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豐子愷:怒拆房子,卻換來家族的長盛不衰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畫家、散文家、教育家, 在他的畫中, 他常常以子女為主題作畫, 一方面, 他喜歡小孩子天然純真的狀態, 另一方面, 也跟他深愛子女、不願錯過子女成長的瞬間有關。

豐子愷對子女教育上的問題非常重視, 一直對子女的教育環境細心觀察, 因此, 還產生了多幅直指教育弊端的諷刺漫畫。

豐子愷諷刺模式化教育

豐子愷曾以他的故居“緣緣堂”為名, 出版過多本散文集, 可見他對緣緣堂的感情非常深厚。 但是, 豐子愷為了教育子女, 曾下令拆掉緣緣堂。

房不正則人不正

1932年秋天, 豐子愷全家搬回老家石門鎮。 豐子愷祖上給他留下了一個老宅, 還有一塊梯形的宅基地, 他便想建造一間新宅子, 供給家人居住。 新宅子的名字, 豐子愷的師父弘一法師早就起好了, 就叫緣緣堂。

後人仿製馬一浮所書緣緣堂

請了工匠建房後, 豐子愷將建房子的事情都交給了監工, 他自己則繼續創作漫畫和散文, 畢竟他還要靠稿費養家糊口。 事情, 就壞在這個監工身上。

說起來, 監工也算是好心, 為了不浪費宅基地的面積, 將緣緣堂的東牆沿著宅基地的斜邊建造, 以達到最大面積。 只是這樣, 東牆就分別和南牆與北牆形成了斜角,

不是直角了。

豐子愷發現後大怒, 堅持讓監工把已經建好的緣緣堂拆了, 並對家人道:“環境支配文化, 住在正直的房子裡, 才能涵養孩子們正直的天性, 怎麼可以把緣緣堂造成歪曲的形狀!”

為此, 豐子愷在1933年春天, 親自設計建造了緣緣堂, 新建的緣緣堂樓高兩層, 方方正正, 符合豐子愷對孩子正直品性的期望。 緣緣堂東邊多出來的地, 則種上了數株芭蕉。

1985年重建的緣緣堂

家訓不可違

豐子愷之所以怒拆緣緣堂, 跟他的宗族流傳下來的家訓有很大的關係。 石門豐氏世代讀書, 豐子愷從父輩往上數五代, 都是太學生, 可以說是書香世家。

豐氏的祠堂名為惇德堂, 意為持德篤厚, 家族的家訓則是出自《舊唐書》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意為作為讀書人,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和見識, 學會做人, 其次才是學習知識。

豐子愷自畫像

豐子愷正是在這樣的家訓下成長起來的, 他也用這句家訓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他教育子女做人要正直坦率, 絕不可弄虛作假,

投機取巧, 學會這些後, 才能談學問、藝術。

豐子愷一心想讓子女成長為正直的人, 而緣緣堂將會是子女長期居住的地方, 所以他才會對歪斜的緣緣堂異常憤怒。

豐子愷對子女的要求, 除了做人要正直之外, 還要求認真做事、寬厚待人, 在這樣良好的家訓家風的薰陶之下, 豐子愷的子女個個成才, 在各自的行業中做出了一番成績, 他的後輩雖然不再從事文藝行業, 但是在各自的崗位也很令人矚目。

豐子愷作品西湖夜泛圖

俗話說, 木桶最短的一塊木板, 決定了木桶的容量, 豐氏家訓的意思也近似於此, 在學習知識之前先培養人的器識, 其實是豐氏家族對子孫德才並進的一種期望。

豐子愷在家訓的基礎上, 提出了認真做事、寬厚待人, 前者是培養才能的必需品,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1%的靈感勝過了99%的汗水,但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

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通過認真做事,人才可以提升自己的才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後者是待人接物的美好品德,學會這一點有利於給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人事環境,安心去做事業。

前者是培養才能的必需品,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1%的靈感勝過了99%的汗水,但以大部分人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

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通過認真做事,人才可以提升自己的才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後者是待人接物的美好品德,學會這一點有利於給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人事環境,安心去做事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