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更:他又夢到了李白

朗誦:《中國詩詞大會》擂主

與機器人打交道的北大才女陳更

配樂:《清水章》by王弢

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夢李白(其二)》

他又夢到了李白

有一次參加一個詩詞論壇, 開始前, 在休息室裡, 我有幸見到了詩詞研究專家周篤文老先生。 他很親切, 沒有一點架子, 和我說起話來。

“那麼, 你最喜歡哪首古詩呢?”

“杜甫的《夢李白(其二)》。 ”

“哦……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

老先生用長長的尾音念完了這句詩, 就沉默了。 我以為他會問我為什麼, 還在想該如何回答。 但直到論壇開始, 他也沒有再問我。 他似乎陷入了沉思, 像是因為這首詩而想到了什麼。

《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 講的都是杜甫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李白,

而他們竟然都被蘅塘退士收入了《唐詩三百首》。 也就是說, 杜甫對李白的思念, 構成了蘅塘退士心裡唐詩世界的一百分之一。

杜甫望著天空發呆的時候一定常常想起李白, 反正起了涼風他也會想起李白, 雲飄來飄去他也會想起李白, 所以他才會說“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 李白, 像浮雲一樣不停地四處流浪, 讓人牽掛。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這句詩總讓我不禁莞爾。 一看到它, 杜甫那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憂鬱側臉, 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滿臉憨笑的撒嬌模樣, 還有一點扭捏, 還有一點親昵。 這也是他可愛的地方, 詩裡總有真性情。 這句詩好笑之處還在於實在是十分自戀, 明明是杜甫一連三夜夢到李白, 還非要說是李白的一片真情實意, 夜夜不辭勞苦到他夢裡來。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畢竟是夢, 天亮前還要趕回去, 所以他見到的李白總是行色匆匆, 反復念叨“來一趟不容易啊”。 這裡, 雖是想像, 雖是夢境, 卻也讓人動容。 你能想起那些團圓的不易, 那些人生的艱難。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是啊, 聽著李白說不易, 杜甫也想到了來入夢之路萬水千山, 擔心李白在入夢路上遇到危險。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李白要走了, 出門時他不經意間做了個小動作——撓頭, 那頭上青絲不再, 只剩下滿頭白髮。

這熟悉的動作和刺眼的白髮, 讓凝望著他的背影的杜甫濕了眼眶。 他不禁想起了這個頭髮都白了的才子, 一生少有命達之時。

我們只有對一個人滿懷深情, 才會對他習慣性的小動作瞭若指掌, 才會因為他一個背影就濕了眼眶, 才會在所有人都關心他飛得高不高時, 獨獨關心他飛得累不累。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杜甫真的心疼李白, 滿城錦衣華服, 獨李白寒酸潦倒;滿城意氣風發, 獨李白枯槁憔悴。 而以他的蓋世才華, 明明不該如此。

“孰雲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想到這裡, 杜甫悲問蒼天, 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的友人;為什麼李白都已經韶華不再, 還不能安穩地度過餘生。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他想到李白餘生所剩無幾了。 他默默地想:人死後有多麼顯赫又有什麼用呢?我只希望他活著的時候能平安喜樂。

《夢李白(其二)》很特別,堪稱詩詞中的後現代風格意識流。幾個臆想中的畫面,一段朦朧的心理活動,像電影中的《盜夢空間》一樣任性大膽,又像《花樣年華》一樣沉悶平淡又莫名地刻骨銘心。

杜甫將李白思來想去啊。他將李白放入廣闊而沒有盡頭的空間裡,發現他親愛的朋友在冠蓋滿京華裡格格不入;他將李白放入漫長而沒有盡頭的時間裡,發現他親愛的朋友因為身後千萬年的盛名而極致孤獨。

這樣的感情讓他忘了一切,也忘了自己。哪裡還有已入獄的李白,哪裡還有被流放的李白,哪裡還有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李白。在這裡,我只看到了,杜甫的李白,杜甫心尖上的李白。

讓人沉默的杜甫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網友鳳梨斑馬回答說:

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們

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

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我曾經在與父親久別重逢的一刻想到了這首詩中的一句,“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我的父親,年輕時沒能上大學。他一生善良而倔強、孤傲,也曾有過許多熱血沸騰的夢想,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沒能實現。他常有受挫的時候,但總沉默不說。

童年時夏天的夜晚,父親常帶我去家附近的大橋上納涼,大橋上車來車往,橋下是滔滔渭水。我在席子上玩耍,父親在幾米外的路邊坐著。過大卡車的時候,橋面會微微震動,我就會下意識地抬起頭看看父親。

他的背很瘦削,單衣下看得到突出的脊骨,他微眯著雙眼,幾小時一動不動地,沉默,像是在望著南來北往的汽車,又像是在望著這橋上光帶之外的茫茫夜色。我那時候不太懂那個背影在想什麼,後來常常想起,總會想到落寞這個詞。

長大了,我在外求學,與父母聚少離多,常常大半年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從火車站坐大巴車,車會經過家門口,父親總在路邊等我。家裡是老式住宅樓沒有電梯,他會幫我把行李箱從車上搬下來,然後扛在肩上,走樓梯上六樓。這是我早已習慣了的事。

但有一年,車快開到了,遠遠地我看到父親站在路邊,他穿著大伯留給他的棕色皮夾克。背景是冬日路邊一排光禿禿的行道樹。我看到父親在已龜裂的並不合身的皮夾克裡,顯得單薄憔悴,他搓著雙手,頭向前探著,背彎了下來,站得一點也不挺拔。他的頭髮稀薄,顯出老態來。這個畫面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我心裡突然湧起了莫大的難過,父親老了;我想起了“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帶著壯志難酬的遺憾,父親老了。

這就是伏脈千里。你總會在一個時刻,和你曾經讀過的某一句也許與那個時刻看似並不相關的詩句,產生莫名其妙的共鳴。

初發心菩薩

如果你不瞭解杜甫,你或許會覺得他是一個苦大仇深的冷冰冰的抑鬱症患者。但事實上,杜甫是一個深情的暖男。杜甫的深情,不僅是對李白,他對天地、對萬物都滿懷慈悲。

你看他在身陷囹圄時對妻兒設身處地的疼惜: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你看他在自身難保時對路遇落難之人的囑咐: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你看他在顛沛流離的逃亡之途還要呐喊: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你看他面對漫漫前路時對萍水相逢百姓的同情: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你看他在何種境地之下懷想: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你看他在潦倒時對友人的情深: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就像讀這首《夢李白》,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白的掛念與同情,可合上詩卷,卻恍然驚覺,杜甫自己,不也正遭受著“厚祿故人書斷絕 ,恒饑稚子色淒涼”嗎?

若負平生志,若負平生志,而杜甫的平生志呢?當他蹣跚地邁出破舊的茅屋門,誰在凝望他搔白首的背影?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猛然間才想起,原來,他始終這樣“無我”。

若問我最喜歡的詩人,我會說是杜甫,但若問為什麼,我卻總也說不好。

後來,在簡媜的話裡看到了答案。

最難的是,在困苦流離之中

仍保有寬容平靜的微笑

最珍惜的是,在披風戴雨的行程中

還能以笠護人

若有這麼乾乾淨淨的人,便是初發心菩薩

節選自陳更《幾生修得到梅花》

東方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蒙曼作序

康震、酈波、吳志攀聯名推薦

讀書是最愉快的事。人的一生,要讀先賢之書,也要讀後輩之書。讀先賢書,傳承智慧;讀後輩書,激發情志。陳更的這本書,不大,但很有情志,值得一讀。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陳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筆下的詩人與詩歌,都帶著她本人的強烈印記,不是知識堆積,而是她讀詩看人的真體會,讓人不僅讀到了詩,也讀到了這位年輕女博士的往事心曲。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

讀詩,是要用心的,是要帶上靈魂的。這本90後工科博士生的讀詩小集,讓我們終於找到詩詞的靈魂。

——酈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感性評述,不是學術鑒賞,是一個工科文藝女青年的讀詩手記、日常心路。靈氣、悟性與真誠洋溢於字裡行間。

翻開它,你可以看到詩裡最美的畫面,詩外悠遠的語境,體會詩詞溫柔而強大的力量,繼而懂得,詩詞如何讓人心不死。

幾生修得到梅花,或許不必幾生,只靜靜地,用心地,讀幾首詩,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陳更,1992年生,北京大學智慧康復機器人專業在讀博士生。

參加兩季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奪得三期擂主,獲評人氣選手。

屢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費尼克斯獎學金”、北京大學“忠孝振興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榮譽。被選為共青團中央主辦的“第二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形象代言人,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書香飄萬家’親子閱讀活動推廣大使”。

作品曾發表於《光明日報》等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

購買陳更親筆簽名本

會造機器人的女博士

和你一起,重覓詩心

《夢李白(其二)》很特別,堪稱詩詞中的後現代風格意識流。幾個臆想中的畫面,一段朦朧的心理活動,像電影中的《盜夢空間》一樣任性大膽,又像《花樣年華》一樣沉悶平淡又莫名地刻骨銘心。

杜甫將李白思來想去啊。他將李白放入廣闊而沒有盡頭的空間裡,發現他親愛的朋友在冠蓋滿京華裡格格不入;他將李白放入漫長而沒有盡頭的時間裡,發現他親愛的朋友因為身後千萬年的盛名而極致孤獨。

這樣的感情讓他忘了一切,也忘了自己。哪裡還有已入獄的李白,哪裡還有被流放的李白,哪裡還有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李白。在這裡,我只看到了,杜甫的李白,杜甫心尖上的李白。

讓人沉默的杜甫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網友鳳梨斑馬回答說:

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們

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

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我曾經在與父親久別重逢的一刻想到了這首詩中的一句,“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我的父親,年輕時沒能上大學。他一生善良而倔強、孤傲,也曾有過許多熱血沸騰的夢想,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沒能實現。他常有受挫的時候,但總沉默不說。

童年時夏天的夜晚,父親常帶我去家附近的大橋上納涼,大橋上車來車往,橋下是滔滔渭水。我在席子上玩耍,父親在幾米外的路邊坐著。過大卡車的時候,橋面會微微震動,我就會下意識地抬起頭看看父親。

他的背很瘦削,單衣下看得到突出的脊骨,他微眯著雙眼,幾小時一動不動地,沉默,像是在望著南來北往的汽車,又像是在望著這橋上光帶之外的茫茫夜色。我那時候不太懂那個背影在想什麼,後來常常想起,總會想到落寞這個詞。

長大了,我在外求學,與父母聚少離多,常常大半年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從火車站坐大巴車,車會經過家門口,父親總在路邊等我。家裡是老式住宅樓沒有電梯,他會幫我把行李箱從車上搬下來,然後扛在肩上,走樓梯上六樓。這是我早已習慣了的事。

但有一年,車快開到了,遠遠地我看到父親站在路邊,他穿著大伯留給他的棕色皮夾克。背景是冬日路邊一排光禿禿的行道樹。我看到父親在已龜裂的並不合身的皮夾克裡,顯得單薄憔悴,他搓著雙手,頭向前探著,背彎了下來,站得一點也不挺拔。他的頭髮稀薄,顯出老態來。這個畫面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我心裡突然湧起了莫大的難過,父親老了;我想起了“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帶著壯志難酬的遺憾,父親老了。

這就是伏脈千里。你總會在一個時刻,和你曾經讀過的某一句也許與那個時刻看似並不相關的詩句,產生莫名其妙的共鳴。

初發心菩薩

如果你不瞭解杜甫,你或許會覺得他是一個苦大仇深的冷冰冰的抑鬱症患者。但事實上,杜甫是一個深情的暖男。杜甫的深情,不僅是對李白,他對天地、對萬物都滿懷慈悲。

你看他在身陷囹圄時對妻兒設身處地的疼惜: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你看他在自身難保時對路遇落難之人的囑咐: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你看他在顛沛流離的逃亡之途還要呐喊: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你看他面對漫漫前路時對萍水相逢百姓的同情: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你看他在何種境地之下懷想: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你看他在潦倒時對友人的情深: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就像讀這首《夢李白》,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白的掛念與同情,可合上詩卷,卻恍然驚覺,杜甫自己,不也正遭受著“厚祿故人書斷絕 ,恒饑稚子色淒涼”嗎?

若負平生志,若負平生志,而杜甫的平生志呢?當他蹣跚地邁出破舊的茅屋門,誰在凝望他搔白首的背影?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猛然間才想起,原來,他始終這樣“無我”。

若問我最喜歡的詩人,我會說是杜甫,但若問為什麼,我卻總也說不好。

後來,在簡媜的話裡看到了答案。

最難的是,在困苦流離之中

仍保有寬容平靜的微笑

最珍惜的是,在披風戴雨的行程中

還能以笠護人

若有這麼乾乾淨淨的人,便是初發心菩薩

節選自陳更《幾生修得到梅花》

東方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蒙曼作序

康震、酈波、吳志攀聯名推薦

讀書是最愉快的事。人的一生,要讀先賢之書,也要讀後輩之書。讀先賢書,傳承智慧;讀後輩書,激發情志。陳更的這本書,不大,但很有情志,值得一讀。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陳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筆下的詩人與詩歌,都帶著她本人的強烈印記,不是知識堆積,而是她讀詩看人的真體會,讓人不僅讀到了詩,也讀到了這位年輕女博士的往事心曲。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

讀詩,是要用心的,是要帶上靈魂的。這本90後工科博士生的讀詩小集,讓我們終於找到詩詞的靈魂。

——酈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感性評述,不是學術鑒賞,是一個工科文藝女青年的讀詩手記、日常心路。靈氣、悟性與真誠洋溢於字裡行間。

翻開它,你可以看到詩裡最美的畫面,詩外悠遠的語境,體會詩詞溫柔而強大的力量,繼而懂得,詩詞如何讓人心不死。

幾生修得到梅花,或許不必幾生,只靜靜地,用心地,讀幾首詩,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陳更,1992年生,北京大學智慧康復機器人專業在讀博士生。

參加兩季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奪得三期擂主,獲評人氣選手。

屢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費尼克斯獎學金”、北京大學“忠孝振興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榮譽。被選為共青團中央主辦的“第二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形象代言人,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書香飄萬家’親子閱讀活動推廣大使”。

作品曾發表於《光明日報》等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

購買陳更親筆簽名本

會造機器人的女博士

和你一起,重覓詩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