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白紀念館老館長談“詩仙”:仗劍去國 欲借長風之力

"詩仙"李白 繪圖楊仕成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 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餘光中《尋李白》

李白出生於四川江油,

為紀念他, 當地在美麗的昌明河畔修建了一所李白紀念館。

80歲高齡的丁稚鴻是紀念館的第三任館長, 畢其一生研究李白文化。 丁稚鴻視李白文化為精神食糧, 希望一代接一代將李白文化傳承下去。

成立“青蓮詩社”

構建李白文化紀念體系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出生在江油, 並在這裡生活了24年, 留下了大量的詩篇、遺址遺跡和傳說故事。 坐落于江油市區昌明河畔的李白紀念館, 1962年籌備, 1982年10月建成開館。 時任江油文化館館長歐小白, 成為第一任館長。 1985年, 正在江油師範教書的丁稚鴻, 成為紀念館的副館長。

3月23日下午, 談及往事, 丁稚鴻老人記憶猶新。 “我當時在師範校是一名語文老師,

教古詩詞, 喜歡李白多年。 1974年中央廣播電臺還介紹了我的詩歌鑒賞(李白《望天門山》)。 由於紀念館需要一個喜歡李白、懂李白的人來管理, 我就被幸運選中了。 ”

而後, 丁稚鴻與同事一道, 將李白紀念館建成了全國名園, 推動江油構建了李白文化紀念體系。 牽頭出版了《李白與巴蜀資料彙編》, 有力證實了李白乃蜀人、江油乃李白故里。

因李白號青蓮居士, 丁稚鴻還在川內率先舉旗, 成立“青蓮詩社”, 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詩社之一。

退休後, 丁稚鴻潛心研究李白文化, 目前其研究、鑒賞李白詩詞所著的《九州風雨到吟樽》、《月是故鄉明》等五部書稿, 正準備刊印。

國家不幸詩人幸

鐵杵磨針, 亂世鑄詩人

對於丁稚鴻來說,

李白影響其一生, 成為他人生和事業的重要支點。 在他家中, 隨處可見李白的詩詞集, 多年來, 他也寫下了多篇詩詞悼念李白。 “鐵杵磨針, 少懷大鵬之志;仗劍去國, 欲借長風之力。 ……天寶奉詔時, 布衣得意於朝堂;金龜換酒處, 賀監驚呼為謫仙。 ”

1999年, 丁稚鴻退休, 離開了紀念館。 多年的館長生涯, 加之對李白文化的喜愛, 他依然堅持做著李白文化研究。 70歲時, 因身體不適, 丁稚鴻右手抖動厲害, 為了繼續研究李白, 遂改用左手寫字。

“我要學習李白的樂觀精神, 他雖然在生活中屢遭挫折, 卻從不因此而抑鬱沉淪, 坎坷的經歷反而激發他巨大的生命熱情。 ”丁稚鴻說, 這才有了“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萬丈豪情。

李白已逝世1300多年, 歷代以來, 各界對其評價可謂極盡讚美。 杜甫贊其“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白居易評他“曾有驚天動地文”。 縱觀李白的社會經歷非常複雜, 他一生經歷了6個皇帝, “國家不幸詩人幸”, 在丁稚鴻看來, 亂世出英雄, 亂世也鑄造詩人。 “李白的經歷, 造就了他浩瀚的熱情和廣闊情懷, 高唱了一首昂揚積極的盛唐之歌。 ”

李白精神傳承

愛國、勵志、審美、創新

有過從教經歷, 研究李白文化多年, 丁稚鴻一直在思考, 傳承下去的李白精神內涵到底應該如何理解。 “各界人士對李白的評論, 更多的是從創作方法和風格上著眼, 其精神的內涵沒有明確界定。 ”這個問題他研究多年, 應當為八個字“愛國、勵志、審美、創新”。

丁稚鴻說, 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中說:“丈夫賭命報天子, 當斬胡頭衣錦還。 ”在《塞下曲》裡也寫道:“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寫出了將士們的風采, 折射出決意報國之雄心。 “當時願意回紀念館工作, 也是受了李白影響, 才做出的決定。 ”

對於丁稚鴻來說, 李白有創新精神, 具有潛移默化和獨特感人的藝術魅力, 學習詩文化, 可以培養青少年不拘一格、大膽創新的精神, 這也是他一直堅持研究下去的動力所在。

“研究李白文化不能生產糧食饅頭, 但對我而言, 他就是我的精神食糧。 ”丁稚鴻說, 我們要通過傳承古典文化, 來提高人們的素質和品位, 研究李白精神是一個“接力賽”, 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去完成, 不能把祖輩傳下來好的東西摒棄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虎 姚茂強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虎 姚茂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