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嫁妝畫”和“壓箱底”

“嫁妝畫”和“壓箱底”

文/張秀陽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西元79), 依議郎楊終奏議, 仿西漢石渠閣會議的辦法, 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陽白虎觀,

討論五經異同,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 當年冬十一月壬戌, 章帝邀集名儒、諸王集于白虎觀, 由五官中郎將魏應代表皇帝發問, 其後各家儒生加以討論, 形成共識後由侍中淳於恭加以回答, 此後章帝再親自決定對此答案是否滿意。 會議連續舉行了一個多月, 會後, 班固奉旨對會議內容加以總結, 寫成《白虎通義》四卷。 書中除明確規定貴族子弟在“辟雍”學宮必須學習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駕馬車等課程外, 還要接受性教育。 中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性教育即從此始。

那麼,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 民間的普通民眾有沒有過性教育的歷史呢?答案是當然有。 由於性教育是一種避不開, 又不能大張旗鼓進行的特殊教育,

所以古人想出了不少“照貓畫虎”的速成辦法。 中國古代民間的性教育的特色是:多用“形象化教具”, 通過“暗示引導”的方式進行性的教育和引導。 其中, 最為著名的就是“嫁妝畫”和“壓箱底”。

“嫁妝畫”最早見於先秦墓葬中, 漢磚也有大量表現,

其實物的製作, 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嫁妝畫”通常是一卷8張12張春宮畫。 古代時候, 女兒出嫁前, 父母都得買上一兩卷, 作為嫁妝。 隨女兒帶到夫家去, 到了新婚之夜, 新婚夫婦把“嫁妝畫”鋪在床上, “照貓畫虎”地做。

因為社會大量需要, 所以多用木版印製, 鄉土味、民間色彩很濃。

關於“嫁妝畫”的記載, 最早見於漢代, 其實物在民國初年還有不少發現, 可見此物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期。 東漢文學家張衡(西元78~139年)曾寫過《同聲歌》, 以女性第一人稱描寫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 後世對此詩評價很高, 認為它“麗而不淫”, “寄興高遠”。

《同聲歌》題目是據《周易》“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的成語取義,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應, 自然結合。 此詩寫新婚夫婦的喜悅,

以新婦的口吻, 自述盡婦道, 供婦職, 希望能與丈夫永久恩愛, 求得白首不忘的幸福。 這是一首合樂可歌的文人樂府, 借寫新婚夫婦的相得心情, 可能有所托喻和寄寓。

邂逅承際會, 得充君後房。

情好新交接, 恐懍若探湯。

不才勉自竭, 賤妾職所當。

綢繆主中饋, 奉禮助蒸嘗。

思為莞蒻席, 在下蔽匡床;

願為羅衾幬, 在上衛風霜。

灑掃清枕席, 鞮芬以狄香。

重戶納金扃, 高下華燈光。

衣解金粉禦, 列圖陳枕張。

素女為我師, 儀態盈萬方。

眾夫所稀見, 天老教軒皇。

樂莫斯夜樂, 沒齒焉可忘。

據近人孫文青《張衡年譜》,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 張衡二十三歲, 開始為南陽太守主簿。 張衡和南陽太守鮑德相處很好。 他為太守做文書工作。

除本職工作之外, 時間還是不少的, 他有可能在此期間進行文學創作, 寫了一篇與《定情賦》有關的《同聲歌》。

全詩二十四句,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為前六句, 是敘述女主人公做了“君”的妻(或妾), 戰戰兢兢, 盡力勉力侍候;第二層是從“綢繆主中饋”到“鞮芬以狄香”的八句, 具體敘述了女主人公作為妻子(或妾)如何克盡婦道;第三層是最後十句,重點描寫美好的夜晚。

江曉原在《年年歲歲一床書:紅塵中的科學文化閱讀》中認為《同聲歌》是以女性第一人稱口吻,描述一個男子的妾在洞房花燭之夜的經歷和感受:她和該男子的故事始於一次邂逅,她被收納以充後房(成為眾多姬妾中的一員)。初次性生活使她感到非常害怕(恐懍若探湯),但她還是決定盡力扮演好她的性角色,她願意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獲得正式地位(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接著是女子在洞房中的所見和經歷。重重門戶次第關閉之後,就進入了她和那男子的二人世界。寬衣解帶之際,她在枕旁看到了一系列的圖,圖中的內容是:“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稀見,天老教軒皇。”之後二人歡好交接的過程被詩人省略了,但寫出了結果:“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洞房花燭之夜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樂,以至於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個夜晚。

張衡出生於西元78年,他出生第二年,白虎觀會議召開,性教育上升到國家教育層面。但從《同聲歌》中可以知道,民間的性教育開始得更早,更普遍。至少從明代開始,王士禛等人就斷定那些圖是“列秘戲圖也”,也就是春宮圖。張衡的另一篇作品《七辯》中亦有“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的描寫。

那麼,張衡《同聲歌》裡的“列圖”,當為文獻中最早的“嫁妝畫”的記載了。

除了“嫁妝畫”以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性教育工具是“壓箱底”。它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為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中國古代“壓箱底”的除了瓷器外,還有不少特殊的貨幣,上面刻有性交圖案或者相關文字。這些貨幣有的可以普遍流通,有的僅作為紀念品。女兒新婚時,母親將此種嫁妝幣放在陪嫁的箱底,亦為民間性教育的實物。

此類嫁妝幣又叫春錢或避火錢和秘戲錢。也是古代嫁妝“壓箱底”的一種,主要是作為青年男女之間示愛、互贈的特定禮物。由於春(春宮)的特有生命力,而使春錢演變成為具有辟邪、護身、保平安及性啟蒙、激發情趣的多功能特殊物品,而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喜愛。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頗有權威的工具書《中國花錢》,解釋秘戲錢:“可能是舊時長者授于新婚子媳作為傳授房事以求子孫綿延之用”;在1998年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花錢目錄》中,將秘戲錢解釋為:“秘戲錢,該花錢為明代宮廷長輩贈晚輩用以傳授房事之物,可能是舊時長者對新婚子媳作為傳授房事以求子孫綿延之用。”又傳說火神乃靦腆少女,見此物即羞慚而退,不復為災,所以百姓家中都至此錢以避火。

古代普通民眾的性教育也決不僅是“暗示引導”,也有一些性學古籍可供閱讀,但不那麼普及。少女出嫁時,奶娘、穩婆、小姊妹可能會教她;有的地方小姊妹們會在新嫁娘窗前唱山歌,這些山歌都有性內容,唱山歌有調笑的成分,但也有性啟蒙的作用。

具體敘述了女主人公作為妻子(或妾)如何克盡婦道;第三層是最後十句,重點描寫美好的夜晚。

江曉原在《年年歲歲一床書:紅塵中的科學文化閱讀》中認為《同聲歌》是以女性第一人稱口吻,描述一個男子的妾在洞房花燭之夜的經歷和感受:她和該男子的故事始於一次邂逅,她被收納以充後房(成為眾多姬妾中的一員)。初次性生活使她感到非常害怕(恐懍若探湯),但她還是決定盡力扮演好她的性角色,她願意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獲得正式地位(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接著是女子在洞房中的所見和經歷。重重門戶次第關閉之後,就進入了她和那男子的二人世界。寬衣解帶之際,她在枕旁看到了一系列的圖,圖中的內容是:“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稀見,天老教軒皇。”之後二人歡好交接的過程被詩人省略了,但寫出了結果:“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洞房花燭之夜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樂,以至於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個夜晚。

張衡出生於西元78年,他出生第二年,白虎觀會議召開,性教育上升到國家教育層面。但從《同聲歌》中可以知道,民間的性教育開始得更早,更普遍。至少從明代開始,王士禛等人就斷定那些圖是“列秘戲圖也”,也就是春宮圖。張衡的另一篇作品《七辯》中亦有“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的描寫。

那麼,張衡《同聲歌》裡的“列圖”,當為文獻中最早的“嫁妝畫”的記載了。

除了“嫁妝畫”以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性教育工具是“壓箱底”。它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為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中國古代“壓箱底”的除了瓷器外,還有不少特殊的貨幣,上面刻有性交圖案或者相關文字。這些貨幣有的可以普遍流通,有的僅作為紀念品。女兒新婚時,母親將此種嫁妝幣放在陪嫁的箱底,亦為民間性教育的實物。

此類嫁妝幣又叫春錢或避火錢和秘戲錢。也是古代嫁妝“壓箱底”的一種,主要是作為青年男女之間示愛、互贈的特定禮物。由於春(春宮)的特有生命力,而使春錢演變成為具有辟邪、護身、保平安及性啟蒙、激發情趣的多功能特殊物品,而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喜愛。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頗有權威的工具書《中國花錢》,解釋秘戲錢:“可能是舊時長者授于新婚子媳作為傳授房事以求子孫綿延之用”;在1998年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華光普先生編著的《中國花錢目錄》中,將秘戲錢解釋為:“秘戲錢,該花錢為明代宮廷長輩贈晚輩用以傳授房事之物,可能是舊時長者對新婚子媳作為傳授房事以求子孫綿延之用。”又傳說火神乃靦腆少女,見此物即羞慚而退,不復為災,所以百姓家中都至此錢以避火。

古代普通民眾的性教育也決不僅是“暗示引導”,也有一些性學古籍可供閱讀,但不那麼普及。少女出嫁時,奶娘、穩婆、小姊妹可能會教她;有的地方小姊妹們會在新嫁娘窗前唱山歌,這些山歌都有性內容,唱山歌有調笑的成分,但也有性啟蒙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