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婁燁&貝拉塔爾|電影教育要因材施教,差異化是關鍵

世界範圍內電影教育最普遍的就是學院教育, 而有一些導演則對此存在異議。

今天, first影展官方電影論壇, 就另類的電影教育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探討電影的非典型教育方式。

對談的兩位嘉賓是本屆影展評審會主席婁燁, 和訓練營導師貝拉·塔爾。 一位是第六代導演中獨特的世情觀察者, 鏡頭中盡顯小人物的愛情與人生;一位是“歐洲僅存的大師”, 《都靈之馬》影響了一代迷影青年, 62歲依然如初, 以影像記錄真相的貝拉·塔爾。 面對紛繁的提問, 他們的回答簡單而有力。

拍電影困難重重, 最大的禍手是電影學院

婁燁:電影學院學的是基礎課。 大部分的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 教授的肯定是現實主義的, 新現實主義等等都是作為基礎教育。 實際上通過義大利新盛主義一直到後面的義大利的新盛主義, 包括安頓尼奧的那些影片, 我們知道電影不僅於此。

貝拉·塔爾:我的電影教育的開始, 其實沒那麼刺激, 我本來不想做一個導演的, 對我來說電影只是交流的一種形式。 對我來說現在也是交流和表達的一種形式。 我學習的其實是生活, 是人生, 不是電影。 我也在過日子當中學習、體會。 當你對生活有一定體會以後, 你才會知道要怎麼樣表達它?拍電影是什麼意思?你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你自己消化, 再把它表達出來, 與人分享, 這是在我眼中的電影拍攝。

婁燁:實際上當時有很多人考電影學院是因為能夠看電影, 我們在那兒利用這個機會看各個國家、各種風格的電影, 這實際上是一個開始, 這讓你感覺是在學習這些電影, 實際上也在感受電影呈現的那些生活。 那時對生活可能沒有什麼理解, 因為太年輕。

這些電影打開了學生的眼界, 你知道有不同的文化, 有不同的國家, 他們的怎樣生活, 怎樣談戀愛, 怎樣爭鬥。 這是快畢業的時候才感受到的, 在開始時並沒有特別清楚。 現在反回去看, 當時在電影學院看的影片,

好象是在學電影, 可能也像貝拉·塔爾說的在潛移默化的感受生活, 不能說是學習生活。 因為感受不同的生活, 使得電影學習的畢業生在畢業以後能夠開始他的第一步工作。

因為我們就是這麼學過來的, 所以我們拍電影時就拍這麼拍了, 所以困難重重, 覺得特別不公平。 但實際上追本溯源, 最大的禍手還是電影學院。 (小聲話說:開玩笑的)

不過, 我不太瞭解現在的電影學院, 從我的角度來看, 比如80年代, 我們這批人, 第5代之後的那批人, 我們做了很多的拍片練習, 拍攝作業做的很多, 學校也不管我們, 你們自己想辦法把這個短片自己作業拍了, 無意識當中製造了一種可能性, 也就是在90年代初之後的10年, 中國出現的地下電影,

也就是說, 在學校就學會怎麼拍地下電影了, 情況是這樣的。

電影節是交流的重要管道

婁燁:你拍了電影, 你沒得通過, 你看誰要這部片子, 自然有外部電影節要這部片子, 你去放了, 你發現有銷售商買你的片子, 你就進入它的正常的銷售軌道, 就是這樣的。

《週末情人》是在被禁兩年後去了海德堡電影節, 那是第一個。 當時感受就是電影世界特別大, 有特別不一樣的作者, 你會發現你更是從零開始。

貝拉·塔爾:如果我想讓大家看到我的電影,通過電影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因為電影節是一個集合了媒體、宣傳、買家所有人的場合,是個市場行為。想得到關注,那麼就通過電影節來操作。

通過電影節首先能讓你得到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好的市場,以此達到更好的海外發行,有時候去柏林,或者坎城,威尼斯的時候,覺得好象幾乎純粹是一個市場操作。在電影節會看到你的名字跟所有的大咖並排在一起。

這就要說回到FIRST青年電影展,這個就跟歐洲的三大電影有一些不同,在這裡青年一代電影創作者更加有活力,沒有那麼商業化,所以更加有活力。

80年代的時候有過一段非常活躍的時期,那個時候,是真的遇到做電影的同仁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從中得到一些經驗,他24歲的時候,在80年代的時候,真的能在電影節上,比如說安東尼奧面對面交流一小時,對於我來說有沒有教育意義呢?好象也沒有。

我很清楚的記得跟戈達爾的會面,對我來說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我那時候才24歲,我跟他面對面坐著,他一直在抽雪茄。當時我問他你是怎麼拍的長鏡頭?為什麼?

戈達爾沒有回答,就一直在抽雪茄看著我,我就坐在那兒嚇呆了。電影節對於我的有意義,在於能相遇不同的、有意思的人,很多朋友都是在電影節遇到,能夠讓你們相遇,通過作品,通過談話。

婁燁:對我來說,去電影節很難受,但是我告訴自己,去電影節這是一個電影導演的工作的組成部分,所以就這樣吧,因為確實可能是需要的。所以,沒有特別好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錄音師在技術檢查的時候要撒尿,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每個導演不一樣,當然。因為在終剪來說,對我來說一個電影導演的工作結束了,應該交給下面的工作人員銷售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看到這部影片,我覺得是有分工的,我個人覺得是這樣。

另類電影教育:差異化,不同是關鍵

貝拉·塔爾:我在2011年後暫停了導演工作,決定轉行做製片人。匈牙利的政治體制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家對電影的理解跟我的理解有一些不同,所以我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國家的理解,要麼關掉我的公司,所以我就關了我的公司。

關掉公司以後,我在思考之後做什麼?之前25年我都非常頻繁的參與世界各地的工作坊和電影學校的教學工作,也算是一名電影教育行業比較資深的從業者了。我實話實說,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一所特別好的電影學校。

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教育對我來說應該是老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教育學生,告訴學生規則是什麼,必須做什麼,給你指引方向。

這全都是錯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婁燁導演剛才提到了一個關健詞,就是差異化、不同。人跟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樣規範化的教育體制下,老師不把學生當做不同的個體來看,如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話,教師需要體會到學生的不同。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

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的電影工廠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創建的,持續了三年半的時間。這個電影學校是建立在一所私立大學裡面的,當我們對外宣佈以後,世界各地都有學生慕名而來,當你看到一個冰島的學生遇到了一個日本的同性戀女孩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交流會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故事,所以你就會發現世界很大,人跟人真的很不一樣。當我看到我面對了這麼一大屋子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絲膽怯。

我應該怎麼對待這些學生呢?用怎麼樣的方法教他們呢?他們因為相信我慕名而來,但是我教不了他們,要是能真的教他們,我需要很瞭解新加坡,很瞭解里約熱內盧,但是我不瞭解。由此我覺得我需要更加有同理心,讓教學更加個性化,我們從來不講一板一眼的理論。所有的討論都是基於每個學生不同的背景而開展的。我漸漸瞭解到了,其實教育不是最重要的,自由是最重要的。

我跟學生說,現在已經21世紀了,拍電影沒有什麼局限性,可以拿手機拍電影了,你就放手去做吧,不要害怕,自由一點,不要規則,不要有預設的來拍電影,打破規則,打破局限。這就是我們的電影工廠,我的電影語言只是我自己的電影語言,不是你的電影語言,你需要建立你自己的電影拍攝手法和你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每個電影創作者都是不一樣的,電影創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都有自己富有個性化的電影語言。

對我來說開一個電影學校和開一個製片公司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為了培育人才,保護人才,挖掘新的專案,挖掘新的聲音,不同的個性,我需要保護這些人才,對我來說,我從來不希望我的學生、我的同事,只是給我一個劇本,因為電影對我來說不是詞彙,而是畫面。當我不管是做教育還是做製片,如果你的描繪的畫面能夠說服我,我就會盡全力來幫助你。

於是,我邀請了一些我在電影圈的同仁一起跟我的學生們進行探討。我很自豪的說當時邀請了30多名電影界的同仁跟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比如阿皮差朋、拉夫·迪亞斯。交流中,讓每個學生能開展或者建立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你能想像跟著學生們一起進入到森林開始冥想嗎?或者著名墨西哥導演跟著學生們一起游泳嗎?

婁燁:曾經我在羅馬見到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我想問他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導演在拍攝的現場最重要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睡覺。我有點生氣,這不是應付我呢。他說是真的睡覺,四小時布一個光,我怎麼能不睡覺呢?哪怕是這樣的回答,我覺得還是獲得了一些東西。我會跟攝影師說補光時間短一點,不然我要睡著了。交流中,雖然哪怕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資訊,都會説明你思考一些事情,或者重新看那些影片。

貝拉·塔爾: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學生是不同的,打開每個學生的鎖是不同的,大家有不同的情感,一切都是基於情感得來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我拍攝我自己第一部片子的時候,我對拍電影的基本要素一無所知,我唯一有的是一個16毫米的攝像機,我就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覺得我應該把這個人的臉拍進來,應該把那個人的臉拍進來。22歲的時候拍第一個劇情場片,只有5天的時間。

我拍完每部片以後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當然這個新的問題不能用老的答案來解釋,一部片一部片這樣拍下來就形成了自己的鏡頭語言,就形成了自己的電影語言,當然每一部片更加的深刻,越深刻下去,就能越純粹。當然你也會犯錯誤,當你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覺得很羞愧,並且從這個錯誤當中汲取到以後,你下次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不是其他的人來告訴你,你犯了什麼錯,他強調的是自己的反省、自己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一定會一直犯新的錯誤,不同的錯誤,因為人無完人。

婁燁:剛才說是不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需要學習,我的看法是根本沒有基礎的東西,不需要有基礎的東西,不存在基礎的東西,因為電影怎麼拍都可以。

創作自由,想拍就去拍吧

貝拉·塔爾:我一直是很自由的,這可能是我很幸運,也可能是因為我太不在乎了,以致於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勇敢,從而變的很自由,我相信如果一直很關注一些外在的東西的話,那是拍不出好東西的,所以只有一直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想拍什麼,才能拍出好內容。

我從92到94年一直在拍《撒旦探戈》這部片子,兩年中,劇組的同事不斷的在跟我說,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有7個小時,這樣是行不通的,你瘋了嗎?我就是瘋了,那又怎樣呢?在我之前也許沒有7個小時的片子,但是我就做出了7個小時的片子。如果你一直特別關注別人的想法,這樣行不行得通。後來他把相機往桌上一摔說,我不拍7分鐘一個的鏡頭。扔完相機以後,我和顏悅色的抱了抱他,說喝點東西,兩個半小時他又冷靜下來了,我把他找回來,說咱們看看攝像機有沒有摔壞吧。我們一起回到了拍攝現場,修了攝像機以後,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5點。這之後情況也沒有改變,我們還是長鏡頭加一個長鏡頭的拍。拍了100天之後這個拍攝還在繼續,每個人都近於瘋狂。所以大家每天都不知道自己今天要拍什麼?

電影導演一方面來說需要非常冷酷,不應該關注別人到底在想什麼,同時又要非常有同理心,一定要關注別人在想什麼。所有的事情都關乎情感,我前幾天跟人說過,不要用腦子工作,要用心工作。當然最好的狀況是頭腦和心靈同時工作。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一把鎖,想打開這個人需要不同的鑰匙。

婁燁:剛才我聽貝拉·塔爾說你必須不管別人,但你又得管別人,這個是電影導演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我深有體會,也是很難做到的。有時候也很困難,你沒法做一些決定,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有些決定沒法預測它的未來,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你不用預測它的未來,不用管吧。不用想太多,我的感覺是這樣的。

我不太一樣,我老覺得不自由。各種問題,電影審查,沒有足夠的錢,找不到好的場景,找不到最有力量的表達,時間長了,我認為這是一個電影工作的一部分,也就不是特別在乎了。

觀眾提問

Q:電影創作有時候會被政策影響,我們到底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

婁燁:我沒什麼建議。我沒主意,沒建議,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唯一可以做的可能是拿起攝影機去拍,拍你想拍的電影,這是我唯一的建議,你去拍就完了。

貝拉·塔爾:每個人都可以拍片子,用啊,用起來啊。

婁燁:要是沒錢,先掙點錢,打打工,到公司或者是公務員,但是得去電影檢查部門,那是一個特別要命的地方,而且電影審查員是一個特別可悲和可憐的職業。

貝拉·塔爾:如果我想讓大家看到我的電影,通過電影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因為電影節是一個集合了媒體、宣傳、買家所有人的場合,是個市場行為。想得到關注,那麼就通過電影節來操作。

通過電影節首先能讓你得到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好的市場,以此達到更好的海外發行,有時候去柏林,或者坎城,威尼斯的時候,覺得好象幾乎純粹是一個市場操作。在電影節會看到你的名字跟所有的大咖並排在一起。

這就要說回到FIRST青年電影展,這個就跟歐洲的三大電影有一些不同,在這裡青年一代電影創作者更加有活力,沒有那麼商業化,所以更加有活力。

80年代的時候有過一段非常活躍的時期,那個時候,是真的遇到做電影的同仁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從中得到一些經驗,他24歲的時候,在80年代的時候,真的能在電影節上,比如說安東尼奧面對面交流一小時,對於我來說有沒有教育意義呢?好象也沒有。

我很清楚的記得跟戈達爾的會面,對我來說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我那時候才24歲,我跟他面對面坐著,他一直在抽雪茄。當時我問他你是怎麼拍的長鏡頭?為什麼?

戈達爾沒有回答,就一直在抽雪茄看著我,我就坐在那兒嚇呆了。電影節對於我的有意義,在於能相遇不同的、有意思的人,很多朋友都是在電影節遇到,能夠讓你們相遇,通過作品,通過談話。

婁燁:對我來說,去電影節很難受,但是我告訴自己,去電影節這是一個電影導演的工作的組成部分,所以就這樣吧,因為確實可能是需要的。所以,沒有特別好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錄音師在技術檢查的時候要撒尿,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每個導演不一樣,當然。因為在終剪來說,對我來說一個電影導演的工作結束了,應該交給下面的工作人員銷售這部影片,讓更多的人看到這部影片,我覺得是有分工的,我個人覺得是這樣。

另類電影教育:差異化,不同是關鍵

貝拉·塔爾:我在2011年後暫停了導演工作,決定轉行做製片人。匈牙利的政治體制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家對電影的理解跟我的理解有一些不同,所以我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國家的理解,要麼關掉我的公司,所以我就關了我的公司。

關掉公司以後,我在思考之後做什麼?之前25年我都非常頻繁的參與世界各地的工作坊和電影學校的教學工作,也算是一名電影教育行業比較資深的從業者了。我實話實說,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一所特別好的電影學校。

我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教育對我來說應該是老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教育學生,告訴學生規則是什麼,必須做什麼,給你指引方向。

這全都是錯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婁燁導演剛才提到了一個關健詞,就是差異化、不同。人跟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樣規範化的教育體制下,老師不把學生當做不同的個體來看,如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話,教師需要體會到學生的不同。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

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的電影工廠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創建的,持續了三年半的時間。這個電影學校是建立在一所私立大學裡面的,當我們對外宣佈以後,世界各地都有學生慕名而來,當你看到一個冰島的學生遇到了一個日本的同性戀女孩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交流會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故事,所以你就會發現世界很大,人跟人真的很不一樣。當我看到我面對了這麼一大屋子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絲膽怯。

我應該怎麼對待這些學生呢?用怎麼樣的方法教他們呢?他們因為相信我慕名而來,但是我教不了他們,要是能真的教他們,我需要很瞭解新加坡,很瞭解里約熱內盧,但是我不瞭解。由此我覺得我需要更加有同理心,讓教學更加個性化,我們從來不講一板一眼的理論。所有的討論都是基於每個學生不同的背景而開展的。我漸漸瞭解到了,其實教育不是最重要的,自由是最重要的。

我跟學生說,現在已經21世紀了,拍電影沒有什麼局限性,可以拿手機拍電影了,你就放手去做吧,不要害怕,自由一點,不要規則,不要有預設的來拍電影,打破規則,打破局限。這就是我們的電影工廠,我的電影語言只是我自己的電影語言,不是你的電影語言,你需要建立你自己的電影拍攝手法和你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每個電影創作者都是不一樣的,電影創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都有自己富有個性化的電影語言。

對我來說開一個電影學校和開一個製片公司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為了培育人才,保護人才,挖掘新的專案,挖掘新的聲音,不同的個性,我需要保護這些人才,對我來說,我從來不希望我的學生、我的同事,只是給我一個劇本,因為電影對我來說不是詞彙,而是畫面。當我不管是做教育還是做製片,如果你的描繪的畫面能夠說服我,我就會盡全力來幫助你。

於是,我邀請了一些我在電影圈的同仁一起跟我的學生們進行探討。我很自豪的說當時邀請了30多名電影界的同仁跟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比如阿皮差朋、拉夫·迪亞斯。交流中,讓每個學生能開展或者建立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你能想像跟著學生們一起進入到森林開始冥想嗎?或者著名墨西哥導演跟著學生們一起游泳嗎?

婁燁:曾經我在羅馬見到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我想問他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導演在拍攝的現場最重要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睡覺。我有點生氣,這不是應付我呢。他說是真的睡覺,四小時布一個光,我怎麼能不睡覺呢?哪怕是這樣的回答,我覺得還是獲得了一些東西。我會跟攝影師說補光時間短一點,不然我要睡著了。交流中,雖然哪怕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資訊,都會説明你思考一些事情,或者重新看那些影片。

貝拉·塔爾: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學生是不同的,打開每個學生的鎖是不同的,大家有不同的情感,一切都是基於情感得來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我拍攝我自己第一部片子的時候,我對拍電影的基本要素一無所知,我唯一有的是一個16毫米的攝像機,我就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覺得我應該把這個人的臉拍進來,應該把那個人的臉拍進來。22歲的時候拍第一個劇情場片,只有5天的時間。

我拍完每部片以後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當然這個新的問題不能用老的答案來解釋,一部片一部片這樣拍下來就形成了自己的鏡頭語言,就形成了自己的電影語言,當然每一部片更加的深刻,越深刻下去,就能越純粹。當然你也會犯錯誤,當你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覺得很羞愧,並且從這個錯誤當中汲取到以後,你下次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不是其他的人來告訴你,你犯了什麼錯,他強調的是自己的反省、自己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當然,一定會一直犯新的錯誤,不同的錯誤,因為人無完人。

婁燁:剛才說是不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需要學習,我的看法是根本沒有基礎的東西,不需要有基礎的東西,不存在基礎的東西,因為電影怎麼拍都可以。

創作自由,想拍就去拍吧

貝拉·塔爾:我一直是很自由的,這可能是我很幸運,也可能是因為我太不在乎了,以致於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勇敢,從而變的很自由,我相信如果一直很關注一些外在的東西的話,那是拍不出好東西的,所以只有一直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想拍什麼,才能拍出好內容。

我從92到94年一直在拍《撒旦探戈》這部片子,兩年中,劇組的同事不斷的在跟我說,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有7個小時,這樣是行不通的,你瘋了嗎?我就是瘋了,那又怎樣呢?在我之前也許沒有7個小時的片子,但是我就做出了7個小時的片子。如果你一直特別關注別人的想法,這樣行不行得通。後來他把相機往桌上一摔說,我不拍7分鐘一個的鏡頭。扔完相機以後,我和顏悅色的抱了抱他,說喝點東西,兩個半小時他又冷靜下來了,我把他找回來,說咱們看看攝像機有沒有摔壞吧。我們一起回到了拍攝現場,修了攝像機以後,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5點。這之後情況也沒有改變,我們還是長鏡頭加一個長鏡頭的拍。拍了100天之後這個拍攝還在繼續,每個人都近於瘋狂。所以大家每天都不知道自己今天要拍什麼?

電影導演一方面來說需要非常冷酷,不應該關注別人到底在想什麼,同時又要非常有同理心,一定要關注別人在想什麼。所有的事情都關乎情感,我前幾天跟人說過,不要用腦子工作,要用心工作。當然最好的狀況是頭腦和心靈同時工作。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一把鎖,想打開這個人需要不同的鑰匙。

婁燁:剛才我聽貝拉·塔爾說你必須不管別人,但你又得管別人,這個是電影導演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我深有體會,也是很難做到的。有時候也很困難,你沒法做一些決定,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有些決定沒法預測它的未來,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你不用預測它的未來,不用管吧。不用想太多,我的感覺是這樣的。

我不太一樣,我老覺得不自由。各種問題,電影審查,沒有足夠的錢,找不到好的場景,找不到最有力量的表達,時間長了,我認為這是一個電影工作的一部分,也就不是特別在乎了。

觀眾提問

Q:電影創作有時候會被政策影響,我們到底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情況?

婁燁:我沒什麼建議。我沒主意,沒建議,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唯一可以做的可能是拿起攝影機去拍,拍你想拍的電影,這是我唯一的建議,你去拍就完了。

貝拉·塔爾:每個人都可以拍片子,用啊,用起來啊。

婁燁:要是沒錢,先掙點錢,打打工,到公司或者是公務員,但是得去電影檢查部門,那是一個特別要命的地方,而且電影審查員是一個特別可悲和可憐的職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