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是個什麼道?︳《老子》章句解

《老子》又稱《道德經》, 全文八十一章, 分上下經, 上經為“道經”, 下經為“德經”。

也就是說“道經”論道, “德經”論德。 “道”與“德”是先秦諸子的核心話題, 不僅孔孟如此, 老莊也如此。

《道德經》首章:“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 這是論“道”之總綱。

“道”字有三基本義:一為本義道路;二可引申為法則;三引申為言語。

普通之道, 如人行之道路, 形象之道, 是人為構造之物, 是無常之道。 永恆之大道, 不在可言說命名指向的範疇,

是無形而超越的法則, 是真理本身, 不是指向真理的那些言說、形象的符號或事物。 我們用概念指向事物, 但事物是概念之所指, 是超越概念的, “蘋果”與“apple"作為兩個概念符號其實指向的是同一事物。 可見, 實際的不是那言說的, 而是那言說所指向的。 言說所指向的, 其實不在言說本身的範疇之中。 因此, 只有我們放棄對言說本身的過度妄想與執著, 我們才能不被障礙而領悟真理、大道。

事物並無永恆之名, “名可名, 非常名”其實說的只是這麼一個簡單然而極容易被忽略的常識。

我們用“無”這個概念, 來命名天地出現之前, 所謂天地出現之前其實即是所謂物象形成之前。 我們沒有必要非要理解為時間時間上的遠古, 以為某一個天地創生的開端時間。 其實, 我們將此領會為內心裡沒有摻雜物象, 沒有雜念之時。 這與孔子所言的"空空如也”, 或禪宗的“無念”其實是意趣相通的。

我們用“有”這個概念, 來命名物象紛陳的狀態。

我們應當體會那“常無”, 也即“無”這個言語概念所指向的那本質。

“無”本身也不是一個“常名”, 真正“常”的是其名之所指。 由此, 我們就會慢慢體會那本質之妙。 後世禪宗對應的常用概念是“空性”。 也即當我們的心不為一切妄念所動, 精神獨立于天地之間時所體會到的“無”。

“常有”是指“有”之“常”態。 萬事萬物其常不在於形狀, 而在於法則。 一切形象事物的存在都是無常;但是其之所以存在之理卻是恒常的。 從邏輯學上來說, “常有”指的是“共相”或“共性”, 也即是數學、物理學等科學所研究的理性物件。 光學的原理, 幾何構造, 數理法則, 物理與化學反應, 這是一種“恒常之有”, 並不是人為所發明的物事。 徼, 運行。 “觀其徼”即觀察事物運行變化的界限或恒常性。 所謂“孫猴子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 其實譬喻的是真理的不可違逆性。

“常無”與“常有”, 這兩個名字指向的其實並不是不同的兩者, 其實是同一的, 無非是命名、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 就像一個人可以取多個名字一樣。 這兩個命名所要真正共同表達的, 其實不能僅僅“無”或“有”的概念來指示的, 才是能真正的玄奧之處。 為什麼說是“玄”呢?玄是指無法用言語表達, 無法用概念指向的, 超越於形象但卻是更廣大、根本的真實存在。

所謂“玄之又玄”, 是指一種滅除心念妄起, 放棄總是欲用言語思維去分辨的習慣, 當心不再抓取形象, 執取事物之時, 我們就會發現一切事物的根本總起之妙了。

當我們看待一切時, 我們不先行設定任何條件或前提時, 以一種“無知”的心, 我們反而才能看清奧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