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些成語連古人都被騙了:“學而優則仕”並不是學習好了就當官

語言是活的語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特色, 就像現在, 許多新鮮的網路語言對傳統的表達方式就產生了巨大衝擊力。 現在還有著較強生命力的古漢語詞彙, 也是經歷過許多變異的。 就如本文所例舉的幾則, 其實早在多年前的古人們就已曲解了它們的本義。

1/“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

曾經有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 讀書無用論深得人心, 比如交白卷的大學生之類。 與之相對應的, 就是狠批了“學而優則仕”一通。 其實, 這句話老早就被人曲解了。

“學而優則仕”語出《論語》:子夏曰:“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

“優”字時常被認為是“優秀”的意思, 那麼, “學而優則仕”的意思就是: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就可以被選拔去當官。

實際上, “優”的本義是“有餘力”(優, 從亻從憂。 有餘力也)。 “優”字理解正確了,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就好理解了:“把官做好了, 有餘力就去學習;把學習搞好了,

有餘力也可以去做官。 ”

2/“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

我們痛恨萬惡的封建社會, 就是因為它的為人的不平等, 比如, 在法律上就是人分三六九等的, 而“刑不上大夫”就是最好的例證:刑罰不能加諸大夫身上, 大夫不應該被大刑伺候, 換句話說,

就是“大夫”享有法外特權, 不應該接受刑罰的懲處。

其實, 這樣的理解是望文生義式的, “刑不上大夫”語出《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這樣的表述非常容易引人曲解, 不僅普通人難以理解, 就連孔子的學生冉有也犯迷糊。 看看《孔子家語》中的這段師生對話, 你就會明白孔老師所想要表達的真實用意。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制法, 使刑不上于大夫, 禮不下於庶人, 然則大夫犯罪, 不可以加刑, 庶人之行事, 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曰:“不然, 凡治君子以禮禦其心, 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 故古之大夫, 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 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 則曰簠簋不飭;飭整齊也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 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 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 不謂之罔上不忠, 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 不謂之罷軟不勝任, 則曰下官不職;言其下官不稱移其職不斥其身也有坐幹國之紀者, 不謂之幹國之紀, 則曰行事不請。 言不請而擅行此五者, 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 而猶不忍斥,

然正以呼之也, 既而為之諱, 所以愧恥之, 是故大夫之罪, 其在五刑之域者, 聞而譴發, 譴譴讓也發始髮露則白冠厘纓, 盤水加劍, 造乎闕而自請罪, 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 其有大罪者, 聞命則北面再拜, 跪而自裁, 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 曰:‘子大夫自取之耳, 吾遇子有禮矣, 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 教使然也。 ’所謂禮不下庶人者, 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 故不責之以備禮也。 ”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 求未之聞, 退而記之。 ”

看看,孔老師說得多明白:這是古時“大夫”們立身處世的一個底線,為人得處處謹慎,不可觸犯刑法,如果真的沒把據好自己,有受到制裁了,寧可尊嚴死,而不忍辱生——這就相當現在的“畏罪自殺”吧?

通俗點來說,“刑不上大夫”的“上”是“優待”的意思,“禮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士大夫不會在量刑上受到優待,老百姓也不會被排斥在禮儀之外。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孔子的話,語出《論語·泰伯篇》。以前,我們總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能說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種話的人怎麼會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呢?其實,孔子對愚民那一套是不贊成,甚至反感的,要不他也不會開辦私學,啟迪民智了。

這句話之所以被人誤讀,這與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有關,因為通篇文章都沒標點,所以,古代的學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學會斷句(古稱“句讀”),如“習其句讀。”“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

同一個句子,由於斷句不同其含義也會不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如果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意思就完全變了。這樣的斷句,理解它的關鍵字是“可”字,“可”是“可以”、“行”,引申為“奉公守法”。

如此,該句話的意思即為:“如果老百姓的作為符合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就隨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作為不符合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就要告訴他,引導他。”

或曰:“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

看看,孔老師說得多明白:這是古時“大夫”們立身處世的一個底線,為人得處處謹慎,不可觸犯刑法,如果真的沒把據好自己,有受到制裁了,寧可尊嚴死,而不忍辱生——這就相當現在的“畏罪自殺”吧?

通俗點來說,“刑不上大夫”的“上”是“優待”的意思,“禮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士大夫不會在量刑上受到優待,老百姓也不會被排斥在禮儀之外。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孔子的話,語出《論語·泰伯篇》。以前,我們總是以批判的眼光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能說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種話的人怎麼會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呢?其實,孔子對愚民那一套是不贊成,甚至反感的,要不他也不會開辦私學,啟迪民智了。

這句話之所以被人誤讀,這與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有關,因為通篇文章都沒標點,所以,古代的學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學會斷句(古稱“句讀”),如“習其句讀。”“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

同一個句子,由於斷句不同其含義也會不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如果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意思就完全變了。這樣的斷句,理解它的關鍵字是“可”字,“可”是“可以”、“行”,引申為“奉公守法”。

如此,該句話的意思即為:“如果老百姓的作為符合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就隨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作為不符合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就要告訴他,引導他。”

或曰:“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