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05年那個“想唱就唱”的夏天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導語:《超級女聲》之後, 《快樂男聲》也回來了, 加上充滿了巨大想像空間的《明日之子》, 聲勢浩大的選秀能否於2017再寫輝煌?我更在意的是, 它們能否找回2005年那個夏天一般純粹的夢想和感動。

就在2005年《超級女聲》總決賽前的一周, “筆迷”、“玉米”、“涼粉”們自費掏錢從全國各個地方趕來, 湖南廣電周邊的賓館全部客滿, 連2880元高級別墅區都沒有空房了。 這些迷妹迷弟們, 舉著海報, 拉著橫幅走上長沙最繁華的街道, 逢人便攔住, 請求他們用手機給自己的偶像投一票。

整個2005年的夏天, 電視機、廣播、報紙全都充斥著《超級女聲》選秀的消息,

每週六晚上萬人空巷, 父母陪著孩子們一起觀看這場聲勢浩大的選秀。

“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 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 至少我還能夠勇敢的自我欣賞, 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 就算這舞臺多空曠, 總有一天能看到, 揮舞的螢光棒。 ”《超級女聲》的主題曲響起時,

無數的姑娘們熱淚盈眶跟著唱, 舞臺上站著的幾個人承載著的是幾百萬人的夢。

2005年是超女選秀的第二年, 也是最輝煌的一屆。 2004年的第一屆更像是一次醞釀, 讓全國熱愛唱歌的女性熟悉這種玩法——真正的零門檻。 只要你敢, 唱的鬼哭狼嚎都可以去試試。 當大家半信半疑的在電視上看到自家鄰居毫無畏懼的敞開歌喉時, 每個人的心都開始躁動。 於是2005年, 80歲的老太、16歲的姑娘, 都要“想唱就唱”。 也因為2004年的第一屆超女之後, 有了16歲的最低年齡線, 所以14歲的張含韻成了當年唯一一個未成年的選秀紅人。

回望選秀走過的十多年歷史, 又一次心懷夢想開啟的2017年會不會是一個好年份呢?不那麼看好, 但是卻很期待。

2006年—2014年

選秀從爆發走向疲軟, 最終脫離全民性步入專業化

此後, 2006年的《超級女聲》、2007年第一屆《快樂男聲》, 聲量都不如前。 2009年《超級女聲》更名為《快樂女聲》回歸、2010年《快樂男聲》、2011年《快樂女聲》、2013年《快樂男聲》也都再難有2005年的瘋狂。

即便如此, 現在樂壇年輕歌手中的中堅力量都是曾經超女快男的選手, 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張傑、華晨宇。

超女快男期間, 據傳同是湖南團隊去了青海衛視做了三屆《花兒朵朵》, 雖然也是全國海選的模式, 但聲量卻不大。

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 倒也捧出幾位明星, 除了當家鮮肉李易峰、井柏然,

現在的流量神獸薛之謙、劉維, 二人還曾在《火星情報局》中抱頭痛哭, 說自己用了十年的時間才紅。 2010年同是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拓寬了選秀的內容, 卻將比慘人生推到了一個高度, 誰沒有個悲催的故事都不好說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逐漸,夢想變成了一個濫詞。

央視的《夢想中國》《星光大道》,在中老年觀眾的聲量是相當的大,反正筆者的父母對《星光大道》中的草根歌星是如數家珍,現在央視逢年過節例如《過年七天樂》這樣的節目中,嘉賓大部分都是《星光大道》出來的歌手。

選秀始於湖南台,輝煌於湖南台,進階則到了浙江台。

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現已更名《中國新歌聲》)橫空出世,將選秀從全民遊戲推到了專業領域的遊戲,到好聲音舞臺上唱歌的人已經是萬里挑一的成熟歌手了。在之後的《中國正在聽》《中國好歌曲》等音樂選秀類節目其實都脫離了零門檻的全民選秀概念,選秀成了一場秀。

2006年到2014年的八年間,選秀節目的聲量和影響力一年不如一年,推測原因無外乎——連續選秀導致優質選手資源的缺乏;同類質節目的爆發引發民眾審美的疲勞;為了節目效果的“比慘人生”偏離了夢想的本質;以及曾經的少年都已長大。他們或許還留戀著李宇春、周筆暢這些夢的代言人,卻對選秀造星這個遊戲沒了興趣。還有就是各種限令的頒佈,從限制選秀到限娛令,一場選秀熱潮歸於平靜。

2015年—2016年

從個人選秀變團體養成,加入直播也效果枉然

2015年第四季度,浙江衛視以《燃燒吧!少年》精緻的製作驚豔業內,李宇春和舒淇搭檔引爆的奇特戲劇感讓人津津樂道,男團成員也確實都帥,但是記憶感不強。另一檔男團節目是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據說節目反輸韓國,但是0.9的收視率想必也只是一場自娛自樂。之後浙江衛視又推出《蜜蜂少女隊》、東方衛視推出《加油美少女》,湖南衛視的《夏日甜心》都如過眼雲煙。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是男團、女團沒有什麼群眾基礎。二是審美方面未曾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2005年李宇春的中性打扮顛覆了當時的女性主流審美價值。三是因為沒有了海選的那個“海”,年輕人沒有參與感,所以難起波浪。

相較於電視平臺,2016年網綜大爆發,雖然語言類節目占比較多,但是選秀節目也在悄悄復蘇。只是網路選秀打出了新概念,叫做養成。尤其是直播的出現更像是給業內打了一針興奮劑,每一檔養成節目的一個通用宣傳概念就是:直播可以拉近選手和用戶的距離,選手可以更大程度發揮他們的魅力,直播是最直接的聚集粉絲的方式。

可惜,現實總不如想像美好。直播的走紅就是個悖論,在內容海洋中,還要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看固定內容,這麼大的限制怎麼適合當下的生活節奏?

王思聰親自操刀並參與的《Hello!女神》,不像全民選秀,更像校長選秀。之後融入直播黑科技的環節更是被網友詬病三觀不正。

由SMG互聯網節目中心、東方衛視中心攜手優酷土豆、SNH48合力打造的國民偶像天團養成網播真人秀《國民美少女》不知所云。一群所謂美少女聽費玉清嘿嘿嘿,看著都尷尬。

由東娛傳媒、騰訊視頻聯合出品,明道工作室製作的全新實境女子偶像團體真人秀《最強女團》,算是網路女團選秀節目中品相不錯的,節目中最終勝出的6人以組合形式出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愛奇藝2016年第四季度推出《明星的誕生》,用了韓國《Produce 101》的模式,號稱把70%的錢砸在製作上,也融入了直播元素,說是參加節目的選手都是某直播平臺上票選出來的,然而終究是沒捧紅任何一位選手,節目效果也是選秀紀錄片還是選秀養成傻傻分不清楚。

不得不說的一點,互聯網造星的選手整體水準真的有點low。《Hello!女神》的節目彈幕上經常看到網友吐槽選手沒氣質沒文化。網綜的快節奏和速成心態,讓選秀節目變成一場劣質的秀。

雖然《燃燒吧!少年》的X玖現在正式出道了,但也並不代表這檔選秀節目是爆款。2016,男團女團,全體僕街。

2016年還有一個選秀大事件是《超級女聲》重磅IP的網路回歸,只是沒了電視平臺的加持,號稱歷時9個月的超女選秀,聲量平平,華麗冗長的淘汰賽,並不擅長網路傳播的製作團隊並沒有操作好這個大IP。冠軍圈9去上奇葩說的時候,一群極具網路基因的人根本不認得這個網路超女冠軍。選秀造星真的還能全民矚目嗎?

雖然2016年的選秀動輒就提養成概念,但其實沒有切中養成的命脈,用戶看著他們被選擇、被養成,和超女快男時期觀眾參與選擇的情感投入度是不同的。

2017年選秀強勢回歸

是一個最好的時間,卻也是一個最壞的時間

好在哪裡?據第一年全民選秀已經過去了十三年,十三年又一批愛做夢的孩子成長了起來,他們比80後更加自我,更加炫酷,更加願意表現自我,他們更獨立,更有自己的見解也更願意宣揚自我。

壞在哪裡?十三年前,選秀節目是唯一的造夢基地。超女快男為少年們平乏無趣卻又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投了一顆火種,燃起熊熊大火。而短信投票手段單一卻集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湧向一個地方的時候,爆款也應運而生。十三年後,出名的途徑越來越多,每一個UGC都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人們注意力越來越分散,資訊爆炸新鮮感難尋,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或許十三年間積累的選手都不一定夠用了。

如今一線視頻網站似乎頂替了電視平臺的話語權,目前爆出的2017年三大選秀節目都是老牌製作團隊和一線視頻網站合作。

騰訊視頻《明日之子》合作方是從湖南衛視出走的龍丹妮、馬昊團隊,她們是2005年超女神話的締造者;優酷捆綁了芒果TV做的《2017快男》,幕後團隊也是熟稔選秀節目的魚子醬團隊。愛奇藝喊著要砸兩三億做一個最貴網綜《我們的偶像》,卻突然變成了垂直類的《中國有嘻哈》,操刀人是陳偉和車澈。這個大轉身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2016年車澈做的《蓋世英雄》也走了垂直道路,卻在大眾領域和電音圈都沒得到太好的反響。

2016年的選秀節目中,《燃燒吧!少年》的製作團隊有天娛,而其他團隊則是造星新手。2017年造星強者的回歸,讓人對這三檔節目充滿好奇。

目前《2017快樂男聲》公佈了玩法,賽程分為海選、晉級賽、總決賽,賽區包含以芒果直播APP和來瘋直播APP為主的雲唱區、十大地面分唱區以及海外唱區,同時也有今日頭條、夢想直播、八大廣播電臺等合作唱區,總冠軍預計在8月中旬誕生。此外還加入了電競、網遊元素和200人的“挑食少女團”,並且將評委改成音樂召喚師,據說快男今年也不會再過度依賴舞臺PK。總導演陳剛表示,他們希望選出95後的音樂鬼才,加重真人秀養成的部分,做成潮牌。

《明日之子》沒有透露太多跟節目相關的資訊,只是說“和傳統模式完全不同”。賽區也不再是以地域劃分,而是以音樂為載體,為全球年輕人開闢三條獨具創新的賽道:盛世美顏、盛世魔音、盛世獨秀。這三條“賽道”首次嘗試按照“偶像”最大的魅力點和技能進行選拔。並且以不打擾、不評論、不諂媚的態度讓年輕人的多元價值觀肆意飛揚,讓年輕人自定未來。

而《中國有嘻哈》的消息則除了名字和方向,其他暫無。

選秀來到2017年,似乎都已經成為成熟的造星產業鏈的一環。而在超級女聲的時代,夢是讓人瘋狂的唯一關鍵字,那時候還沒有所謂完整的造星產業鏈,天娛傳媒也是第一屆超女成功之後才應運而生,一切都懵懂卻單純。現在,浮躁的時代、資本的裹挾、明星夢的撩撥、高片酬的刺激、製作團隊之間的較量,無數的東西包裹在選秀的外面,唯獨缺了當年對夢想的那份純粹。

以筆者私人的意願,更期待《明日之子》,不是因為龍丹妮、馬昊是曾經那場聲勢浩大的選秀的締造者,而是因為那年的選秀有著積極向上的內核價值觀,除了秀有更寶貴的東西在其中,但願這次也能有讓人感動的地方。

逐漸,夢想變成了一個濫詞。

央視的《夢想中國》《星光大道》,在中老年觀眾的聲量是相當的大,反正筆者的父母對《星光大道》中的草根歌星是如數家珍,現在央視逢年過節例如《過年七天樂》這樣的節目中,嘉賓大部分都是《星光大道》出來的歌手。

選秀始於湖南台,輝煌於湖南台,進階則到了浙江台。

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現已更名《中國新歌聲》)橫空出世,將選秀從全民遊戲推到了專業領域的遊戲,到好聲音舞臺上唱歌的人已經是萬里挑一的成熟歌手了。在之後的《中國正在聽》《中國好歌曲》等音樂選秀類節目其實都脫離了零門檻的全民選秀概念,選秀成了一場秀。

2006年到2014年的八年間,選秀節目的聲量和影響力一年不如一年,推測原因無外乎——連續選秀導致優質選手資源的缺乏;同類質節目的爆發引發民眾審美的疲勞;為了節目效果的“比慘人生”偏離了夢想的本質;以及曾經的少年都已長大。他們或許還留戀著李宇春、周筆暢這些夢的代言人,卻對選秀造星這個遊戲沒了興趣。還有就是各種限令的頒佈,從限制選秀到限娛令,一場選秀熱潮歸於平靜。

2015年—2016年

從個人選秀變團體養成,加入直播也效果枉然

2015年第四季度,浙江衛視以《燃燒吧!少年》精緻的製作驚豔業內,李宇春和舒淇搭檔引爆的奇特戲劇感讓人津津樂道,男團成員也確實都帥,但是記憶感不強。另一檔男團節目是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據說節目反輸韓國,但是0.9的收視率想必也只是一場自娛自樂。之後浙江衛視又推出《蜜蜂少女隊》、東方衛視推出《加油美少女》,湖南衛視的《夏日甜心》都如過眼雲煙。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是男團、女團沒有什麼群眾基礎。二是審美方面未曾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2005年李宇春的中性打扮顛覆了當時的女性主流審美價值。三是因為沒有了海選的那個“海”,年輕人沒有參與感,所以難起波浪。

相較於電視平臺,2016年網綜大爆發,雖然語言類節目占比較多,但是選秀節目也在悄悄復蘇。只是網路選秀打出了新概念,叫做養成。尤其是直播的出現更像是給業內打了一針興奮劑,每一檔養成節目的一個通用宣傳概念就是:直播可以拉近選手和用戶的距離,選手可以更大程度發揮他們的魅力,直播是最直接的聚集粉絲的方式。

可惜,現實總不如想像美好。直播的走紅就是個悖論,在內容海洋中,還要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看固定內容,這麼大的限制怎麼適合當下的生活節奏?

王思聰親自操刀並參與的《Hello!女神》,不像全民選秀,更像校長選秀。之後融入直播黑科技的環節更是被網友詬病三觀不正。

由SMG互聯網節目中心、東方衛視中心攜手優酷土豆、SNH48合力打造的國民偶像天團養成網播真人秀《國民美少女》不知所云。一群所謂美少女聽費玉清嘿嘿嘿,看著都尷尬。

由東娛傳媒、騰訊視頻聯合出品,明道工作室製作的全新實境女子偶像團體真人秀《最強女團》,算是網路女團選秀節目中品相不錯的,節目中最終勝出的6人以組合形式出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愛奇藝2016年第四季度推出《明星的誕生》,用了韓國《Produce 101》的模式,號稱把70%的錢砸在製作上,也融入了直播元素,說是參加節目的選手都是某直播平臺上票選出來的,然而終究是沒捧紅任何一位選手,節目效果也是選秀紀錄片還是選秀養成傻傻分不清楚。

不得不說的一點,互聯網造星的選手整體水準真的有點low。《Hello!女神》的節目彈幕上經常看到網友吐槽選手沒氣質沒文化。網綜的快節奏和速成心態,讓選秀節目變成一場劣質的秀。

雖然《燃燒吧!少年》的X玖現在正式出道了,但也並不代表這檔選秀節目是爆款。2016,男團女團,全體僕街。

2016年還有一個選秀大事件是《超級女聲》重磅IP的網路回歸,只是沒了電視平臺的加持,號稱歷時9個月的超女選秀,聲量平平,華麗冗長的淘汰賽,並不擅長網路傳播的製作團隊並沒有操作好這個大IP。冠軍圈9去上奇葩說的時候,一群極具網路基因的人根本不認得這個網路超女冠軍。選秀造星真的還能全民矚目嗎?

雖然2016年的選秀動輒就提養成概念,但其實沒有切中養成的命脈,用戶看著他們被選擇、被養成,和超女快男時期觀眾參與選擇的情感投入度是不同的。

2017年選秀強勢回歸

是一個最好的時間,卻也是一個最壞的時間

好在哪裡?據第一年全民選秀已經過去了十三年,十三年又一批愛做夢的孩子成長了起來,他們比80後更加自我,更加炫酷,更加願意表現自我,他們更獨立,更有自己的見解也更願意宣揚自我。

壞在哪裡?十三年前,選秀節目是唯一的造夢基地。超女快男為少年們平乏無趣卻又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投了一顆火種,燃起熊熊大火。而短信投票手段單一卻集中,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湧向一個地方的時候,爆款也應運而生。十三年後,出名的途徑越來越多,每一個UGC都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人們注意力越來越分散,資訊爆炸新鮮感難尋,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或許十三年間積累的選手都不一定夠用了。

如今一線視頻網站似乎頂替了電視平臺的話語權,目前爆出的2017年三大選秀節目都是老牌製作團隊和一線視頻網站合作。

騰訊視頻《明日之子》合作方是從湖南衛視出走的龍丹妮、馬昊團隊,她們是2005年超女神話的締造者;優酷捆綁了芒果TV做的《2017快男》,幕後團隊也是熟稔選秀節目的魚子醬團隊。愛奇藝喊著要砸兩三億做一個最貴網綜《我們的偶像》,卻突然變成了垂直類的《中國有嘻哈》,操刀人是陳偉和車澈。這個大轉身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2016年車澈做的《蓋世英雄》也走了垂直道路,卻在大眾領域和電音圈都沒得到太好的反響。

2016年的選秀節目中,《燃燒吧!少年》的製作團隊有天娛,而其他團隊則是造星新手。2017年造星強者的回歸,讓人對這三檔節目充滿好奇。

目前《2017快樂男聲》公佈了玩法,賽程分為海選、晉級賽、總決賽,賽區包含以芒果直播APP和來瘋直播APP為主的雲唱區、十大地面分唱區以及海外唱區,同時也有今日頭條、夢想直播、八大廣播電臺等合作唱區,總冠軍預計在8月中旬誕生。此外還加入了電競、網遊元素和200人的“挑食少女團”,並且將評委改成音樂召喚師,據說快男今年也不會再過度依賴舞臺PK。總導演陳剛表示,他們希望選出95後的音樂鬼才,加重真人秀養成的部分,做成潮牌。

《明日之子》沒有透露太多跟節目相關的資訊,只是說“和傳統模式完全不同”。賽區也不再是以地域劃分,而是以音樂為載體,為全球年輕人開闢三條獨具創新的賽道:盛世美顏、盛世魔音、盛世獨秀。這三條“賽道”首次嘗試按照“偶像”最大的魅力點和技能進行選拔。並且以不打擾、不評論、不諂媚的態度讓年輕人的多元價值觀肆意飛揚,讓年輕人自定未來。

而《中國有嘻哈》的消息則除了名字和方向,其他暫無。

選秀來到2017年,似乎都已經成為成熟的造星產業鏈的一環。而在超級女聲的時代,夢是讓人瘋狂的唯一關鍵字,那時候還沒有所謂完整的造星產業鏈,天娛傳媒也是第一屆超女成功之後才應運而生,一切都懵懂卻單純。現在,浮躁的時代、資本的裹挾、明星夢的撩撥、高片酬的刺激、製作團隊之間的較量,無數的東西包裹在選秀的外面,唯獨缺了當年對夢想的那份純粹。

以筆者私人的意願,更期待《明日之子》,不是因為龍丹妮、馬昊是曾經那場聲勢浩大的選秀的締造者,而是因為那年的選秀有著積極向上的內核價值觀,除了秀有更寶貴的東西在其中,但願這次也能有讓人感動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