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PPP專案真偽簡單辨別,謹防上當

目前, 隨著PPP專案的推廣實施, 偽PPP專案悄然出現。 其原因為何, 又要如何防範?

出現背景

不久前, 財政部PPP中心發佈了PPP綜合資訊平臺專案庫季報。

報告顯示, 截至今年3月末, 按照財政部相關要求審核納入項目庫的項目, 即全國入庫項目累計投資額1.7萬億元。 共計12287個, 累計投資額14.6萬億元。 其中, 已簽約落地項目1729個, 投資額2.9萬億元, 落地率為34.5%;庫內國家示範項目共計700個,

由於PPP項目的落地率偏低, 且簽約落地進展相對緩慢, 部分專案無人問津。 雖然, 大部分原因在於PPP專案作為一種新模式, 仍處於摸索過程中, 但過於急切的心態仍造成了偽PPP項目的出現。

表現形態

(1)立項目標偏離公共本質。 地方政府以設立PPP專案作為直接目標, 忽略了PPP模式服務於有效改善公共服務的本質屬性, 成為“偽PPP”項目出現的內在動機。

(2)“明股實貸”, 財政隱性成本過高。 社會資本要求政府提供銀行貸款擔保或直接財政補貼。

(3)合作與風險共擔機制虛化。 在操作時, 很多地方政府的PPP項目並未遵循“風險分配優化、風險收益對等”原則, 與傳統BT融資模式的本質區別不明顯。

判別方法

真正的PPP專案應符合以下特徵。

(1)私人資本界限分明。 (2)風險與合作共擔機制。 (3)PPP專案的合作年限一般不低於10年, 屬於中長期投資。

防範方法

(1)控制PPP專案規模, 甄別偽PPP專案。 PPP模式雖然能夠發揮社會資本的效率優勢, 但未必成功, 如英國倫敦地鐵PPP專案, 由於存在政府監管不力、公私部門矛盾等問題, 在2008年該專案失敗, 直接導致英國政府損失超過41億英鎊。

(2)強化PPP專案的操作規範和制度。 推進PPP示範專案的工作, 以推廣運用規範PPP模式為重要抓手, 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實施範例,

以及一套有效促進PPP規範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

(3)探索和保障履約機制。 為激發私人部門的積極性, 探索通過上級財政扣款等機制約束地方政府的違約行為的方法, 針對不同領域, 政府可選擇差別化合作方式。

(4)完善相關評價機制。

“建築智慧讓建築人工作更簡單, 生活更快樂!”——yjzw057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