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馬伊琍首次講述前半生:我還是喜歡可以拋開金錢和地位的純粹感情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剛剛收官, 劇中“羅子君”的扮演者馬伊琍就用朗讀的方式, 第一次講述了自己的前半生。

“新世相”昨天上線了新的聲音欄目—— 《讀那本書那年》。 他們請到演員、音樂人、藝術家、作家, 講念念不忘的那本書, 以及那些年他們遭遇的曲折和溫情。 第一期嘉賓是馬伊琍。

攝影:鮑雁洲

馬伊琍最想談的, 是 1900 年出版的小說《嘉莉妹妹》。 這是部“撈女小傳”, 窮姑娘嘉莉從小城到了芝加哥, 成了富有男人的情婦, 一點點向上爬。

這本書從 1990 年冬天起, 一直留在馬伊琍身邊。 13 歲時, 她覺得這是跨越身份、拋開一切的單純的愛。 她說, 那時候她渴望單純的愛。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0 年版《嘉莉妹妹》

那之後過去了 27 年。

這 27 年裡,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電視劇裡, 她都越過了生命的曲折變幻。 在《我的前半生》剛播出的大結局裡, 馬伊琍扮演的子君, 遭遇丈夫背叛後, 重建了生活, 不再依賴任何人。

《我的前半生》劇照

27 年後, 她說, 她知道了嘉莉的愛並不單純。 充滿了交換和現實。

是巧合嗎?也許, 在讀那本書那年, 馬伊琍無意間從這本小說裡看到的一切, 影響了她此後的選擇。

但她還是喜歡那種無視階層的純粹的愛, 想起嘉莉和那個男人相處的細節, 還覺得溫暖。

她說:“我是比嘉莉幸運太多。 但我並不因此高貴。 生活沒有對錯, 只是角度不同。 ”

—————————— 敘述文稿分割線

讀這本書那年, 我13歲。 那是1990年的冬天, 上海還沒有商品房一詞, 想要換居住環境, 是靠在大街上或電線杆上貼張紙寫上要求, 互相換房子住的。

我家住在虹口區的石庫門裡。 爸媽是普通工人都忙著上班, 家裡也沒什麼藏書, 在小學六年級的暑假, 我去街道辦的圖書館翻遍了所有的童話和神話書。 然後我覺得:長大了, 要看嚴肅一點的東西了。

馬伊琍小時候照片

恰好, 那是在金庸、古龍、瓊瑤、亦舒流行之前, 班上同學看外國名著, 倒不是被老師逼的, 風氣如此。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了一套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 十五本。 最流行的當然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和《巴黎聖母院》。 可這些書名讓那個年紀的我困惑, 倒是這本《嘉莉妹妹》, 封面上的女孩笑容很燦爛, 簡介說這講了女孩的一段人生故事。嗯,初一的小朋友應該能看懂吧?

《嘉莉妹妹》內頁

花五塊二買了,我那時一個月零花錢也就5塊錢。後來才知道,全班就我買了這本。

之後,我每晚鑽進被窩裡看書。上海的冬天又潮又冷,但翻開書我就把那些都忘了。故事好像發生在20世紀初,女主角嘉莉是個漂亮姑娘,出身窮苦,來到大城市,先做女工,後來先後做了兩個富有的男人的情人,她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我那時剛青春期,快樂,單純,喜歡跳舞,是“文藝積極分子”,和很多女孩一樣,理想是長大當老師,跟聊得來的男生也只會談作業。我不懂批判嘉莉——她的第二個愛人是已婚的。相反,我只記得他們的感情真摯動人。

馬伊琍存在手機裡的舊照片,這是那時的她

作者沒以個人眼光去褒貶任何一個角色,所以我可以客觀地、純粹地去看。在我眼中,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比嘉莉的經濟地位、出身高都很多;但他真的愛嘉莉,拼命幫她;最後,嘉莉成了大明星,他卻落魄了;還沒來得及告別,他就拖著病體離開了嘉莉。

這樣的悲劇,卻讓一個小女孩覺得溫暖。我想我看到的都是美好,是可以跨越身份、可以跨越經濟基礎的、可以拋開一切的單純的愛。

那個年紀的我渴望單純的愛。

這些感觸,我從沒跟父母或者朋友討論過。我用白色的月曆紙把書包好,——那時書的封面都薄薄的,容易磨破,所以要包。在我的腦海裡,書的結尾是這樣的:嘉莉穿著黑衣去參加愛人的葬禮,但她不能出現在葬禮裡面,只能遠遠地看著,流下一滴眼淚。很傷感、很遺憾,很唯美。

後來,我長大了。再回想《嘉莉妹妹》,我懂她並不單純。相反,很現實,又批判。嘉莉依靠著男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往上走。

攝影:鮑雁洲

可我還是喜歡這本書,雖然我跟她的生活全然不同,然而現實生活都是殘酷的。嘉莉依靠男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但她還是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在那葬禮上,她還是只能遠遠看著,默默流淚。

我能靠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我是比嘉莉幸運太多。但我並不因此高貴。人來到世上走一程,最後都是殊途同歸。生活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

有意思的是,我也跟嘉莉一樣,成了女演員。我17歲時第一次演電影,也跟嘉莉初登臺一樣,演得很災難。稀裡糊塗地、飛快地,就結束了。

馬伊琍和女兒們。

時間也飛快地過去了。2004年後,我家老房子全拆了。新華書店、圖書館都沒了,連路也沒有了。上海在變化,錢的價值在變化,書面也變得豪華堅硬,不再需要掛曆紙的保護,我對生活的感悟更是變了。

不過,好像我的感情觀還跟剛13歲讀《嘉莉妹妹》那會差不多。我還是喜歡可以拋開金錢、地位的純粹的感情。我還是會想起,那個男人幫助嘉莉的細節,很溫暖,好像更像是彌補一種父愛。

電影《嘉莉妹妹》中的嘉莉由珍妮佛·鐘斯飾演

不過,現在我知道,那個葬禮混合了我的想像。真正的結尾是,那男人死了,嘉莉卻毫不知情。不過,沒關係,就讓我心目中的結尾保持那樣好了,童年的記憶就應該美好的、充滿幻想的。

一晃27年了。那本1990年版的《嘉莉妹妹》,我還一直帶在身邊。現在還放在我們家的小書架上。上海霧霾不重,上面沒積什麼灰。有時走過,再看一眼。

馬伊琍回到母校。

簡介說這講了女孩的一段人生故事。嗯,初一的小朋友應該能看懂吧?

《嘉莉妹妹》內頁

花五塊二買了,我那時一個月零花錢也就5塊錢。後來才知道,全班就我買了這本。

之後,我每晚鑽進被窩裡看書。上海的冬天又潮又冷,但翻開書我就把那些都忘了。故事好像發生在20世紀初,女主角嘉莉是個漂亮姑娘,出身窮苦,來到大城市,先做女工,後來先後做了兩個富有的男人的情人,她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我那時剛青春期,快樂,單純,喜歡跳舞,是“文藝積極分子”,和很多女孩一樣,理想是長大當老師,跟聊得來的男生也只會談作業。我不懂批判嘉莉——她的第二個愛人是已婚的。相反,我只記得他們的感情真摯動人。

馬伊琍存在手機裡的舊照片,這是那時的她

作者沒以個人眼光去褒貶任何一個角色,所以我可以客觀地、純粹地去看。在我眼中,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比嘉莉的經濟地位、出身高都很多;但他真的愛嘉莉,拼命幫她;最後,嘉莉成了大明星,他卻落魄了;還沒來得及告別,他就拖著病體離開了嘉莉。

這樣的悲劇,卻讓一個小女孩覺得溫暖。我想我看到的都是美好,是可以跨越身份、可以跨越經濟基礎的、可以拋開一切的單純的愛。

那個年紀的我渴望單純的愛。

這些感觸,我從沒跟父母或者朋友討論過。我用白色的月曆紙把書包好,——那時書的封面都薄薄的,容易磨破,所以要包。在我的腦海裡,書的結尾是這樣的:嘉莉穿著黑衣去參加愛人的葬禮,但她不能出現在葬禮裡面,只能遠遠地看著,流下一滴眼淚。很傷感、很遺憾,很唯美。

後來,我長大了。再回想《嘉莉妹妹》,我懂她並不單純。相反,很現實,又批判。嘉莉依靠著男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往上走。

攝影:鮑雁洲

可我還是喜歡這本書,雖然我跟她的生活全然不同,然而現實生活都是殘酷的。嘉莉依靠男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但她還是得不到真正的愛情。在那葬禮上,她還是只能遠遠看著,默默流淚。

我能靠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我是比嘉莉幸運太多。但我並不因此高貴。人來到世上走一程,最後都是殊途同歸。生活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

有意思的是,我也跟嘉莉一樣,成了女演員。我17歲時第一次演電影,也跟嘉莉初登臺一樣,演得很災難。稀裡糊塗地、飛快地,就結束了。

馬伊琍和女兒們。

時間也飛快地過去了。2004年後,我家老房子全拆了。新華書店、圖書館都沒了,連路也沒有了。上海在變化,錢的價值在變化,書面也變得豪華堅硬,不再需要掛曆紙的保護,我對生活的感悟更是變了。

不過,好像我的感情觀還跟剛13歲讀《嘉莉妹妹》那會差不多。我還是喜歡可以拋開金錢、地位的純粹的感情。我還是會想起,那個男人幫助嘉莉的細節,很溫暖,好像更像是彌補一種父愛。

電影《嘉莉妹妹》中的嘉莉由珍妮佛·鐘斯飾演

不過,現在我知道,那個葬禮混合了我的想像。真正的結尾是,那男人死了,嘉莉卻毫不知情。不過,沒關係,就讓我心目中的結尾保持那樣好了,童年的記憶就應該美好的、充滿幻想的。

一晃27年了。那本1990年版的《嘉莉妹妹》,我還一直帶在身邊。現在還放在我們家的小書架上。上海霧霾不重,上面沒積什麼灰。有時走過,再看一眼。

馬伊琍回到母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