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李小龍說“不爭”

李小龍( Bruce Lee ), 原名李振藩, 一代武術宗師, 功夫電影巨星。 他是將中國功夫傳播到全世界第一人, 打入好萊塢的首位華人, 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世界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 他將Kung Fu 一詞寫入了英語詞典。 李小龍是中國的驕傲, 世界的偶像。 他是一顆閃亮的明星, 永遠閃耀著光輝, 為世人所景仰!李小龍, 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 創立了新的武學體系, 截拳道的創始人——“以無法為有法, 有無限為有限”的武學思想。 下面就通過老子的典籍來分析出李小龍的武術哲學分析出的李小龍截拳道的五個特性。

1、陰陽相滋生, 萬物相平衡

李小龍創建截拳道, 將“進攻”與“防守”視為陰陽兩極。 認為武術應刪減不實用的招數, 還原到搏擊的本質。 他將武學體系歸到最簡單的搏擊術, 即“盡一切可能打敗對方”, 搏擊的實質就是“進攻與防守”, 而這兩者就象陰陽一樣, 可以相互轉換和變化。

當別人進攻你的時候, 就留下了自己的薄弱環節讓你去進攻, 同時你必須防禦;當對手防禦你的時候, 你必須去打破對手的防禦, 同時防止對手的進攻。 因此, 李小龍創建的截拳道將這種理念發揮到了極至。 在進攻與防守之間自由轉換, 攻中帶防, 防中有攻, 正是因為理解了“陰陽相對, 否極泰來”的思想, 才將武學思想體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武術的至高境界必是趨向於簡捷, 刪繁去簡, 以不變應萬變。

世間萬物保持著玄妙的平衡, 就象黑夜和白天, 冬季和夏天保持著平衡一樣。 沒有對好的東西的崇尚, 就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 就不會有比較, 沒有比較, 就沒有“壞“這個概念了。 這些思想跟西方的辨證唯物主義,

和存在主義的某些觀點, 是非常相似的, 但又早於西方思想誕生, 涵容著西方的這些思想, 又超越了他們。 對老子來說, 價值評判只是相對的。 如果沒有罪犯, 就不會有員警;沒有病人, 也就無所謂醫生。 事情到了最壞的時候, 就必須轉好;事情到了最好的時候, 那就一定變壞。 事物是流動的過程, 人無千日好, 花無百日紅。 生命, 不過是個流動的過程, 為生而高興, 為死而哀傷, 都是沒有必要的。 沒有死, 也就無所謂生。

2、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

李小龍一直教育他的學生, 與實戰中要忘記所有的招式與打法, 隨機應就, 順手拈來, 搏擊的最高境界是象行雲流水一樣無形, 無招勝有招。 截拳道宣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 拋棄傳統形式, 忠實地表達自我。 截拳道沒有固定的招式, 它是發展的, 無限的。 李小龍的老師葉問先生是詠春門第一高手, 他告訴李小龍:“小龍, 放鬆一點, 定下神來。 忘掉自己, 注意對手的招式, 讓你的腦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擾, 完全出於本能地指揮你去反擊。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超然........”

當一個人在武技上已日趨成熟, 那麼他的形式應是一種無形之形。 這種成長, 成熟的過程, 就如同把冰融成塑造各種形狀的水一樣。 只有當一個人武技上沒有了形式, 他才能擁有所有的形式;只有當一個人沒有了風格, 他才能適應所有的風格。 一個搏擊者必須經常保持心靈單純, 他的心目中只有一個目標, 就是如何搏擊。

李小龍還說, “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聯繫的過程。 必須打破與外界相隔離的殼, 從中走出來去尋找真相就是要直接與外界聯繫, 我既不盲從於你, 也不去影響你。 所以不要認定, ‘這就是這’, ‘那就是那’。 如果你從現實起開始研究每一件事, 我會更滿足......”

老子提倡大道無形的觀點, 即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地說:道生一,這個一代表陰陽混合體,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任何事務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一生二,這個二表示陰和陽,表明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現為陰或者陽,不斷地在轉換。二生三,這個三表示陰、陽、陰陽間的過渡體,因為從陰到陽,從陽到陰,有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變過去的。三生萬物,表示這樣的理論體系可以解釋萬物的規律。

3、象水一樣的狀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小龍在習武期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李小龍的師傅又會再過來告訴我說:“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去控制它。這個星期不要再練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個星期李小龍留在家裡,沉靜下來用心了好幾個鐘點。練了好幾回之後,決定放棄了,改乘了條小船出海去划船。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訓練,跟自己生起氣來,就用拳頭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頭打水,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成為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中就成為茶壺的形狀。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物質,以水為最高智慧的象徵。水是怎樣的呢?它總是默默地流向最低處,看似卑賤,卻能在最低處彙集起來;它是柔的,但卻是力量的來源 ——看看瀑布和我們的水力發電就知道了;它看上去無色也無形,但你卻不能消亡它,折斷它,如同折斷任何一個堅硬的事物;它是最便宜的,到處都有,但卻是人們最需要的;它從來不炫耀突現自己,但人們離不開它。在老子看來,所謂聖人,就應該象水一樣,不居功,不自傲,順其自然,以合乎天地自然的方式做人,做事,就是偉大的功德了。

4、否定的智慧

李小龍是一個“分析型”的打手,在他學了詠春拳的“寸拳”之後,發現“寸拳”只適合短距離的搏擊,它的威力在中長距離作戰時發揮不出來,所以,立刻過行了改良,將“擊劍”和“恰恰舞”的劃步引入,使“寸拳”的威力大增。李小龍受葉大師的薰陶,知道“搏采眾長”的道理,所以,盡可能的希望與“高手”過招,以求提高武藝。當時的狀態時,國內各大派系之間,都有保留自己的絕招,生怕被對方學了去;國際各大派系之間,例如,菲律賓的拳術、日本的空手道、柔道、泰國拳等各種搏擊術之間,是很少交流絕招的。面對如此封閉的一個環境,李小龍敢於打破這種“固步自封”的格局,“以誠會友”,終於以高尚的武德贏得讚譽。曾經,李小龍冒著被挨打的代價,一次次地闖館,不惜寫下挑戰書,只求獲得與高手過招的機會。

“ 我不是天下第一,但也不會承認自己是天下第二。”李小龍擅長分析,對每種拳術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揚其所長,攻其漏洞,攻防得宜,如果沒有“否定”的智慧,只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乖學生,不可能自創“截拳道”的武學體系。拳道並非(僅僅是一種)傷殘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種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

老子認為,最深奧的智慧都是不能被說出來的。真正的智慧是流動的,是靈活的,是不能言說的。和儒家的思想相比,道家崇尚的是否定的智慧。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定位,應該服從於這個社會定位。老子卻認為,一旦定位,就已經偏離。

打個比喻說,孔子最提倡孝道。父母親情本來是人的天性,但當孝順變成一種硬性規定的責任時,做子女的就會把進孝道變成一個噱頭,變成一次做秀,有了很多做假功夫的行為。

老子認為,當我們要說明一個事物的時候,與其說它是什麼,不如說它不是什麼。用形容它不是什麼的方式,來避免用僵化的方式給予定位。和很多學說相比,老子的學說更提倡混沌和混沌中的靈活性。他想讓人們在影影綽綽中感悟智慧,而不是昂首挺胸地自以為掌握了真理。

5、不爭

如果說,李小龍“不爭”,估計大家都會拿“板磚”拍我,其實“爭”與“不爭”都是相對的,要正確地認識老子的“不爭”。老子的“不爭”,實在是最為高明的“爭”法。這一點,在老子的另外幾句話裡(《道德經》68)得到了驗證,這幾句很精彩,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由此看到,老子的心裡有著很強烈的“爭勝”的概念。只不過在老子看來,最高明的取勝者,是靠“不爭”而獲得的。比起“不戰而屈人之兵”,又高一籌。

由此得出結論,“不爭”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必須要經過幾乎一輩子的奮鬥,雖然也未必能夠達到“不爭”的水準,但是總還有享受“不爭”的希望。如果你根本沒有奮鬥,你就自然不會出現《道德經》第九中所說的:“金玉滿堂、富貴而嬌、功隨身退”等諸多問題,而在這種前提下,你又能夠視其他人比你優越和豐富的精神生活(表面上)和物質生活而不見,無動於衷。仍然能夠享受“不爭”的幸福,你就差不多達到了老子所說的“道”的境界。

李小龍贏得了勝利,立即停止,他沒有得隴望蜀、沒有虛榮、沒有狂喜、沒有驕傲、沒有飛揚跋扈,其勝利是必然的,也是鞏固的。好鬥招致身心疲憊,驕傲導致失敗,暴行將以被擊敗而告終。寧靜是遠離欲望,是一種與自然的調和。靜而不張揚,排除一切雜念。

即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地說:道生一,這個一代表陰陽混合體,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任何事務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一生二,這個二表示陰和陽,表明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現為陰或者陽,不斷地在轉換。二生三,這個三表示陰、陽、陰陽間的過渡體,因為從陰到陽,從陽到陰,有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變過去的。三生萬物,表示這樣的理論體系可以解釋萬物的規律。

3、象水一樣的狀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小龍在習武期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李小龍的師傅又會再過來告訴我說:“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去控制它。這個星期不要再練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個星期李小龍留在家裡,沉靜下來用心了好幾個鐘點。練了好幾回之後,決定放棄了,改乘了條小船出海去划船。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訓練,跟自己生起氣來,就用拳頭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頭打水,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成為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中就成為茶壺的形狀。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物質,以水為最高智慧的象徵。水是怎樣的呢?它總是默默地流向最低處,看似卑賤,卻能在最低處彙集起來;它是柔的,但卻是力量的來源 ——看看瀑布和我們的水力發電就知道了;它看上去無色也無形,但你卻不能消亡它,折斷它,如同折斷任何一個堅硬的事物;它是最便宜的,到處都有,但卻是人們最需要的;它從來不炫耀突現自己,但人們離不開它。在老子看來,所謂聖人,就應該象水一樣,不居功,不自傲,順其自然,以合乎天地自然的方式做人,做事,就是偉大的功德了。

4、否定的智慧

李小龍是一個“分析型”的打手,在他學了詠春拳的“寸拳”之後,發現“寸拳”只適合短距離的搏擊,它的威力在中長距離作戰時發揮不出來,所以,立刻過行了改良,將“擊劍”和“恰恰舞”的劃步引入,使“寸拳”的威力大增。李小龍受葉大師的薰陶,知道“搏采眾長”的道理,所以,盡可能的希望與“高手”過招,以求提高武藝。當時的狀態時,國內各大派系之間,都有保留自己的絕招,生怕被對方學了去;國際各大派系之間,例如,菲律賓的拳術、日本的空手道、柔道、泰國拳等各種搏擊術之間,是很少交流絕招的。面對如此封閉的一個環境,李小龍敢於打破這種“固步自封”的格局,“以誠會友”,終於以高尚的武德贏得讚譽。曾經,李小龍冒著被挨打的代價,一次次地闖館,不惜寫下挑戰書,只求獲得與高手過招的機會。

“ 我不是天下第一,但也不會承認自己是天下第二。”李小龍擅長分析,對每種拳術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揚其所長,攻其漏洞,攻防得宜,如果沒有“否定”的智慧,只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乖學生,不可能自創“截拳道”的武學體系。拳道並非(僅僅是一種)傷殘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種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

老子認為,最深奧的智慧都是不能被說出來的。真正的智慧是流動的,是靈活的,是不能言說的。和儒家的思想相比,道家崇尚的是否定的智慧。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定位,應該服從於這個社會定位。老子卻認為,一旦定位,就已經偏離。

打個比喻說,孔子最提倡孝道。父母親情本來是人的天性,但當孝順變成一種硬性規定的責任時,做子女的就會把進孝道變成一個噱頭,變成一次做秀,有了很多做假功夫的行為。

老子認為,當我們要說明一個事物的時候,與其說它是什麼,不如說它不是什麼。用形容它不是什麼的方式,來避免用僵化的方式給予定位。和很多學說相比,老子的學說更提倡混沌和混沌中的靈活性。他想讓人們在影影綽綽中感悟智慧,而不是昂首挺胸地自以為掌握了真理。

5、不爭

如果說,李小龍“不爭”,估計大家都會拿“板磚”拍我,其實“爭”與“不爭”都是相對的,要正確地認識老子的“不爭”。老子的“不爭”,實在是最為高明的“爭”法。這一點,在老子的另外幾句話裡(《道德經》68)得到了驗證,這幾句很精彩,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由此看到,老子的心裡有著很強烈的“爭勝”的概念。只不過在老子看來,最高明的取勝者,是靠“不爭”而獲得的。比起“不戰而屈人之兵”,又高一籌。

由此得出結論,“不爭”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必須要經過幾乎一輩子的奮鬥,雖然也未必能夠達到“不爭”的水準,但是總還有享受“不爭”的希望。如果你根本沒有奮鬥,你就自然不會出現《道德經》第九中所說的:“金玉滿堂、富貴而嬌、功隨身退”等諸多問題,而在這種前提下,你又能夠視其他人比你優越和豐富的精神生活(表面上)和物質生活而不見,無動於衷。仍然能夠享受“不爭”的幸福,你就差不多達到了老子所說的“道”的境界。

李小龍贏得了勝利,立即停止,他沒有得隴望蜀、沒有虛榮、沒有狂喜、沒有驕傲、沒有飛揚跋扈,其勝利是必然的,也是鞏固的。好鬥招致身心疲憊,驕傲導致失敗,暴行將以被擊敗而告終。寧靜是遠離欲望,是一種與自然的調和。靜而不張揚,排除一切雜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