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金馬最佳劇情片的導演,竟靠婚慶拍攝出道!

本期人物: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八月》導演 張大磊

去年夏天, 許多人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走進影院觀看《路邊野餐》, 隨即他們被影片裡搖搖晃晃的鏡頭給搖高潮了,

非常突然。 (當然是有一部分影迷是期待很久終於等到它上映啦。 )

《路邊野餐》火了之後, 網上就有了各種關於導演畢贛的文章, 在這些文章裡, 你可以看到最多的一件事蹟是“在拍電影前, 他是拍婚慶的。 ”

有一天, 隔壁宿舍的小胖, 每天晚上在宿舍打英雄聯盟打到被舍友打, 不愛洗頭愛吃黃燜雞的小胖就突然跑來問我:“誒, 你看那麼多電影, 你知道那個《路邊野餐》的畢贛啥來頭不?”

然後就把網上文章寫的那些拍婚慶、在加油站打工聽“加油”受到鼓舞的事都繪聲繪色地分享給了我。

所以聽說《八月》的導演張大磊以前也拍婚慶的時候, 我嚇了一跳, 婚慶行業簡直中國文藝片之母。

還在追逐電影夢的朋友們, 不如先進入婚慶行業拍拍鬧洞房。

3月24號, 《八月》終於要上映了, 在它火起來或者根本沒火之前, 我準備化身隔壁小胖分享關於《八月》的一些故事。

從搖滾少年到文藝片導演

張大磊從小在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大院裡長大, 爸爸是剪輯師、媽媽是教師。

中學期間, 張大磊組起了搖滾樂隊。

後來覺得玩搖滾無非也就是留個長髮、打個耳洞, 白天拼命嘶吼, 晚上回去家裡就跟長輩叛逆對抗, 挺沒勁。

於是決定學點雅的, 就跟爸媽說想去俄羅斯學音樂。

《八月》電影發佈會張大磊變成了搖滾演唱會

考過試以後, 突然又覺得, 西裝革履、高雅神聖地就每天待在音樂殿堂裡, 自己可能會抑鬱而死, 最後改選了電影。

就這麼在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影視大學導演系學了六年電影。

畢業回國後, 他參加了一些劇組的工作, 發現中國的劇組跟自己想像的工作方式和狀態實在相差太大。

於是就開始自己拍一些小短片順帶也拍婚慶, 而且是拿著劇本拍婚慶短片。

張大磊給群眾演員們講戲

08年的一個週末,張大磊到姥姥家吃飯,看著母親用小勺給癱瘓在床的姥姥餵飯的場景。他仿佛被下了降頭,腦子裡閃現著1994年夏天的各種畫面。

大院裡,鄰居家裡的黑白電視播放著陳佩斯的喜劇,國企改革不安的氣氛籠罩著整個大院,喝醉的人越來越多,下崗的父親坐在大院樹下抽著煙,姥姥扶著姥姥母親的背,一勺一勺地給她喂著飯,火車的汽笛聲從遠處傳來。

於是他開始寫劇本,決定拍一部電影。

導演把演員們關在屋裡,看了一星期的新聞聯播

在被問及為什麼採用全素人陣容來拍這部片子時,張大磊坦言自己是個新導演,職業演員會有距離感,自己處理不了,加上以前拍婚慶片的時候接觸的也都是非職業演員。

於是後來劇組簡直就變成了春節大型家庭聚會。

姑姑、舅舅、大爺、大媽都進了劇組,飾演男主小雷的孔維一是導演朋友同事家的孩子,甚至以前的婚慶客戶都成了小雷母親的扮演者。

《八月》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的一個西部小城。

為了讓七大姑、八大姨們都能找到90年代的感覺,導演讓所有人都在一個大屋子裡生活了一周。

每天就是特別有規律的生活。中午必須睡午覺,晚上七點看《新聞聯播》,八點看《籬笆女人和狗》。

10歲的孔維一在片裡飾演一個脖子上掛著雙截棍,平時看起來很聽話,較起勁來伸手就要打人的愣頭青。

一開始張大磊找到他的時候,他就特別不樂意,完全沒有對演員、對成名的熱情。

張大磊跟他的交情是從陪他放風箏、教他玩雙截棍和超級瑪麗開始的。

後來就讓他試著過沒有手機和網路的生活,讓他慢慢地進入了懷舊模式。

最後憑藉小雷這個角色,孔維一獲得了53屆金馬獎的最佳新演員獎。

90年代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

導演經常會感慨,90年代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

“那個時候有大把時間是空閒的,可以在院子裡坐著,風吹著樹葉,天一點點暗起來。

那時候人們都不用為了一個目的或者一個什麼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去奔忙或者是鍛煉自己,而是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發生,自然而然的結束。”

90年代,陳佩斯、梁天的喜劇,導演夏鋼的城市電影,剛開始引進內地的好萊塢大片,這些都構成張大磊記憶和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在《八月》裡面也都可以看到這些90年代元素的身影。

在臺灣的一次展映結束後,一位二十來歲的女性過來對張大磊說:“我十歲就離開了中國,看到你的片子想起了小時候。”

《密陽》的導演李滄東從前是個作家,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之後,驚覺“這個導演怎麼可能知道我的秘密”,自此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

好電影的偉大之處大概就在於,它可以輕易地在不經意間撩撥到人類情感的共通處。

《甲方乙方》結尾處,葛優說:“1997 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這大概也是張大磊導演想說的。

文:靠北 | 圖片:來自網路

張大磊給群眾演員們講戲

08年的一個週末,張大磊到姥姥家吃飯,看著母親用小勺給癱瘓在床的姥姥餵飯的場景。他仿佛被下了降頭,腦子裡閃現著1994年夏天的各種畫面。

大院裡,鄰居家裡的黑白電視播放著陳佩斯的喜劇,國企改革不安的氣氛籠罩著整個大院,喝醉的人越來越多,下崗的父親坐在大院樹下抽著煙,姥姥扶著姥姥母親的背,一勺一勺地給她喂著飯,火車的汽笛聲從遠處傳來。

於是他開始寫劇本,決定拍一部電影。

導演把演員們關在屋裡,看了一星期的新聞聯播

在被問及為什麼採用全素人陣容來拍這部片子時,張大磊坦言自己是個新導演,職業演員會有距離感,自己處理不了,加上以前拍婚慶片的時候接觸的也都是非職業演員。

於是後來劇組簡直就變成了春節大型家庭聚會。

姑姑、舅舅、大爺、大媽都進了劇組,飾演男主小雷的孔維一是導演朋友同事家的孩子,甚至以前的婚慶客戶都成了小雷母親的扮演者。

《八月》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的一個西部小城。

為了讓七大姑、八大姨們都能找到90年代的感覺,導演讓所有人都在一個大屋子裡生活了一周。

每天就是特別有規律的生活。中午必須睡午覺,晚上七點看《新聞聯播》,八點看《籬笆女人和狗》。

10歲的孔維一在片裡飾演一個脖子上掛著雙截棍,平時看起來很聽話,較起勁來伸手就要打人的愣頭青。

一開始張大磊找到他的時候,他就特別不樂意,完全沒有對演員、對成名的熱情。

張大磊跟他的交情是從陪他放風箏、教他玩雙截棍和超級瑪麗開始的。

後來就讓他試著過沒有手機和網路的生活,讓他慢慢地進入了懷舊模式。

最後憑藉小雷這個角色,孔維一獲得了53屆金馬獎的最佳新演員獎。

90年代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

導演經常會感慨,90年代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

“那個時候有大把時間是空閒的,可以在院子裡坐著,風吹著樹葉,天一點點暗起來。

那時候人們都不用為了一個目的或者一個什麼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去奔忙或者是鍛煉自己,而是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發生,自然而然的結束。”

90年代,陳佩斯、梁天的喜劇,導演夏鋼的城市電影,剛開始引進內地的好萊塢大片,這些都構成張大磊記憶和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在《八月》裡面也都可以看到這些90年代元素的身影。

在臺灣的一次展映結束後,一位二十來歲的女性過來對張大磊說:“我十歲就離開了中國,看到你的片子想起了小時候。”

《密陽》的導演李滄東從前是個作家,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之後,驚覺“這個導演怎麼可能知道我的秘密”,自此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

好電影的偉大之處大概就在於,它可以輕易地在不經意間撩撥到人類情感的共通處。

《甲方乙方》結尾處,葛優說:“1997 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這大概也是張大磊導演想說的。

文:靠北 |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