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太宗信報應命徵集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賜諸王子(圖)

唐太宗信報應命徵集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賜諸王子

唐太宗對侍中魏征說, 自古以來, 君王能夠自我保全的很少, 這都是由於他們從小生長在富貴的環境中,

驕奢淫逸, 貪享福貴, 不瞭解親近君子、疏遠小人的道理。 唐太宗想讓所有的皇室子女都能瞭解古人的言行, 以此作為他們的行為規範。 於是命令魏征輯錄古代帝王子弟成功與失敗的故事, 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 贈送給各個王子。

魏征在《群書治要序》中講到:“左史右史記事記言, 皆所以昭德塞違, 勸善懲惡。 ”中國古代史官記錄歷史、事件和言論, 都是為了彰顯美德, 杜絕違逆, 勸人為善, 懲罰罪惡。 看看中國龐大的一部歷史, 就是由因果思想交織而成, 小到個人士途、家族興衰;大到王朝更迭, 世事變遷, 無一不是因果相報所致。 在魏征等人編撰的《群書治要》中, 同樣也節錄了大量關於善惡、因果的史實和言論,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史書中留下了因果鐵律的見證。

據《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七年, 太宗謂侍中魏征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 皆由生長富貴, 好尚驕逸, 多不解親君子遠小人故爾。 朕所有子弟欲使見前言往行, 冀其以為規範。 ’因命征錄古來帝王子弟成敗事, 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 以賜諸王。 ”唐太宗對侍中魏征說, 自古以來, 君王能夠自我保全的很少, 這都是由於他們從小生長在富貴的環境中, 驕奢淫逸, 貪享福貴, 不瞭解親近君子、疏遠小人的道理。 唐太宗想讓所有的皇室子女都能瞭解古人的言行, 以此作為他們的行為規範。 於是命令魏征輯錄古代帝王子弟成功與失敗的故事, 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

贈送給各個王子。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凡為藩為翰, 有國有家者, 其興也必由於積善, 其亡也皆在於積惡。 故知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然則禍福無門, 吉凶由己, 惟人所召, 豈徒言哉!”意思是:凡諸侯君王有國有家者, 他們的興盛是從不斷做善事開始, 他們的衰亡也是因不斷的作惡所致。 所以可知, 不行善不足以成就一個人的聲名, 不作惡也不至於讓自己毀滅。 誠然禍與福是沒有定數的, 一個人吉凶的關鍵在於自己, 是自己的善惡行為造成的, 這豈是空話?此書編成後, 唐太宗非常嘉贊, 對諸位王子說:“此宜置於座右, 用為立身之本。 ”可見唐太宗對善惡因果的教育非常重視。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

有什麼樣的原因, 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的不同果報。 提起因果報應, 有人會說那是佛教的概念。 其實, 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 比如《周易》、《左傳》就已經出現了因果報應的思想。 中華文明流傳五千多年, 其重要的核心就是傳遞因果, 人們在因果報應的影響下, 重德行善、趨吉避凶、蔭福字孫。 因果思想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份, 長期、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著古代中國的精神世界, 上至聖人先哲、下至販夫走卒。

今天看來, 因果報應思想, 在很多人視為迷信、視為宗教術語時, 這一思想卻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文化中, 和眾多的“盛世”一脈相承, 交相輝映,

締下了不朽和燦爛。 現在想來, 這也是以文化軟實力成就各行各業經濟富庶的奇跡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