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簡·奧斯丁逝世200周年:有一種驕傲叫孤獨

200年前, 她孤獨離去;200年後, 文學仍在為她默哀。 她是人類情感永恆的憂傷。 她一生獨身, 沒有結婚, 但她的著作都是婚嫁題材。 1811年至1817年間,

《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費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相繼出版後, 逐漸風靡英國直至影響世界。 可惜的是, 後兩部小說出版前, 41歲的她卻因病去世。

那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鎮, 叫史蒂文頓。 有個牧師有8個孩子, 老么跟父母一起在小鎮生活了整整25年, 她叫簡·奧斯丁。

孤獨並非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 一切孤獨都源於痛苦。 1796年, 20歲情竇初開的奧斯丁與一位年輕的愛爾蘭律師一見鍾情。 然而, 現實卻把兩人無情拆散, 此後再沒有相見。 當年, 奧斯丁在致姐姐卡珊多拉的信中表達了無奈傷心:“終於, 這一天還是到來了, 我將與湯姆·勒弗羅伊告別。 而當你收到這封信時, 一切都已結束。 一想到這些, 我不禁淚流。 ”初戀以被迫分手告終。

簡·奧斯丁最終選擇終身不嫁, 她將所有愛獻給了文學。 為了懷念, 也為了尚在孤獨之中的人們遠離孤獨。 近日, 在簡·奧斯丁逝去200周年之際, 記者與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張光昕一起, 重溫了簡·奧斯丁孤獨而濃烈的情感和心路歷程。

張光昕:她的愛被傷害, 但她沒有恨, 只有愛, 只有善良的孤獨和憂傷。 她理解愛, 同情愛, 忠於愛, 弘揚愛, 她給人們愛的勇氣和力量。 奧斯丁生活在拿破崙征戰歐洲的時代, 而這些在她的作品中卻難覓蹤跡。 她把目光更多放在周遭的現實中, 始終在詮釋“愛”這一主題, 就像她在小說中所說:“愛是永不褪色的印記, 縱使狂風暴雨, 也絕不動搖。 ”

奧斯丁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 接近現代的生活。

她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寫法, 加之其特有的機智和風趣, 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 兩個世紀後的今天, 不少人在紀念簡•奧斯丁, 細數她的成就, 她的作品也在讀者的每一次閱讀後重活一次。 那是一個優雅而暢快的維多利亞時代, 當時重視個人教養, 也兼及社會等級和貴族頭銜。 在階層等級分明的社會, 我們很少能見到一個作家, 如此善於描述日常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卻又偏偏少見斧鑿的痕跡。 像是巧奪天工的象牙微雕一般, 在奧斯丁小說中, 人物佈景, 言談行止, 皆在方寸之間, 纖毫畢現, 給讀者十分細膩的感受。

張光昕:理性的婚戀觀。 在簡•奧斯丁那個時代, 階級等級極為分明,

富人們日日宴飲、夜夜笙歌、串門喝茶、打牌閒談, 這些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閱讀奧斯丁的小說, 我們可以看出, 她從來不脫離結婚去描寫戀愛。 一方面, 自我真實的情傷是作者情感的爆發點, 她缺失的愛也成為她成功的源泉。 另一方面, 奧斯丁選擇在作品中呈現自己的愛情觀, 將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學創作。

奧斯丁在20歲時遇到了愛爾蘭的年輕律師勒弗羅伊。 然而, 奧斯丁的家庭希望未來女婿擁有經濟實力, 而偏偏那時的勒弗羅伊還是個窮小子, 最終, 在家庭的阻撓下, 二人被迫分手。 多年後, 他娶了一個富有之女, 成為愛爾蘭的大法官。 奧斯丁則選擇終身不嫁。

不嫁並不是為愛情殉道, 而是追求完美的愛情。

從某種角度來說, 她擁有了自己嚮往的愛情, 卻因時代、社會、家庭和現實而最終選擇放棄。 這種情感經歷必然是一種不幸。 相反, 正是這樣, 才會讓奧斯丁內心充滿挫折之外的期待, 渴望世事有圓滿的結局。

26歲時, 熱戀中的簡•奧斯丁的男友不幸去世, 使她深陷痛苦之中。 戀愛是為結婚, 結婚是為成家, 要考慮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 門戶不相當還可以通融, 經濟基礎卻不容忽視。 因此, 第二年, 她接受了一個大地產主的求婚。

但是, 她最終改變了主意, 在婚戀上, 她始終是理性的。 簡•奧斯丁意識到:單純為了財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 何況, 自己根本不愛他, 又怎能共同生活?

她勸導女人們萬萬不可沒有金錢, 但是她又告誡人們必須要擁有真正的愛情, 否則真正的幸福無從談起……只是她的前一句被女人們牢牢記住,而後一句卻往往被忽略。

簡·奧斯丁一向推崇“愛情與麵包兼得”這樣的觀點,就像《傲慢與偏見》裡的伊莉莎白,儘管她所處的階級地位迫使她需要找一個財產可觀的丈夫,但她也不會一味只看重錢財而忽視精神世界的共鳴。畢竟,要一起生活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堆毫無情趣的財產;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是人創造的,無關財富。

張光昕:首先是歷史價值,在她所處的時代弘揚了美好的婚戀價值觀,她給了她那個時代以及後來者力量。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可以看見,主人公伊莉莎白明顯和她的父親關係更好,因為父親似乎更能在思想上理解她。這一點和簡的現實生活不謀而合。奧斯丁筆下塑造的人物,不乏理想主義者的存在,這正是作者自我的寫照。假如不是這樣,她不會獨身,理想主義者不否認現實,但是也力圖改善現實,不過多半都失敗了,所以她終身未婚也就不難理解。假如她追求的只是金錢物質、外貌、情欲等,這並不是件難事,但她要的是理想。

奧斯丁的命運必然與時代有著若隱若現的關聯,一方面由於父親薪水微薄,所以奧斯丁長期受經濟窘迫之苦;另一方面,物質金錢和門第至上,是維多利亞年代普遍流行的婚姻觀。那個時代的婚姻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如果物質不再干擾關雎之情,如果個人才識不再被階級所遮蔽,那麼奧斯丁的人生裡,便不會再有傲慢,更不會有偏見。

其次,是現實意義。即便在今天,無論是因為純粹的愛情,還是出於物質的考慮,都是世俗所認可的,很多人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婚戀離不開外貌情欲、金錢、房子、車子。“沒有錢,女性就沒有自由。”簡·奧斯丁在那個時代就很有遠見地如是說。“一切好的婚姻是能夠帶來金錢的來源。”簡顯然深知這個道理,她並不隱諱回避。

她同樣強調精神世界。至少在她的筆下,女主角的命運都是現實的寫照。她不貶抑世俗的功利,尊重卑微的人性,但更弘揚超俗的美好。對於現代人而言,你可順應世俗,也可抗爭世俗。只要你願意,美好仍在遠處,一切虛位以待。

否則真正的幸福無從談起……只是她的前一句被女人們牢牢記住,而後一句卻往往被忽略。

簡·奧斯丁一向推崇“愛情與麵包兼得”這樣的觀點,就像《傲慢與偏見》裡的伊莉莎白,儘管她所處的階級地位迫使她需要找一個財產可觀的丈夫,但她也不會一味只看重錢財而忽視精神世界的共鳴。畢竟,要一起生活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堆毫無情趣的財產;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是人創造的,無關財富。

張光昕:首先是歷史價值,在她所處的時代弘揚了美好的婚戀價值觀,她給了她那個時代以及後來者力量。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可以看見,主人公伊莉莎白明顯和她的父親關係更好,因為父親似乎更能在思想上理解她。這一點和簡的現實生活不謀而合。奧斯丁筆下塑造的人物,不乏理想主義者的存在,這正是作者自我的寫照。假如不是這樣,她不會獨身,理想主義者不否認現實,但是也力圖改善現實,不過多半都失敗了,所以她終身未婚也就不難理解。假如她追求的只是金錢物質、外貌、情欲等,這並不是件難事,但她要的是理想。

奧斯丁的命運必然與時代有著若隱若現的關聯,一方面由於父親薪水微薄,所以奧斯丁長期受經濟窘迫之苦;另一方面,物質金錢和門第至上,是維多利亞年代普遍流行的婚姻觀。那個時代的婚姻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如果物質不再干擾關雎之情,如果個人才識不再被階級所遮蔽,那麼奧斯丁的人生裡,便不會再有傲慢,更不會有偏見。

其次,是現實意義。即便在今天,無論是因為純粹的愛情,還是出於物質的考慮,都是世俗所認可的,很多人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婚戀離不開外貌情欲、金錢、房子、車子。“沒有錢,女性就沒有自由。”簡·奧斯丁在那個時代就很有遠見地如是說。“一切好的婚姻是能夠帶來金錢的來源。”簡顯然深知這個道理,她並不隱諱回避。

她同樣強調精神世界。至少在她的筆下,女主角的命運都是現實的寫照。她不貶抑世俗的功利,尊重卑微的人性,但更弘揚超俗的美好。對於現代人而言,你可順應世俗,也可抗爭世俗。只要你願意,美好仍在遠處,一切虛位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