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曝光:三大真相告訴你全社會的“錢”去哪了!

全社會的“錢從哪來、錢到哪去”?這是全社會都在討論和關注的一個話題。

7月25日,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浙商銀行共同發佈《錢去哪了:大資管框架下的資金流向和機制》報告,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及其研究團隊創設了一個新的宏觀金融指標——信用總量, 來闡述全社會的“錢去哪來、錢到哪去”。

整個社會的資金總規模已經遠遠超過M2餘額:2009年, 信用總量還只是M2的88%, 而到2016年, 信用總量已將相當於M2的1.2倍。 換言之, 社會中有20%的資金不在M2的統計範疇。 根據信用總量這一指標, 全社會資金的規模和流向就可以較為全面的呈現出來,

而得出的一些現象甚至會讓人大跌眼鏡。

我們一起來看這三大現象, 看看錢從哪來, 又到哪去?

一大真相:“錢”還是主要來自銀行

“2009年以來, 我們金融體系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債券市場的崛起。 按理說,

這種變化將對資金的來源結構產生同樣重大的影響。 但是, 揭開面紗之後發現, 資金還是主要來自銀行。 ”殷劍峰稱。

隨著傳統銀行信貸下降、非傳統銀行業務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份額的上升, “錢”的來源日益多樣化, 這也導致金融部門內部的相互負債不斷增加和金融部門杠杆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 就銀行而言, “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已經成為近些年資產擴張的主要科目。 從2009年“四萬億”之後,這一科目的增速由20%上升到2011年的60%, 並相對平穩地一直維持到2016年的三季度。 至2017年一季度, “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已經接近28萬億元, 占銀行部門總資產的11%左右。

二大真相:“錢”的流向還是偏好房地產

雖然“錢”的來源多樣化, 但“錢”的流向還是偏好房地產, 根據報告的粗略估計, 在目前非銀行金融機構給實體部門提供的25萬億元資金中, 至少有30%, 即8萬億元左右與地方ZF基建和房地產項目相關。

除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偏好基建房地產, 傳統的銀行信貸也是如此。 部分信貸加上銀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債券(約10萬億元)、城投債(約1.2萬億元)以及銀行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間接投向地方基建和房地產的資金(約8萬億元), 總的敞口近80萬億元, 占銀行資產規模的40%。 就是說, 整個金融部門流向地方基建和房地產的資金規模在88萬億左右。

三大真相:快速加杠杆造成財富洗牌

居民部門是除地方政府外, 第二大快速加杠杆的部門。 2016年居民部門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 新增居民債務超過新增儲蓄, 居民部門成為淨融入資金部門。

判斷居民部門風險的一個指標是居民部門負債與勞動者報酬之比, 2016年我國這一指標已經達到90%。我國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60%,低於美國的70%。報告稱,所有收入和財產分配的指標,其含義只有一個:負債向收入中低端家庭累積,資產向收入中高端家庭積累。

愛打賞的人往往運氣不會太差哦: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2016年我國這一指標已經達到90%。我國居民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60%,低於美國的70%。報告稱,所有收入和財產分配的指標,其含義只有一個:負債向收入中低端家庭累積,資產向收入中高端家庭積累。

愛打賞的人往往運氣不會太差哦: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