的福建開元寺西塔的壁上;刻著一尊手握劍、腰掛葫蘆的南宋版孫悟空的浮雕,這與花關索的特點不謀而合,現在香港、臺灣信仰的齊天大聖與這浮雕一樣。專家強調,如果太拘泥於猴子這一形象的話,將會有掩蓋事物本質的危險。

孫悟空的原型是明朝的著名首輔夏言。《西遊記》的真正作者是明朝隆慶時期的首輔李春芳。曾經身為首輔的他,深知官場險惡及文字獄的兇險,為免本人、家人及他人受害,他特意假無後之人吳承恩之名傳印。

《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牛魔王、紅孩兒的原型,是明朝嘉靖時期的嘉靖、夏言、翟鸞、徐階、嚴嵩、嚴世藩等。夏言打死六耳獼猴,是暗指夏言是間接殺死曾銑的“兇手”,因為當初若不是他徇私枉法對嚴嵩、嚴世藩等小人網開一面,也不會有今日嚴嵩、嚴世藩等小人的栽贓陷害!作者也以此暗警後人:無論官、民,對於存在於官民中的小人,都要象徐階智除嚴嵩、嚴世藩等小人那樣給予斬草除根式的狠狠打擊,否則必遭報應;如來佛化五指為山把孫悟空壓住的五指,暗指封建禮教中的天、地、君、親、師,暗示象夏言、曾銑等人一樣的無數仁人志士,雖有經天緯地之才、戰天鬥地之勇,但在如大山一般的封建思想壓迫下無法施展的悲憤;孫悟空的被逐幾次,是暗示夏言被逐幾次。

《 西遊記 》裡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各路神仙降他不得,玉帝遂請如來佛祖將其制服,壓在五行山下。後經歷五百年,方被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救出。觀音菩薩在往中土尋找取經人的途中路過五行山,見到了被壓石猴的生活狀況:“口能言,身不能動”(第八回)。

令人拍案的是,在現實世界裡,竟然也發生過類似石猴被壓的事情。《西遊記》成書于 明朝 ,而這樁奇事也發生在明朝,主角是一個叫陳諤的朝廷命官。被活埋七日不死。

孫悟空歷史原型為胡人石磐陀:

唐朝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用圖畫記載玄奘取經的故事,西域壁畫上有了猴臉“孫行者”的形象。圖為敦煌壁畫中發現的現存最早的“唐僧取經圖”,這幅圖比吳承恩小說早三百多年,圖中雙手合十的“孫行者”面目猙獰,牙槽外露。

在敦煌壁畫中一共出現了六幅玄奘取經圖,均繪於西夏(唐朝時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政權)統治瓜州晚期,彼時畫中還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有說法稱,右側這名尖嘴猴腮的“胡人”很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名叫石磐陀,甘肅人。敦煌學學者段文傑研究此壁畫後,發表論文論證了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論文中介紹,唐貞觀三年(西元 629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與識途老馬助玄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越五峰(白虎關、紅柳園、大泉、星星峽)、入新疆。因當時佛教興盛,玄奘講法及與石磐陀西去取經的歷史被人們廣為流傳。後吳承恩依此寫成《西遊記》。

其他孫悟空原型的三種說法:

1、唐代高僧釋悟空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天寶十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貞元五年回到京師,在章敬寺修行。釋悟空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並且回來時在龜茲、於闐等地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在當時的西域地區影響很大,亦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事蹟和傳說。由此,多有學者認為,在 “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後來《西遊記》故事裡的“孫悟空”藝術形象,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參見孟繁仁《西遊記故事與西夏人的童話》)。目前,此說還留有進一步研究和發現的空間。

3、道教的齊天大聖猴

最近,福建在一座山頂的小廟裡發現有一座齊天大聖的石雕像,還有一個通天大聖的牌位、一座齊天大聖姐姐的石像,因此有人認為孫悟空的老家就在福建。

這位齊天大聖的家族與美猴王有關係嗎?有。但與福建並無太大關係。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拜神,而且隨時可以造神,多了幾個猴精沒多大關係,但等級制度還是要遵守的,按照道教的制度,高等級的是神、是仙,普通的則稱聖,猴精之類的山精水怪當然只能稱為聖——大聖、小聖。到了元代,這些猴精就成了雜劇《西遊記》中所說的“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這麼一個家族,漸漸的也就有了偷仙桃、鬧天宮的事。

孫行者的猴子形象來源於胡人石磐陀,形象很可能在殘唐北宋在民間就出現了,在詩話裡化身白衣秀士猴行者,至元代大量高素質讀書人淪落市井,此時猴行者的猴子形象被確定成文。至於巫支祁、哈努曼等,則可能是西遊記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腦洞越開越大,出現的分支版本。

中國第一個摩頂受戒的僧侶是曹魏朱士行,也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僧人,事蹟是取回了大品般若經。猜猜他法名叫啥?叫八戒。另另外,朱士行是第一個取經僧人,卻不是第一個取經人。東漢明帝時曾遣使十二人至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佛像和兩個西域僧人。猜猜四十二章經是咋運回來的?白馬駝經。所以玄奘是取經人,悟空、八戒也是取經人,白龍馬是取經馬。

據說沙和尚原型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提到的有天晚上在流沙裡迷路了,半死不活的時候夢到了深沙神指路。西遊記作者一看,得,跟著一起走吧。據據說,豬八戒的原型是藏傳佛教裡的摩利支天,特色是騎在豬上,或者自己的臉就是豬臉。而西遊記裡說高老莊就在烏斯藏境內。

至於鬧天宮的故事,別忘了天宮不是只有猴子能鬧,南遊記裡華光天王學習猴王大鬧三界,比猴子動靜大多了,哪吒專業鬧海,這些套路都差不多,鬧只是鬧,不是反,都沒有明確的綱領,只是率性而為,最後不了了之,這很可能反應了中國文人的某種集體矛盾心態:即不滿自己在體制內混的不好的現狀,又不願意反對體制,君君臣臣的經是好的,只是被小人當道念壞了,所以我才混的不如意,只能來寫小說。

魯迅的這個研究引起了胡適的興趣,但他卻不贊同魯迅的說法,而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見。他在1923年出版的《西遊記考證》裡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

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塑造應從印度最古的紀事詩《羅摩衍那》中去找線索。這首詩中有一個重要的神話人物,即猴子國中的神猴大將,叫作哈奴曼。

在《西遊記考證》裡,胡適舉了關於哈奴曼這樣幾條描寫:

哈奴曼是天風的兒子,有絕大神通,能在空中飛行,他一跳就可從印度跳到楞伽。他能把喜馬拉雅山拔起背著走。他的身體大如大山,高如高塔,眼放金光,尾長無比。有一次,哈奴曼飛向楞伽時,途中被一個老母怪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這個老魔的肚子裡,心生一計,把身子變得非常之高大;那老魔也就不能不把自己的身子變大,後來越變越大,那妖怪的嘴張開竟有好幾百里闊了;哈奴曼趁老魔身子變得極大時,忽然把自己身子縮成拇指一般小,從肚裡跳上來,不從嘴裡出去,卻從老魔的右耳朵孔裡出去了。

哈奴曼有一次同拉凡納決鬥,被拉凡納們用計把油塗在他的猴尾巴上,點起火來,那其長無比的尾巴就燒起來了。然而哈奴曼神通廣大,不但沒有被燒死,反而借刀殺人,用尾巴上的大火把敵人的都城楞伽燒完了。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孫悟空原型嗎?

然而,魯迅並不同意胡適的意見,在隨後寫作的《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一文中,他寫道:“我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適之先生則以為是從印度傳來的;俄國人鋼和泰教授也曾說過印度也有這樣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遊記》的人,並未看過佛經;2、中國所譯的印度經論中,沒有和這相類的話;3、作者——吳承恩——熟于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影響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還以為孫悟空是襲取無支祁的。”

中國文學研究院的專家認為,花關索應該就是孫悟空的本相,原因有三。一、《花關索傳》中,對於敵人“馬上只比拳頭大,輪槍使棒似猴猻”的漫駡,花關索回敬了一句“尿泡空大無斤兩,秤它雖小壓千斤”。在《西遊記》(第三十一回)裡,孫悟空也在同樣的情況下說了這句話。

1967年,上海嘉定縣發掘一座古墓,據考證,這是明代成化年間,西安知府妻子的墓,從墓中發現了當時北京永順堂刻印的十六種說唱詞話,其中有一部以關索為主人公的《花關索傳》。始建于唐代的福建開元寺西塔的壁上;刻著一尊手握劍、腰掛葫蘆的南宋版孫悟空的浮雕,這與花關索的特點不謀而合,現在香港、臺灣信仰的齊天大聖與這浮雕一樣。專家強調,如果太拘泥於猴子這一形象的話,將會有掩蓋事物本質的危險。

孫悟空的原型是明朝的著名首輔夏言。《西遊記》的真正作者是明朝隆慶時期的首輔李春芳。曾經身為首輔的他,深知官場險惡及文字獄的兇險,為免本人、家人及他人受害,他特意假無後之人吳承恩之名傳印。

《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牛魔王、紅孩兒的原型,是明朝嘉靖時期的嘉靖、夏言、翟鸞、徐階、嚴嵩、嚴世藩等。夏言打死六耳獼猴,是暗指夏言是間接殺死曾銑的“兇手”,因為當初若不是他徇私枉法對嚴嵩、嚴世藩等小人網開一面,也不會有今日嚴嵩、嚴世藩等小人的栽贓陷害!作者也以此暗警後人:無論官、民,對於存在於官民中的小人,都要象徐階智除嚴嵩、嚴世藩等小人那樣給予斬草除根式的狠狠打擊,否則必遭報應;如來佛化五指為山把孫悟空壓住的五指,暗指封建禮教中的天、地、君、親、師,暗示象夏言、曾銑等人一樣的無數仁人志士,雖有經天緯地之才、戰天鬥地之勇,但在如大山一般的封建思想壓迫下無法施展的悲憤;孫悟空的被逐幾次,是暗示夏言被逐幾次。

《 西遊記 》裡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各路神仙降他不得,玉帝遂請如來佛祖將其制服,壓在五行山下。後經歷五百年,方被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救出。觀音菩薩在往中土尋找取經人的途中路過五行山,見到了被壓石猴的生活狀況:“口能言,身不能動”(第八回)。

令人拍案的是,在現實世界裡,竟然也發生過類似石猴被壓的事情。《西遊記》成書于 明朝 ,而這樁奇事也發生在明朝,主角是一個叫陳諤的朝廷命官。被活埋七日不死。

孫悟空歷史原型為胡人石磐陀:

唐朝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用圖畫記載玄奘取經的故事,西域壁畫上有了猴臉“孫行者”的形象。圖為敦煌壁畫中發現的現存最早的“唐僧取經圖”,這幅圖比吳承恩小說早三百多年,圖中雙手合十的“孫行者”面目猙獰,牙槽外露。

在敦煌壁畫中一共出現了六幅玄奘取經圖,均繪於西夏(唐朝時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政權)統治瓜州晚期,彼時畫中還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有說法稱,右側這名尖嘴猴腮的“胡人”很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名叫石磐陀,甘肅人。敦煌學學者段文傑研究此壁畫後,發表論文論證了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論文中介紹,唐貞觀三年(西元 629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與識途老馬助玄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越五峰(白虎關、紅柳園、大泉、星星峽)、入新疆。因當時佛教興盛,玄奘講法及與石磐陀西去取經的歷史被人們廣為流傳。後吳承恩依此寫成《西遊記》。

其他孫悟空原型的三種說法:

1、唐代高僧釋悟空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天寶十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貞元五年回到京師,在章敬寺修行。釋悟空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並且回來時在龜茲、於闐等地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在當時的西域地區影響很大,亦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事蹟和傳說。由此,多有學者認為,在 “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繫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後來《西遊記》故事裡的“孫悟空”藝術形象,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參見孟繁仁《西遊記故事與西夏人的童話》)。目前,此說還留有進一步研究和發現的空間。

3、道教的齊天大聖猴

最近,福建在一座山頂的小廟裡發現有一座齊天大聖的石雕像,還有一個通天大聖的牌位、一座齊天大聖姐姐的石像,因此有人認為孫悟空的老家就在福建。

這位齊天大聖的家族與美猴王有關係嗎?有。但與福建並無太大關係。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拜神,而且隨時可以造神,多了幾個猴精沒多大關係,但等級制度還是要遵守的,按照道教的制度,高等級的是神、是仙,普通的則稱聖,猴精之類的山精水怪當然只能稱為聖——大聖、小聖。到了元代,這些猴精就成了雜劇《西遊記》中所說的“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這麼一個家族,漸漸的也就有了偷仙桃、鬧天宮的事。

孫行者的猴子形象來源於胡人石磐陀,形象很可能在殘唐北宋在民間就出現了,在詩話裡化身白衣秀士猴行者,至元代大量高素質讀書人淪落市井,此時猴行者的猴子形象被確定成文。至於巫支祁、哈努曼等,則可能是西遊記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腦洞越開越大,出現的分支版本。

中國第一個摩頂受戒的僧侶是曹魏朱士行,也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僧人,事蹟是取回了大品般若經。猜猜他法名叫啥?叫八戒。另另外,朱士行是第一個取經僧人,卻不是第一個取經人。東漢明帝時曾遣使十二人至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佛像和兩個西域僧人。猜猜四十二章經是咋運回來的?白馬駝經。所以玄奘是取經人,悟空、八戒也是取經人,白龍馬是取經馬。

據說沙和尚原型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提到的有天晚上在流沙裡迷路了,半死不活的時候夢到了深沙神指路。西遊記作者一看,得,跟著一起走吧。據據說,豬八戒的原型是藏傳佛教裡的摩利支天,特色是騎在豬上,或者自己的臉就是豬臉。而西遊記裡說高老莊就在烏斯藏境內。

至於鬧天宮的故事,別忘了天宮不是只有猴子能鬧,南遊記裡華光天王學習猴王大鬧三界,比猴子動靜大多了,哪吒專業鬧海,這些套路都差不多,鬧只是鬧,不是反,都沒有明確的綱領,只是率性而為,最後不了了之,這很可能反應了中國文人的某種集體矛盾心態:即不滿自己在體制內混的不好的現狀,又不願意反對體制,君君臣臣的經是好的,只是被小人當道念壞了,所以我才混的不如意,只能來寫小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