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權利的遊戲》的中文版居然在重慶!

小編洞洞妖今天就來給大家普及、喜大普奔一個消息, 其實我們大重慶不缺學霸、不缺人才。

美劇的愛好者肯定對《權利的遊戲》不陌生,

這部劇於2011年4月開播, 截止2017年7月, 前六季在豆瓣的平均分高達9.4, 在美國網站IMDB上為9.5分。 2017年6月, 美國《時代週刊》以“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節目”評價該劇, 並讓劇中主要角色登上了雜誌封面。

借著美劇的東風, 該劇的原著小說《冰與火之歌》, 在中國也銷售量已超過了350萬冊。 小說的中文版是 “重慶製造”——譯者屈暢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 目前居住在渝中區解放碑。

屈暢從小就喜歡歷史, 記憶中識字後就開始讀歷史書。 “以前渝中區圖書館在望龍門, 我經常去看書, 到中學時裡面的歷史書基本被我看完了。 ”屈暢回憶到, “那時借書先要找書卡, 放歷史類書卡那個抽屜我真是太熟悉了。 ”

“我很想把這本好書推薦給更多的人, 於是萌發了翻譯這本書的念頭。 ”2003年, 屈暢正式開始翻譯《冰與火之歌》, 那時他還是四川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 專業是行政管理。

喬治·馬丁於1996年出版了《冰與火之歌》第一卷, 到2003年時, 已經出版了3卷, 有上百萬字, 翻譯工作龐大而複雜。 “作者在這個小說裡採用了多角度敘事, 就好像一部電影, 導演將攝影機裝在不同人物的身上, 從他們的視角來看這個事件的發展, 數條故事線索組成了整個故事。 ”屈暢解釋到, “我翻譯時, 就把自己想像成小說裡的角色, 細細體會他們在各種情境下的語氣和內心變化, 儘量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圖。

由於小說作者涉獵廣泛, 小說中歷史、人物、宗教、神話交織, 構建出了亦幻亦真的世界。 這也給翻譯增添了不少難度, 屈暢在翻譯小說時, 列印了超過500頁的各種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 在大學翻譯小說時, 屈暢考過了英語四級, 但沒有過六級, “讀研究生時過六級毫無問題了,

但那時不考了。 ”

在屈暢看來, 做翻譯中文能力更為重要, 是一份“三分英語, 七分中文”的工作。 他主張意譯, 使用外語能力閱讀並理解作者的意圖, 再打破外語的句子結構和思維模式, 用地道的中文寫出來。

外人看起來很枯燥乏味的翻譯工作, 屈暢卻樂在其中。“假如給我錢,讓我翻譯一本不喜歡的書,我會覺得困難。”屈暢談到,“但讓我做喜歡的事,我是不會用困難這詞來形容,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其實很幸福。”

屈暢的目標是“讓翻譯作品看不出來是外國人所寫”。例如書中的對話,“一定是口語化的,符合我們平時說話的習慣。” 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卻並不容易實現。翻譯好初稿後,屈暢會花至少三倍的時間來修改,他會不停地反復大聲讀,“一定要讀著順口,絕不能有拗口的句子。”

例如原著中勞勃國王的名字是很常見的Robert,通常都翻譯成“羅伯特”,屈暢卻沒有遵循常規。“這個名字的翻譯我也糾結了很久,最後還是覺得勞勃讀著更順口,更當地語系化。”

儘管要求很嚴格,但屈暢認為“翻譯是一個遺憾的工作”,隨著自己閱歷和經驗的增長,“現在再看以前的作品,還是有地方存在不足。”

2011年,根據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電視劇《權利的遊戲》開播,立即在全球範圍掀起了收視熱潮。在屈暢看來,這部小說非常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它雖與《魔戒》同屬史詩奇幻,但卻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打破了原來那種美麗、善良與醜陋、邪惡二元對立的套路。”屈暢說到。“更重要的是,劇情走向也不按套路出牌,一位看似主角的人物第一卷就死了,整個故事充滿了懸念。”

對於這部大熱的美劇,屈暢認為,它投資巨大、製作精良,橫掃各種獎項都在預料之中。“我對這個劇集還是很滿意的,打90分吧,我每季都還翻譯了字幕。”屈暢談到,“網上有很多小說粉絲對改編有諸多不滿,我認為都可以理解。電視劇因為時長關係,不得不割捨很多支線和細節,因此變得簡化,不如原著豐滿。”

談到影視劇和小說的的區別,屈暢認為電視劇把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直接展示在眼前,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刺激過癮的視覺盛宴;但這樣也固化了書中的形象,削減了觀眾的想像空間,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覺得劇集和原著的關係就像《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屈暢用大家熟知的例子來比喻,“演義取材於歷史,並做出了很多改編;看過演義的讀者要多很多,但鐵粉肯定會去讀《三國志》。”

談到剛剛開播的《權力的遊戲》的第七季,劇情發展已經全面超過小說了,屈暢顯得很興奮,“隨著製作預算的提高,宏大的戰爭場面非常值得期待。”他說到,“但我更關注劇中角色的命運,在那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體會一個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們的處境,關注他們未來的命運,這正是《冰與火之歌》最大的魅力。”

-------------------------------------------------------------

重慶好耍的人,好耍的事,盡在(耍重慶耍)。

屈暢卻樂在其中。“假如給我錢,讓我翻譯一本不喜歡的書,我會覺得困難。”屈暢談到,“但讓我做喜歡的事,我是不會用困難這詞來形容,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其實很幸福。”

屈暢的目標是“讓翻譯作品看不出來是外國人所寫”。例如書中的對話,“一定是口語化的,符合我們平時說話的習慣。” 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卻並不容易實現。翻譯好初稿後,屈暢會花至少三倍的時間來修改,他會不停地反復大聲讀,“一定要讀著順口,絕不能有拗口的句子。”

例如原著中勞勃國王的名字是很常見的Robert,通常都翻譯成“羅伯特”,屈暢卻沒有遵循常規。“這個名字的翻譯我也糾結了很久,最後還是覺得勞勃讀著更順口,更當地語系化。”

儘管要求很嚴格,但屈暢認為“翻譯是一個遺憾的工作”,隨著自己閱歷和經驗的增長,“現在再看以前的作品,還是有地方存在不足。”

2011年,根據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的電視劇《權利的遊戲》開播,立即在全球範圍掀起了收視熱潮。在屈暢看來,這部小說非常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它雖與《魔戒》同屬史詩奇幻,但卻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打破了原來那種美麗、善良與醜陋、邪惡二元對立的套路。”屈暢說到。“更重要的是,劇情走向也不按套路出牌,一位看似主角的人物第一卷就死了,整個故事充滿了懸念。”

對於這部大熱的美劇,屈暢認為,它投資巨大、製作精良,橫掃各種獎項都在預料之中。“我對這個劇集還是很滿意的,打90分吧,我每季都還翻譯了字幕。”屈暢談到,“網上有很多小說粉絲對改編有諸多不滿,我認為都可以理解。電視劇因為時長關係,不得不割捨很多支線和細節,因此變得簡化,不如原著豐滿。”

談到影視劇和小說的的區別,屈暢認為電視劇把文字中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直接展示在眼前,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刺激過癮的視覺盛宴;但這樣也固化了書中的形象,削減了觀眾的想像空間,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覺得劇集和原著的關係就像《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屈暢用大家熟知的例子來比喻,“演義取材於歷史,並做出了很多改編;看過演義的讀者要多很多,但鐵粉肯定會去讀《三國志》。”

談到剛剛開播的《權力的遊戲》的第七季,劇情發展已經全面超過小說了,屈暢顯得很興奮,“隨著製作預算的提高,宏大的戰爭場面非常值得期待。”他說到,“但我更關注劇中角色的命運,在那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體會一個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們的處境,關注他們未來的命運,這正是《冰與火之歌》最大的魅力。”

-------------------------------------------------------------

重慶好耍的人,好耍的事,盡在(耍重慶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