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辣”是一種味道?不如看看這篇“口感”科普文

用過BJCP評分表的同學們都知道, 我們一般從四個方面來評判一款酒:外觀、香氣、味道和口感。

眼睛看到的叫“外觀”;鼻子聞到的叫“香氣”;嘴巴嘗到的叫“味道”和“口感”。

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嘴巴感覺到的不都叫“味道”, 而要分成“味道”和“口感”兩個方面呢?

從辣“味”說起

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熟悉所謂的五味:酸、甜、苦、辣、鹹。 我老婆是湖南人, 認識她之後我越來越喜歡吃辣的。 直到有一天讀到一本品酒書籍, 裡面提到人類能感知的五個基本味道是:酸, 甜, 苦, 鮮, 鹹。 這讓我很困惑, 難道辣“味”不是一種味道嗎?

“辣”是一種味道嗎?

仔細讀了該書後, 發現“辣”還真不算味道。 我們舌頭上有很多“味蕾”, 各種味道都是通過它傳遞給大腦的。 味蕾中有所謂的“受體蛋白”, 它和食物中一些特定的化合物結合之後, 能夠啟動與味蕾相連的神經通路, 從而產生上述的五種味覺。

舌頭的味覺分佈

而辣椒裡面的辣椒素是不會同味蕾中的受體蛋白相結合的。 它會直接作用於口腔中的三叉神經, 產生一種近乎“灼熱”或者“痛”的感覺, 直接傳遞到大腦。 無怪乎在英語中, 辣味被稱作“hot”。

跟辣椒相反, 有些食物能給人“涼爽”的感覺, 比如薄荷。 薄荷中的化合物也是直接作用於口腔中的三叉神經, 產生一種近似“涼爽”的感覺, 直接傳遞給大腦。

何謂“口感”?

上面說到“灼熱”或者“涼爽”就屬於“口感”。

那我們怎麼定義“口感”呢?簡單的說:食物中的化合物通過刺激味蕾而產生的感覺就是“味道”, 除此之外食物帶來的其它感覺就統稱為“口感”。

其實很多口感不光是在嘴裡可以感覺到, 在皮膚上也是可以的。 比如大家試一試, 把辣椒汁或薄荷油抹在臉上,是不是也有絲絲“灼熱”或“涼爽”的感覺呢?而你把食鹽水或者糖水抹在臉上,肯定不會覺得鹹或者甜。從這個角度說,口感更像一種觸覺,是食物和口腔相接觸帶來的感覺。

品酒時所關心的“口感”

我們日常喝的啤酒裡既沒有辣椒也沒有薄荷。我們在品酒時所關心的口感一般指下面五種:酒體,碳化度,溫熱感,澀感,奶油質感。

酒體

酒體是用來形容啤酒的濃郁度或者黏稠度。很低或者很輕的時候,跟水在嘴裡的感覺差不多。工業拉格的酒體一般很輕,所以大家也管它叫“水啤”。另一個極端就像大麥酒或雙料博克等啤酒,口感會非常厚重。

工業拉格的“水啤”酒體

酒體主要是由啤酒中大分子物質決定的,比如糊精和蛋白質,懸浮的酵母或澱粉顆粒也會影響酒體,控制酒體本質上就是控制麥汁中這類物質的多少。

以我個人盲品啤酒的經驗,酒體有時候是品類判斷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有些美式IPA和其它一些美式啤酒外觀和味道都很像,這時候如果酒體感覺很輕的話,就很可能是款IPA,反之的話則可能是其它品類的美式啤酒。

碳化度

碳化度用來衡量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也有人翻譯成“殺口感”,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高的時候,會給口腔帶來刺痛感。

碳化度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把一升二氧化碳溶解在一升啤酒裡,碳化度就是1。大多數啤酒的碳化度在2.5左右;蘭比克的碳化度很低,一般小於1;而像德式小麥或一些比利時風格的啤酒,碳化度可以在3以上。

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來自酵母發酵產物,也可以用加壓的方式人工地注入到容器內。 家釀愛好者一般採用瓶中二發,增減單位容積內發酵糖的數量就可以控制最終的碳化度。

碳化度其實不光影響口感。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在釋放出來的時候,作用於三叉神經,產生“殺口感”,這的確是口感的表現。但是碳化度對啤酒的外觀,香氣的釋放,甚至味道都有影響。

溫熱感

溫熱感是酒精帶來的那種溫暖或者灼熱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它跟辣“味”的產生機理類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喝烈性酒會覺得很辣。乙醇產生的溫熱感一般比較柔順,而其它雜醇則會帶來一些粗糙的,灼燒的,甚至溶劑般的感覺。

酒精會帶來是溫暖或灼熱的感覺

啤酒中乙醇的含量是由麥汁濃度和酵母特性決定的,一般來講增加麥汁濃度,選擇發酵度和酒精耐受度高的酵母,就能產生出更高的酒精度。而降低雜醇的方法主要是投放充足數量的健康的酵母,降低發酵溫度,和適當的熟化。

一般來說ABV在6度以上的啤酒都會有些柔順的溫熱感,這也成為盲品時判斷酒精度的依據。但的確有些烈性啤酒,比如比利時三料,酒精度可以隱藏得很好。

澀感

澀感是由多酚類物質如單寧帶來的。這類物質直接作用於觸覺神經末梢,使蛋白質凝固的同時能產生的一種收斂和發幹的感覺。在有些啤酒中,很低的澀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過桶的法蘭德艾爾、烤麥芽含量很高的世濤以及加入了水果或者香料的增味啤酒。

很多水果中都富含多酚物質

多酚物質主要來自於麥芽的外殼,或者因為染菌。我們在粉碎麥芽時注意不要弄的太碎,糖化和洗槽時要注意水的溫度和pH值,加水果的時候注意先把果皮果核等含多酚物質的部分去除掉,注意保證清潔衛生,等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控制酒中的澀感。

在家釀比賽中,澀感和前面所提的雜醇經常是導致低分的重要原因。

奶油質感

這一項是口感中最難理解的,它其實是一種液體在口腔中的附著和包裹的感覺。很多時候它跟酒體和碳化是直接相關的。酒體比較厚,氣泡比較小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這種奶油的質感。同時一些特定的物質,如雙乙醯或燕麥,也會直接帶來一些油質的感覺。

奶油質感的英文是creaminess,還有一個經常跟它相伴的英文詞是smooth,我們翻譯成順滑。這兩個有時會容易混淆。基本上很多啤酒都有順滑的口感,但是有奶油質感的啤酒是很少見的。

推薦酒款

最後,給大家推薦幾款口感迥異的啤酒,大家可以自行對比品嘗,以便加深對不同口感維度的認知。

1.Bud Light

這是一款美式清淡拉格,酒精度比較低,氣泡感很強,酒體很薄。

2.Bank's Mild

這是一款英式深色清淡啤酒,它的酒精度比Bud Light還要低,但是酒體確實更厚一些,氣泡感較弱。

3.Paulaner Salvator

這是一款德式雙料博克,酒精度較高,酒體厚重,氣泡感中等或者偏弱。

4.Rochefort 8

這是一款比利時深色烈性艾爾,酒精度比Paulaner Salvator要高,但是酒體顯得更輕一些,氣泡感很強。

作者介紹:

老盧,酒花兒特約撰稿人,BJCP裁判

Certified Cicerone,千羽精釀顧問

把辣椒汁或薄荷油抹在臉上,是不是也有絲絲“灼熱”或“涼爽”的感覺呢?而你把食鹽水或者糖水抹在臉上,肯定不會覺得鹹或者甜。從這個角度說,口感更像一種觸覺,是食物和口腔相接觸帶來的感覺。

品酒時所關心的“口感”

我們日常喝的啤酒裡既沒有辣椒也沒有薄荷。我們在品酒時所關心的口感一般指下面五種:酒體,碳化度,溫熱感,澀感,奶油質感。

酒體

酒體是用來形容啤酒的濃郁度或者黏稠度。很低或者很輕的時候,跟水在嘴裡的感覺差不多。工業拉格的酒體一般很輕,所以大家也管它叫“水啤”。另一個極端就像大麥酒或雙料博克等啤酒,口感會非常厚重。

工業拉格的“水啤”酒體

酒體主要是由啤酒中大分子物質決定的,比如糊精和蛋白質,懸浮的酵母或澱粉顆粒也會影響酒體,控制酒體本質上就是控制麥汁中這類物質的多少。

以我個人盲品啤酒的經驗,酒體有時候是品類判斷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有些美式IPA和其它一些美式啤酒外觀和味道都很像,這時候如果酒體感覺很輕的話,就很可能是款IPA,反之的話則可能是其它品類的美式啤酒。

碳化度

碳化度用來衡量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也有人翻譯成“殺口感”,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高的時候,會給口腔帶來刺痛感。

碳化度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把一升二氧化碳溶解在一升啤酒裡,碳化度就是1。大多數啤酒的碳化度在2.5左右;蘭比克的碳化度很低,一般小於1;而像德式小麥或一些比利時風格的啤酒,碳化度可以在3以上。

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來自酵母發酵產物,也可以用加壓的方式人工地注入到容器內。 家釀愛好者一般採用瓶中二發,增減單位容積內發酵糖的數量就可以控制最終的碳化度。

碳化度其實不光影響口感。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在釋放出來的時候,作用於三叉神經,產生“殺口感”,這的確是口感的表現。但是碳化度對啤酒的外觀,香氣的釋放,甚至味道都有影響。

溫熱感

溫熱感是酒精帶來的那種溫暖或者灼熱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它跟辣“味”的產生機理類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喝烈性酒會覺得很辣。乙醇產生的溫熱感一般比較柔順,而其它雜醇則會帶來一些粗糙的,灼燒的,甚至溶劑般的感覺。

酒精會帶來是溫暖或灼熱的感覺

啤酒中乙醇的含量是由麥汁濃度和酵母特性決定的,一般來講增加麥汁濃度,選擇發酵度和酒精耐受度高的酵母,就能產生出更高的酒精度。而降低雜醇的方法主要是投放充足數量的健康的酵母,降低發酵溫度,和適當的熟化。

一般來說ABV在6度以上的啤酒都會有些柔順的溫熱感,這也成為盲品時判斷酒精度的依據。但的確有些烈性啤酒,比如比利時三料,酒精度可以隱藏得很好。

澀感

澀感是由多酚類物質如單寧帶來的。這類物質直接作用於觸覺神經末梢,使蛋白質凝固的同時能產生的一種收斂和發幹的感覺。在有些啤酒中,很低的澀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過桶的法蘭德艾爾、烤麥芽含量很高的世濤以及加入了水果或者香料的增味啤酒。

很多水果中都富含多酚物質

多酚物質主要來自於麥芽的外殼,或者因為染菌。我們在粉碎麥芽時注意不要弄的太碎,糖化和洗槽時要注意水的溫度和pH值,加水果的時候注意先把果皮果核等含多酚物質的部分去除掉,注意保證清潔衛生,等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控制酒中的澀感。

在家釀比賽中,澀感和前面所提的雜醇經常是導致低分的重要原因。

奶油質感

這一項是口感中最難理解的,它其實是一種液體在口腔中的附著和包裹的感覺。很多時候它跟酒體和碳化是直接相關的。酒體比較厚,氣泡比較小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這種奶油的質感。同時一些特定的物質,如雙乙醯或燕麥,也會直接帶來一些油質的感覺。

奶油質感的英文是creaminess,還有一個經常跟它相伴的英文詞是smooth,我們翻譯成順滑。這兩個有時會容易混淆。基本上很多啤酒都有順滑的口感,但是有奶油質感的啤酒是很少見的。

推薦酒款

最後,給大家推薦幾款口感迥異的啤酒,大家可以自行對比品嘗,以便加深對不同口感維度的認知。

1.Bud Light

這是一款美式清淡拉格,酒精度比較低,氣泡感很強,酒體很薄。

2.Bank's Mild

這是一款英式深色清淡啤酒,它的酒精度比Bud Light還要低,但是酒體確實更厚一些,氣泡感較弱。

3.Paulaner Salvator

這是一款德式雙料博克,酒精度較高,酒體厚重,氣泡感中等或者偏弱。

4.Rochefort 8

這是一款比利時深色烈性艾爾,酒精度比Paulaner Salvator要高,但是酒體顯得更輕一些,氣泡感很強。

作者介紹:

老盧,酒花兒特約撰稿人,BJCP裁判

Certified Cicerone,千羽精釀顧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