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買手機不知從哪下手 看看今年智能手機的7大趨勢

2017年已過大半, 各家上半年的年度旗艦也發的差不多了。 但很多人看手機, 往往都存在片面性, 就比如只關注CPU, 只知道上半年有顆性能強勁的驍龍835。 其實這半年來, 智慧手機發生了很多變化, 比如全面屏、普及化的雙攝、越來越多的Underglass指紋識別方案的採用等等, 可以說我們能看到的各個方面智慧手機都有所進化。 同樣, 下半年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期待的新技術會大面積進入消費層級, 且聽筆者為大家一一道來。

千萬別瞎買 今年智能手機7大趨勢要看懂

機身變化不大 多為設計微調

HTC U11

金屬機身曾風靡一時, 似乎有一統機身材質的趨勢, 但在17年上半年這樣的局面被打破, 玻璃機身的占比逐漸上升, 代表機型有三星蓋樂世S8、HTC U11、小米6、榮耀9等等。 而且玻璃機身的形態不僅僅局限於平面, 越來越多的弧度不斷加入其中, 這讓玻璃機身的手感越來越好。

努比亞Z17的頂端天線設計

採用納米注塑信號溢出帶的金屬一體機身則融入了更多的造型, 但大多都為良好的握持感服務。 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信號溢出帶逐漸向著兩極發展, 越來越多的信號帶都在緊貼邊框, 比較突出的努比亞Z17, 它甚至把信號帶做到了機身中框中。

陶瓷機身的小米MIX

從目前的手機機身發展狀況來說, 出現新式材質的可能性不大, 碳酸聚酯用在高端機型的可能性較小, 陶瓷材質由於工藝難度大, 成本較高, 除了小米MIX 2有可能傳承第一代材質外, 其它機型使用的可能性較小。 也就是說, 在2017年下半年, 更多的手機廠商會選擇繼續控制設計硬朗元素和圓潤元素的配比, 當然像曝光的PRO 7這樣的在手機背面開扇“窗”也是一條新的思路。

螢幕變化不小 全面屏逐漸佔領市場

三星蓋樂世S8

手機超高的屏占比一直是業界共同的追求點之一, 而在過去的這半年, 大屏占比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幻想, 代表作就是三星蓋樂世S8, 屏占比高達84.2%, 同時配合兩側的雙曲面讓觀感更具未來感。

Essential Phone(圖片引自外媒)

當然高屏占的手機在以前就已經有了量產產品,比如小米MIX、聯想ZUK Edge,但並未帶起節奏。而今年則成了全面屏的爆發季,除了三星,LG的LG G6、前不久"安卓之父"安迪·魯賓設計的Essential Phone、以及最近關注度頗高的夏普AQUOS S2,都證明了全面屏在手機市場的地位逐漸上升。

傳說中的iPhone 8(圖片引自環球網)

從目前曝光的資訊來看,iPhone 8也將採用全面屏設計。而且iPhone 8有OLED版本,之前傳的蘋果有OLED的訂單也證明了這點。OLED擁有自發光特性,而且比LCD擁有可彎曲的特性,顯示素質上擁有更高的色域。並且OLED螢幕生產成本也有所降低,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OLED或將替代LCD成為主流螢幕。

指紋識別 Underglass或成流行元素

指紋識別作為當下最為便捷的身份認證功能之一,一直都擁有著極高的關注度,而它的變化也一直都很顯著。在WMC2017展會上匯頂科技展示的螢幕下光學指紋,以及前不久vivo在MWCS上展示的屏下超聲波指紋無疑都是指紋識別未來的發展方向。

MWC2017上匯頂的螢幕光學指紋

目前市面上的指紋識別基本都採用電容式的方案,因為電容式是目前應用在手機上的識別率最好、識別速度最快的方案。小米曾在小米5s上對Underglass的超聲波指紋方案進行嘗試,只不過效果不盡如人意。

指紋識別的位置和形態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17年上半年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主流機型基本都完成了位置由後往前、形態由可按壓變為不可按壓的的轉變。三星蓋樂世S8由於全視屏的採用,指紋識別位置不得不從原來的正面轉移到背面,這也說明了顯示區域下的Underglass指紋方案的迫切性。

說到Underglass指紋方案,目前已經有了被多次採用的方案。2014年9月,匯頂科技發佈了“IFS(Invisible Fingerprint Sensor)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技術”。相對于傳統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手機廠商無需在手機前面板或後殼上開通孔放置指紋感測器模組,而是將指紋感測器隱藏於TP面板之下,可支援玻璃面板也可支援藍寶石面板。

華為P10

但這種方案存在的短板就是電容式的指紋模組不能與手指直接接觸,智慧手機正面2.5D玻璃面板的厚度超過0.7mm,而根據電容式指紋識別的原理,如果在晶片上方存在的蓋板玻璃厚度超過0.3mm時,其識別精確度將大幅降低。匯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玻璃蓋板上開盲孔,讓指紋識別處的玻璃面板厚度保持在0.2-0.3mm,使信號可以有效的傳達。

ZUK Edge

所以我們看到的ZUK Edge,以及同樣採用IFS方案的華為P10、小米6在指紋識別處都有一個開槽。也就是說,這種指紋識別的開槽不僅僅是為了讓用戶方便指紋定位,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識別的成功率。就使用體驗來說,筆者使用過華為P10和小米6,在識別率和識別速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vivo螢幕下指紋識別展示

電容式的Underglass方案雖然對手濕難以識別的問題進行了演算法改進,但終究還是改變不了電容感測器本身的短板。而超聲波式的Under glass方案從理論上說可以對濕手指有高達99%的識別率,並且只會對人的真皮皮膚有反應,從根本上杜絕了人造指紋的問題。超聲波指紋識別可以產生高品質的指紋圖像,這就允許了感測器尺寸的縮小,並且無需犧牲認證的可靠性,從而使成本得以下降。所以一旦超聲波式Under glass方案成熟,電容式指紋識別將很快被替代。也就是說,前不久高通通過vivo展示的超聲波指紋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主流方案之一。

就目前iPhone 8的曝光資訊來看,取消實體指紋按鍵幾乎已經成了必然事件。據悉,蘋果公司計畫在OLED和MicroLED顯示幕幕的發光層內加入具備指紋識別功能的感測器,形成“交互圖元”,即在每一個傳統的RGB圖元點旁邊添加指紋識別圖元點,到那時就不再需要指紋識別晶片這個概念,因為顯示幕幕已經成了一塊大號的指紋識別晶片。目前說這些聽起來還有些玄,到底有沒有就得看2017年蘋果的秋季發佈會了。這種全螢幕的指紋識別方案無疑是未來指紋的終極方案之一。

虹膜識別和面部識別或將佔領市場

除了指紋識別外,最近比較火的生物識別技術無疑是虹膜識別和面部識別了。在包括指紋在內的所有生物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是當前應用最為精確的一種,因為不同於指紋,虹膜是不可被複製的,而且當一個人死亡後,瞳孔會自然放大,從而造成虹膜消失,所以只有活體才能用虹膜識別,而且由於虹膜是生物特徵,在照片或者視頻上的虹膜圖片是不能進行解鎖的。

虹膜識別就是通過對比虹膜圖像特徵之間的相似性來確定用戶的身份。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在演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演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所以虹膜識別具有很高的精准度。

國美GOME K1和三星蓋樂世S8虹膜識別介面

17年上半年虹膜識別的典型機型有三星蓋樂世S8和國美GOME K1,筆者曾進行過兩款機型的虹膜識別使用體驗的對比評測,在溫和環境下,兩款手機的虹膜識別速度都很快,在特定的距離下也有很高的識別率,即便帶著眼鏡也能實現優良的使用體驗。但要注意優良的使用體驗是有前提的:溫和環境和特定距離。在極暗和強光環境下使用體驗欠佳,使用距離不在特定範圍,也不能實現解鎖。

人臉識別(圖片引自為什麼)

相比於虹膜識別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雖然安全性不如前兩者,但勝在應用範圍更廣。因手部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如劃破手造成指紋無法識別。相比於虹膜識別來講,其使用時無需緊盯螢幕固定區域,更不需要對眼部距離進行調整,其方便性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人臉識別則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因此,人臉識別就排除了很多這樣的特殊情況。

有消息稱,iPhone 8或取消指紋識別,採用3D掃描技術替代指紋識別,並且蘋果研究iPhone面部識別功能已經有多年時間。一項專利檔描述了同時獲取用戶臉部 2D 圖像和 3D 深度資料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它使用了一個需要不同元件的複雜前置攝像頭系統,其中包括可見光圖像感測器、紅外感測器和 3D 捕捉系統。

這個系統會將最終結果與授權使用者的資料庫進行對比,如果兩組結果匹配,則可以解鎖 iPhone 等設備。由於3D 感測器會收集各種面部因素,包括用戶眼窩輪廓、下巴、鼻子、皮膚線條以及皮膚上的斑點等等,所以用在iPhone上的臉部識別功能不會輕易被照片糊弄。

關於拍照 雙攝大軍已經佔領高地

手機拍照能力一直是很多用戶的關注點,但由於機身結構空間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空間滿足同專業相機鏡頭般的光圈變換,而固定的光圈無法實現特定景深的轉換。想要獲得良好的背景虛化效果,這時候用於記錄景深的副攝像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縱觀現在市面上的主流機型,除了三星、HTC這些依靠強大技術底蘊能夠實現優秀單攝拍照效果的廠商外,雙攝方案已經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普及。

華為P10的徠卡雙攝

雙攝像頭方案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副攝像頭搭配的方案,這種方案採用一個專門的景深鏡頭採集景深,是最早用在手機上的雙攝方案,不過由於功能的局限性,目前新機很少有採用這種方案。比較主流的雙攝方案一種是以華為代表的彩色+黑白雙攝方案,另外一種是以iPhone 7 Plus代表的廣角+長焦雙攝像頭方案。

黑白與彩色圖像合成一張品質更高的圖像(圖源:雷鋒網)

華為P10搭載了1200萬圖元彩色攝像頭和2000萬圖元黑白攝像頭。這種方案的好處就是不僅可以獲得更高的圖像清晰度,還可以實現雙攝變焦。當進行拍攝工作時,彩色和黑白攝像頭會同時拍攝出圖像。由於黑白攝像頭取消了分色濾鏡,所以會比彩色攝像頭擁有更高的進光量,圖像細節就會更加清晰。兩張圖像通過軟體進行融合,就能得到一張比普通彩色攝像頭更加清晰的照片。這種清晰度的增強效果在夜景拍攝時作用尤為明顯。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案的雙攝無損變焦並不是真正的變焦,而是是在高圖元黑白攝像頭的基礎上實現的。就拿華為P10來說,在拍攝一張變焦照片時,2000萬的黑白攝像頭負責拍攝出一張高清的黑白圖像,然後從這張圖像上截取出1200萬彩色攝像頭拍攝出的圖像範圍,通過軟體與彩色圖像進行融合,從而獲得一張品質較高的變焦圖像。這也是在最高解析度下無法進行無損變焦的原因。

iPhone 7 Plus的2倍無損變焦

iPhone 7 Plus 採用不同焦段的攝像頭更像是採用了兩個獨立的攝像頭,在不同場景下,手機會選擇適用的攝像頭進行主要拍攝。兩顆攝像頭中一顆是手機常見的28mm焦段,另一顆是56mm焦段,其中56mm非常接近50mm人像黃金焦段,而“人像模式”下也是強制56mm鏡頭成像,另一顆負責輔助識別主體和背景。光學變焦在嚴格意義上是通過改變相機鏡頭的光學結構,來實現取景範圍的拉近拉遠。當然iPhone 7 Plus上用的都是定焦鏡頭,因為採用“廣角+長焦”的雙攝方案,所以通過切換28mm廣角和56mm長焦攝像頭恰好實現了2倍無損變焦。17年上半年發佈的小米6、一加5等都是採用了這種雙攝方案。

雙攝的優勢在於能夠進行大光圈的景深模擬效果,但其弊端也顯示在了這個方面。雙攝光圈類比是要靠軟體演算法實現,而不是物理鏡頭製造出來的虛化效果,由於演算法的不準確行,畫面較為複雜時,就會出現“摳圖”失敗的情況。不得不說,小米在這方面的宣傳還是很誠實的,人物頭髮間隙露出來的草地就出現了虛化失敗的情況。這方面正是雙攝在未來需要改進的。

vivo X9s的前置柔光雙攝

雙攝的景深效果有很多時候都是為了人像服務,而以自拍進行人像拍攝的使用場景更加頻繁,為了讓雙攝用於自拍,這時候就出現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像金立S10、vivo X9s這種前置採用雙攝的方案,這種強調前置的往往也會配個前置補光燈以獲得暗光自拍補光;另一種就是之前曝光的魅族PRO 7採用的後置螢幕方案。這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前置雙攝自拍更加方便,但攝像頭比較佔用手機的內部空間;後置小螢幕的可以直接用後置雙攝自拍,但由於畫面較小,看清畫面細節相對困難。

關於音樂 沒有耳機孔後藍牙或是最佳替代

由於手機的便攜性以及還算不錯的音質表現,不少用戶都拿手機來做音訊前端,而且也有不少廠商願意發展這個功能,並為其產品搭載獨立的解碼運放,雖然音質和專業的HiFi播放機有一定的差距,但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滿足需求戳戳有餘。2017年上半年也有幾款在音訊方面進行開發的手機,比如搭載AKM HiFi晶片並配備HUAWEI histen音效的榮耀9,採用ES9318 DAC+耳放二合一音訊晶片的vivo X9s Plus。

取消3.5mm介面後需要轉接線才能使用傳統耳機

但通用的3.5mm耳機介面和機身厚度卻是冤家路窄。加入強化結構的3.5mm介面在厚度上會比資料介面稍厚,所以取消掉3.5mm耳機介面後允許機身做得更薄。而且減少一項內容就可以對空間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取消掉耳機介面後,手機背部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放置更大容量的電池,或者也可以將機身進一步做薄,而且機身的密閉性也會更好。2017年上半年,取消耳機孔的機型也有不少,比如小米6、努比亞Z17等等。

但取消3.5mm耳機介面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就拿iPhone 7來說,Lightning資料介面只能輸出數位信號,解碼和運放就要集成到耳機端。雖然可採用比手機高端的音訊電路無信號干擾,進一步降低底噪,但耳機的功耗較為嚴重,而且高集成度的解碼和運放在一定程度上有損音質輸出,線路設計不合理也會產生一定的底噪。而安卓手機的Type-C介面既能輸出數位信號,又能輸出類比信號,這時候在信號類型未知時,耳機的適配又成了問題。

索尼MDR-XB950BT藍牙耳機

未來統一介面傳輸音訊信號類型的可能性比較低,這時候比較通用的辦法就是採用藍牙無線耳機。一加5在發佈時宣稱支援aptX & aptX HD 高清音樂傳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主要的藍牙音訊編碼音質水準從低到高依次為SBC、AAC、aptX、LDAC。aptX是較為高清的一檔藍牙音訊編碼,aptX-HD可以做到接近無損音質,LDAC是索尼力推的藍牙音訊編碼,能夠做到Hi-Res無損音訊廣播,音質是最好的,但是目前除了索尼自己的設備,支援這種編碼的不多,但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於AR 或是下半年的爆點功能

增強現實技術AR也逐漸進入了手機領域,比如相信經常使用百度地圖的用戶已經發現,AR實景導航已經加入地圖中,開啟後透過後置攝像頭可以在即時場景中指出路線,對於廣大路癡來說,可以說是拯救級別的必備工具。當然比較知名的還有之前風靡一時的《Pokemon Go》遊戲以及春節期間AR找紅包活動。但這些其實只是AR最表面的東西,AR的應用遠遠不止這些。

百度地圖AR導航(圖片引自搜狐)

17年關於手機AR的典型機型就是前不久剛剛在臺灣上市的華碩Zenfone AR,其所屬陣營是穀歌的Project Tango。在WWDC 2017大會上,新的陣營誕生:蘋果宣佈在iOS 11中帶來了全新的增強現實組件ARKit,此舉被稱為蘋果邁進AR領域最堅實的一步。

ZenFone AR

ZenFone AR是繼聯想的Phab 2 Pro之後的第二款Tango手機,也是第一款同時支持VR和AR的智慧手機。華碩為了在Zenfone AR實現Tango技術,為其專門設計了三鏡頭系統,包含了能夠追蹤使用者的動態追蹤鏡頭、測量自身周圍環境的深度感應鏡頭,最後再加上撲捉現實環境的2300萬圖元主攝像頭。能夠精准的記錄、繪製三維空間資訊,讓虛擬和現實完美結合。

穀歌Tango運行條件(圖片引自介面)

而目前的蘋果ARKit則可以通過單攝像頭實現的。ARKit使用一種稱為“視覺慣性測距”(visual-inertial odometry)的技術,將來自iOS設備如iPhone/iPad的運動感測器的資料與設備相機可見的場景相結合,ARKit得以識別場景圖像中的特徵,並在使用者移動裝置時,追蹤相機裡這些特徵在位置的變化。這種技術不在空間中創建3D模型,而是將物件“釘”在某一個點上,在現實中改變其比例與視角。

所以兩種方案的優劣也顯而易見,穀歌Project Tango能夠獲取更加全面的環境資訊,但缺點在於需要較為複雜的硬體支援;蘋果ARKit單攝像頭附加運動感測器就可以實現,但無法實現深度感知,所以無法用於複雜的場景和功能。但在iPhone 8上採用的雙鏡頭應該可以彌補景深測量缺失的功能。

AR家居選購(引自矽谷密探)

所以說,在2017年下半年的蘋果新品發佈會上,還是有很多技術值得我們期待的。一旦ARKit在iPhone 8上得以應用,相信相關生態也會被迅速催生,這對現下關注度不高的穀歌Project Tango也將起到一定的發展推動作用。

寫在最後

當然,筆者在以上提到的都是2017年比較顯眼的應用技術,還有一些看起來並不是很顯眼的技術應用也對今年手機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Android 7.0的採用讓配置入門的機器都擁有了相當不錯的流暢度表現,再比如獨立DSP及相關演算法的更新讓vivo X9s Plus擁有十分出色的複雜光線控制能力等等。

2017年的下半年,同樣有很多值得我們期待,比如全面屏、螢幕下指紋識別、安全性更高的面部識別、手機AR技術的逐漸普及等等,這些以前看起來只能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技術逐漸進入了消費層級,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就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Essential Phone(圖片引自外媒)

當然高屏占的手機在以前就已經有了量產產品,比如小米MIX、聯想ZUK Edge,但並未帶起節奏。而今年則成了全面屏的爆發季,除了三星,LG的LG G6、前不久"安卓之父"安迪·魯賓設計的Essential Phone、以及最近關注度頗高的夏普AQUOS S2,都證明了全面屏在手機市場的地位逐漸上升。

傳說中的iPhone 8(圖片引自環球網)

從目前曝光的資訊來看,iPhone 8也將採用全面屏設計。而且iPhone 8有OLED版本,之前傳的蘋果有OLED的訂單也證明了這點。OLED擁有自發光特性,而且比LCD擁有可彎曲的特性,顯示素質上擁有更高的色域。並且OLED螢幕生產成本也有所降低,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OLED或將替代LCD成為主流螢幕。

指紋識別 Underglass或成流行元素

指紋識別作為當下最為便捷的身份認證功能之一,一直都擁有著極高的關注度,而它的變化也一直都很顯著。在WMC2017展會上匯頂科技展示的螢幕下光學指紋,以及前不久vivo在MWCS上展示的屏下超聲波指紋無疑都是指紋識別未來的發展方向。

MWC2017上匯頂的螢幕光學指紋

目前市面上的指紋識別基本都採用電容式的方案,因為電容式是目前應用在手機上的識別率最好、識別速度最快的方案。小米曾在小米5s上對Underglass的超聲波指紋方案進行嘗試,只不過效果不盡如人意。

指紋識別的位置和形態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17年上半年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主流機型基本都完成了位置由後往前、形態由可按壓變為不可按壓的的轉變。三星蓋樂世S8由於全視屏的採用,指紋識別位置不得不從原來的正面轉移到背面,這也說明了顯示區域下的Underglass指紋方案的迫切性。

說到Underglass指紋方案,目前已經有了被多次採用的方案。2014年9月,匯頂科技發佈了“IFS(Invisible Fingerprint Sensor)指紋識別與觸控一體化技術”。相對于傳統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手機廠商無需在手機前面板或後殼上開通孔放置指紋感測器模組,而是將指紋感測器隱藏於TP面板之下,可支援玻璃面板也可支援藍寶石面板。

華為P10

但這種方案存在的短板就是電容式的指紋模組不能與手指直接接觸,智慧手機正面2.5D玻璃面板的厚度超過0.7mm,而根據電容式指紋識別的原理,如果在晶片上方存在的蓋板玻璃厚度超過0.3mm時,其識別精確度將大幅降低。匯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玻璃蓋板上開盲孔,讓指紋識別處的玻璃面板厚度保持在0.2-0.3mm,使信號可以有效的傳達。

ZUK Edge

所以我們看到的ZUK Edge,以及同樣採用IFS方案的華為P10、小米6在指紋識別處都有一個開槽。也就是說,這種指紋識別的開槽不僅僅是為了讓用戶方便指紋定位,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識別的成功率。就使用體驗來說,筆者使用過華為P10和小米6,在識別率和識別速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vivo螢幕下指紋識別展示

電容式的Underglass方案雖然對手濕難以識別的問題進行了演算法改進,但終究還是改變不了電容感測器本身的短板。而超聲波式的Under glass方案從理論上說可以對濕手指有高達99%的識別率,並且只會對人的真皮皮膚有反應,從根本上杜絕了人造指紋的問題。超聲波指紋識別可以產生高品質的指紋圖像,這就允許了感測器尺寸的縮小,並且無需犧牲認證的可靠性,從而使成本得以下降。所以一旦超聲波式Under glass方案成熟,電容式指紋識別將很快被替代。也就是說,前不久高通通過vivo展示的超聲波指紋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主流方案之一。

就目前iPhone 8的曝光資訊來看,取消實體指紋按鍵幾乎已經成了必然事件。據悉,蘋果公司計畫在OLED和MicroLED顯示幕幕的發光層內加入具備指紋識別功能的感測器,形成“交互圖元”,即在每一個傳統的RGB圖元點旁邊添加指紋識別圖元點,到那時就不再需要指紋識別晶片這個概念,因為顯示幕幕已經成了一塊大號的指紋識別晶片。目前說這些聽起來還有些玄,到底有沒有就得看2017年蘋果的秋季發佈會了。這種全螢幕的指紋識別方案無疑是未來指紋的終極方案之一。

虹膜識別和面部識別或將佔領市場

除了指紋識別外,最近比較火的生物識別技術無疑是虹膜識別和面部識別了。在包括指紋在內的所有生物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是當前應用最為精確的一種,因為不同於指紋,虹膜是不可被複製的,而且當一個人死亡後,瞳孔會自然放大,從而造成虹膜消失,所以只有活體才能用虹膜識別,而且由於虹膜是生物特徵,在照片或者視頻上的虹膜圖片是不能進行解鎖的。

虹膜識別就是通過對比虹膜圖像特徵之間的相似性來確定用戶的身份。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在演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演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所以虹膜識別具有很高的精准度。

國美GOME K1和三星蓋樂世S8虹膜識別介面

17年上半年虹膜識別的典型機型有三星蓋樂世S8和國美GOME K1,筆者曾進行過兩款機型的虹膜識別使用體驗的對比評測,在溫和環境下,兩款手機的虹膜識別速度都很快,在特定的距離下也有很高的識別率,即便帶著眼鏡也能實現優良的使用體驗。但要注意優良的使用體驗是有前提的:溫和環境和特定距離。在極暗和強光環境下使用體驗欠佳,使用距離不在特定範圍,也不能實現解鎖。

人臉識別(圖片引自為什麼)

相比於虹膜識別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雖然安全性不如前兩者,但勝在應用範圍更廣。因手部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如劃破手造成指紋無法識別。相比於虹膜識別來講,其使用時無需緊盯螢幕固定區域,更不需要對眼部距離進行調整,其方便性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人臉識別則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因此,人臉識別就排除了很多這樣的特殊情況。

有消息稱,iPhone 8或取消指紋識別,採用3D掃描技術替代指紋識別,並且蘋果研究iPhone面部識別功能已經有多年時間。一項專利檔描述了同時獲取用戶臉部 2D 圖像和 3D 深度資料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它使用了一個需要不同元件的複雜前置攝像頭系統,其中包括可見光圖像感測器、紅外感測器和 3D 捕捉系統。

這個系統會將最終結果與授權使用者的資料庫進行對比,如果兩組結果匹配,則可以解鎖 iPhone 等設備。由於3D 感測器會收集各種面部因素,包括用戶眼窩輪廓、下巴、鼻子、皮膚線條以及皮膚上的斑點等等,所以用在iPhone上的臉部識別功能不會輕易被照片糊弄。

關於拍照 雙攝大軍已經佔領高地

手機拍照能力一直是很多用戶的關注點,但由於機身結構空間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空間滿足同專業相機鏡頭般的光圈變換,而固定的光圈無法實現特定景深的轉換。想要獲得良好的背景虛化效果,這時候用於記錄景深的副攝像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縱觀現在市面上的主流機型,除了三星、HTC這些依靠強大技術底蘊能夠實現優秀單攝拍照效果的廠商外,雙攝方案已經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普及。

華為P10的徠卡雙攝

雙攝像頭方案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主副攝像頭搭配的方案,這種方案採用一個專門的景深鏡頭採集景深,是最早用在手機上的雙攝方案,不過由於功能的局限性,目前新機很少有採用這種方案。比較主流的雙攝方案一種是以華為代表的彩色+黑白雙攝方案,另外一種是以iPhone 7 Plus代表的廣角+長焦雙攝像頭方案。

黑白與彩色圖像合成一張品質更高的圖像(圖源:雷鋒網)

華為P10搭載了1200萬圖元彩色攝像頭和2000萬圖元黑白攝像頭。這種方案的好處就是不僅可以獲得更高的圖像清晰度,還可以實現雙攝變焦。當進行拍攝工作時,彩色和黑白攝像頭會同時拍攝出圖像。由於黑白攝像頭取消了分色濾鏡,所以會比彩色攝像頭擁有更高的進光量,圖像細節就會更加清晰。兩張圖像通過軟體進行融合,就能得到一張比普通彩色攝像頭更加清晰的照片。這種清晰度的增強效果在夜景拍攝時作用尤為明顯。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案的雙攝無損變焦並不是真正的變焦,而是是在高圖元黑白攝像頭的基礎上實現的。就拿華為P10來說,在拍攝一張變焦照片時,2000萬的黑白攝像頭負責拍攝出一張高清的黑白圖像,然後從這張圖像上截取出1200萬彩色攝像頭拍攝出的圖像範圍,通過軟體與彩色圖像進行融合,從而獲得一張品質較高的變焦圖像。這也是在最高解析度下無法進行無損變焦的原因。

iPhone 7 Plus的2倍無損變焦

iPhone 7 Plus 採用不同焦段的攝像頭更像是採用了兩個獨立的攝像頭,在不同場景下,手機會選擇適用的攝像頭進行主要拍攝。兩顆攝像頭中一顆是手機常見的28mm焦段,另一顆是56mm焦段,其中56mm非常接近50mm人像黃金焦段,而“人像模式”下也是強制56mm鏡頭成像,另一顆負責輔助識別主體和背景。光學變焦在嚴格意義上是通過改變相機鏡頭的光學結構,來實現取景範圍的拉近拉遠。當然iPhone 7 Plus上用的都是定焦鏡頭,因為採用“廣角+長焦”的雙攝方案,所以通過切換28mm廣角和56mm長焦攝像頭恰好實現了2倍無損變焦。17年上半年發佈的小米6、一加5等都是採用了這種雙攝方案。

雙攝的優勢在於能夠進行大光圈的景深模擬效果,但其弊端也顯示在了這個方面。雙攝光圈類比是要靠軟體演算法實現,而不是物理鏡頭製造出來的虛化效果,由於演算法的不準確行,畫面較為複雜時,就會出現“摳圖”失敗的情況。不得不說,小米在這方面的宣傳還是很誠實的,人物頭髮間隙露出來的草地就出現了虛化失敗的情況。這方面正是雙攝在未來需要改進的。

vivo X9s的前置柔光雙攝

雙攝的景深效果有很多時候都是為了人像服務,而以自拍進行人像拍攝的使用場景更加頻繁,為了讓雙攝用於自拍,這時候就出現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像金立S10、vivo X9s這種前置採用雙攝的方案,這種強調前置的往往也會配個前置補光燈以獲得暗光自拍補光;另一種就是之前曝光的魅族PRO 7採用的後置螢幕方案。這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前置雙攝自拍更加方便,但攝像頭比較佔用手機的內部空間;後置小螢幕的可以直接用後置雙攝自拍,但由於畫面較小,看清畫面細節相對困難。

關於音樂 沒有耳機孔後藍牙或是最佳替代

由於手機的便攜性以及還算不錯的音質表現,不少用戶都拿手機來做音訊前端,而且也有不少廠商願意發展這個功能,並為其產品搭載獨立的解碼運放,雖然音質和專業的HiFi播放機有一定的差距,但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滿足需求戳戳有餘。2017年上半年也有幾款在音訊方面進行開發的手機,比如搭載AKM HiFi晶片並配備HUAWEI histen音效的榮耀9,採用ES9318 DAC+耳放二合一音訊晶片的vivo X9s Plus。

取消3.5mm介面後需要轉接線才能使用傳統耳機

但通用的3.5mm耳機介面和機身厚度卻是冤家路窄。加入強化結構的3.5mm介面在厚度上會比資料介面稍厚,所以取消掉3.5mm耳機介面後允許機身做得更薄。而且減少一項內容就可以對空間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取消掉耳機介面後,手機背部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放置更大容量的電池,或者也可以將機身進一步做薄,而且機身的密閉性也會更好。2017年上半年,取消耳機孔的機型也有不少,比如小米6、努比亞Z17等等。

但取消3.5mm耳機介面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就拿iPhone 7來說,Lightning資料介面只能輸出數位信號,解碼和運放就要集成到耳機端。雖然可採用比手機高端的音訊電路無信號干擾,進一步降低底噪,但耳機的功耗較為嚴重,而且高集成度的解碼和運放在一定程度上有損音質輸出,線路設計不合理也會產生一定的底噪。而安卓手機的Type-C介面既能輸出數位信號,又能輸出類比信號,這時候在信號類型未知時,耳機的適配又成了問題。

索尼MDR-XB950BT藍牙耳機

未來統一介面傳輸音訊信號類型的可能性比較低,這時候比較通用的辦法就是採用藍牙無線耳機。一加5在發佈時宣稱支援aptX & aptX HD 高清音樂傳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主要的藍牙音訊編碼音質水準從低到高依次為SBC、AAC、aptX、LDAC。aptX是較為高清的一檔藍牙音訊編碼,aptX-HD可以做到接近無損音質,LDAC是索尼力推的藍牙音訊編碼,能夠做到Hi-Res無損音訊廣播,音質是最好的,但是目前除了索尼自己的設備,支援這種編碼的不多,但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於AR 或是下半年的爆點功能

增強現實技術AR也逐漸進入了手機領域,比如相信經常使用百度地圖的用戶已經發現,AR實景導航已經加入地圖中,開啟後透過後置攝像頭可以在即時場景中指出路線,對於廣大路癡來說,可以說是拯救級別的必備工具。當然比較知名的還有之前風靡一時的《Pokemon Go》遊戲以及春節期間AR找紅包活動。但這些其實只是AR最表面的東西,AR的應用遠遠不止這些。

百度地圖AR導航(圖片引自搜狐)

17年關於手機AR的典型機型就是前不久剛剛在臺灣上市的華碩Zenfone AR,其所屬陣營是穀歌的Project Tango。在WWDC 2017大會上,新的陣營誕生:蘋果宣佈在iOS 11中帶來了全新的增強現實組件ARKit,此舉被稱為蘋果邁進AR領域最堅實的一步。

ZenFone AR

ZenFone AR是繼聯想的Phab 2 Pro之後的第二款Tango手機,也是第一款同時支持VR和AR的智慧手機。華碩為了在Zenfone AR實現Tango技術,為其專門設計了三鏡頭系統,包含了能夠追蹤使用者的動態追蹤鏡頭、測量自身周圍環境的深度感應鏡頭,最後再加上撲捉現實環境的2300萬圖元主攝像頭。能夠精准的記錄、繪製三維空間資訊,讓虛擬和現實完美結合。

穀歌Tango運行條件(圖片引自介面)

而目前的蘋果ARKit則可以通過單攝像頭實現的。ARKit使用一種稱為“視覺慣性測距”(visual-inertial odometry)的技術,將來自iOS設備如iPhone/iPad的運動感測器的資料與設備相機可見的場景相結合,ARKit得以識別場景圖像中的特徵,並在使用者移動裝置時,追蹤相機裡這些特徵在位置的變化。這種技術不在空間中創建3D模型,而是將物件“釘”在某一個點上,在現實中改變其比例與視角。

所以兩種方案的優劣也顯而易見,穀歌Project Tango能夠獲取更加全面的環境資訊,但缺點在於需要較為複雜的硬體支援;蘋果ARKit單攝像頭附加運動感測器就可以實現,但無法實現深度感知,所以無法用於複雜的場景和功能。但在iPhone 8上採用的雙鏡頭應該可以彌補景深測量缺失的功能。

AR家居選購(引自矽谷密探)

所以說,在2017年下半年的蘋果新品發佈會上,還是有很多技術值得我們期待的。一旦ARKit在iPhone 8上得以應用,相信相關生態也會被迅速催生,這對現下關注度不高的穀歌Project Tango也將起到一定的發展推動作用。

寫在最後

當然,筆者在以上提到的都是2017年比較顯眼的應用技術,還有一些看起來並不是很顯眼的技術應用也對今年手機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Android 7.0的採用讓配置入門的機器都擁有了相當不錯的流暢度表現,再比如獨立DSP及相關演算法的更新讓vivo X9s Plus擁有十分出色的複雜光線控制能力等等。

2017年的下半年,同樣有很多值得我們期待,比如全面屏、螢幕下指紋識別、安全性更高的面部識別、手機AR技術的逐漸普及等等,這些以前看起來只能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技術逐漸進入了消費層級,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就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