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做不一樣的範制葫蘆

喜鵲登梅瓶

一模二相

黃全華, 1957年4月7日生於天津, 祖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養馬島, 國際工藝美術大師。 黃全華自幼受父親薰陶, 對藝術十分鍾愛, 此外, 他還擁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及機械加工和模具製作等經驗。 2008年, 因受王世襄《中國葫蘆》一書影響, 黃全華決心繼承並全身心投入範匏(音咆)這一中華民族傳統工藝之中, 創建了全華匏藝。 目前, 黃全華擁有六十多畝種植基地, 及百餘種樣品, 年套范模一萬六千多模, 代表作品有《喜鵲登梅瓶》、《一模二相》等。

範制葫蘆也被稱為匏器

範制葫蘆是中國獨有的傳承文化, 現今存世最早的範制葫蘆是唐朝的“八臣瓢”壺, 藏於日本皇室博物館, 國內僅有文字記載。 而最早的“壺”, 其實就是葫蘆。

國內的範制葫蘆, 以清朝康熙時期為早, 乾隆皇帝曾經專門為範制葫蘆題寫了十首詩, 並在《詩壺盧器》一詩的序中提到是康熙皇帝發明了范制葫蘆——當然, 這只是乾隆皇帝自封。 不過, 康熙皇帝親自參與到範制葫蘆的製作之中, 並把它們作為珍貴的禮品賞賜和贈送給王公大臣及外國使臣, 確有其事, 現在在俄羅斯的博物館中, 還藏有不少匏器佳品。

匏器就是範制葫蘆, 也就是通過模子, 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進行生長成形。 需要將幼小的葫蘆, 置入刻有陰文圖案的不同造型的範模之中, 隨著葫蘆的成長, 逐漸填實範模中的空間, 待葫蘆木質化後再將其取出, 葫蘆就會長成特定的形狀, 模子上陰刻的圖案也會在葫蘆表面上顯示出來。

學種菜、做模具打下基礎

我父親黃子敬是山東煙臺養馬島人, 不過我出生在天津。 父親是個中醫, 卻非常喜歡畫畫, 曾經跟著津門書畫大家慕淩飛學習書畫, 潛隱默化之下, 也養成了我自幼對藝術的喜愛。 當然, 那個時候, 我就特別喜歡能上手把玩的東西, 比如扇子、橄欖核、葫蘆、核桃什麼的, 覺得很有參與感。

高中畢業的時候, 我趕上上山下鄉, 就在天津雙林農場學種菜。 當時西哈努克親王到天津來, 雙林農場就負責給他種菜, 要求就是要種得漂亮。 受大家的影響, 閒不住的我就跟著別人學育種、整地, 種植白菜、蘿蔔、辣椒什麼的。 因為我肥施得特別足, 種出來的白菜又高又大, 劈了幫子還有36斤重。

這白菜跟普通的白菜完全不一樣, 葉片的脈絡紋理都特別好看, 像個藝術品, 隊長還把這棵白菜拿去參加展覽。 參加工作以後, 我做了模具設計工作,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學了手藝, 可以多賺點錢, 以後退休了也可以自己幹, 沒成想, 反倒為我現在種植範制葫蘆打下了基礎。

真正開始接觸範制葫蘆, 是在2008年前後, 當時一個朋友找到我想要做一個範制葫蘆的模具, 對於我來說, 做模具非常簡單, 最後我不僅按照他的要求製作了模具, 還按照自己的想法額外設計了兩個其他造型, 我的設計讓他極為驚訝, 於是他建議我去種葫蘆。 因為種葫蘆的人, 大多不會做模具, 做模具的人, 又完全不會種葫蘆。 受技術條件限制, 當時會做模具的, 也大多只會利用石膏等材料進行製作。而這樣的模具,在我看來,不完美。因為這些模具都屬於兩半模,最終的成品葫蘆上,也會留下一道縫。

我的葫蘆和別人不一樣

製作範制葫蘆,第一步就是要培育出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葫蘆,葫蘆的本體與想要範制的器物形狀越接近越好。為此我一口氣承包了近七十畝地,這個東西成功率特別低,也就百分之幾,大面積種植,可以一年找出別人十年才發現的毛病——我當時已經五十歲了,不想做不出東西自己就老了。為了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定,五年內只做實驗,一個不賣,而且雖然我種別人種過的東西,但一定要賣別人沒賣過的東西。

我的葫蘆,最大的特點是高清晰,無範痕。過去普遍用的石膏模,怕水,容易燒葫蘆,還不透氣。為此我特意去研究別人做烤瓷牙,做藥的模具。為了看清楚葫蘆的生長過程,我又特意花幾萬塊製作了一個透明模具,方便觀察。因為想做出能玩能看,物有所值的茶壺,我特意設計了一種帶彈簧,能調溫、調濕、調壓,帶出水口、出氣口的模具。我整整花了五年的時間,去年才算基本種成功了。

2012年,我種出來了一個喜鵲登梅瓶,為了這個葫蘆,我一共種了三百個,在這之前,還研究了好幾年,最後只有一個葫蘆稱得上完美。別人給我八萬塊,我捨不得賣,因為後來再種,也沒能得一個這麼完美的作品——對於範制葫蘆來說,針眼大的毛病就叫毛病。

我非常想把範制葫蘆給傳承下去,但是太難,即使有人願意學,門檻也比較高。種了十年葫蘆,我一共投入了1800多萬。種植範制葫蘆,人工和模具的投入成本都非常高,幾乎沒有人能在頭幾年養活自己,更別說發家。我現在有六十幾畝葫蘆地,一年套一萬多個模具,也不過能產出一千多個葫蘆,根本沒法當事業做。但我最大的心願,依然是想把葫蘆種好,把範制葫蘆這門技藝給傳承下去。

北京晨報記者 何安安

也大多只會利用石膏等材料進行製作。而這樣的模具,在我看來,不完美。因為這些模具都屬於兩半模,最終的成品葫蘆上,也會留下一道縫。

我的葫蘆和別人不一樣

製作範制葫蘆,第一步就是要培育出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葫蘆,葫蘆的本體與想要範制的器物形狀越接近越好。為此我一口氣承包了近七十畝地,這個東西成功率特別低,也就百分之幾,大面積種植,可以一年找出別人十年才發現的毛病——我當時已經五十歲了,不想做不出東西自己就老了。為了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定,五年內只做實驗,一個不賣,而且雖然我種別人種過的東西,但一定要賣別人沒賣過的東西。

我的葫蘆,最大的特點是高清晰,無範痕。過去普遍用的石膏模,怕水,容易燒葫蘆,還不透氣。為此我特意去研究別人做烤瓷牙,做藥的模具。為了看清楚葫蘆的生長過程,我又特意花幾萬塊製作了一個透明模具,方便觀察。因為想做出能玩能看,物有所值的茶壺,我特意設計了一種帶彈簧,能調溫、調濕、調壓,帶出水口、出氣口的模具。我整整花了五年的時間,去年才算基本種成功了。

2012年,我種出來了一個喜鵲登梅瓶,為了這個葫蘆,我一共種了三百個,在這之前,還研究了好幾年,最後只有一個葫蘆稱得上完美。別人給我八萬塊,我捨不得賣,因為後來再種,也沒能得一個這麼完美的作品——對於範制葫蘆來說,針眼大的毛病就叫毛病。

我非常想把範制葫蘆給傳承下去,但是太難,即使有人願意學,門檻也比較高。種了十年葫蘆,我一共投入了1800多萬。種植範制葫蘆,人工和模具的投入成本都非常高,幾乎沒有人能在頭幾年養活自己,更別說發家。我現在有六十幾畝葫蘆地,一年套一萬多個模具,也不過能產出一千多個葫蘆,根本沒法當事業做。但我最大的心願,依然是想把葫蘆種好,把範制葫蘆這門技藝給傳承下去。

北京晨報記者 何安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