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建軍偉業》影評:一部畫眼睛寫靈魂的作品

作者:韋其江

7月25日, 由巨大明星陣容的青春熱血戰爭巨制《建軍大業》上映, 這部電影宏觀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道阻且難”的成立史,

聚焦了那個“天地有正氣”的革命年代, 人物形象豐滿, 戰爭場面宏大, 主創人員憑藉嚴謹苛刻的創作態度, 再現了那段崢嶸革命歲月。

正如之前看到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部《建軍偉業》延續了前兩部鴻篇巨制、磅礴大氣的風格, 並用演員中的“新鮮血液”去貼近那些歷史人物青年時代的風采, 展現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整體氣質, 這是一部關於上個世紀年輕人的史詩故事。

年輕人在那個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 和現在的我們相比, 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做的已經是驚心動魄、拯救國家的事情, 他們是熱血的一代。 當我們還在讀書的時候, 歷史上的同齡人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英雄,

把這群年輕的英雄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表現出年輕人在那個時代的特殊意義, 運用年輕演員飾演當年那群年輕人, 拉近了與現在年輕觀眾的距離。 再者, 影片為表現革命歷史提供了新的經驗。 從情感方面來說, 這是一部情感上很強的作品, 是一部畫眼睛寫靈魂的作品。

《建軍大業》抓住了歷史的關鍵節點, 描寫了革命時代的犧牲、痛苦、浪漫、成功。 從1927年革命失敗開始, 寫到南昌起義, 把人民軍隊在極端困難下崛起的過程展現給觀眾。

所以說《建軍大業》塑造的是一個群體, 而不是一兩個人物, 在那樣的時代, 有一批“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的優秀兒女站在了歷史的最前線。 這些人沒有操控時局的經驗, 就是憑藉著一腔熱血,

從親身經歷中悟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 他們不是為了個人利益, 而是為洗清中華民族的恥辱, 為中國人獲得平等、自由而戰。

印象特深的是有這樣一組鏡頭,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蔣介石, 4個鏡頭沒有對白, 但卻準確表達了4個人的境遇與思考。 影像的背後一定有隱喻, 面對血雨腥風的戰場, 沒有人能夠掌握歷史的航船, 即便站在歷史的前端, 也無法把控一個民族的未來。

這樣的視覺表達上給人非常深刻的感觸。 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影片呈現的歷史觀很宏大, 對歷史人物沒有明顯褒貶, 對國民黨的選擇比較尊重, 對國共兩黨價值觀的選擇也給予了高度的寬容。

影片尊重史實, 牢牢抓住了敘事主線。

在刻畫領袖的情感時非常細膩, 用細節讓觀眾近距離瞭解偉人, 比如毛澤東與妻兒告別時的戀戀不捨, 讓人物有血有肉也體現了劇本的文學性。

這部《建軍大業》和之前兩部相比相比最主要的變化有以下三點:

一是人物, 《建軍大業》用了俊朗的年輕演員詮釋革命者與反革命者, 這是整體化的策略。 人物不是按照既定的歷史地位, 而是按照色彩類型來塑造。

二是在情節上的改進, 通過歷史寫青春片, 在真實的歷史裡面演繹青春, 不在延續之前的傻白甜特點, 很熱血也很正能量。

三是敘事結構的變化, 如此多的人物, 敘事難度非常高, 但該片還是摒棄了碎片化的敘事, 結構工整, 文戲武戲分配詳略得當, 相得益彰。 《建軍大業》有很多戰爭場面帶給觀眾衝擊力,

這就是所謂的強敘事, 這是迎合當下觀眾觀影習慣。 尤其是《建軍大業》中既有領導人的運籌帷幄, 也有小人物的故事細節, 帶給觀眾很好的觀影體驗。

所以說從《建國大業》到《建軍大業》,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家國情懷在“建國三部曲”中都得到了展現, 家就是國、國就是家, 家國一體, 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呈現方式, 我們期待一直有這樣的好劇出現。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齊魯網立場, 僅供參考。 】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 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