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方合力破農產品滯銷困局

近年國內農產品滯銷問題頻頻發生, 今年各地滯銷的行情也是上演不斷。 對於“農產品滯銷”, 農民和經紀人經常談“滯”色變, 在市場經濟中, 這是一大讓人難以應對的難題。

其實, 造成滯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從我國農產品的屬性來看, 它存在著分散性、分佈的地域性、生長的季節性、供需的矛盾性、產品的易損性等特點。 這要求種植戶從種植、銷售、管理、觀念等多方面入手。 對市場的需求量預期估計不足、農民盲目發展產業是其主要因素。 盲目種植有可能造成供大於求, 只種植而忽視了市場銷售環節。

如果前一年市場價格賣得高、賣得好的農產品, 第二年就有農民“一哄而上”, 跟風進行大量種植, 然後價格下跌, 造成菜賤傷農。 還有部分自然因素的原因, 比如今年天氣好, 農產品大豐收也導致了滯銷的局面。 我國農產品的滯銷, 除了難以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外, 更多原因還是產銷脫節。 由於獲取市場訊息的通道閉塞或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 農民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 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 從而導致價格直跌卻仍然無人問津。

今年產區大蒜的行情就是如此, 由於前幾年大蒜行情暴漲, 也就出現了今年大蒜種植面積劇增, 進而蒜薹、大蒜價格出現大跌的情況。 此外, 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儲存能力不足和農產品的供需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當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熱詞。 在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的背景下, 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轉方式, 調結構。 面對農產品市場的風雲變幻, 農戶要想破解農產品滯銷這一大難題, 各方必須形成“合力”。 作為農戶來說, 一是要主動對接市場, 拓寬市場的需求面;二是要提高產品的品質, 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三是要創新銷售的方式。 在生鮮農產品面臨滯銷難題時, 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不妨採取將部分產品分開或者捆綁銷售。 此外, “易地銷售”“異地聯營”“互聯網行銷”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四是要借助媒體宣傳, 及時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