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雅昌專稿」李占洋:藝術最重要的是自由

展覽現場

“我是個無能的人, 很多時候我都束手無策, 在翻天覆地的滾滾大潮中, 我束手無策地走過了48年。 ”李占洋在回顧自己近20年藝術生涯一文《我的藝術簡歷》中如是寫道。

藝術家李占洋擅長以生動幽默的手法表達了日常生活中歡快以及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狀態。 就在本月中旬, 由GCA星匯當代美術館主辦, 黃中華擔任出品人, 楊述擔任藝術總監, 王林擔任策展人的“李占洋非裸雕塑展”在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分四個主題, 以藝術家創作的雕塑、裝置、影像、現場行為、手稿文獻、文學文本多個創作維度出發, 試圖梳理藝術家歷年來的創作脈絡, 展出他過去在雕塑藝術這方面創作的整體面貌以及近兩年以影像創作、行為為主的新作。

李占洋表示, 此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呈現了自己《馬上發》和《收租院》系列以外的幾乎所有作品, 並展示了近年來自己所關注的方向,

包括錄影、裝置和行為等。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至今, 我見證了當代藝術發展的風風雨雨, 這一次的展覽算是一個集中的彙報。 ”在他看來, 藝術最重要的是自由。 “在中國談‘自由’其實是充滿著沉重的。 我會一直堅守在現實主義這條道路上, 將藝術創作貼近內心, 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靈魂。 ”

李占洋照片

雅昌藝術網:這次個展為什麼取名叫“非裸雕塑展”?

李占洋:在星匯美術館展出的這批作品從表面上看, 相對沒有明顯的色情暴力等因素。 出於對內容、形式的限制, 我的有些作品就不能展出。 在展前, 與策展人王林、藝術總監楊述討論時針對時下的緊張氣氛, 楊述就提出“著衣雕塑展”這個主題, 因為有點像學院派的雕塑課程, 王林老師說不如就叫“非裸”。

王林:做雕塑可以有“著衣”和“裸體”, “著衣”是一種習慣的稱呼。 “非裸”有不讓裸, 不能裸的意思, 突出一個“非”字。 在國內有個著名的詞叫“非典”, 就是不具典型化。 藝術其實也不是非典型的, 也不能典型。 借用這個詞有些調侃的意思。

再者, 李占洋本身也是非常幽默的人, 充滿了幽默的智慧, 對他而言藝術對生活、對社會的反省、思考和認知, 正在從觀眾的竊笑、嬉笑、嘲笑與苦笑中開始的。

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展覽分四個主題來梳理藝術家的創作, 聊一下這個分類?

王林:這四個主題分別是“故實”、“市井”、“傷逝”和“人際與國際”。

李占洋作品《劉胡蘭》

“故實”這部分是從事實和歷史的角度來挑選作品,由今天的事實和過去的事實作為依據;李占洋其實對“市井文化”有著深刻的認知,對消費文化的反省和思考也是他藝術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傷逝”作為一個特殊的部分,是藝術家對自己母親從生病到死亡整個過程的呈現。在我看來,救護車就像個箱子,表達了他對生與死,對社會心理的提煉,一方面是具象寫實,也有心理寫實、魔幻現實主義在其中,這部分表達了李占洋最深厚、強烈的情感屬性和宿命的人生體驗;“人際與國際”是一個綜合的部分,有關他的文獻,參加的展覽,包括素描稿、做雕塑的設計稿等等,讓觀者立體而全面的看到他周遭的景觀,在人際和國際創作當中,他自己執著的思路和傾向。

其實通過四個主題去概括藝術家的創作是遠遠不夠的,這次的展覽體現出了一位個性獨特,自由表達的藝術家的天分與才華。

李占洋《醫院》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x4 2014年

李占洋《醫院-看病》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住院》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搶救》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葬禮》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四個主題並不完全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分類的。

展廳牆面上李占洋書寫的紀念母親的詩《傷逝》

“故實”是我用藝術的方式對於過去存在的歷史題材的再次表現;“市井”包括大家所熟悉我的《麗都》、《人間萬象》系列,我以現象呈現本質,惡的、善的、歡騰的、悲傷的,都是這個時代的表徵;“傷逝”中《醫院》那組作品是我用四輛救護車為載體,對母親從生病到去世的呈現。那段時間我的心情很悲傷,作品也沒有往日歡騰的氣氛,多是灰黑色。一路走來,回想起母親的艱辛,以及未盡到孝道的我,很是觸景生情。展廳的牆面上有一首我紀念母親的詩,就叫《傷逝》;“人際與國際”是我用西方學來的語言表現中國的事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人的狀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今天社會的關係和形態。

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聊下您眼中的李占洋及其藝術特色。

王林:李占洋是唯一在魯美、央美和川美三大美院研習過雕塑並有最多作品的人,他的作品大多是場景雕塑。

他的雕塑一直有一定的敘事性,他本人也是一位寫實的藝術家。作為一位極具文學天賦的藝術家,李占洋在散文、小說、戲劇等方面都有所涉獵,這種寫作的才華,是中國藝術家極少有的。可能大家會覺得這些與他的雕塑表面上看起來離得很遠,但學院的雕塑訓練和他具象寫實的創作與文學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我看來,他的作品跟他的故鄉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他作品中對故鄉生活的記憶,包括他寫的文字,也有很多的回憶。以大足石刻和安嶽石窟為例,四川雕塑突出的特點是溫馨、具有人情味和生活化的氣息。李占洋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場景性,他總是會構制一些場景,並且他的雕塑沒有“典型化”,他從來不認為藝術是高於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民化、世俗化、大眾化、底層化、人文心態,構成了他創作中極為重要的精神向度。

在過去,“現實主義”總是被政治化和典型化,李占洋雕塑中具有一種“荒誕的現實主義”,他的雕塑是要回到社會文化的現實,一種不同於生活場景的真實狀態,對藝術的真實性有執著的訴求。他用一種“荒誕現實主義的具象創作” 有力量的揭示和揭露了消費時代的現實,誇張、虛妄且瘋狂。

李占洋 《麗都》 玻璃鋼

222x122x43cm 1999年

雅昌藝術網:場景雕塑有點像講故事,您為什麼對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感興趣?

李占洋:這可能與個人的偏愛有所關係。好比抽象藝術我也喜歡,但它不能夠表達我的內心世界。場景雕塑跟文學性,戲劇性有關係,它很容易呈現一個片刻或一個時期的整體狀態。小時候看到的東北二人轉和聽到的各種段子,都是以幽默的地方語言講述一段故事或我們熟知的歷史。這種很生活的場景很容易把觀眾和戲臺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

2006年,我在北京麥勒畫廊的首次個展就是以《場景》作為主題,“場景”不是我創造的,但算是我的藝術語言,我表現的內容大多從對表現底層社會開始的。

李占洋 《山城夜色》 不銹鋼、玻璃鋼

390x166x93cm 2001年

雅昌藝術網:從魯美到川美,再到1997年您去到北京。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給您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素材和靈感,我們可以將您對“消費時代”各種現象所展開的創作視作您找到個人方向的開始嗎?

李占洋:可以這樣認為。

就好比一個非常健壯的女人也無法獨自完成生育一樣,有的時候,文化是需要撞擊、融合,才會產生新的東西,思想才會打開。去北京以前,在川美都是處在全國美展式的主題性表達,有種命題作文的一種狀態。在那個時代,先進和落後拉的非常開。在央美期間,是我與新鮮事物結合的時期,北京大環境還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所以那個時期打開了整個眼界。

那段時間,我發現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那樣躁熱地湧動著,有點像地下電影,給我很強烈的刺激和直觀衝擊。我看了很多當代藝術,讓我認識到原來藝術可以這麼做。當時帶我畢業創作的老師是隋建國,他那時早就進入了當代藝術的領域,給我很多指導。《麗都》作為我當時的畢業創作,也開啟我此後的風格。

從最初表現的我看到的一些社會現象到越來越表現與自己相關的人或事物,經歷了漫長的創作過程,我的創作越來越具主動性,也越來越為貼近自己的生活和內心。

李占洋 《擠車》 玻璃鋼

46x25x35cm 2002年

雅昌藝術網:重慶可以說是您生活的最久的一座城市,它對您創作上有著哪些方面的影響?

李占洋:當然,它很鮮活的東西都成了我的創作因素,它反映了我的生存狀態,因為我就在其中。

其實每個地區和城市都有自己的市井和風格,都可以從中吸收營養做出好作品。我在東北時只是我還沒有找到可以準確表現我內心世界的道路,在央美學習時開啟了我的思想和創作方式,此後我便一往直前。

從某種角度而說,其實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只是自己是否能很自由地表現生活?我生活的重慶,這座城市有活生生的市井文化,在階層複雜的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老校區),三六九等人的生存狀態,街上的景象,卡拉OK,棒棒軍、小姐等等都很感染我。

李占洋 《火車站》 鑄銅

205x105x43cm 2004年

李占洋 《雙城記》 綜合材料

213x115x123cm 2013年

《雙城記》(局部)

雅昌藝術網:您作品當中很多場景來自黃桷坪,您對那樣一個城鄉結合部式的地方有著怎樣的體驗和感受?

李占洋:黃桷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地勢分為高、中、下,美院正好在中間位置。上面一條街是新的,新區基本是有錢的;下面是長江邊的火車貨運站和各種倉庫,有很多像大貨車司機之類的底層人民,後街的妓女、流氓地痞、中產階層魚龍混雜,因此美院系統之外的生態顯得比較複雜,卻又很自然,這裡豐富的地貌人文景觀,供給我很多早期創造的聯想。

隨著經濟的發展,黃桷坪那種蒼蠅、老鼠都存在的生態慢慢變得越來越“文明化”。展覽的作品,或許會勾起某些人對過去的回憶,其實這種現實本身就是荒誕的,我只是將其還原了。

展出作品

雅昌藝術網:除了雕塑作品,此次展覽還展示了您的影像、手稿和行為部分的作品?

李占洋:我做作品沒有目的性,最大的目的那就是愉悅自己的精神需要。

這次把影像作品放到展覽當中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我記錄了那些平凡生活中真實的小人物,主要考慮的是與雕塑作品之間的呼應關係。手稿的話,也與雕塑作品的構思有關,是展覽的另外一種呈現。

展廳中的三件影像作品

這次有三件影像。一件是為父親過壽我回老家陪父親時對他的長時間的採訪,我父親已經80多歲了,身體不是很好,在我母親去世以後我很害怕親人的遠走留下許多遺憾,想盡多陪他一下。那會兒我有大量的時間和他聊天,從他的個人經歷,從土改、文革、到後來的改革開放,他的小歷史從中可以看到大時代的歷史變遷。做這樣一件影像,原想給自己留點資料和念想;還有一件是我在老家採訪一位素不相識的外來租戶鄰居的作品,他在影像中講述著自己的各種經歷遭遇,東北話特別容易把人逗樂,但那些故事背後都是心酸的淚;此外,就是我記錄重慶融僑雲滿庭最後一塊地的開發建樓過程。高樓從無到有,一年不到就完成了,非常體現飛速發展。

行為作品《李占洋貨郎攤》

行為的作品,就是我那件《李占洋貨郎攤》,我想用我藝術家的身份和名聲,幫他們買麵包,找一條生路。開幕那天還賣出去3000多塊錢的麵包。

展出作品

雅昌藝術網:四川美院從黃桷坪搬到虎溪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兩個校區在文化上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新的變化?

李占洋:這個問題很複雜,變化是肯定有的。

在我看來重要的首先是社會制度和文化環境,其次才是地域。文化是否能生長,自由表達是關鍵,這也是地域的基礎。有自由生長的土壤,才有自由表達作品,像文革,無論哪個城市或鄉村,都不可能產生真正自由表達的作品,人逃不過大時代的。

在某種意義上,我不完全認同國際化、大一統。我們應該把握時代最基本的現實,關心個人感受生存處境。不能盲從“當代藝術標準化”,只要貼近內心,在任何地域都能做出好的作品。感人的不是藝術樣式本身,而是與你的心理、生活經驗相關。

在我看來,藝術不是車的好壞,而是車的速度,和速度帶給人的興奮和快感。賓士寶馬很快,可是上山路就不行了。大城市不一定就取之不盡,說不定城鄉結合部就有貨可挖。能否做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還是那句話,看你是否能夠貼近內心。當然,不是所有真誠,投入,你就能做出好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還要有創新的風格和語言,要有獨特性。

作者:李璞

編輯:陶一博

李占洋作品《劉胡蘭》

“故實”這部分是從事實和歷史的角度來挑選作品,由今天的事實和過去的事實作為依據;李占洋其實對“市井文化”有著深刻的認知,對消費文化的反省和思考也是他藝術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傷逝”作為一個特殊的部分,是藝術家對自己母親從生病到死亡整個過程的呈現。在我看來,救護車就像個箱子,表達了他對生與死,對社會心理的提煉,一方面是具象寫實,也有心理寫實、魔幻現實主義在其中,這部分表達了李占洋最深厚、強烈的情感屬性和宿命的人生體驗;“人際與國際”是一個綜合的部分,有關他的文獻,參加的展覽,包括素描稿、做雕塑的設計稿等等,讓觀者立體而全面的看到他周遭的景觀,在人際和國際創作當中,他自己執著的思路和傾向。

其實通過四個主題去概括藝術家的創作是遠遠不夠的,這次的展覽體現出了一位個性獨特,自由表達的藝術家的天分與才華。

李占洋《醫院》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x4 2014年

李占洋《醫院-看病》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住院》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搶救》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醫院-葬禮》 綜合材料

600x220x280cm 2014年

李占洋:四個主題並不完全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分類的。

展廳牆面上李占洋書寫的紀念母親的詩《傷逝》

“故實”是我用藝術的方式對於過去存在的歷史題材的再次表現;“市井”包括大家所熟悉我的《麗都》、《人間萬象》系列,我以現象呈現本質,惡的、善的、歡騰的、悲傷的,都是這個時代的表徵;“傷逝”中《醫院》那組作品是我用四輛救護車為載體,對母親從生病到去世的呈現。那段時間我的心情很悲傷,作品也沒有往日歡騰的氣氛,多是灰黑色。一路走來,回想起母親的艱辛,以及未盡到孝道的我,很是觸景生情。展廳的牆面上有一首我紀念母親的詩,就叫《傷逝》;“人際與國際”是我用西方學來的語言表現中國的事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人的狀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今天社會的關係和形態。

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聊下您眼中的李占洋及其藝術特色。

王林:李占洋是唯一在魯美、央美和川美三大美院研習過雕塑並有最多作品的人,他的作品大多是場景雕塑。

他的雕塑一直有一定的敘事性,他本人也是一位寫實的藝術家。作為一位極具文學天賦的藝術家,李占洋在散文、小說、戲劇等方面都有所涉獵,這種寫作的才華,是中國藝術家極少有的。可能大家會覺得這些與他的雕塑表面上看起來離得很遠,但學院的雕塑訓練和他具象寫實的創作與文學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我看來,他的作品跟他的故鄉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他作品中對故鄉生活的記憶,包括他寫的文字,也有很多的回憶。以大足石刻和安嶽石窟為例,四川雕塑突出的特點是溫馨、具有人情味和生活化的氣息。李占洋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場景性,他總是會構制一些場景,並且他的雕塑沒有“典型化”,他從來不認為藝術是高於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民化、世俗化、大眾化、底層化、人文心態,構成了他創作中極為重要的精神向度。

在過去,“現實主義”總是被政治化和典型化,李占洋雕塑中具有一種“荒誕的現實主義”,他的雕塑是要回到社會文化的現實,一種不同於生活場景的真實狀態,對藝術的真實性有執著的訴求。他用一種“荒誕現實主義的具象創作” 有力量的揭示和揭露了消費時代的現實,誇張、虛妄且瘋狂。

李占洋 《麗都》 玻璃鋼

222x122x43cm 1999年

雅昌藝術網:場景雕塑有點像講故事,您為什麼對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感興趣?

李占洋:這可能與個人的偏愛有所關係。好比抽象藝術我也喜歡,但它不能夠表達我的內心世界。場景雕塑跟文學性,戲劇性有關係,它很容易呈現一個片刻或一個時期的整體狀態。小時候看到的東北二人轉和聽到的各種段子,都是以幽默的地方語言講述一段故事或我們熟知的歷史。這種很生活的場景很容易把觀眾和戲臺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

2006年,我在北京麥勒畫廊的首次個展就是以《場景》作為主題,“場景”不是我創造的,但算是我的藝術語言,我表現的內容大多從對表現底層社會開始的。

李占洋 《山城夜色》 不銹鋼、玻璃鋼

390x166x93cm 2001年

雅昌藝術網:從魯美到川美,再到1997年您去到北京。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給您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素材和靈感,我們可以將您對“消費時代”各種現象所展開的創作視作您找到個人方向的開始嗎?

李占洋:可以這樣認為。

就好比一個非常健壯的女人也無法獨自完成生育一樣,有的時候,文化是需要撞擊、融合,才會產生新的東西,思想才會打開。去北京以前,在川美都是處在全國美展式的主題性表達,有種命題作文的一種狀態。在那個時代,先進和落後拉的非常開。在央美期間,是我與新鮮事物結合的時期,北京大環境還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所以那個時期打開了整個眼界。

那段時間,我發現一切新鮮的東西都是那樣躁熱地湧動著,有點像地下電影,給我很強烈的刺激和直觀衝擊。我看了很多當代藝術,讓我認識到原來藝術可以這麼做。當時帶我畢業創作的老師是隋建國,他那時早就進入了當代藝術的領域,給我很多指導。《麗都》作為我當時的畢業創作,也開啟我此後的風格。

從最初表現的我看到的一些社會現象到越來越表現與自己相關的人或事物,經歷了漫長的創作過程,我的創作越來越具主動性,也越來越為貼近自己的生活和內心。

李占洋 《擠車》 玻璃鋼

46x25x35cm 2002年

雅昌藝術網:重慶可以說是您生活的最久的一座城市,它對您創作上有著哪些方面的影響?

李占洋:當然,它很鮮活的東西都成了我的創作因素,它反映了我的生存狀態,因為我就在其中。

其實每個地區和城市都有自己的市井和風格,都可以從中吸收營養做出好作品。我在東北時只是我還沒有找到可以準確表現我內心世界的道路,在央美學習時開啟了我的思想和創作方式,此後我便一往直前。

從某種角度而說,其實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只是自己是否能很自由地表現生活?我生活的重慶,這座城市有活生生的市井文化,在階層複雜的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老校區),三六九等人的生存狀態,街上的景象,卡拉OK,棒棒軍、小姐等等都很感染我。

李占洋 《火車站》 鑄銅

205x105x43cm 2004年

李占洋 《雙城記》 綜合材料

213x115x123cm 2013年

《雙城記》(局部)

雅昌藝術網:您作品當中很多場景來自黃桷坪,您對那樣一個城鄉結合部式的地方有著怎樣的體驗和感受?

李占洋:黃桷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地勢分為高、中、下,美院正好在中間位置。上面一條街是新的,新區基本是有錢的;下面是長江邊的火車貨運站和各種倉庫,有很多像大貨車司機之類的底層人民,後街的妓女、流氓地痞、中產階層魚龍混雜,因此美院系統之外的生態顯得比較複雜,卻又很自然,這裡豐富的地貌人文景觀,供給我很多早期創造的聯想。

隨著經濟的發展,黃桷坪那種蒼蠅、老鼠都存在的生態慢慢變得越來越“文明化”。展覽的作品,或許會勾起某些人對過去的回憶,其實這種現實本身就是荒誕的,我只是將其還原了。

展出作品

雅昌藝術網:除了雕塑作品,此次展覽還展示了您的影像、手稿和行為部分的作品?

李占洋:我做作品沒有目的性,最大的目的那就是愉悅自己的精神需要。

這次把影像作品放到展覽當中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我記錄了那些平凡生活中真實的小人物,主要考慮的是與雕塑作品之間的呼應關係。手稿的話,也與雕塑作品的構思有關,是展覽的另外一種呈現。

展廳中的三件影像作品

這次有三件影像。一件是為父親過壽我回老家陪父親時對他的長時間的採訪,我父親已經80多歲了,身體不是很好,在我母親去世以後我很害怕親人的遠走留下許多遺憾,想盡多陪他一下。那會兒我有大量的時間和他聊天,從他的個人經歷,從土改、文革、到後來的改革開放,他的小歷史從中可以看到大時代的歷史變遷。做這樣一件影像,原想給自己留點資料和念想;還有一件是我在老家採訪一位素不相識的外來租戶鄰居的作品,他在影像中講述著自己的各種經歷遭遇,東北話特別容易把人逗樂,但那些故事背後都是心酸的淚;此外,就是我記錄重慶融僑雲滿庭最後一塊地的開發建樓過程。高樓從無到有,一年不到就完成了,非常體現飛速發展。

行為作品《李占洋貨郎攤》

行為的作品,就是我那件《李占洋貨郎攤》,我想用我藝術家的身份和名聲,幫他們買麵包,找一條生路。開幕那天還賣出去3000多塊錢的麵包。

展出作品

雅昌藝術網:四川美院從黃桷坪搬到虎溪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兩個校區在文化上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新的變化?

李占洋:這個問題很複雜,變化是肯定有的。

在我看來重要的首先是社會制度和文化環境,其次才是地域。文化是否能生長,自由表達是關鍵,這也是地域的基礎。有自由生長的土壤,才有自由表達作品,像文革,無論哪個城市或鄉村,都不可能產生真正自由表達的作品,人逃不過大時代的。

在某種意義上,我不完全認同國際化、大一統。我們應該把握時代最基本的現實,關心個人感受生存處境。不能盲從“當代藝術標準化”,只要貼近內心,在任何地域都能做出好的作品。感人的不是藝術樣式本身,而是與你的心理、生活經驗相關。

在我看來,藝術不是車的好壞,而是車的速度,和速度帶給人的興奮和快感。賓士寶馬很快,可是上山路就不行了。大城市不一定就取之不盡,說不定城鄉結合部就有貨可挖。能否做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還是那句話,看你是否能夠貼近內心。當然,不是所有真誠,投入,你就能做出好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還要有創新的風格和語言,要有獨特性。

作者:李璞

編輯:陶一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